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戏剧主义修辞批评是西方20世纪最为流行的修辞批评范式之一,其中伯克的戏剧五要素分析法最具影响力。伯克的戏剧五要素是分析话语动机非常有效的理论,尤其是对演讲类题材的分析。本文主要以演讲语类为研究对象,借助于新修辞学的领军人物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五位一对奥巴马总统竞选演讲中5个要素及其关系比的分析。
关键词:演讲;动机;肯尼迪.伯克;五位一体
一、肯尼斯 伯克的戏剧五位一体
戏剧主义是伯克所提出的象征应用哲学,通过分析戏剧来研究人类动机,是一种根据行为模式而不是传递信息手段的语言分析和思想分析技巧。伯克发展了戏剧主义的分析方法,提出一種“五位一体”的分析工具或方法,以发现象征行为中的动机,是一种把动机的陈述归结为最基本层次的批评工具。伯克认为它的组成包括5个要素:“行为”、“执行者/人物”、“方法/手段”、“场景”和“目的”。5个要素可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伯克引入了“关系比”来描述戏剧主义分析方法中5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一种共存的关系,体现了发话者的“选择”与“决定”。而本文主要从场景—行为关系比,行为—目的关系比以及行为—执行者关系比来进行阐释。
二、奥巴马演讲戏剧要素分析
奥巴马在2008年3月18日总统竞选最关键的时刻对美国陈腐的种族问题发表了一次情绪激动的演讲,这一演讲对其入住白宫的竞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他却在如此关键的时刻选择了种族这个极其敏感的话题,这背后不免有他所蕴含的话语动机,虽然对于2015的我们来说,2008年奥巴马的竞选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对于奥巴马2008精彩的演讲的分析依然有必要,2008年奥巴马的竞选演讲是从伯克话语修辞观研究话语动机的绝佳素材,接下来,本文将主要从戏剧五位一体以及同一理论来对2008年奥巴马竞选演讲进行动机分析。
1.场景—行为关系比
场景—行为比就意味着话语主体认为是某种场景导致或规定某种行为的必要性。伯克将关系比看作为因果关系。奥巴马在演讲中,为其话语行为及话语所倡导的行为建立起适合的“场景”:“We the people,in order to form a more perfect union.”这是奥巴马演讲开篇的第一句话,为后面陆续出现的场景奠定了基础。首先是“场景”即对美国奴隶制历史的回顾:“The document they produced was eventually signed but ultimately unfinished.”。于是,接下来就有了这样的“行为”:“This was one of the tasks we set for th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ampaign—to continue the long march of those who came before us,a march for a more just,more equal,more free,more caring and more prosperous America.”因此,这种“场景”就必然规定了“行为”发展的“必然”特性:在种族问题仍然还很严重的“场景”下,使采取适当的行为缓解局势或者解决问题的“行为”,比如说消除分歧,呼吁团结成为“必需”。奥巴马通过一串接一串的行为,使选民相信他不受种族的束缚,使黑白选民都与自己站在同一阵营,从而达到同一效果。
2.行为—目的关系比
目的—行为比就意味着话语主体认为特定目的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行为。奥巴马在演讲当中对于他的精神导师赖特的“辱白”言论做了严厉的谴责,但是有着其特殊的动机。在其演讲中,奥巴马在对于赖特牧师的言论作出批评之后,又发出了这样的“行为”:“I can no more disown him than I can disown the black community.I can no more disown him than I can my white grandmother”,这一行为的“目的”正是“These people are a part of me.And they are a part of America,this country that I love.”他发出两个似乎是矛盾的行为,一方面不能切断与黑人群体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不能切断与白人亲属(他的母亲)之间的联系。对于黑人选民,他打出“肤色”牌,对于白人选民,他打出“亲属”牌,其动机就是想得到两方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选民与奥巴马在感情上的“同一”。
3.行为—执行者关系比
行为—执行者关系比集中于另外一种关系,用于分析行为如何重塑个体。奥巴马在演讲中用“反讽”的手段提出一种“行为”:“For we have a choice in this country.We can accept a politics that breeds division,and conflict,and cynicism.We can tackle race only as spectacle”。其“执行者”为“我们”,即每一个美立坚合众国的公民。不难看出他的隐含动机就是引起选民的反思,此处“引人瞩目的事件”指的就是竞选关键时刻的种族问题风波,从而引导他的选民和支持者不要被他的竞选竞争对手的言辞所误导,重新走上他的轨道,坚定支持其竞选的决心。
三、结语
借助于肯尼斯伯克的新修辞学理论,分析行为主体将何种关系比以及怎样的因果关系前景化,就可以发现人们修辞情境中的行为动机。同时具有信息型和操作型文本特点的演讲语篇,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其核心目的和功能在于感染听话者,达到“同一”的交际状态。
参考文献
[1]樊燕龙,刘瑜.从肯尼斯·伯克修辞理论看演讲话语行为动机[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3月
[2]郑春婷.米歇尔演讲的戏剧五要素分析[J].毕节学院院报,2014年7月
作者简介
董文英,女,现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关键词:演讲;动机;肯尼迪.伯克;五位一体
一、肯尼斯 伯克的戏剧五位一体
戏剧主义是伯克所提出的象征应用哲学,通过分析戏剧来研究人类动机,是一种根据行为模式而不是传递信息手段的语言分析和思想分析技巧。伯克发展了戏剧主义的分析方法,提出一種“五位一体”的分析工具或方法,以发现象征行为中的动机,是一种把动机的陈述归结为最基本层次的批评工具。伯克认为它的组成包括5个要素:“行为”、“执行者/人物”、“方法/手段”、“场景”和“目的”。5个要素可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伯克引入了“关系比”来描述戏剧主义分析方法中5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一种共存的关系,体现了发话者的“选择”与“决定”。而本文主要从场景—行为关系比,行为—目的关系比以及行为—执行者关系比来进行阐释。
二、奥巴马演讲戏剧要素分析
奥巴马在2008年3月18日总统竞选最关键的时刻对美国陈腐的种族问题发表了一次情绪激动的演讲,这一演讲对其入住白宫的竞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他却在如此关键的时刻选择了种族这个极其敏感的话题,这背后不免有他所蕴含的话语动机,虽然对于2015的我们来说,2008年奥巴马的竞选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对于奥巴马2008精彩的演讲的分析依然有必要,2008年奥巴马的竞选演讲是从伯克话语修辞观研究话语动机的绝佳素材,接下来,本文将主要从戏剧五位一体以及同一理论来对2008年奥巴马竞选演讲进行动机分析。
1.场景—行为关系比
场景—行为比就意味着话语主体认为是某种场景导致或规定某种行为的必要性。伯克将关系比看作为因果关系。奥巴马在演讲中,为其话语行为及话语所倡导的行为建立起适合的“场景”:“We the people,in order to form a more perfect union.”这是奥巴马演讲开篇的第一句话,为后面陆续出现的场景奠定了基础。首先是“场景”即对美国奴隶制历史的回顾:“The document they produced was eventually signed but ultimately unfinished.”。于是,接下来就有了这样的“行为”:“This was one of the tasks we set for th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ampaign—to continue the long march of those who came before us,a march for a more just,more equal,more free,more caring and more prosperous America.”因此,这种“场景”就必然规定了“行为”发展的“必然”特性:在种族问题仍然还很严重的“场景”下,使采取适当的行为缓解局势或者解决问题的“行为”,比如说消除分歧,呼吁团结成为“必需”。奥巴马通过一串接一串的行为,使选民相信他不受种族的束缚,使黑白选民都与自己站在同一阵营,从而达到同一效果。
2.行为—目的关系比
目的—行为比就意味着话语主体认为特定目的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行为。奥巴马在演讲当中对于他的精神导师赖特的“辱白”言论做了严厉的谴责,但是有着其特殊的动机。在其演讲中,奥巴马在对于赖特牧师的言论作出批评之后,又发出了这样的“行为”:“I can no more disown him than I can disown the black community.I can no more disown him than I can my white grandmother”,这一行为的“目的”正是“These people are a part of me.And they are a part of America,this country that I love.”他发出两个似乎是矛盾的行为,一方面不能切断与黑人群体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不能切断与白人亲属(他的母亲)之间的联系。对于黑人选民,他打出“肤色”牌,对于白人选民,他打出“亲属”牌,其动机就是想得到两方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选民与奥巴马在感情上的“同一”。
3.行为—执行者关系比
行为—执行者关系比集中于另外一种关系,用于分析行为如何重塑个体。奥巴马在演讲中用“反讽”的手段提出一种“行为”:“For we have a choice in this country.We can accept a politics that breeds division,and conflict,and cynicism.We can tackle race only as spectacle”。其“执行者”为“我们”,即每一个美立坚合众国的公民。不难看出他的隐含动机就是引起选民的反思,此处“引人瞩目的事件”指的就是竞选关键时刻的种族问题风波,从而引导他的选民和支持者不要被他的竞选竞争对手的言辞所误导,重新走上他的轨道,坚定支持其竞选的决心。
三、结语
借助于肯尼斯伯克的新修辞学理论,分析行为主体将何种关系比以及怎样的因果关系前景化,就可以发现人们修辞情境中的行为动机。同时具有信息型和操作型文本特点的演讲语篇,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其核心目的和功能在于感染听话者,达到“同一”的交际状态。
参考文献
[1]樊燕龙,刘瑜.从肯尼斯·伯克修辞理论看演讲话语行为动机[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3月
[2]郑春婷.米歇尔演讲的戏剧五要素分析[J].毕节学院院报,2014年7月
作者简介
董文英,女,现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