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前几年在许多高校风行的硕士培养两年制的做法,作者结合多年来从事理科硕士教学、指导工作的经验,对比三年制和两年制理科硕士的差别,从几个方面探讨了它的严重不足,强调重视学科差别,尊重人才培养规律,认为应改进现行的理科硕士两年学制。
[关键词] 人才 质量 两年制 三年制
2005年前后,国内很多重点部属高等学府开始停止沿用很多年的硕士三年学制,实行彻底的两年学制,人们可以将这看成是一场大动作的改革。这场改革,最初是在工科各专业开始的,改革的目的是在不降低人才素质的前提下,提高人才培养效率,节约培养成本,优化硕士、博士两个学习阶段的知识内容、培养时间的配置。让硕士毕业的学生早半年或一年进入到实际工作中,避免时间和成本的浪费,让继续深造的学生通过硕博连读的方式获得四年以上的博士阶段学习时间,在早期有重点地打牢基础,为培养拔尖人才做准备。
在很短的时间内,两年学制在国内各高校、各专业迅速被采纳,转眼间基就没有三年制的硕士生了。直到2008年,很多学校感觉到两年制硕士培养的缺欠,开始全面地在包括工科的各专业实行硕士培养两年半——三年制的学制,主要以三年制为主,只允许优秀硕士研究生两年半毕业。从三年制到两年制,再回到三年制,三年内转了如此大的一个圈子,究竟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两年制使硕士生的质量下降幅度过大,诚然,对于优秀的学生,两年制和三年制在学习上带来的差别不大,他们依然是优秀的、处于人才的高端;而那些处于中间层次的人才却失去了宝贵的进一步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那些不思进取的学生来讲,两年制实在是个大好事,缩短了他们受“煎熬”的时间。对于学校来讲,招生规模并未减少,教学资源没有显著增加,国家的学位规定并未降低对硕士学位的要求,要在两年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完成原来三年的人才培养任务,实在有难度,这是一件违背人才培养规律的事情。这么做的后果是可以想象的,对于极少数的尖端学府和科研院所,由于它们总是最优秀人才聚集的地方,两年制的硕士生质量不比三年制差很多,对其余的培养单位而言,事情就完全是另一样了,培养出的学生整体水准比三年制低很多。在那些要大量接收地方院校生源的理科人才培养单位,学科特性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两年制硕士生在新的高水平环境的培训还没有系统展开完成,学习还没有见成效,他们就要毕业离校了,所以人才的质量肯定要大幅下降。如果让培养单位从他们中去选拔硕博连读或攻读博士的人选,必定影响博士生源的质量,长此以往,高水平的博士培养工作恐怕难以为继,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连贯性。从人才产出的效果看,两年制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比三年制要差,为了适合两年制的水平,有很多学校要求毕业生写一篇较好的综述性学位论文即可毕业,基本不提学位规定要求学生个人有独立研究成果的条文。就像提出两年制的理由一样,提出写综述性学位论文的想法有很多可以理解的理由,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明确的提法带给学生的压力减小,学生清楚地知道他(她)只要认真搜集、整理、体会好某方面的资料就可以毕业拿学位,往往就不会有要做出独立研究成果的压力,使学生失去了一个好的锻炼创造力、进一步打牢基础的机会,对其自身素质的提高没帮助。
就业方面,从接收单位的角度来看,两年制学生的整体能力要比三年制的学生低,他们称三年制的学生为“大硕”、两年制的学生为“小硕”,表达出对两年制硕士的不看好。用人单位在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肯定往高处着想,在专业方面希望他们基础好、可塑性好、创造力好、发展前途好,由于培养时间的不足,“小硕”在上述几方面均比“大硕”差,特别是基础和创造力方面的差别更大。更极端的是,不少“小硕”为了就业往往会在学习期间到用人单位实习,时间一般为半年到八个月,考虑到硕士生的基本课程学习要用一年的时间,实际上留给学位论文研究、知识综合训练的时间只有不到半年,这对理科学生远远不够,特别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不足。因此,不论学位质量还是人才质量肯定都要下降,如果用现今较常见的“学士后”一词来称呼这类“小硕”更为贴切。
在研究生培养经费方面,与两年制同时流行起来的是研究生的收费制度改革。各高校的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自费生,余下的享受奖学金,一般通过研究生就任某一岗位工作来获取报酬。其中一类重要的岗位是助研岗位,由导师从个人的科研经费中提供经费设立,聘请硕士生协助搞科研。理科研究的特点是基础要求高、经费额度小,特别对数学学科来说,这两点更加突出,两年制硕士生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助研岗位上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果,反而占用了科研经费。因此,当面对两年培养制时,基础学科的导师对设立助研岗位没有积极性。在一些学校设立了专门的研究生研究基金来资助研究生的助研活动,同样,由于可用时间少、基础训练弱等原因,难以取得“大面积丰收”式的效果,收效不大。
硕士研究生作为培养对象对培养年限的想法又如何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大多数立志向学的理科学生的日常学习内容,除了较为严格且深奥的专业课程学习训练外,他们从就业、转型、深造等出发点着想,会自行安排一些外专业学习内容或本专业的前沿高端内容来进行自我提高和完善。按客观的学习规律,这些内容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唯有经过反复研学才能取得满意成绩,反之,在短时间内完成过量内容的学习其效果不会很好。因此,单从个人提高的角度看,学生们应该更倾向于三年制,两年制提供的学习时间不足以保障他们的学习提高。当然,两年制带给学生特别是自费生的一个好处,是生活成本比三年制要低不少。不过,现阶段大多数学生从本科起要么自食其力,要么有家庭的资助,同时,还可获得贷款的支持,多出来的一年的费用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解决的。相比于一年的费用,一年的学习和提高给他们今后带来的财富要多许多。综合来看,学生们是愿意走三年制的培养道路的。
我们承认,硕士生两年培养制带来了不少好处,但我们认为,对理科硕士的培养而言,两年制不适合。两年培养制节约了时间和经费,但浪费了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有点得不偿失。两年半到三年的弹性学制或许更有利于理科硕士层次人才的培养,既可以让大多数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创造力,又有利于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是今后学制改革值得探索的一个方案。一项改革不一定非要成功,其关键在于我们要对改革的效果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总结。在学位标准没有变化的前提下,理科硕士两年制是一项令人不太满意的改革,但通过前几年的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如何尊重并利用好学习规律、人才培养规律,为人才培养机制的成功改革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人才 质量 两年制 三年制
2005年前后,国内很多重点部属高等学府开始停止沿用很多年的硕士三年学制,实行彻底的两年学制,人们可以将这看成是一场大动作的改革。这场改革,最初是在工科各专业开始的,改革的目的是在不降低人才素质的前提下,提高人才培养效率,节约培养成本,优化硕士、博士两个学习阶段的知识内容、培养时间的配置。让硕士毕业的学生早半年或一年进入到实际工作中,避免时间和成本的浪费,让继续深造的学生通过硕博连读的方式获得四年以上的博士阶段学习时间,在早期有重点地打牢基础,为培养拔尖人才做准备。
在很短的时间内,两年学制在国内各高校、各专业迅速被采纳,转眼间基就没有三年制的硕士生了。直到2008年,很多学校感觉到两年制硕士培养的缺欠,开始全面地在包括工科的各专业实行硕士培养两年半——三年制的学制,主要以三年制为主,只允许优秀硕士研究生两年半毕业。从三年制到两年制,再回到三年制,三年内转了如此大的一个圈子,究竟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两年制使硕士生的质量下降幅度过大,诚然,对于优秀的学生,两年制和三年制在学习上带来的差别不大,他们依然是优秀的、处于人才的高端;而那些处于中间层次的人才却失去了宝贵的进一步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那些不思进取的学生来讲,两年制实在是个大好事,缩短了他们受“煎熬”的时间。对于学校来讲,招生规模并未减少,教学资源没有显著增加,国家的学位规定并未降低对硕士学位的要求,要在两年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完成原来三年的人才培养任务,实在有难度,这是一件违背人才培养规律的事情。这么做的后果是可以想象的,对于极少数的尖端学府和科研院所,由于它们总是最优秀人才聚集的地方,两年制的硕士生质量不比三年制差很多,对其余的培养单位而言,事情就完全是另一样了,培养出的学生整体水准比三年制低很多。在那些要大量接收地方院校生源的理科人才培养单位,学科特性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两年制硕士生在新的高水平环境的培训还没有系统展开完成,学习还没有见成效,他们就要毕业离校了,所以人才的质量肯定要大幅下降。如果让培养单位从他们中去选拔硕博连读或攻读博士的人选,必定影响博士生源的质量,长此以往,高水平的博士培养工作恐怕难以为继,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连贯性。从人才产出的效果看,两年制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比三年制要差,为了适合两年制的水平,有很多学校要求毕业生写一篇较好的综述性学位论文即可毕业,基本不提学位规定要求学生个人有独立研究成果的条文。就像提出两年制的理由一样,提出写综述性学位论文的想法有很多可以理解的理由,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明确的提法带给学生的压力减小,学生清楚地知道他(她)只要认真搜集、整理、体会好某方面的资料就可以毕业拿学位,往往就不会有要做出独立研究成果的压力,使学生失去了一个好的锻炼创造力、进一步打牢基础的机会,对其自身素质的提高没帮助。
就业方面,从接收单位的角度来看,两年制学生的整体能力要比三年制的学生低,他们称三年制的学生为“大硕”、两年制的学生为“小硕”,表达出对两年制硕士的不看好。用人单位在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肯定往高处着想,在专业方面希望他们基础好、可塑性好、创造力好、发展前途好,由于培养时间的不足,“小硕”在上述几方面均比“大硕”差,特别是基础和创造力方面的差别更大。更极端的是,不少“小硕”为了就业往往会在学习期间到用人单位实习,时间一般为半年到八个月,考虑到硕士生的基本课程学习要用一年的时间,实际上留给学位论文研究、知识综合训练的时间只有不到半年,这对理科学生远远不够,特别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不足。因此,不论学位质量还是人才质量肯定都要下降,如果用现今较常见的“学士后”一词来称呼这类“小硕”更为贴切。
在研究生培养经费方面,与两年制同时流行起来的是研究生的收费制度改革。各高校的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自费生,余下的享受奖学金,一般通过研究生就任某一岗位工作来获取报酬。其中一类重要的岗位是助研岗位,由导师从个人的科研经费中提供经费设立,聘请硕士生协助搞科研。理科研究的特点是基础要求高、经费额度小,特别对数学学科来说,这两点更加突出,两年制硕士生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助研岗位上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果,反而占用了科研经费。因此,当面对两年培养制时,基础学科的导师对设立助研岗位没有积极性。在一些学校设立了专门的研究生研究基金来资助研究生的助研活动,同样,由于可用时间少、基础训练弱等原因,难以取得“大面积丰收”式的效果,收效不大。
硕士研究生作为培养对象对培养年限的想法又如何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大多数立志向学的理科学生的日常学习内容,除了较为严格且深奥的专业课程学习训练外,他们从就业、转型、深造等出发点着想,会自行安排一些外专业学习内容或本专业的前沿高端内容来进行自我提高和完善。按客观的学习规律,这些内容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唯有经过反复研学才能取得满意成绩,反之,在短时间内完成过量内容的学习其效果不会很好。因此,单从个人提高的角度看,学生们应该更倾向于三年制,两年制提供的学习时间不足以保障他们的学习提高。当然,两年制带给学生特别是自费生的一个好处,是生活成本比三年制要低不少。不过,现阶段大多数学生从本科起要么自食其力,要么有家庭的资助,同时,还可获得贷款的支持,多出来的一年的费用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解决的。相比于一年的费用,一年的学习和提高给他们今后带来的财富要多许多。综合来看,学生们是愿意走三年制的培养道路的。
我们承认,硕士生两年培养制带来了不少好处,但我们认为,对理科硕士的培养而言,两年制不适合。两年培养制节约了时间和经费,但浪费了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有点得不偿失。两年半到三年的弹性学制或许更有利于理科硕士层次人才的培养,既可以让大多数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创造力,又有利于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是今后学制改革值得探索的一个方案。一项改革不一定非要成功,其关键在于我们要对改革的效果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总结。在学位标准没有变化的前提下,理科硕士两年制是一项令人不太满意的改革,但通过前几年的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如何尊重并利用好学习规律、人才培养规律,为人才培养机制的成功改革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