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职融通的问题反思与建议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is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普职融通是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是为学生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的升学通道,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构筑多元渠道,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以苏州市初职衔接项目实践为例,探究了普职融通(初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及建议。
  [关 键 词] 普职融通;初职衔接;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4-0064-02
  一、普职融通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中提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2014年10月16日,江苏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109号),实施意见中明确: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招生比例大体相当,本科高校招收中高职毕业生比例稳步提高。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毕业生拥有同等升学机会,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立交桥”逐步完善。
  2015年8月苏州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全市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苏府〔2015〕119号),在改革招生考试和学籍互转制度中具体指出:(1)保持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招生大体相当,推动普职学分互认,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2)开展初职衔接项目实践,试点建设初职课程衔接教育基地;(3)共享师资及教学资源,建立普职教师的流动和兼职机制,互相开放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培养初中学生的职业体验。
  二、苏州市初职衔接的概况
  近几年,苏州市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由苏州教育局牵头为三所直属职业学校与三所普通中学搭建“立交桥”,通过“专题讲座、综合实践、课程选修、职业体验、社团活动”等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开展初职衔接项目实践。项目实践的美好前景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实践中来,目前已有八所普通中学参与到初职衔接项目中来。
  苏州市每年开展苏州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教师交流工作,在普通教育学校内选派一批优秀的基礎学科教师到职业学校进行交流,支持苏州职业学校的基础学科建设。通过职业教育活动周,创造条件,鼓励中小学校把职业体验观摩活动列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到职业院校、企业、赛场等进行体验观摩。在普通教育学校内开展菜单选课的形式,融入职业教育。
  苏州市区定期召开初职衔接工作座谈会,从项目实践的参与学校到项目实践的实施方案、从升学政策上的试水、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面引入,创设多样化的成长通道和平台,力图让每个学生都有适合的发展途径。2014年苏州觅渡中学与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在招生政策上又迈出了实质意义的一步,根据两校的签订的《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定制》协议,以“择优、推荐、破格、定向”的原则,针对建设交通校五年高职类专业和三年中职类专业,两校合作制定优秀生推荐制度。
  三、苏州初职衔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参与项目实践的学校增加、项目实践的深入,项目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一)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初职衔接的局限性很大
  虽然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逐步出台相关政策及试点方案或实施意见,推动普职融通在地方的具体落实,但这些方案或意见主要是针对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之间的融通、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之间的衔接,涉及普通初中与职业学校之间的初职衔接基本没有。
  苏州市率先开创初职衔接,初见成效。但从参加项目实践的学校来看,目前还仅局限在苏州市内直属学校之间开展,参与的学校还不足三分之一,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没有加入初职衔接的队伍中来。从衔接的内容来看,每个学校也只涉及1~2个专业,这些并未做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面引入,不能达到初职衔接的主要目的。
  (二)对职业学校存在偏见,初职衔接出现“一头热”的现象
  人们“重学术,轻技能”的意识已经根深蒂固了,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也由来已久,这势必造成初职衔接过程中出现普通教育学校勉强应付、职业学校一厢情愿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一方面,中考分数线似乎成了初三毕业生一条唯一的评价标准,人们很难从“中考失败者进职业学校”“职业学校是后进生的聚集地”的误区中走出来;另一方面,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成了评价初级中学综合质量的核心指标,为了提升学校排名,提高学校声誉,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很多学校宁可在升重点高中的排行榜上无力挣扎,也不愿意面对现实实践初职衔接,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机会。
  (三)课程体系不畅通,教育模式、内容有待创新
  初职衔接的实质是教学的衔接,课程则是教学衔接的核心,初职教育的衔接总是依赖课程来实现的。初职衔接的学校已经开始着手以课程为载体进行合作与沟通,但在实施过程中,只是在向普通教育的课程中加入职业学校的通用技术准备课程,并将这种简单的课程叠加即视作初职衔接、普职融通。这种简单的课程拼盘不仅额外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使学生的文化素养不如项目之外的学生,专业技能方面也没有体现出优势,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家长、学生、学校参与初职衔接的积极性。
  (四)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初职衔接的绊脚石
  初职衔接模式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还处在前期尝试阶段,如果没有专项经费的投入,难以持续、高效地开展。主要体现在:(1)参与项目实践的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探索新模式下的教学改革,制定配套的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等。(2)现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要想融入职业技能的学习,需要专业实训场地及实训设备和专业的师资队伍。   四、意见与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领导初职衔接的宏观走向
  從国家到地方均从政策层面上提出“普职融通”的重要性,但对普职融通的基本理念、目标、方法、步骤和组织实施等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规划,主管部门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宏观统筹指导项目实践学校进行“如何衔接”的探索。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1)打破教育系统内外管理体制,打破部门利益的深壁固垒,做到由政府统筹领导,“全口径”“全覆盖”地管理各类学校,形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2)积极做好普职融通的课程规划。从普职融通的本身需要出发,以培养“全人”为目标,按照终身学习的要求,全面审视、科学规划初职衔接、普高与中高职沟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对普职融通课程的结构、设置、实施、评价及教材的编写等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打通终身学习通道的同时避免进入拼盘式课程操作的误区。(3)大力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招生政策的配套改革。职业教育的选拔和普通教育升学的选拔必须区别对待,不能用中考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衡量所有的学校。应该通过考试评价机制的改革将普通教育导向普职融通的轨道上来,积极探索使中考毕业会考和升学考试能够分离。通过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自主权,推动综合素质评价落到实处的同时,扩大普职融通的深度和广度。努力通过评价机制和招生政策的改革,将观念从“因为你是后进生,所以才上职业学校”到“因为优秀,推荐你上职业学校”进行改变。(4)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出台实施建议。学校之间如何开展课程合作、教学场地如何满足要求、资源如何共享、学分如何在学校之间互认等方面均需要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探索、研究。
  (二)搭建教育“立交桥”,切实提升职业教育的魅力
  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要顺利实行1:1分流,前提是中职、普高首先要等值。中职、普高等值,即中职生、普高生在发展机会、升学空间、毕业文凭、成功体验等方面应基本等值或近似。而在我国中职、普高的严重不等值导致每年招生季出现中职门庭冷落、普高热闹若市的强烈对比,这也是普职融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要想走出这一怪圈,必须使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走上阳光大道,为中职生搭建一座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教育“立交桥”。(1)做好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推行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使中职生不参加高考,同样可以升入本科院校。(2)提高普通高等院校招收中职毕业学生的比例,打通中职生的升学通道。(3)延伸并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大力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开创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
  (三)跨越地域限制,专业全覆盖,扩大初职衔接的范围
  在初职衔接的初试阶段,各参与学校按“分区域、按计划、定专业、限人数”的原则规范操作,这对项目的实施有着较强的稳定作用,可将影响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但从长远看,这对项目的实施、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因此,主管部门应打破地域限制,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开展初职衔接项目,做到专业全覆盖,计划变动态,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构筑多元渠道,为当地经济发展需求提供人才保障。
  普职融通,旨在绘制一个多样化的人才成长路线图。这需要从学生自身需求为中心,规划好学生的成长路线,找出在融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抽象变成具体、从隐性转为显性,逐步解决问题,才能将学生的成长之路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孙丽霞.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前景展望[J].职业教育,2015(35).
  [2]刘丽群.高中阶段普职沟通的问题反思与政策建议[J].教育研究,2015(9).
  [3]张慧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实施普职融通教育改革的思考:基于柳州市普职融通教育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J].职教通讯,2016(11).
  [4]刘丽群,彭李.普职融通: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整体趋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5).
  [5]张鑫,柳燕.我国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4).
  [6]许译心,沈亚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普职融通的困境与破解[J].教育与职业,2015(10).
其他文献
[摘 要]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装备制造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机械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已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采用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一定任务目标时,自发地完成对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及职业素质的培养。  [关 键 词]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任务驱动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
期刊
[摘 要] 通过结合理论意义和实践方法,研究几种制作微课的多媒体软件,分析比较微课程的制作方式,结合制作动画类微课程的亲身经历,提供更多的经验与帮助。  [关 键 词] 微课;制作;软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3-0176-01  信息时代,教学与课堂正在引进媒体技术的使用,微课成为课程整合和新型授课的热点。在制作微课时,通常
期刊
[摘 要] 为了响应教育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要总结和推广国家示范(骨干)性高等职业院校成果和经验,完善和巩固自身办学特色,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号召,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通过分析毕业生质量来了解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举措,以期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 键 词] 高职;毕业生;评价方法;多维度反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
期刊
[摘 要] 职业技能竞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作者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引领计算机网络专业改革,提升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关 键 词] 高职;学科竞赛;计算机网络专业;创新和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4-0022-01  一、引言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
期刊
[摘 要] 求助者因一个多月来多次考试受挫,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难以入睡等症状前来咨询。咨询师经过收集资料和评估,并且和求助者共同协商,决定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心理咨询。经过八次咨询,降低了求助者抑郁和焦虑的情绪状态,融入正常学习生活。  [关 键 词] 高职生;考试受挫;合理情绪疗法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4-0035-01
期刊
[摘 要] 建设好一个适合现代数字化学习社区的教学环境,是促进社区教育数字化、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课题,构建优良的软硬件数字化学习环境,推进线上线下积极互动的学习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学习的空间变得更为广阔。  [关 键 词] 数字化学习;社区环境;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4-0045-01  随着互联网技
期刊
[摘 要] 广场舞作为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一种表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热爱。广场舞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丰富他们的空闲生活,增强他们的身体健康,增进他们之间的人际交往,让他们在审美体验中得到精神的愉悦与情绪的放松,还能更好地增进社区和谐发展。  [关 键 词] 社区文化活动;广场舞;生产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
期刊
[摘 要] 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一线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第一要务就是培养积极乐观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习得性无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访谈调查等方法从归因无助、决策无助、行动无助和社会支持无助等方面对高职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关 键 词] 归因无助;决策无助;行动无助;社会支持无助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期刊
[摘 要] 重点从“活”“德”“精”“才”四方面研究动漫游戏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探索学生在学院各方面的支持、指导下,走上创业道路。  [关 键 词] 动漫;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4-0020-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急剧增长,同时受到近年来经济
期刊
[摘 要] 德育课的教学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再由深入浅的过程。前者是将课本内容内化为教师自己认知、深刻把握教材的过程,后者则是将教师自己的认知外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过程。教师要做到讲课生动形象、学生爱听、课堂有效性高,就必须紧扣时代,增强课堂教学的新鲜度;联系实际,增强课堂教学的可感度;多种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语言艺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注意因材施教,增强课堂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