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个娃一个妈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z20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让张菲欣慰的就是,她培养出了4名大学生。当然,她也会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愿意的话,她会让孩子回到亲生父母那里。
  今年62岁的张菲额头已爬满皱纹,白发苍苍,看起来比她的实际年龄要大许多。她粗糙的双手布满老茧,显然是经常干粗活,一件破旧的衣服也污迹斑斑。
  62年前,她在江苏徐州的街头被一位姓吴的大妈捡到后收养。但在她不到10岁时,养母就去世了,她从此开始了流浪生涯。过去的39年间,她一共收养了40多名弃儿。
  如今,已经62岁的她依然养着14个孩子。不过,年岁越大,她也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张菲希望,自己曾经收养的子女能接下自己的“接力棒”,将收养弃婴的“事业”传承下去。
  说起幼时的生活,张菲满脸心酸,“我什么活都干,给人当保姆、打短工,在码头上帮人扛大包,在农村帮人家锄地,只要有钱,我什么都干。”
  23岁起收养弃婴终身未婚
  从小被抛弃,让张菲深知没有父母的凄凉。她第一次收养弃婴是1978年,那时她只有23岁。当天一大早,她在徐州的一个天桥下面看到一个哇哇大哭的婴儿。身旁几名工友议论纷纷,没有一个人说要收留,当时现场有人提议,“不如张菲你收留她吧”。
  一句玩笑式的提醒,让未婚的张菲当起了单亲妈妈,她给这名弃婴取名“吴敏”,姓吴是为了纪念自己的养母。而在她25岁时,她已经是3名残疾弃婴的母亲了。
  张菲没上过学、不识字,只靠打杂工为生,后来,她收养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没办法就只能靠捡垃圾生活,有时候孩子也会和她一起上街捡垃圾。那时,张菲没有自己的住处,只能带着孩子住在窝棚里。
  后来,她一路从徐州南下,最终选择在普宁市定居,靠捡破烂为生。张菲说,到广东来谋生,主要是因为北方的冬天太冷,广东的冬天没那么难熬。且广东经济发达,好心人多,很多热心人士一看她收养这么多孩子,会给她送一些米、油和尿片。
  说起收养的每一个孩子,她都如数家珍。“这个兔唇女婴叫吴小妹,刚捡来才三四个月,今年已经6岁了。这个看上去总是皱着眉头的小男孩叫吴小豪,今年9岁了,他有先天性心脏病,因为平时特别爱号啕大哭,就叫了小豪。这个白白的小男孩叫吴小贝,今年10岁了,有先天性白化病。”
  在照片里的一群孩子中,一个大眼睛梳着娃娃头的小女孩特别亮眼。她叫吴朋普,今年11岁了,刚捡来的时候,张菲家里特别困难,适逢普宁当地的好心朋友送了点钱来,所以就起了朋普这个名字。
  张菲说,她也想过成家,当时也有机会成家。那时在汕头,好心人帮忙介绍,一个男的愿意娶她,但条件就是放弃那些捡来的孩子。“我舍不得孩子,如果我嫁了人,这些孩子就没了妈妈,所以还不如一个人过得爽快。”
  一顿饭要吃5锅米
  张菲说,她收养孩子不求回报,只是希望孩子们将来个个都能有出息。“很多孩子刚出生,脐带都没剪断,就被扔在垃圾堆里面,如果我不收养他们,他们肯定会饿死的。”
  这么多年究竟收养了多少孩子,张菲说,具体多少个她也记不清了,她曾经挨个数过,大约有40个。现在身边有14名孩子,其中一个月大的1个,六七个月大的1个,4个在上幼儿园,4个在上小学,1个在上高中,1个在广州读技校,其他的在打工。
  这些孩子绝大多数都是身体有缺陷或有病。其中一名叫吴红军的孩子今年已经19岁了,之前被四川一个家庭寄养,因为不会说话,又有癫痫,收养了一段时间后又被对方送回来了。如今,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甚至连自己吃饭穿衣都不会。
  26岁的吴松松是一帮子女中岁数最大的一个,如今,张菲不在时,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基本上靠她照料,但她的眼睛有些问题。“这还不是最多的,顶峰时期,我家里有20多个孩子,一顿饭,我要做5锅米才够吃。”说完,张菲咧开嘴笑了。即便现在14个孩子,张菲一顿饭也需要四五斤米。
  每天早上,张菲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孩子做饭。孩子小,经常会有不听话耍赖的时候,而张菲不仅养活着孩子还坚持供孩子读书,因为她说孩子们读书好了才会有出息。对于上幼儿园的孩子,张菲每天都要送他们去上学。后来,当地政府知道了她的困难,她的这些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都全部免费了。
  2006年,当地的公安部门为张菲全家补办了户口,民政部门为张菲和孩子们办了低保,还为张菲和她的孩子们买下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张菲和十多个孩子的生活处境终于有了好转。张菲说,她每年大约能从政府那里领到1万多元的低保补助,“孩子们现在吃饱饭不成问题,上学也全免费,我的负担比以前轻多了。”除了低保外,不少社会热心人士还长期对张菲和孩子进行资助。
  目前病孩、幼儿多,张菲已经没有精力出去捡垃圾卖钱,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照料孩子的生活与学习。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孩子们要好多天才能吃一次肉。
  最怕孩子生病
  张菲说,她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孩子生病。但通常怕啥来啥,每过一段时间,都有一个孩子生病。去年,她收养的一个孩子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前后花了两万多元。
  今年23岁的吴丹丹是张菲收养的其中一名孩子,如今已经是一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她也是家里目前唯一一个身体没有任何缺陷的孩子。在她的印象中,小时候每一天都在受苦,那种饿到前胸贴后背的感觉,是她成长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吴丹丹在孩提时代一共有十多个兄弟姐妹。每天一到吃饭时间,就算是一盘青菜端上桌,也会很快被饥肠辘辘的小家伙们风卷残云。如果有一天能吃上一条鱼或一顿肉,那简直比过年还开心。她经常跟着张菲到大街上乞讨,她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餐厅中食客吃剩下的东西中还有很多肉,这意味着晚上回家,一屋子的兄弟姐妹们都可以“加餐”了。
  吴丹丹至今仍记得一家十多口人住在天桥下面、住桥洞树荫下面流离失所的日子。那完全不能称之为家。从早到晚都能听到婴儿的哭闹声,满地到处都是杂乱的衣服,空气中也弥漫着屎尿的味道,張菲刚刚把这个孩子哄睡着,另外一个孩子又开始哇哇大哭。“其实妈妈多收养一个孩子,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条件又会变差,后来我们都劝她不要再收养孩子了,但她不听。”   吴丹丹的身体一直不是太好,经常生病,直到如今,23岁的她还是很瘦弱和纤细。不过,她还是很感恩。相比其他兄弟姐妹,她算是幸运的了。如今,她已经在广州读了大专,并且找了一份工作。
  即使再难,张菲也没想过放弃让孩子们上学。在孩子们的床头上,摆放着张菲给他们买的书,有唐诗宋词、作文选和新华字典等,这也是吴丹丹感激母亲的地方。她说,如果不是母亲坚持送自己上学,也许自己这辈子都荒废了。去年她参加工作,第一年賺的工资,她全部交给了张菲,给其他兄弟姐妹改善生活。
  在吴丹丹的印象中,母亲虽然没读过书,但心地善良,对每一个孩子都像亲生孩子一样疼爱。有一次,吴丹丹半夜生病了,高烧39℃,小脸烧得滚烫。张菲用三轮车推着她,跑遍了附近的四五家诊所,但没有一家诊所开门。一整夜,张菲只好用毛巾蘸了冷水,反复地在她额头上冷敷降温,第二天一大早,张菲又带着她去诊所开药。
  有病的孩子都往她家送
  另一个困扰张菲的问题是,媒体曝光她专门收养弃婴后,经常有人将有病的或不愿收养的婴儿放在她家门口,“说实话,我也不愿意收养这么多孩子,我能力有限。但我不收留他们,他们就会死。”
  张菲收养的孩子中,最大的已经30多岁,很多都已经成家。其中还有一名叫张爱玲的女生,被送给一个美国家庭收养后,如今已经在美国成家。“她现在还经常给我打电话呢。”自豪写在张菲脸上。最让张菲欣慰的就是,她培养出了4名大学生。当然,她也会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愿意的话,她会让孩子回到亲生父母那里。
  编者注:根据我国《收养法》第八条之规定: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但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一名的限制。
  不愿停下步伐 还想再干十年
  为什么不将收养的孩子都送到当地福利院呢?张菲告诉记者,孩子们和她一样,都觉得在福利院生活不如在家生活,以前她曾把几个小孩送去过,但没过一个月孩子就很想要回来了。
  孩子们一天天大了,张菲却越来越衰老。年轻时,她经常牙痛,因为没钱医治也并未在意,后来形成了脓肿,当时只是到小诊所处理了一下,也没有消毒,引起了感染。如今,她的整个下巴都肿了起来,一侧的下巴都烂通了。现在,她每天只能喝白粥,和记者说话间,她还忍不住疼得直叫唤。昨天,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穗华口腔医院的医生们免费为张菲做了检查,检查发现,张菲的口腔问题很严重。鉴于张菲这么多年来热心收养了这么多弃婴的善举,医院决定减免她的大部分费用。
  虽然已经62岁,但张菲没有停下步伐的想法。她说,只要自己能动,就还会继续收养弃婴。“我还想再拼搏十年,我梦想自己开一个档口做生意,把这些孩子都养活长大。如果我不行了,我希望我收养的孩子大了,能把我这份事业传下去。”
  直到现在,张菲依然在寻找自己的“接班人”。
  周颖摘自《广州日报》
其他文献
我郁郁寡欢有好几年了,每天生活在焦慮、抑郁、自私之中,所有的人都告诉我要改一改。我讨厌他们,但是我也同意他们的话,想要改变自己,只是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没能成功。  最伤我心的是,和其他人一样,一位和我最要好的朋友也成天催着我改变。我感到很无助,不知如何是好。  一天,他对我说:“改不了就不要改了,我喜欢现在的你。”  他的话对我来说如醍醐灌顶,现在终于放松了,有了活力。突然之间,我变了!  现在我
期刊
漫画书里夹着我在美术课上的素描,素描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外公,还有小时候的我。  生命最初的时候,我是一颗小小的胚胎,安然地待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地,我汲取着母亲的营养开始一点点长大,接着我有了胎心,有了小手小脚,还有了胎发。我就这样带着母亲的希冀和父亲的渴望见到了生命中的第一缕光。那光很温柔,像是秋季傍晚的霞光,连接着一片又一片的云,还有从学校回家的路。  小时候,妈妈总是
期刊
幸福就是晚上穿着小碎花的睡衣坐在电脑前写文章,爸爸在客厅里看报,面前放着一杯泡开的碧螺春,妈妈在看电视剧,时不时还发表几句评论,猫咪“毛毛”蜷缩在沙发的一角睡得正香。  幸福就是早上醒来,看到一抹阳光恰好落到枕边。可以不用急着起床,躲在被窝里听着妈妈在厨房里轻手輕脚地忙碌,不一会儿荷包蛋的香味弥漫了整个房间。  幸福就是穿着白色的棉布长裙走在华灯初上的傍晚,经过一家音像店时正好响起一首久违的老歌。
期刊
我收拾起拉尔先生的东西来到走廊,忽然想起拉尔先生前一天对我讲过的话:“我并不想让大家都讨厌我,我只是不想让每个人都忘记我。”  “你真是一个卑鄙的老家伙!”走出拉尔先生的房间时,我一字一顿地对他说。  年迈的拉尔先生住进这家疗养院才八个月,却让每一位护理人员过上了地狱般的生活。无论谁靠近他,他都是非打即骂,又掐又踹。他还故意尿湿床铺,以给我们增添麻烦为乐事。拉尔先生可能是个孤寡老人,在他住院的八个
期刊
那时,我并没有想到自己也将会有这样的时刻,即在某一个我所没有想到的春日,我也会显得如此可怜又可笑,我也会是一个怪模怪样的父亲,而我的孩子们也会羞于去保护我。  中亚细亚的夏夜到处尘土飞扬,水渠旁的小道上,自行车车轮不断发出枯燥的沙沙声,渠岸上长满了榆树,在盛夏的骄阳曝晒之后,树梢正沐浴在恬静的晚霞中。  我坐在硬邦邦的车架上,紧紧地抓住车把,父亲还让我任意地按车铃儿,它上面有一个半圆形的镀镍铃盖和
期刊
1  不知道为什么,爹和娘喜欢以食物的名称给我们命名,这或许与那个缺少食物的年代有关。名字里,总是寄托着他们那代人美好又殷切的希望。  所以,我叫麦子,她叫大米。  大米来到这个世间的时候,我也才有三岁大。可是大人们一看到她就喜欢上了她,漂亮的大眼睛,洪亮的脆嗓门儿,白里透红的嫩皮肤,黑黑的发。而我就没有这么多优势,单眼皮,眼睛还不够大不够亮,皮肤也没有那么白,头发还黄不拉唧的。所以当大人们不无疼
期刊
正是依靠一座座自己亲手立的“路标”,探险队成功走出沙漠,创造了人类奇迹!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荒漠,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可谓名副其实的死亡之海。在19世紀之前,走进这里的探险者,无一生还。1814年,一支来自英国的考古探险队创造了奇迹。探险队员走进了这片死亡之海,在完成考察任务后,成功地返回了出发地。  探险队队员在接受泰晤士报记者采访时,讲述了他们创造奇迹的过程。走入大漠之初,他们便发现很多探
期刊
多想再回到那个天真烂漫的童年,在妈妈身边撒娇耍赖、满地打滚,可终究是再也回不去了。  上海下雨了,听说又要阴雨连绵几日。在外这么多年,最受不了的就是南方冬季的雨天,滴滴答答的雨水落在身上,比潮湿冰冷的空气更让人不耐烦。  今天是腊八节,走在回家的路上给妈妈打了个电话。  “妈妈,干嘛呢?”  “等你爸吃饭呢,你到家没?自己做点好吃的。妈给寄的东西收到了吗?”  “收到了,收到了。妈,你千万别再给我
期刊
我常常和学生说这句奇怪的话:“因为麻烦,所以做吧。”“因为麻烦,所以作罢”才是符合正常逻辑的说法,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觉得“啊,真麻烦”,所以才要去做。比如写感谢信、打招呼、擦洒在地板上的水、为厕所换一卷新手纸等事,正因为你觉得麻烦,才应马上去做。这些事虽然做起来非常简单,也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但却也是我们很难去做的事。因为我们天生就爱偷懒,还因为我们从未在做完麻烦事后体验到“小小的幸福”。  边
期刊
只是陈茉一定不知道,高中毕业苏小颂送给她的那个青瓷灯盏,是很久很久以前苏小颂就买好了的。  其实如果不是两家是世交的关系,苏小颂和陈茉怎么也扯不到一块儿去。但是偏偏,无论在学校还是在街上,你都能看到苏小颂亲昵地挽着陈茉的手到处晃来晃去。  陈茉一开始其实是不太喜欢苏小颂的。陈茉是老师和同学眼里典型的好学生,简约的格子裙,每天都整齐的两条黑辫子。而苏小颂每天都是头发乱蓬蓬的,说话很大声,学习也不是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