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客观描述1995至2004年8月1—25日北京的气象状况以及着重分析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高温比赛环境对运动员竞赛成绩的影响,旨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能够适应高温比赛环境提供有益参考。研究表明,2008年8月1—25日北京的气温将持续偏高,对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发挥会产生不良影响,有必要提前进行热适应性专门训练。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气温;适应
中图分类号:G81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19~03
投稿日期:2005—03—22
作者简介:高可丽(1982-),女,河南邓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
考虑到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在举办期间巨大的社会效应和商业价值,以及8月份中下旬正好与欧美的假期时间和美国网球公开赛、职业棒球联赛等重要国际赛事的撞车,国际奥委会决定把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时间由原定的8月15日提前至8月8日举行。然而,随着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且受温室效应的影响,全球的温度逐年升高,届时北京的气温有所上升也将是在所难免。基于此,探讨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的气候条件,参照2004年雅典高温比赛环境对于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发挥之影响,为备战奥运做出积极准备、提供科学依据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1995—2004年北京8月份的气温状况。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收集有关北京地理、气候等方面的资料以及1995—2004年8月份北京的气象资料。
1.2.2数理统计法对所查得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并运用Microsoft Word数据处理软件对2008年8月1-25日北京的气温状况进行了趋势预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8月1—25日北京的气温将持续偏高北京地处亚洲大陆东岸,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东南面与华北大平原和海洋连接,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气候受蒙古高压的影响,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1995—2004年8月份前25 d白天的气温,北京一般可以达到33℃以上(表1,查阅北京日报的天气预报,处理所搜集的数据绘制)。
由表1可见,1995—2004年8月1—25日北京的最高温度、日平均最高温度在总体上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只有2004年的气温略有降低),超过30℃的天数也有所增加。尤其是1997—2003年,在所研究的25 d时间内,都至少有15 d温度达到30℃以上,2002年、2003年甚至都有超过20 d持续高温,最高温度分别达到37℃、36℃。
见图1:8月1-25日北京日平均最高气温走向(依表1的数据运用Microsoft Word数据处理软件绘制),其趋势线呈上升的态势,预计到2008年会高于31℃;同样地,从图2可看出8月1-至25日不低于30%的天数也是呈上升的趋势,而且到2008年有可能出现超出20 d持续高温的态势。
据此,预计到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的日气温仍将保持持续高温。
2.2适宜温度有助于运动员创造好的运动成绩 研究表明,基础状态下,机体的热量(来源于环境热和代谢热)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以及皮肤、呼吸道的水分蒸发的途径实现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平衡。然而当肌肉做剧烈运动时,机体的产热量可增至正常量的10倍以上,散热虽已加强,但是机体的产热量仍然明显高于散热量,如果这些热量不及时散失掉,有可能造成体内热的潴留从而影响肌肉的运动能力。因而机体在运动状态下所要求的适宜气温条件会相对更低一些。
有关研究认为,15—25℃是生命适宜的温度,此时肌肉工作的效率高,而温度太低时肌肉的粘滞性高弹性小不利于其能量的发挥,35℃以上时则会因酶的活性受到影响而使生命活动“钝化”。但是,不同的运动项目由于运动强度、能量供给方式的不同要求不同的适宜温度。资料显示,17~20~C是径赛运动员发挥水平的最适宜温度;体操新手17℃合适,而训练有素的老运动员则以13—14℃为宜;马拉松比赛在12—14~C进行最为理想;20-22℃是田赛运动员发挥水平的最适宜温度;而在室内进行的射箭、拳击、网球、柔道、射击等项目的适宜温度是13—16℃;篮球为10~13℃,羽毛球仅7℃。
2.3高温比赛环境对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有着不良影响 与适宜气温相比,在高温环境下进行比赛,如果事先没有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热适应训练,对高温比赛环境缺乏足够的生理、心理及技、战术准备,势必会影响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发挥。2004年雅典奥运会是最好的佐证。
从图3可以看出,雅典奥运会期间每天的最高气温都在29℃以上,除了第4、5、6这3天的温度稍有降低之外,共有10d的最高温度不低于32℃。
如此炎热的比赛环境,再加上雅典多坡的地势特征,中国队由于受条件的限制,部分项目和人员在赛前未到雅典进行实地训练和有针对性的训练,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理准备不充分,导致技战术安排不当和体力不支等情况的频频发生,以至于丧失了不少争金夺银的机会。其中竞走是最突出的项目。
在2004年5月份的第21届世界杯竞走赛中(赛间天气阴冷,比赛路线平坦),中国队获得了团体冠军,20 km赛中,女子运动员姜静获亚军、宋红娟第6名、王丽萍第10名。而在3个月之后的奥运会上,3人都感到身体没有处在最佳状态,均未发挥出理想的运动水平,只有王丽萍获第8名;男子竞走运动员开始就冲在前面,在高温酷暑而又激烈紧张的竞赛中,刘云峰几乎中暑,朱红军和韩玉成也几乎虚脱,结果是朱红军获第8名,而赛前最为看好的“头牌”运动员韩玉成竟名列第40!这些沉痛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亦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女子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拉德克里夫,她同样是由于赛前没有体验赛道和炎热天气,在比赛中途就痛苦地退出了比赛!而与此相反的是,女子马拉松冠军野口水木、男子马拉松冠军巴尔蒂尼和男子20 km竞走冠军布鲁戈内蒂等,因在赛前进行了针对性适应训练,都如愿以偿地夺得金牌!
再回顾1904举行的第3届奥运会,马拉松赛安排在气温是32℃的盛夏的中午举行,当时选择的路线又差:运动员要绕过7座小山,并跑过长长的泥土路,且一路上没有茶水供应,结果32名参赛选手有一大半中途弃赛,只有14人跑完全程,第一名的成绩仅3h28 min52s。1985年举行的香港国际马拉松赛中,中国选手朱树春在最后400m处还跑在最前面,将法国选手拉萨甩开十几米,但在终点冲刺时,却以半步之差落后于拉萨。朱树春事后也不得不承认,因为天气太热,他不适应这种气候,成绩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沉痛的历史教训警示我们,了解北京奥运会举行期间的气温状况,及早采取必要的对策,是保证中国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争金夺银取得好的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
2.4 应注意加强运动员的热适应训练
2.4.1热适应性训练的必要性不间断或反复居留在高温环境中,身体会逐渐适应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对抗热应激的稳定性得到发展,对炎热的耐受能力提高,出现热适应状态为热习服。
在炎热环境中运动时,体温会明显升高,机体散热明显加强,血管普遍舒张,静脉血管中的血液增多,致使肌肉的循环血量减少,影响肌肉运输氧的能力。而且由于此时的代谢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机制散失掉,会造成水分和无机盐在短时间内大量丢失,体内的水盐平衡受到破坏,会造成内环境紊乱,影响骨骼肌和心肌的工作能力,严重的还会发生脱水、热痉挛、热衰竭、中暑等热疾病,甚至会导致死亡。
而对炎热环境习服的人运动时,皮肤上出汗点的分布范围扩大,排汗的阈值降低,出汗和蒸发散热的能力大大增强。而且随着大量的血液流向皮肤血管,代谢热由中枢转移至外周,中枢温度的降低可以使较少的血液流向外周,保证了运动集的血液供给。血浆量的增加有助于保证每搏输出量、保存中央循环血量。此外还能使身体容纳更多的热。
2.4.2热适应性训练的不可替代性 Gisolel(1973)曾对年轻男性分别进行21℃温度条件下的间歇训练11周和高温适应8日,结果测得直肠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和心率都有明显的下降(表2):前者的直肠温度从39.2℃降至38.8℃,平均皮肤温度由38.2℃降至37.8℃,心率从186次/min减少到142次,min;后者的3项相应指标分别降至38.0℃、36.2℃、124次,min。但是用直肠温度和运动时间之比来估算耐热效果时发现,适宜温度下的训练使耐热性的提高仅相当于高温适应使耐热性提高的50%。Cohbn(1982)以女性为对象也得出同样的研究结果。可见,舒适环境下的热适应训练不可替代专门的热适应训练,用常温环境中的热适应去炎热环境中进行大强度的运动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避免如2004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代表队在一些项目上失利的悲剧重演,确保运动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发挥出最高的运动水平,中国的教练员、运动员从现在开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适当安排高温环境中的热适应性训练,使运动员习服炎热的比赛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3 结论
1)2008年8月1日至25日北京的气温将有可能出现超出20 d持续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将超过31℃的态势,如此炎热的高温环境对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将产生不良影响,应引起中国备战奥运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为保证中国运动员能够在高温酷暑的比赛条件下发挥出最高水平,取得最优异的运动成绩,必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适当安排热适应性训练,以提高其对炎热比赛环境的适应性。3)竞走、马拉松等集体作战项目是中国队的优势项目,且这些项目受气温的影响更大,因而更应该提前进行有针对性地气温适应训练,以便充分利用东道主的优势,发挥出中国奥运选手的最高水平,取得最优异的运动成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气温;适应
中图分类号:G81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19~03
投稿日期:2005—03—22
作者简介:高可丽(1982-),女,河南邓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
考虑到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在举办期间巨大的社会效应和商业价值,以及8月份中下旬正好与欧美的假期时间和美国网球公开赛、职业棒球联赛等重要国际赛事的撞车,国际奥委会决定把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时间由原定的8月15日提前至8月8日举行。然而,随着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且受温室效应的影响,全球的温度逐年升高,届时北京的气温有所上升也将是在所难免。基于此,探讨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的气候条件,参照2004年雅典高温比赛环境对于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发挥之影响,为备战奥运做出积极准备、提供科学依据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1995—2004年北京8月份的气温状况。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收集有关北京地理、气候等方面的资料以及1995—2004年8月份北京的气象资料。
1.2.2数理统计法对所查得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并运用Microsoft Word数据处理软件对2008年8月1-25日北京的气温状况进行了趋势预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8月1—25日北京的气温将持续偏高北京地处亚洲大陆东岸,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东南面与华北大平原和海洋连接,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气候受蒙古高压的影响,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1995—2004年8月份前25 d白天的气温,北京一般可以达到33℃以上(表1,查阅北京日报的天气预报,处理所搜集的数据绘制)。
由表1可见,1995—2004年8月1—25日北京的最高温度、日平均最高温度在总体上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只有2004年的气温略有降低),超过30℃的天数也有所增加。尤其是1997—2003年,在所研究的25 d时间内,都至少有15 d温度达到30℃以上,2002年、2003年甚至都有超过20 d持续高温,最高温度分别达到37℃、36℃。
见图1:8月1-25日北京日平均最高气温走向(依表1的数据运用Microsoft Word数据处理软件绘制),其趋势线呈上升的态势,预计到2008年会高于31℃;同样地,从图2可看出8月1-至25日不低于30%的天数也是呈上升的趋势,而且到2008年有可能出现超出20 d持续高温的态势。
据此,预计到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的日气温仍将保持持续高温。
2.2适宜温度有助于运动员创造好的运动成绩 研究表明,基础状态下,机体的热量(来源于环境热和代谢热)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以及皮肤、呼吸道的水分蒸发的途径实现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平衡。然而当肌肉做剧烈运动时,机体的产热量可增至正常量的10倍以上,散热虽已加强,但是机体的产热量仍然明显高于散热量,如果这些热量不及时散失掉,有可能造成体内热的潴留从而影响肌肉的运动能力。因而机体在运动状态下所要求的适宜气温条件会相对更低一些。
有关研究认为,15—25℃是生命适宜的温度,此时肌肉工作的效率高,而温度太低时肌肉的粘滞性高弹性小不利于其能量的发挥,35℃以上时则会因酶的活性受到影响而使生命活动“钝化”。但是,不同的运动项目由于运动强度、能量供给方式的不同要求不同的适宜温度。资料显示,17~20~C是径赛运动员发挥水平的最适宜温度;体操新手17℃合适,而训练有素的老运动员则以13—14℃为宜;马拉松比赛在12—14~C进行最为理想;20-22℃是田赛运动员发挥水平的最适宜温度;而在室内进行的射箭、拳击、网球、柔道、射击等项目的适宜温度是13—16℃;篮球为10~13℃,羽毛球仅7℃。
2.3高温比赛环境对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有着不良影响 与适宜气温相比,在高温环境下进行比赛,如果事先没有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热适应训练,对高温比赛环境缺乏足够的生理、心理及技、战术准备,势必会影响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发挥。2004年雅典奥运会是最好的佐证。
从图3可以看出,雅典奥运会期间每天的最高气温都在29℃以上,除了第4、5、6这3天的温度稍有降低之外,共有10d的最高温度不低于32℃。
如此炎热的比赛环境,再加上雅典多坡的地势特征,中国队由于受条件的限制,部分项目和人员在赛前未到雅典进行实地训练和有针对性的训练,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理准备不充分,导致技战术安排不当和体力不支等情况的频频发生,以至于丧失了不少争金夺银的机会。其中竞走是最突出的项目。
在2004年5月份的第21届世界杯竞走赛中(赛间天气阴冷,比赛路线平坦),中国队获得了团体冠军,20 km赛中,女子运动员姜静获亚军、宋红娟第6名、王丽萍第10名。而在3个月之后的奥运会上,3人都感到身体没有处在最佳状态,均未发挥出理想的运动水平,只有王丽萍获第8名;男子竞走运动员开始就冲在前面,在高温酷暑而又激烈紧张的竞赛中,刘云峰几乎中暑,朱红军和韩玉成也几乎虚脱,结果是朱红军获第8名,而赛前最为看好的“头牌”运动员韩玉成竟名列第40!这些沉痛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亦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女子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拉德克里夫,她同样是由于赛前没有体验赛道和炎热天气,在比赛中途就痛苦地退出了比赛!而与此相反的是,女子马拉松冠军野口水木、男子马拉松冠军巴尔蒂尼和男子20 km竞走冠军布鲁戈内蒂等,因在赛前进行了针对性适应训练,都如愿以偿地夺得金牌!
再回顾1904举行的第3届奥运会,马拉松赛安排在气温是32℃的盛夏的中午举行,当时选择的路线又差:运动员要绕过7座小山,并跑过长长的泥土路,且一路上没有茶水供应,结果32名参赛选手有一大半中途弃赛,只有14人跑完全程,第一名的成绩仅3h28 min52s。1985年举行的香港国际马拉松赛中,中国选手朱树春在最后400m处还跑在最前面,将法国选手拉萨甩开十几米,但在终点冲刺时,却以半步之差落后于拉萨。朱树春事后也不得不承认,因为天气太热,他不适应这种气候,成绩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沉痛的历史教训警示我们,了解北京奥运会举行期间的气温状况,及早采取必要的对策,是保证中国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争金夺银取得好的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
2.4 应注意加强运动员的热适应训练
2.4.1热适应性训练的必要性不间断或反复居留在高温环境中,身体会逐渐适应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对抗热应激的稳定性得到发展,对炎热的耐受能力提高,出现热适应状态为热习服。
在炎热环境中运动时,体温会明显升高,机体散热明显加强,血管普遍舒张,静脉血管中的血液增多,致使肌肉的循环血量减少,影响肌肉运输氧的能力。而且由于此时的代谢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机制散失掉,会造成水分和无机盐在短时间内大量丢失,体内的水盐平衡受到破坏,会造成内环境紊乱,影响骨骼肌和心肌的工作能力,严重的还会发生脱水、热痉挛、热衰竭、中暑等热疾病,甚至会导致死亡。
而对炎热环境习服的人运动时,皮肤上出汗点的分布范围扩大,排汗的阈值降低,出汗和蒸发散热的能力大大增强。而且随着大量的血液流向皮肤血管,代谢热由中枢转移至外周,中枢温度的降低可以使较少的血液流向外周,保证了运动集的血液供给。血浆量的增加有助于保证每搏输出量、保存中央循环血量。此外还能使身体容纳更多的热。
2.4.2热适应性训练的不可替代性 Gisolel(1973)曾对年轻男性分别进行21℃温度条件下的间歇训练11周和高温适应8日,结果测得直肠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和心率都有明显的下降(表2):前者的直肠温度从39.2℃降至38.8℃,平均皮肤温度由38.2℃降至37.8℃,心率从186次/min减少到142次,min;后者的3项相应指标分别降至38.0℃、36.2℃、124次,min。但是用直肠温度和运动时间之比来估算耐热效果时发现,适宜温度下的训练使耐热性的提高仅相当于高温适应使耐热性提高的50%。Cohbn(1982)以女性为对象也得出同样的研究结果。可见,舒适环境下的热适应训练不可替代专门的热适应训练,用常温环境中的热适应去炎热环境中进行大强度的运动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避免如2004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代表队在一些项目上失利的悲剧重演,确保运动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发挥出最高的运动水平,中国的教练员、运动员从现在开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适当安排高温环境中的热适应性训练,使运动员习服炎热的比赛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3 结论
1)2008年8月1日至25日北京的气温将有可能出现超出20 d持续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将超过31℃的态势,如此炎热的高温环境对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将产生不良影响,应引起中国备战奥运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为保证中国运动员能够在高温酷暑的比赛条件下发挥出最高水平,取得最优异的运动成绩,必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适当安排热适应性训练,以提高其对炎热比赛环境的适应性。3)竞走、马拉松等集体作战项目是中国队的优势项目,且这些项目受气温的影响更大,因而更应该提前进行有针对性地气温适应训练,以便充分利用东道主的优势,发挥出中国奥运选手的最高水平,取得最优异的运动成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