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历史内容组织教学三部曲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q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则徐与虎门销烟》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第二课《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第一个话题。本单元是典型的历史内容,是落实课程内容“我们的国家”的第十条“知道近代我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輩,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本文从解读教材、连接生活、合理整合三个方面谈谈品德与社会历史内容组织教学的做法。
  一、解读教材,组织教学的前奏曲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历史内容学习与初中的历史学科学习的价值观不同之处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内容是以“散点”的方式呈现,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就以上课程内容看,可以梳理出核心关键词是“屈辱—抗争—救亡图存”。“不屈的中国人”这一单元正是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路编排教材内容的。《林则徐与虎门销烟》是突出“抗争”这一情感主线的第一课,也是中国近代史中“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切入点。领会了编者意图,我们再来解读教科书。图文并茂是品德与社会教科书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我们不但要“读文”,还要懂得“看图”,甚至文字的字体也暗含玄机。本话题的第38页有一段正文文本,用楷书呈现,还有一张图表、两幅老照片以及下方的宋体文字说明。第39页有四段正文文本,一张林则徐铜像照片以及两幅漫画。虽然只有两页,但信息量相当大。从“鸦片馆”老照片,学生可以直观感知到鸦片的危害,从“1800~1839年鸦片输入中国数量”统计图和文字说明中,学生可以获得基本历史事实的信息,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虎门销烟的意义。教科书中虎门销烟的图文主要是传达本课的主旨——中国人不屈的抗争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一个深刻的体验,即和文本对话越透彻,解读教材的能力就越提升,对组织教学的把握就越大。如果把品德与社会组织教学当做创作一首歌曲的话,笔者认为,解读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前奏。
  二、连接生活,组织教学的主旋律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历史内容离学生当下生活相对比较遥远,如何在组织历史内容的教学中,让教材和学生生活发生连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1.比较连接。关于鸦片带来的危害,教科书是用两组数字来体现的:一组是鸦片输入中国的数量从1800年的4千多箱到1839年的4万多箱,以及中国流失的白银从1800年的124万多两到1838年的519万多两;一组是到1835年中国已有200万人吸食鸦片。为了让学生获得比较形象的感知,笔者采用的是比较的方法,让枯燥的数字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
  环节一:笔者在文本“据估计,到1835年时,中国已有200万人吸食鸦片”旁边列出一个数据:“资料显示,道光十五年(1835年)清朝的人口数量为4亿。”通过引导比对,学生会发现当时清朝平均每两百人中有一个吸食鸦片,从中悟出当时中国吸食鸦片的人数量已经非常多。
  环节二:在统计表和说明文字旁边,笔者再次出示一个数据:“资料显示,1840年清政府年财政收入为4500万两白银。”学生通过比对,可以悟出每年因为鸦片走私,清政府甚至付出一年的财政收入。
  2.音像连接。相对于文字,少年儿童更喜欢欣赏音像作品。音像作品可以将那些远离学生时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获得最大化的信息量,并激发相应的情感。笔者教学本课时,使用的是《中国近代史·鸦片输入的危害》中一段2分钟的视频,直观地再现了鸦片输入中国的过程和危害。在虎门销烟的环节,则播放谢晋执导的《鸦片战争》中“虎门销烟”的片段,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喜悦之情和不屈抗争的精神。
  3.换位连接。“请大家想象一下当时人们的感受。”“假设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提出什么救国方案呢?”以上问题均出现在本单元的课文中。这些问题的意图就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渗透历史方法和历史观,形成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学生已经有所积累,笔者将展示文本中林则徐的两句话,通过换位连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环节一:课件出示“若犹泄泄视之(指对禁烟的态度),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摘自林则徐上书”
  提问:你认为,林则徐当时说这话依据是什么?如果你是道光皇帝,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坚定了禁烟的决心?
  环节二:课件出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后,出示林则徐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提问:读一读,感受一下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说这句话的口气。讨论一下,林则徐在禁烟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和阻力?他是怎么克服的?
  这样的换位思考,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到那个时代的特定场景,可以促使学生再次将鸦片对中国危害巨大这个历史常识进行整合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拉近学生生活实践与文本历史内容的距离很重要,方法方式还有很多,使用过程也是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但这应该成为历史内容教学的主旋律。
  三、合理整合,组织教学的变奏曲
  品德与社会历史课文内容丰富、信息量很大,再加上学生学情不同,一篇课文很难完全符合不同地域学生的口味。课标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每个教师每次备课都是一次拓展时空的过程,是对教材的二次创生,是教师个人智慧和编者意图的碰撞。可以说,合理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就是谱写一首乐曲美妙的变奏曲。
  历史内容的组织教学课程可以做两道数学题:一道是“加法”,将教材内容和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一道是“减法”,将课本中呈现的图文进行必要地删减,使之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林则徐与虎门销烟》要做的“加法”就是和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学生学习过的《虎门销烟》进行整合。把学生学习过的语文课整合到历史内容教学中来,从说虎门销烟故事开始,引导学生进行人物评价和换位思考,学生能比较容易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然,恰当制作和运用音像素材对教材进行补充,也是一项重要的“加法”。
  在做好“加法”的同时,几乎都伴随着“减法”的运用。就本课而言,课文提供了一个弹性任务:“有条件的话,大家可观看有关林则徐的影片,然后相互分享感受和发表意见。”很明显,城里的学生和农村的学生条件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班,具备这样条件的学生也不均衡。基于此,教师必须做“减法”:不必安排这样的环节,又或者只截取一部电影或几部相关电影中的有用片断,列入课堂单位教学时间中去。
  不管是“加法”还是“减法”,出发点都只有一个:服务活动目标,有利学生发展。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历史内容所占分量超过一半。研究历史内容的组织教学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遵循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贯彻课程基本理念,落实课程目标。《林则徐与虎门销烟》的设计思路展现了此类教材组织教学解读、连接、整合的三部曲,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了解历史史实、感受民族精神的同时,培育爱国精神。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赤溪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
其他文献
新华是我的学生。而且從本科、硕士一直到博士都是我的学生。  我们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家乡,一个位于苏北的小镇。  因此,我对他,早就有着特别的厚望、特别的期待。  上个世纪80年代,他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我正好执教他们的教育学课程和选修课《大学生与现代社会》。我是留校任教,他们那一届学生与我年龄相差不大,课堂上是师生,课后则是朋友,经常一起打球、交流。我的一些书稿,他们也帮助誊抄。说实话,那个时候,也
期刊
在阅读表现大自然景物的文本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往往是教学目标之一。对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多数教师是用有感情朗读课文来落实的。但因朗读声音是在瞬间呈现,不容易进行仔细辨别,而作为感觉的思维状态不容易物化更不好掌控,这样对“大自然的美好”的体会程度如何,只能停留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感觉中。对此,一线教师多感到为难。我们深入学习特级教师李吉林、薛法根在《燕子》一课教学中的做法,就会受到启发。  【李
期刊
数据分析观念是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版块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提到:“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作出决策和推断,并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培养数据分析观念需要引导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分析过程,逐渐产生对数据的领悟。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小小鞋店”一课是整理和表示数据的典型课时,学生在本课时的首学、互学、群学和共学过程中不断经历数据的整理或分析,
期刊
一、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统计需要”中唤醒  人教版二下的“数据收集整理”是学生正式接触统计的开始,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应能从统计的意识需要上被唤醒。  师:学校打算定做新校服,有四种颜色,辅导员想征求大家的意见,你最喜欢什么颜色呢?  师:大家喜欢的颜色各不相同,辅导员苦恼了,她苦恼什么呀?  师:问题被你发现了——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师:也就是哪种颜色喜欢的人最多,我们就选那种颜色。可
期刊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精准界定。此后,“语用观”日益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所关注,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有的致力于在文本中挖掘“语用”资源,有的着手在课堂上强化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还有的重点尝试课内的读写结合……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在实践探索中感悟到,“语用观”应有机统一于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外。课内学习语言文字
期刊
一、以形助数,着眼意义理解  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对“分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学生只有对这两个意义理解到位,才能将较复杂的分数解决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几分之几=另一个数”这样的数量关系去解决问题。而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其实是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延伸,也就是整数倍到分数倍的延伸,虽然在之前学生已经建构了“一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这一数学模型,但要让学生从整数倍过渡
期刊
数学素养是评价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是现代社会每位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努力改变传统数学教学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病,在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数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生活  小学数学课程所设置的内容源于生活,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也要运用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课程内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6页例1及“做一做”等。  【教学目标】  1. 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体会计算的必要性。  2. 经历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自主探索活动,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其笔算方法,能正确、规范地进行计算,形成估算、口算、笔算、验算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3. 在引导学生探索兩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感悟数形结合和
期刊
一、在算法多样化中突出数学思想  【教学片段1】  师:3.5×3是小数乘整数,你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理解的方法计算吗?  生 :3.5+3.5+3.5=10.5。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 :根据乘法的意义,3.5×3表示3个3.5的和是多少,把它转化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来计算。  生 :3.5元=35角,35×3=105(角),105角=10.5元。  师:联系人民币的知识,化成以角为单
期刊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的启发。  2. 品析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行为特点,学习作者写人物时既写“看到的”也写“想到的”的具体写法。  【教学重难点】  弄清“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学习作者写人物时既写“看到的”也写“想到的”的具体写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导入新课  1. 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让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