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2013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转换时期。由于区域经济的“极化”和“扩散”作用比以往更加明显,把握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就更加重要。
为此,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首度发布《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其总报告《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下的2012-2013年中国区域经济》对我国东部、中部、西南、西北和东北五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度分析,并授权《中国经济周刊》独家披露。
东部沿海:结构调整正当时
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作为中国区域经济的三大增长极,以外向型经济为引擎,拉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工业增速大幅下滑,经济增速降幅明显:受大环境影响,我国东部地区与总体经济形势基本符合,2011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69259.0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份额的51.96%,但增速从2011年初开始逐步回落,从2011年第一季度的11%下降至2012年第一季度的8.8%,经济放缓趋势进一步显现。
区内投资平稳增长,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东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季度增长保持在18%以上,但处于下滑的趋势,在五大区域中处于最低水平。这反映出,一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回升会稍显落后,经济数据落后于中西部地区;二是东部地区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复苏过程中需要逐步摆脱对投资的依赖,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造升级生产技术。
尽管东部仍然是全国出口的主要地区,但出口增速的下滑趋势已十分明显,增速从2011年一季度的25.7%下降到2012年三季度的4.1%,降幅超过20个百分点。从其所占全国份额来看,也从87.2%萎缩至83.4%。如果出口订单不能有所改善,未来将会继续影响到东部工业的回暖复苏。
中部地区:总量增长,出口起伏
总量持续增长,增速有所下滑: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04255.7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0.1%,居全国第二位。但受国内外经济放缓的影响,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速下滑,从2011年一季度的12.9%,下降2.1个百分点至2012年三季度的10.8%,降幅居全国五大区域第二位,仅次于东北地区。
2012年,中部地区的工业增速全面下滑,三季度各省份的平均降幅为5.2个百分点,其中湖南和湖北省下降最为明显,分别为7.2%和7.0%;河南省降幅最小,仅为2.1%。
投资增长较快,发展基础牢固:中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保持较高水平,2011—2012年各季度的增长率都保持在25%以上。尽管如此,中部的投资增速也呈现下降态势,从2011年一季度的31.5%回落至2012年三季度的25.5%,下降6.0个百分点。
出口起伏较大,未来较难预估:与其他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出口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2011年的出口增速为46.7%,仅低于西南地区,高于东部的17.8%;2012年则随经济大趋势出现大幅回落,三季度下降至36.0%,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东北地区:投资高速增长,外贸遇寒冬
工业增速保持稳定,复苏反弹迹象显现: 2011—2012年各季度的数据显示,东北的地区生产总值平稳增长,但增速有放缓迹象。从2011年一季度的12.6%下降至2012年三季度的10.0%,降幅达2.6%,为五大区域的最大降幅,2012年三季度的增速比二季度微涨0.2个百分点。
国内投资高速平稳,外贸出口负向增长:东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并且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并未出现严重的下滑现象,基本维持在平稳状态,始终在28%~31%之间浮动,说明东北地区的投资依然活跃,有利于东北尽快实现经济复苏。
2011—2012年东北地区的外贸出口额呈直线式下降趋势,2012年三季度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同比下降2.1%。2011年一季度的出口额为161.77亿美元,占全国比重的4.0%,而2012年三季度则下降至3.8%,出口增速也从22.5%急剧下落了24.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遭遇外贸寒冬,黑龙江省是拖累东北出口下滑的主要因素,2011年前三季度还保持了30%左右的增速,而在2012年则迅速跌落至20%的负增长。
西北地区:经济增长最稳定
包括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6个省区的西北地区,经济维持稳定增长,工业增长动力强劲:与其他区域相比,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最为稳定,始终保持在12%以上,增速从2011年第一季度的12.8%小幅回落至12%,降幅仅有0.8个百分点,为各区域最小值。
观察工业增加值数据,西北地区总体上与国内大环境一致,在2012年第一季度出现下降趋势,但同时,甘肃和新疆小幅上涨了0.8和0.2个百分点,这说明西北地区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固定投资持续增长,出口增速出现回落:2011—2012年的投资增速也呈现波浪形变动,在2011年的三季度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落,在2012年三季度时出现小幅回升至25.8%,比2011年一季度下降了2%。
2011年,西北地区全年的出口额为329.47亿美元,同比增长27.8%,在2012年一季度大幅下滑至4.6%,但在二季度和三季度又回升至17.1%和15.1%。
西南地区:出口高速增长 对外开放潜力巨大
经济增速全国居首,工业复苏尚不明朗:2011年西南地区的GDP为57810.8亿元,占全国份额的11.16%,为各区域第三位。2011年增速保持在14.3%~14.5%,2012年增长有所放缓,但保持在12.6%~12.8%之间。西南地区不仅增长稳定,而且整体增速排名五大区域首位,增长潜力较大。
西南各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未能像经济总量一样保持稳定性,数据下行趋势明显,各省份的工业增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为西南地区经济进一步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
外贸出口一枝独秀,对外开放前景广阔:2011年西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8812.7亿元,占全国份额的13.09%,为全国第三位,投资增速为27.6%。
2011—2012年7个季度,投资增速从26.1%下降到23.1%,仅回落了3.0个百分点,稳定性高于工业增速。
2011年,西南地区全年的出口额为749.83亿美元,同比增长62.2%,远远高于其他区域。2012年上半年西南地区出口同比增长了81.2%,增幅巨大;截至2012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56.5%,与上年同期增速基本持平。同时,西南地区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3.0%上升至5.3%。
区域差距缩小,“重心”仍在东部沿海
综合观察,可以看出2012年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以下特征:
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以及新规划的实施,使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空间格局被打破,“十一五”末期,东部地区GDP增长速度首次低于其他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用开始显现。同时,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现出缩小的态势,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发展的时期。
整体经济活动不断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随着工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而被打破。但是由于自1979年以来,服务业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并未改变,这也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主要原动力,同时,消费需求也不断向东部集聚。这样,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重心”。
随着新规划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指导作用开始逐步显现,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将由过去过多依赖外部环境的支撑,向内生性、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虽然近几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其他地区,而且其投资占全国比重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其依然获得了大量的政策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强劲的消费支撑。
(本文摘自《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总报告——《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下的2012—2013年中国区域经济》,全文详见经济网www.ceweekly.cn)
为此,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首度发布《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其总报告《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下的2012-2013年中国区域经济》对我国东部、中部、西南、西北和东北五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度分析,并授权《中国经济周刊》独家披露。
东部沿海:结构调整正当时
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作为中国区域经济的三大增长极,以外向型经济为引擎,拉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工业增速大幅下滑,经济增速降幅明显:受大环境影响,我国东部地区与总体经济形势基本符合,2011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69259.0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份额的51.96%,但增速从2011年初开始逐步回落,从2011年第一季度的11%下降至2012年第一季度的8.8%,经济放缓趋势进一步显现。
区内投资平稳增长,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东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季度增长保持在18%以上,但处于下滑的趋势,在五大区域中处于最低水平。这反映出,一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回升会稍显落后,经济数据落后于中西部地区;二是东部地区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复苏过程中需要逐步摆脱对投资的依赖,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造升级生产技术。
尽管东部仍然是全国出口的主要地区,但出口增速的下滑趋势已十分明显,增速从2011年一季度的25.7%下降到2012年三季度的4.1%,降幅超过20个百分点。从其所占全国份额来看,也从87.2%萎缩至83.4%。如果出口订单不能有所改善,未来将会继续影响到东部工业的回暖复苏。
中部地区:总量增长,出口起伏
总量持续增长,增速有所下滑: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04255.7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0.1%,居全国第二位。但受国内外经济放缓的影响,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速下滑,从2011年一季度的12.9%,下降2.1个百分点至2012年三季度的10.8%,降幅居全国五大区域第二位,仅次于东北地区。
2012年,中部地区的工业增速全面下滑,三季度各省份的平均降幅为5.2个百分点,其中湖南和湖北省下降最为明显,分别为7.2%和7.0%;河南省降幅最小,仅为2.1%。
投资增长较快,发展基础牢固:中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保持较高水平,2011—2012年各季度的增长率都保持在25%以上。尽管如此,中部的投资增速也呈现下降态势,从2011年一季度的31.5%回落至2012年三季度的25.5%,下降6.0个百分点。
出口起伏较大,未来较难预估:与其他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出口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2011年的出口增速为46.7%,仅低于西南地区,高于东部的17.8%;2012年则随经济大趋势出现大幅回落,三季度下降至36.0%,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东北地区:投资高速增长,外贸遇寒冬
工业增速保持稳定,复苏反弹迹象显现: 2011—2012年各季度的数据显示,东北的地区生产总值平稳增长,但增速有放缓迹象。从2011年一季度的12.6%下降至2012年三季度的10.0%,降幅达2.6%,为五大区域的最大降幅,2012年三季度的增速比二季度微涨0.2个百分点。
国内投资高速平稳,外贸出口负向增长:东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并且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并未出现严重的下滑现象,基本维持在平稳状态,始终在28%~31%之间浮动,说明东北地区的投资依然活跃,有利于东北尽快实现经济复苏。
2011—2012年东北地区的外贸出口额呈直线式下降趋势,2012年三季度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同比下降2.1%。2011年一季度的出口额为161.77亿美元,占全国比重的4.0%,而2012年三季度则下降至3.8%,出口增速也从22.5%急剧下落了24.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遭遇外贸寒冬,黑龙江省是拖累东北出口下滑的主要因素,2011年前三季度还保持了30%左右的增速,而在2012年则迅速跌落至20%的负增长。
西北地区:经济增长最稳定
包括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6个省区的西北地区,经济维持稳定增长,工业增长动力强劲:与其他区域相比,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最为稳定,始终保持在12%以上,增速从2011年第一季度的12.8%小幅回落至12%,降幅仅有0.8个百分点,为各区域最小值。
观察工业增加值数据,西北地区总体上与国内大环境一致,在2012年第一季度出现下降趋势,但同时,甘肃和新疆小幅上涨了0.8和0.2个百分点,这说明西北地区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固定投资持续增长,出口增速出现回落:2011—2012年的投资增速也呈现波浪形变动,在2011年的三季度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落,在2012年三季度时出现小幅回升至25.8%,比2011年一季度下降了2%。
2011年,西北地区全年的出口额为329.47亿美元,同比增长27.8%,在2012年一季度大幅下滑至4.6%,但在二季度和三季度又回升至17.1%和15.1%。
西南地区:出口高速增长 对外开放潜力巨大
经济增速全国居首,工业复苏尚不明朗:2011年西南地区的GDP为57810.8亿元,占全国份额的11.16%,为各区域第三位。2011年增速保持在14.3%~14.5%,2012年增长有所放缓,但保持在12.6%~12.8%之间。西南地区不仅增长稳定,而且整体增速排名五大区域首位,增长潜力较大。
西南各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未能像经济总量一样保持稳定性,数据下行趋势明显,各省份的工业增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为西南地区经济进一步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
外贸出口一枝独秀,对外开放前景广阔:2011年西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8812.7亿元,占全国份额的13.09%,为全国第三位,投资增速为27.6%。
2011—2012年7个季度,投资增速从26.1%下降到23.1%,仅回落了3.0个百分点,稳定性高于工业增速。
2011年,西南地区全年的出口额为749.83亿美元,同比增长62.2%,远远高于其他区域。2012年上半年西南地区出口同比增长了81.2%,增幅巨大;截至2012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56.5%,与上年同期增速基本持平。同时,西南地区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3.0%上升至5.3%。
区域差距缩小,“重心”仍在东部沿海
综合观察,可以看出2012年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以下特征:
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以及新规划的实施,使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空间格局被打破,“十一五”末期,东部地区GDP增长速度首次低于其他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用开始显现。同时,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现出缩小的态势,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发展的时期。
整体经济活动不断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随着工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而被打破。但是由于自1979年以来,服务业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并未改变,这也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主要原动力,同时,消费需求也不断向东部集聚。这样,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重心”。
随着新规划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指导作用开始逐步显现,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将由过去过多依赖外部环境的支撑,向内生性、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虽然近几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其他地区,而且其投资占全国比重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其依然获得了大量的政策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强劲的消费支撑。
(本文摘自《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总报告——《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下的2012—2013年中国区域经济》,全文详见经济网www.ce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