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职文化课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教师讲得唾沫横飞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在强调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的同时,应该让语文作业为委靡不振的语文课堂吹进清新的空气。
做作业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环节,行家说语文学科是“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课内长筋骨,课外长肌肉”。这“练功夫”、“长肌肉”就离不开做作业。为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在布置作业时,在形式、内容诸方面巧花心思,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突出“唯美”,拓展文化底蕴
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由动荡向成熟和稳定过渡的重要时期,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挖掘美点,让学生更多地领悟生活中的真善美,让课文来开拓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中充分感受美、认识美,进而在生活中欣赏美,创造美。如在教学《城南旧事》之前,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几乎没有学生觉得美好。于是,我将片中主题曲《送别》在课堂上反复播放,要求学生闭眼静听,同时回忆自己和亲朋好友分离时的情景,慢慢地,让学生的心头漾起了一丝丝的温暖,再来细细品味电影。让学生从一个个场景中从容欣赏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欣赏生活中的自己,纯净淡泊,弥久恒馨。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语文水平。我们语文教师虽不完美,但必须引导学生走向成熟和完美,让学生在与教师、作者、主人公的交流中感动,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探索和追求完美。
二、强化“时政”,增强学生兴趣
教师大多依据教参布置作业,或者直接使用教学资料。而中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正处于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加之这一代90后学生,受各种社会政治思潮的影响较大,对时政要闻更感兴趣。在执教《自然界与人类》时,我结合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甚至联系之前的西南五省市的干旱、南部的洪涝、今年日本的特大地震和海啸,让学生以此为话题,探讨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结果,学生为了写出新意,写出科学的观点,上网查资料,泡图书馆,忙得不亦乐乎,交上来的作业质量自然较高。
三、“权力”转移,增强学习动力
过去,布置作业的权力掌握在教师的手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选择权,缺乏主动性。把选择作业这一“权力”下放到学生手中后,这一现象大为改观。在执教《窦娥冤》时,笔者在课堂学习结束后,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以《窦娥冤》为对象,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能力强弱以及对课文重难点的把握,做你喜欢做的作业、做你认为自己真正需要做的作业、做你能胜任的作业。结果,交上来的作业花样繁多:有分类摘抄课文的词语句段的,有背诵默写经典曲词的,有将曲词改写为散文、诗歌的,更不乏创作话剧剧本的。有归纳写作方法的,有整理古汉语常识的,有从网络下载相关知识的……不胜枚举。
四、变换形式,提升学习效果
教师不妨改变一下作业的形式,赋予单一的文本作业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这就要老师尝试变化题型;或变换角度,以大语文的观点看待语文课外作业,如收听收看新闻,向家长复述课文等。教师甚至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课外作业,如绘画、设计、剪贴、摘抄等。如我允许学生在课外作业本上绘画,学生画上了一棵大树,在树根部写生字,在树干上组词,在树叶上造句,设计新颖,图文并茂,我对此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可开心了,一个个很用心地去完成作业,字也写得更棒了。例如,学完《邓稼先》一文,我让学生收集像邓稼先这样热爱祖国的科学家的资料,学生很快找来了很多科学家的生平简介、有关故事、重要成果,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知识。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学完课文《雷雨》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练习排演课本剧,然后进行比赛,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性很高,演得很投入。
五、设置“任务作业”,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
“任务作业”就是多名同学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同时每个人都有因此而设的小任务。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都是共同目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就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既达到了最终效果,又降低了作业难度。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三册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时,涉及到“风格——作家人格的体现”,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任务,我将学生分成古代、现代两个大组,拿古代来说,有李白的潇洒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雄浑,柳永的缠绵哀婉……拿现代来说,有鲁迅的深沉洗练,叶圣陶的质朴练达,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纤侬华美……让学生真正理解刘勰所说的“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好的语文作业绝不是下课时的一句最后嘱咐,更不是心血来潮时的几笔板书,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该好好设计作业,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考,这样才能布置出形式多样的最适合中职学生也最让他们接受的语文作业。
做作业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环节,行家说语文学科是“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课内长筋骨,课外长肌肉”。这“练功夫”、“长肌肉”就离不开做作业。为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在布置作业时,在形式、内容诸方面巧花心思,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突出“唯美”,拓展文化底蕴
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由动荡向成熟和稳定过渡的重要时期,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挖掘美点,让学生更多地领悟生活中的真善美,让课文来开拓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中充分感受美、认识美,进而在生活中欣赏美,创造美。如在教学《城南旧事》之前,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几乎没有学生觉得美好。于是,我将片中主题曲《送别》在课堂上反复播放,要求学生闭眼静听,同时回忆自己和亲朋好友分离时的情景,慢慢地,让学生的心头漾起了一丝丝的温暖,再来细细品味电影。让学生从一个个场景中从容欣赏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欣赏生活中的自己,纯净淡泊,弥久恒馨。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语文水平。我们语文教师虽不完美,但必须引导学生走向成熟和完美,让学生在与教师、作者、主人公的交流中感动,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探索和追求完美。
二、强化“时政”,增强学生兴趣
教师大多依据教参布置作业,或者直接使用教学资料。而中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正处于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加之这一代90后学生,受各种社会政治思潮的影响较大,对时政要闻更感兴趣。在执教《自然界与人类》时,我结合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甚至联系之前的西南五省市的干旱、南部的洪涝、今年日本的特大地震和海啸,让学生以此为话题,探讨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结果,学生为了写出新意,写出科学的观点,上网查资料,泡图书馆,忙得不亦乐乎,交上来的作业质量自然较高。
三、“权力”转移,增强学习动力
过去,布置作业的权力掌握在教师的手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选择权,缺乏主动性。把选择作业这一“权力”下放到学生手中后,这一现象大为改观。在执教《窦娥冤》时,笔者在课堂学习结束后,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以《窦娥冤》为对象,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能力强弱以及对课文重难点的把握,做你喜欢做的作业、做你认为自己真正需要做的作业、做你能胜任的作业。结果,交上来的作业花样繁多:有分类摘抄课文的词语句段的,有背诵默写经典曲词的,有将曲词改写为散文、诗歌的,更不乏创作话剧剧本的。有归纳写作方法的,有整理古汉语常识的,有从网络下载相关知识的……不胜枚举。
四、变换形式,提升学习效果
教师不妨改变一下作业的形式,赋予单一的文本作业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这就要老师尝试变化题型;或变换角度,以大语文的观点看待语文课外作业,如收听收看新闻,向家长复述课文等。教师甚至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课外作业,如绘画、设计、剪贴、摘抄等。如我允许学生在课外作业本上绘画,学生画上了一棵大树,在树根部写生字,在树干上组词,在树叶上造句,设计新颖,图文并茂,我对此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可开心了,一个个很用心地去完成作业,字也写得更棒了。例如,学完《邓稼先》一文,我让学生收集像邓稼先这样热爱祖国的科学家的资料,学生很快找来了很多科学家的生平简介、有关故事、重要成果,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知识。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学完课文《雷雨》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练习排演课本剧,然后进行比赛,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性很高,演得很投入。
五、设置“任务作业”,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
“任务作业”就是多名同学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同时每个人都有因此而设的小任务。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都是共同目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就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既达到了最终效果,又降低了作业难度。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三册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时,涉及到“风格——作家人格的体现”,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任务,我将学生分成古代、现代两个大组,拿古代来说,有李白的潇洒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雄浑,柳永的缠绵哀婉……拿现代来说,有鲁迅的深沉洗练,叶圣陶的质朴练达,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纤侬华美……让学生真正理解刘勰所说的“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好的语文作业绝不是下课时的一句最后嘱咐,更不是心血来潮时的几笔板书,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该好好设计作业,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考,这样才能布置出形式多样的最适合中职学生也最让他们接受的语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