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从人力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角度出发;立足镇雄实情、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镇雄县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关键词镇雄县人力资源;经济增长;生产函数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Human Resources theory by Theodore W.Schultz. From the angle of human resources and economic harmony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Zhenxiong county has been analysed with the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on the point of the facts in Zhenxiong county.
Key wordshuman resources of ZhenXiong;economy growth;production function
被誉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西奥多、舒尔茨在其《人力资本理论》一书中揭示了对于不同国家或地区而言。相同的实物资本总投入量产生的收益异常悬殊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力资源的质量存量(或说劳动投入质量)的差异。舒尔茨明确指出:“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但现代经济发展理论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而美国学者西多夫斯基也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应是经济发展的归宿。”这些理论和观点都在启迪人们应该去追求:人力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关于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的概念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和内函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的定义有若干种。当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把人力资源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劳动人口。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说:只要有工作能力或将会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可以视为人力资源。这个定义充分表明了人力资源具有潜在的效应和可开发性。
人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其总量由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乘积表示,人力资源的质量即人力资本体现了劳动者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综合劳动能力。它体现为劳动者的健康水平、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劳动态度。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就是劳动者与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合理结合。这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二)经济增长的概念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它一般是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实际 GNP或GDP是用当期的 GNP或GDP除以价格缩减指数而获得的。即用当期的实际 GNP或GDP 减去前期的实际GNP或GDP ,得到一个实际国民产品的增量。再把它除以前期的 GNP或GDP ,得到实际增长率。这个GNP 或 GDP 的增长率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增长率指标即公式:(GNPt-GNP0)/GNP0, (GDPt-GDP0)/ GDP0(GNPt GNP0;GDPt GDP0分别代表考察期中t期和基期的国民或国内生产总值)。到目前为止,这一经济指标仍被国际上公认为是反映一国或一地区某一时期(通常以年为单位)国民产品总量的最好综合指标。常常被用作评价和比较经济绩效的主要代表。
《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从1990年开始,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每年发表的,目的是对世界各国的人类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和比较)的主题是讨论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的联系。其中强调人类发展主要体现于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这些能力包括:延长寿命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拥有充分收入来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提高当然需要有社会总产品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只有经济持续增长,才有可能不断增加生产性就业和收入,改善民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文化水平和参与社会各种事务的能力。没有经济增长,这些能力的扩大都是有限的,也无从谈及发展。
二、镇雄县经济增长现状与人力资源状况
(一)主要年份镇雄经济增长情况
众所周知,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在人类社会,人是主体。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无不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人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适度的人口规模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人口规模过大、人口素质不高、则会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障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镇雄县委、县镇府在带领镇雄人民完成“八五”、“九五”经济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使镇雄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济有所增长,但由于同期人口增长也快,使得镇雄这段时期的经济增长抵消了人口增长增加的消费需要外,效果并不显著;同时也未改变镇雄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的现状。这一点可以通过表1得到说明。
资料来源:《镇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情况报告》以当年价格计算。
(二)镇雄县人力资源状况
当今世界全球都面临着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人口问题。生态的好坏,资源的多寡无不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需求为标准进行评判的。没有人,生态无所谓好坏,资源无所谓多寡,但是如果人过多、增长太快,就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极大压力,导致资源供应紧张,导致生态环境破坏。镇雄积重难返的人口压力早已成为镇雄经济发展问题的困扰。镇雄县是一个人口大县,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多、农村人口比重大、文化素质低、结构不够合理。因此,镇雄县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同人口问题的妥善解决密切关联。这可由表2得到说明。
资料来源:《镇雄人口普查登记表》1995-2000年《云南统计年签》
三 、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分析理论及方法
(一)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与其它生产要素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是主观能动性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劳动者的人居于主体地位、与物质要素相比,人的要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生产过程、劳动过程、有一个主动的源泉,有一个整个运动的原因,这就是劳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9页)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美国经济学家、肯德里克把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当作生产率增长的一部分,把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归结为人力资本内在的积累与增长。世界银行1995年9月在题为《监督环境进展-关于工作进展的报告》中指出一国或一地区发达与不发达之间最重大的差别在于人力资源。换言之,是人本身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的发展;是通过人力资源的发展来实现创造的财富的增加。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在自然资源消耗不应再增加时,是科学技术进步、资源配置优化、管理机制完善和社会组织合理的结果,是人力资源发展的结果。
(二)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核算
不论是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还是现代经济发展理论都一致认为经济增长不是孤立进行的,也不是凭空发展的,而是诸多因素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一定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条件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和条件,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必要的三个基本内部投入要素。在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条件组合会创造出不同的财富。生产函数就正描述了这一点,它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与最大产量之间的实物量关系。包含:①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如果投入的生产要素数量给定,那么产出量就被确定。②如果投入的生产要素数量变化了,那么,产出量会随之变化。③如果技术水平提高了,那么要素投入量不变,产出量也会提高。生产函数作为一种描述投入产出技术关系的分析工具,可以不受不同经济体制的限制。对此,我们可以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指数型生产函数:Q=A.eλt.Kα.Lβ(注:其中Q是产量,A.eλt是代表t期的技术水平,K是t期的资金投入量,α是资金的投入产出弹性,L是劳动投入量,β是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所谓产出弹性:是表示产量变化率与资源变化率的比率,它反映了产品产量变化对资源变动的敏感程度是衡量资源转化效率的重要指标〉)。来分析核算镇雄1990至1999年期间,镇雄县劳动力投入,技术进步以及每年投入的资本对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率。从而有助于分析镇雄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源情况。
资料来源:《云南统计年鉴》、《镇雄统计公报》,1991-2000年。
注:Y:镇雄国内生产总值(以支出法按当年价格计算),K:资本投资完成额是以当年镇雄统计公报上统计的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来表示,L:劳动力投入数量以云南统计年鉴上各县主要经济指标中的乡村劳动力人数+城镇职工人数表示。(为了使核算结果符合镇雄实情,在数据选择中,对某些统计口径不同的指标进行了修正和平滑处理)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有关数据我们得到函数:
Y=A.eλt.Kα.Lβ (1) 式中eλt是反映技术进步对t年度产出的影响。e是自然对数的底。λ 正好表示测定时期的年技术进步率。α是资本产出弹性,β是劳动力产出弹性。
那么对(1)式进行对数变换后得到:
lny=lnA+λt+αlnK+ βlnL (2)
设:lnA=a
则根据统计方法,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得到下列参数指标的值分别为:
a=-9.926, λ=0.0409 ,α=0.873, β=0.477
这样,我们可以获得镇雄国内生产总值的计量模型:
lnY=-9.926+0.0409t+0.873lnK+0.477lnL
根据该计量模型及有关数据,可以测算出镇雄1990-1999年期间的年技术进步率为4.09%,镇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7% ,资本投入年均增长率为11.5%,劳动力投入增长率为9.9%。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到镇雄1990至1999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贡献率=技术进步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3%,根据公式:要素贡献率=要素产出弹性X要素投入增长率/产出增长率。计算得出镇雄1990-1999年期间的资本贡献率为59% ,劳动力投入贡献率为28%。计算结果中:资本的贡献率最高为59% 劳动力投入贡献率只有28% ,技术进步贡献率也只有23% 。这表明镇雄1990-1999期间技术进步缓慢,经济增长科技含量不高,由于镇雄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是整个经济中最大的部门,农业科技推广欠缺,农村人口素质普遍低下。导致镇雄整个社会生产中科技进步率极低。同时又因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正如前所述、使得好多农民的边际效益很低,甚至为负数。因而仅管第二、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相比其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要高,但因其比例太小而抵削农业的负面影响后,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镇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大量增加投入,走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发展道路,经济呈现一种传统的高投入-低效率的初级增长模式。这符合镇雄实情,但却违背了经济效益原理。比较美国经济学家、W、阿瑟、刘易斯在其《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一书中对经济增长发展的三大阶段的划分标准。若EA代表技术进步贡献率,EK代表资本投入对产出的贡献率,EL表示劳动贡献率的话。那么当EA∠EL∠EK时说明该国或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属于物质资本推动阶段,二战以前的大多数西方国家和目前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一阶段;当EL∠EA∠EK时,经济发展是由技术从“物”到“人”的过度阶段。从50年代初到本世纪80年代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处于这一阶段,目前我国已从第一阶段步入该阶段。当EA 〉EL且EA〉EK时是人力资本决定阶段,随着技术和知识内化于人,人力资本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系统以柔性制造取代大批量生产。目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开始进入该阶段”这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阶段。我们很显而易见的知道:镇雄目前的经济发展还处于物质资本推动阶段。经济增长远远落后于中国平均发展水平,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水平更显得遥不可及。
镇雄经济发展水平与现代经济发展证明的“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今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和拥有科学技术的人力资源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直接动力”,也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格格不入。作者初步认为导致这一结果发生的原因除了与镇雄的天时、地利较差外(镇雄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云贵高原乌蒙山边缘,特殊的地理环境、地貌构造、极其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交通不便,远离大城市、远离经济发展中心,难以获得新的信息、技术、自我封闭、市场经济不发达。)最主要的就是缺乏“人”和“这种特殊的、具有不可替代而又有潜力的人力资本了”。因为虽然从传统经济理论到现代经济的发展都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助推器”的作用。但我们却无法否定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科学技术是由人来发明创造并由人来掌握,应用于实践活动的。经济发展要依靠技术进步,要依靠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去推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的生产工具、需要有指挥能力的人去计划、组织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讲,所以说科学技术竞争的实质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而镇雄恰好在这方面是如此的贫瘠。根据前苏联生物学家杜布列克的“木桶原理”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人口问题严重制约了镇雄经济增长。大势所趋,镇雄要使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也就别无选择只有走人力资源开发这条路。尤其是在今天,镇雄原有资源已倍遭蚕食、侵吞、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因此日益恶化的今天。经济增长不可能再象过去一样依靠对资源和环境的掠夺性、破坏性、野蛮性和浪费性的开采或利用来满足。
四、镇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镇雄国民财富的增长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
1. 镇雄人口多,消费了大量的同期的产出。镇雄县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几乎都用于满足镇雄每年新增的人口消费需要上。镇雄1990-1999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7%,而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高达15.09‰。2000年,全县共出生人口27974人,人口出生率为23.13‰ ;要满足这种过多过快的消费支出必然使得有限的国民财富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削弱。很明显的事实是:生产表现为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消费表现为一起经济活动的终点,但在终点无法很好的回到起点或超越起点时,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四个环节都必然受到制约和影响。因此镇雄经济增长的有限性和缓慢性与人们需要增长的无限性和人口增长过快性之间的矛盾将需一个较长时期才能得以平衡和协调。正如冈纳、米尔达所说:“显而易见,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空前迅速的人口增长将持续几十年至少一代人以上。这严重阻碍了发展”。
2. 镇雄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不仅导致资源供应紧张,生态环境破坏;还给就业、教育、住房、能源、交通、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造成诸多障碍。由于人口过快增长,使大量贫困人口有增无减。1996年,镇雄全县还有43.2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为解决吃饭问题,农业不得不长期处于一种单一的“农业=种植业=粮食”的格局。这不仅导致资源不能优化配置,也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另外,人口过快增长的一个直接后果是造成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过剩。从而在报酬递减和资源过度消耗两方面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1)人口增长与就业机会增长之间是呈负相关的,人口增长使积累基金减少,抑制就业机会增长。如果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增长,就会产生就业不充分的问题。劳动年龄人口有就业岗位才能成为生产者,反之不仅造成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而且还会消耗掉其它就业者创造的剩余产品;或者以牺牲劳动生产率提高为代价,维持隐性失业,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导致大家的共同贫穷。
(2)镇雄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大部分集中于农业生产;再加上严重的性别年龄结构不合理,不仅在经济结构上影响了镇雄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因为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沉淀在农村,政府又没有采取合理适当的人口迁移政策和劳动力流动手段。结果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存在使农业的边际效益降到零,甚至是负数。此外,由于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也会影响到农业采用新技术和规模经营。这必然影响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这就是镇雄目前面临的一大困境;一方面人口还在迅速增长,另一方面经济落后,就业岗位有限,最终导致大量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挤占有限的资源,结果谁也富不起来。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必将连锁的影响到镇雄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二)镇雄县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众多、增长过快是镇雄县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但人口之所以成为镇雄经济增长的严重包袱。根本原因还在于人口素质低下,观念保守,接受新事物慢,破旧立新难。这就是镇雄目前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另一大困境。
1. 人口素质低导致“越愚越生,越生越穷,越穷越愚”的恶性循环。人口素质与生育水平呈负相关。因为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都要占用有限资金。显然,人口增长过快会影响资金分配,从而影响发展。但是,对人力投资,例如举办教育等不足更会影响到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将会更大程度上抑制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从而使人力资源的潜在效应。比如说利用科学的方法合理配置资源,节约现有稀缺资源等能力的发挥无法实现,也将不能产生人力资源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研制出新的能源、原材料等来替代原有资源不足等的替代效应。从而也就不会有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倍数效应的发挥。据美国经济学家测算,1900-1957年,物质资本投资增加4.5倍,利润只增加3.55倍;而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利润却增加17.5倍,利润增加是人力资本投资的5倍。然而,镇雄的实际却相反,有的只是高投入-低产出的结果。
2. 镇雄由于人口素质低下,阻碍了科技进步和科技的推广。经济增长要以高产为基础、以优质为生命、以高效为目标。而这些却与高文盲率、思想保守、墨守陈规、不思进取、不求创新,对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和推广有着天然排斥性的人相违背。1996年镇雄全县15周岁以上人口中有文盲271003人,文盲率高达23.42%(全国1990年文盲率也才12.17%)而且已经脱盲的劳动者中,不少人只是在扫盲班识得几个简单的汉字而已。其实质等于没学,依然是文盲,科盲。镇雄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人不多,1994年为3.1%到了1999年也只有3.7%而同期宣威是4.3%和5.6%;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和享有大中专文化水平的人更是少得可怜。迄至1999年也只有3.06%而宣威的是6.02%几乎是镇雄的2倍。
3. 镇雄人口素质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表现在由于目光短浅,急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往往不愿将资本投在更有潜力和后发优势的教育,医疗保健、科技开发等项目上。例如,1994年镇雄人口中文盲率高达24.1%,而同期用于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投资只占当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5%。另外,由于劳动力存在改变职业的障碍,改变工作环境和地点的障碍。再加上人们的思想保守,文化素质不高。所以即便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也无法得到合理分配和利用。这些,都会导致劳动力资源与其它生产要素之间在结构和层次上的禀赋不合理。进而必然影响经济生产率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不可能产生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
综上所述,镇雄的人力资源既丰富又短缺,也正因如此,镇雄要实现经济增长,应将人力资源加以战略考虑和优先开发。否则会使镇雄经济增长的成本更高、损失更大,而这种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参考文献
[1] [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镇雄县志》镇雄县委组织部编、昭通地区印刷厂,1998年版。
[3]《镇雄统计公报》镇雄县统计局、2001、2、25印。
[4] 郭熙保主编、《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 李京文、郑友敬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
[6] [瑞典]冈纳、米尔著、陈羽纶等译《反潮流、经济学批判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P192-193。
[7] 葛新权、李富强、谢赤、唐五湘著《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P84-88。
[8]《云南省、国民经济核算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P305。
[9] 郭志刚《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初步理论思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6期 P121-123。
[10] 李忠民著《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2版。
[11] 《农村经济统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4版P181-183。
作者简介:
常履碧女,籍贯:云南省镇雄县,汉族,经济师,2001年7月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贸易经济学专业,本科学历,现从事会计工作。
陈勤先男,籍贯:云南省镇雄县,彝族,高级农业师,大专学历,昭通市种子管理站站长从事种子管理工作。
关键词镇雄县人力资源;经济增长;生产函数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Human Resources theory by Theodore W.Schultz. From the angle of human resources and economic harmony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Zhenxiong county has been analysed with the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on the point of the facts in Zhenxiong county.
Key wordshuman resources of ZhenXiong;economy growth;production function
被誉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西奥多、舒尔茨在其《人力资本理论》一书中揭示了对于不同国家或地区而言。相同的实物资本总投入量产生的收益异常悬殊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力资源的质量存量(或说劳动投入质量)的差异。舒尔茨明确指出:“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但现代经济发展理论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而美国学者西多夫斯基也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应是经济发展的归宿。”这些理论和观点都在启迪人们应该去追求:人力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关于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的概念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和内函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的定义有若干种。当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把人力资源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劳动人口。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说:只要有工作能力或将会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可以视为人力资源。这个定义充分表明了人力资源具有潜在的效应和可开发性。
人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其总量由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乘积表示,人力资源的质量即人力资本体现了劳动者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综合劳动能力。它体现为劳动者的健康水平、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劳动态度。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就是劳动者与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合理结合。这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二)经济增长的概念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它一般是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实际 GNP或GDP是用当期的 GNP或GDP除以价格缩减指数而获得的。即用当期的实际 GNP或GDP 减去前期的实际GNP或GDP ,得到一个实际国民产品的增量。再把它除以前期的 GNP或GDP ,得到实际增长率。这个GNP 或 GDP 的增长率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增长率指标即公式:(GNPt-GNP0)/GNP0, (GDPt-GDP0)/ GDP0(GNPt GNP0;GDPt GDP0分别代表考察期中t期和基期的国民或国内生产总值)。到目前为止,这一经济指标仍被国际上公认为是反映一国或一地区某一时期(通常以年为单位)国民产品总量的最好综合指标。常常被用作评价和比较经济绩效的主要代表。
《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从1990年开始,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每年发表的,目的是对世界各国的人类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和比较)的主题是讨论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的联系。其中强调人类发展主要体现于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这些能力包括:延长寿命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拥有充分收入来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提高当然需要有社会总产品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只有经济持续增长,才有可能不断增加生产性就业和收入,改善民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文化水平和参与社会各种事务的能力。没有经济增长,这些能力的扩大都是有限的,也无从谈及发展。
二、镇雄县经济增长现状与人力资源状况
(一)主要年份镇雄经济增长情况
众所周知,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在人类社会,人是主体。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无不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人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适度的人口规模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人口规模过大、人口素质不高、则会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障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镇雄县委、县镇府在带领镇雄人民完成“八五”、“九五”经济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使镇雄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济有所增长,但由于同期人口增长也快,使得镇雄这段时期的经济增长抵消了人口增长增加的消费需要外,效果并不显著;同时也未改变镇雄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的现状。这一点可以通过表1得到说明。

资料来源:《镇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情况报告》以当年价格计算。
(二)镇雄县人力资源状况
当今世界全球都面临着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人口问题。生态的好坏,资源的多寡无不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需求为标准进行评判的。没有人,生态无所谓好坏,资源无所谓多寡,但是如果人过多、增长太快,就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极大压力,导致资源供应紧张,导致生态环境破坏。镇雄积重难返的人口压力早已成为镇雄经济发展问题的困扰。镇雄县是一个人口大县,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多、农村人口比重大、文化素质低、结构不够合理。因此,镇雄县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同人口问题的妥善解决密切关联。这可由表2得到说明。

资料来源:《镇雄人口普查登记表》1995-2000年《云南统计年签》
三 、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分析理论及方法
(一)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与其它生产要素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是主观能动性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劳动者的人居于主体地位、与物质要素相比,人的要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生产过程、劳动过程、有一个主动的源泉,有一个整个运动的原因,这就是劳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9页)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美国经济学家、肯德里克把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当作生产率增长的一部分,把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归结为人力资本内在的积累与增长。世界银行1995年9月在题为《监督环境进展-关于工作进展的报告》中指出一国或一地区发达与不发达之间最重大的差别在于人力资源。换言之,是人本身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的发展;是通过人力资源的发展来实现创造的财富的增加。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在自然资源消耗不应再增加时,是科学技术进步、资源配置优化、管理机制完善和社会组织合理的结果,是人力资源发展的结果。
(二)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核算
不论是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还是现代经济发展理论都一致认为经济增长不是孤立进行的,也不是凭空发展的,而是诸多因素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一定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条件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和条件,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必要的三个基本内部投入要素。在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条件组合会创造出不同的财富。生产函数就正描述了这一点,它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与最大产量之间的实物量关系。包含:①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如果投入的生产要素数量给定,那么产出量就被确定。②如果投入的生产要素数量变化了,那么,产出量会随之变化。③如果技术水平提高了,那么要素投入量不变,产出量也会提高。生产函数作为一种描述投入产出技术关系的分析工具,可以不受不同经济体制的限制。对此,我们可以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指数型生产函数:Q=A.eλt.Kα.Lβ(注:其中Q是产量,A.eλt是代表t期的技术水平,K是t期的资金投入量,α是资金的投入产出弹性,L是劳动投入量,β是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所谓产出弹性:是表示产量变化率与资源变化率的比率,它反映了产品产量变化对资源变动的敏感程度是衡量资源转化效率的重要指标〉)。来分析核算镇雄1990至1999年期间,镇雄县劳动力投入,技术进步以及每年投入的资本对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率。从而有助于分析镇雄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源情况。
资料来源:《云南统计年鉴》、《镇雄统计公报》,1991-2000年。
注:Y:镇雄国内生产总值(以支出法按当年价格计算),K:资本投资完成额是以当年镇雄统计公报上统计的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来表示,L:劳动力投入数量以云南统计年鉴上各县主要经济指标中的乡村劳动力人数+城镇职工人数表示。(为了使核算结果符合镇雄实情,在数据选择中,对某些统计口径不同的指标进行了修正和平滑处理)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有关数据我们得到函数:
Y=A.eλt.Kα.Lβ (1) 式中eλt是反映技术进步对t年度产出的影响。e是自然对数的底。λ 正好表示测定时期的年技术进步率。α是资本产出弹性,β是劳动力产出弹性。
那么对(1)式进行对数变换后得到:
lny=lnA+λt+αlnK+ βlnL (2)
设:lnA=a
则根据统计方法,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得到下列参数指标的值分别为:
a=-9.926, λ=0.0409 ,α=0.873, β=0.477
这样,我们可以获得镇雄国内生产总值的计量模型:
lnY=-9.926+0.0409t+0.873lnK+0.477lnL
根据该计量模型及有关数据,可以测算出镇雄1990-1999年期间的年技术进步率为4.09%,镇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7% ,资本投入年均增长率为11.5%,劳动力投入增长率为9.9%。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到镇雄1990至1999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贡献率=技术进步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3%,根据公式:要素贡献率=要素产出弹性X要素投入增长率/产出增长率。计算得出镇雄1990-1999年期间的资本贡献率为59% ,劳动力投入贡献率为28%。计算结果中:资本的贡献率最高为59% 劳动力投入贡献率只有28% ,技术进步贡献率也只有23% 。这表明镇雄1990-1999期间技术进步缓慢,经济增长科技含量不高,由于镇雄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是整个经济中最大的部门,农业科技推广欠缺,农村人口素质普遍低下。导致镇雄整个社会生产中科技进步率极低。同时又因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正如前所述、使得好多农民的边际效益很低,甚至为负数。因而仅管第二、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相比其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要高,但因其比例太小而抵削农业的负面影响后,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镇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大量增加投入,走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发展道路,经济呈现一种传统的高投入-低效率的初级增长模式。这符合镇雄实情,但却违背了经济效益原理。比较美国经济学家、W、阿瑟、刘易斯在其《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一书中对经济增长发展的三大阶段的划分标准。若EA代表技术进步贡献率,EK代表资本投入对产出的贡献率,EL表示劳动贡献率的话。那么当EA∠EL∠EK时说明该国或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属于物质资本推动阶段,二战以前的大多数西方国家和目前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一阶段;当EL∠EA∠EK时,经济发展是由技术从“物”到“人”的过度阶段。从50年代初到本世纪80年代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处于这一阶段,目前我国已从第一阶段步入该阶段。当EA 〉EL且EA〉EK时是人力资本决定阶段,随着技术和知识内化于人,人力资本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系统以柔性制造取代大批量生产。目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开始进入该阶段”这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阶段。我们很显而易见的知道:镇雄目前的经济发展还处于物质资本推动阶段。经济增长远远落后于中国平均发展水平,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水平更显得遥不可及。
镇雄经济发展水平与现代经济发展证明的“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今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和拥有科学技术的人力资源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直接动力”,也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格格不入。作者初步认为导致这一结果发生的原因除了与镇雄的天时、地利较差外(镇雄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云贵高原乌蒙山边缘,特殊的地理环境、地貌构造、极其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交通不便,远离大城市、远离经济发展中心,难以获得新的信息、技术、自我封闭、市场经济不发达。)最主要的就是缺乏“人”和“这种特殊的、具有不可替代而又有潜力的人力资本了”。因为虽然从传统经济理论到现代经济的发展都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助推器”的作用。但我们却无法否定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科学技术是由人来发明创造并由人来掌握,应用于实践活动的。经济发展要依靠技术进步,要依靠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去推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的生产工具、需要有指挥能力的人去计划、组织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讲,所以说科学技术竞争的实质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而镇雄恰好在这方面是如此的贫瘠。根据前苏联生物学家杜布列克的“木桶原理”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人口问题严重制约了镇雄经济增长。大势所趋,镇雄要使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也就别无选择只有走人力资源开发这条路。尤其是在今天,镇雄原有资源已倍遭蚕食、侵吞、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因此日益恶化的今天。经济增长不可能再象过去一样依靠对资源和环境的掠夺性、破坏性、野蛮性和浪费性的开采或利用来满足。
四、镇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镇雄国民财富的增长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
1. 镇雄人口多,消费了大量的同期的产出。镇雄县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几乎都用于满足镇雄每年新增的人口消费需要上。镇雄1990-1999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7%,而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高达15.09‰。2000年,全县共出生人口27974人,人口出生率为23.13‰ ;要满足这种过多过快的消费支出必然使得有限的国民财富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削弱。很明显的事实是:生产表现为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消费表现为一起经济活动的终点,但在终点无法很好的回到起点或超越起点时,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四个环节都必然受到制约和影响。因此镇雄经济增长的有限性和缓慢性与人们需要增长的无限性和人口增长过快性之间的矛盾将需一个较长时期才能得以平衡和协调。正如冈纳、米尔达所说:“显而易见,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空前迅速的人口增长将持续几十年至少一代人以上。这严重阻碍了发展”。
2. 镇雄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不仅导致资源供应紧张,生态环境破坏;还给就业、教育、住房、能源、交通、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造成诸多障碍。由于人口过快增长,使大量贫困人口有增无减。1996年,镇雄全县还有43.2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为解决吃饭问题,农业不得不长期处于一种单一的“农业=种植业=粮食”的格局。这不仅导致资源不能优化配置,也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另外,人口过快增长的一个直接后果是造成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过剩。从而在报酬递减和资源过度消耗两方面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1)人口增长与就业机会增长之间是呈负相关的,人口增长使积累基金减少,抑制就业机会增长。如果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增长,就会产生就业不充分的问题。劳动年龄人口有就业岗位才能成为生产者,反之不仅造成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而且还会消耗掉其它就业者创造的剩余产品;或者以牺牲劳动生产率提高为代价,维持隐性失业,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导致大家的共同贫穷。

(2)镇雄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大部分集中于农业生产;再加上严重的性别年龄结构不合理,不仅在经济结构上影响了镇雄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因为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沉淀在农村,政府又没有采取合理适当的人口迁移政策和劳动力流动手段。结果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存在使农业的边际效益降到零,甚至是负数。此外,由于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也会影响到农业采用新技术和规模经营。这必然影响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这就是镇雄目前面临的一大困境;一方面人口还在迅速增长,另一方面经济落后,就业岗位有限,最终导致大量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挤占有限的资源,结果谁也富不起来。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必将连锁的影响到镇雄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二)镇雄县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众多、增长过快是镇雄县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但人口之所以成为镇雄经济增长的严重包袱。根本原因还在于人口素质低下,观念保守,接受新事物慢,破旧立新难。这就是镇雄目前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另一大困境。
1. 人口素质低导致“越愚越生,越生越穷,越穷越愚”的恶性循环。人口素质与生育水平呈负相关。因为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都要占用有限资金。显然,人口增长过快会影响资金分配,从而影响发展。但是,对人力投资,例如举办教育等不足更会影响到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将会更大程度上抑制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从而使人力资源的潜在效应。比如说利用科学的方法合理配置资源,节约现有稀缺资源等能力的发挥无法实现,也将不能产生人力资源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研制出新的能源、原材料等来替代原有资源不足等的替代效应。从而也就不会有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倍数效应的发挥。据美国经济学家测算,1900-1957年,物质资本投资增加4.5倍,利润只增加3.55倍;而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利润却增加17.5倍,利润增加是人力资本投资的5倍。然而,镇雄的实际却相反,有的只是高投入-低产出的结果。
2. 镇雄由于人口素质低下,阻碍了科技进步和科技的推广。经济增长要以高产为基础、以优质为生命、以高效为目标。而这些却与高文盲率、思想保守、墨守陈规、不思进取、不求创新,对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和推广有着天然排斥性的人相违背。1996年镇雄全县15周岁以上人口中有文盲271003人,文盲率高达23.42%(全国1990年文盲率也才12.17%)而且已经脱盲的劳动者中,不少人只是在扫盲班识得几个简单的汉字而已。其实质等于没学,依然是文盲,科盲。镇雄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人不多,1994年为3.1%到了1999年也只有3.7%而同期宣威是4.3%和5.6%;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和享有大中专文化水平的人更是少得可怜。迄至1999年也只有3.06%而宣威的是6.02%几乎是镇雄的2倍。
3. 镇雄人口素质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表现在由于目光短浅,急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往往不愿将资本投在更有潜力和后发优势的教育,医疗保健、科技开发等项目上。例如,1994年镇雄人口中文盲率高达24.1%,而同期用于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投资只占当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5%。另外,由于劳动力存在改变职业的障碍,改变工作环境和地点的障碍。再加上人们的思想保守,文化素质不高。所以即便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也无法得到合理分配和利用。这些,都会导致劳动力资源与其它生产要素之间在结构和层次上的禀赋不合理。进而必然影响经济生产率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不可能产生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
综上所述,镇雄的人力资源既丰富又短缺,也正因如此,镇雄要实现经济增长,应将人力资源加以战略考虑和优先开发。否则会使镇雄经济增长的成本更高、损失更大,而这种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参考文献
[1] [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镇雄县志》镇雄县委组织部编、昭通地区印刷厂,1998年版。
[3]《镇雄统计公报》镇雄县统计局、2001、2、25印。
[4] 郭熙保主编、《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 李京文、郑友敬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
[6] [瑞典]冈纳、米尔著、陈羽纶等译《反潮流、经济学批判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P192-193。
[7] 葛新权、李富强、谢赤、唐五湘著《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P84-88。
[8]《云南省、国民经济核算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P305。
[9] 郭志刚《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初步理论思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6期 P121-123。
[10] 李忠民著《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2版。
[11] 《农村经济统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4版P181-183。
作者简介:
常履碧女,籍贯:云南省镇雄县,汉族,经济师,2001年7月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贸易经济学专业,本科学历,现从事会计工作。
陈勤先男,籍贯:云南省镇雄县,彝族,高级农业师,大专学历,昭通市种子管理站站长从事种子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