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间梯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区域间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重要手段。金融支持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国家级产业转移基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主要有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金融生态环境质量不高、产业链融资研发薄弱、区域性融资平台亟待加强及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不够密切等方面,对此,应采取的金融支持措施有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拓宽融资渠道等。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金融支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调整变得日益重要。2010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标志着我国最大的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建立起来。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支持,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加快产业转移值得深入研究。
一、金融促进产业转移的机理分析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金融支持对一国或者一个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事实上,金融支持将伴随着产业转移及区域经济逐步深化,并内化为产业转移自身的融资优势,反过来又提升了金融发展的程度。金融促进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金融支持通过控制资金流向从而引导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转移发展。这主要体现在收集信息、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甄别、将资金导向生产率高的项目以及提供风险共担、为企业提供分散风险的便利等。
第二,金融支持可以提高产业的集聚能力和生产效率。商业性金融机构促使资金从低效产业部门向高效产业部门转移,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则体现在对资金导向的倡导机制与矫正补充机制上。
第三,金融体系可以为产业转移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对投资项目主动进行识别及筛选,对集群内企业实施差别化支持,避免产品同质化减少恶性竞争。
总之,金融不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实现机制,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激励引导功能,金融作用于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金融资源在各产业间合理配置的过程。
二、金融在产业转移中支持弱化的表征分析
为配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示范区金融体系形成了新格局:全国首家全部由中资设立的汽车金融公司(奇瑞徽银汽车金融公司)在芜湖开业;农村商业银行开业的数量超过30家;合肥多家银行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已开工建设等。皖江城市带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贡献率不断加大,然而由于示范区规划获批时间不长,区内建设仍处在重点专项规划和基础设施初建阶段,因而金融在产业转移中仍存在支持弱化的问题。
(一)皖江城市带金融业发展水平较低,示范区金融业发展不平衡
用来反映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经济指标主要是金融相关率(FIR),它反映的是某一时点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与GDP的比率。按照2009年的数据,安徽全省的金融相关率为2.25%,承接产业转移的十市中,合肥的金融相关率相对较高,达到2.23%、但其他九市的金融相关率均为超过2%,其中巢湖市的金融相关率只有1.63%(见表1)。这种状况反映了皖江城市带金融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示范区金融业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
(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金融生态环境质量不高
金融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城市区域经济的竞争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区域资金流动,实现经济金融协调发展。为便于对承接转移示范区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考察,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金融资源水平、社会信用水平及政府行为4个方面选取了20项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运用SPSS软件在计算各主成分载荷的同时,得出了各地市在每个主成分上的得分(见表2)。尽管合肥金融生态环境综合实力排名较高,但与示范区其他城市相比,其在经济发展潜力、社会信用法制环境等方面的优势还不明显。其他城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不高,发展潜力不大,从而造成了这些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并不理想。
(三)产业链融资研发薄弱,适合产业转移的金融产品不多
在产业链融资过程中,通过链条的整合,允许相对薄弱的企业,借助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企业的实力获取银行支持。随着长三角地区产业陆续转入,产业链在无形中发生了空间上的延展,同时形成了诸多新的产业链。但限于自身对产业链企业的相关信息无法准确分析,也就无法向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等一体化的创新综合金融服务,从而不利于产业链融资,影响产业发展后劲。
(四)现有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区域性融资平台亟待加强
高效集中的融资平台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目前示范区内融资平台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区域性的票据市场、贴现市场、股权债券市场规模较小,在现有的直接融资渠道中,主要依赖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创业板上市企业少,“三板”还在争取,股权投资基金等其他市场还不发达。构建示范区多层次融资平台的工作仍有待加强。
(五)皖江城市带地区金融机构与长三角地区金融机构的一体化尚未实现
随着产业转移、产业调整的深入,跨区域的资本融合要求也随之提高。与江浙沪的金融一体化相比,皖江城市带在融入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经济圈方面相对滞后,还没有与江浙沪建立有效的金融合作关系,产生了金融抑制,削弱了安徽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实力。地区间金融机构进驻也有待促进,需要进一步扩充市场容量。
(六)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不够密切
由于地方政府对本地区资源、市场、贸易等需要实施保护,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与地区金融机构合作不够主动,金融优惠政策出台时间滞后,扶持承接转移企业的力度较小,使得当地缺乏竞争力的地方企业得以生存下来,破坏了金融生态环境,丧失了发展机遇,从根本上阻碍了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提升金融在产业转移中支持力度的对策
金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的发展、产业集群度的提升、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在今后一个阶段,我们必须以构建高效的金融支持体系为中心,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作用。
(一)推进地方金融业建设发展,提高金融整体实力
目前,徽商银行的改造已基本完成,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汽车金融公司等组建步伐日益加快,加强了对担保公司、政策性保险公司等的建设。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丰富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为支持产业转移创造更多的金融服务主体,提高经济金融总量水平,促进金融深化。
(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涉及行政、司法、银行、企业等多个部门,要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推动作用,逐步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把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的评价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范围,落实奖惩机制,推动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进程。对破坏金融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罚,维护金融生态平衡。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直接融资比重
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培育中小民营企业到中小板市场融资,引导创新型小企业适时进入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支持科技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激活创业投资市场。加快发展私募股权基金,探索发行非上市企业私募可转换债券,达到拓宽融资渠道的目的。
(四)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在现有金融创新的基础上,今后省内金融机构应当深入研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推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创新产品。高技术转移企业还可尝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以弥补担保和抵押品的不足。金融机构通过对自主创新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信贷投入,鼎力支持优质企业由“皖江制造”向“皖江创造”转型。
(五)深化政府、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政府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给予补偿,利用激励政策支持担保公司发展,鼓励担保公司注资放大授信,降低担保费率。由政府组织设立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专项应急基金,为解决产业转移与承接等过程中的资金问题提供新的途径。银企双方应充分有效对接,使有关金融机构能及时了解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项目情况及资金需求信息,从而为经济主体融资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Fisman,Love.Trade Credit,Financial Intermediary Development,and Industry Growth[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3(2).
2、伍海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因素分析[J].求索,2001(5).
3、徐炳胜.资本市场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06(2).
4、惠晓峰,沈静.东北三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与比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5、石奇.集成经济原理与产业转移[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
6、卢根鑫.试论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及其效应[J].学术季刊,1994(4).
7、孙志刚.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力支持安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J].安徽金融,2010(5).
8、周建春.充分发挥协调服务功能,力促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J].安徽金融,2010(5).
*本文属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09-10D28);安徽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06035050C)。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金融支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调整变得日益重要。2010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标志着我国最大的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建立起来。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支持,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加快产业转移值得深入研究。
一、金融促进产业转移的机理分析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金融支持对一国或者一个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事实上,金融支持将伴随着产业转移及区域经济逐步深化,并内化为产业转移自身的融资优势,反过来又提升了金融发展的程度。金融促进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金融支持通过控制资金流向从而引导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转移发展。这主要体现在收集信息、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甄别、将资金导向生产率高的项目以及提供风险共担、为企业提供分散风险的便利等。
第二,金融支持可以提高产业的集聚能力和生产效率。商业性金融机构促使资金从低效产业部门向高效产业部门转移,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则体现在对资金导向的倡导机制与矫正补充机制上。
第三,金融体系可以为产业转移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对投资项目主动进行识别及筛选,对集群内企业实施差别化支持,避免产品同质化减少恶性竞争。
总之,金融不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实现机制,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激励引导功能,金融作用于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金融资源在各产业间合理配置的过程。
二、金融在产业转移中支持弱化的表征分析
为配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示范区金融体系形成了新格局:全国首家全部由中资设立的汽车金融公司(奇瑞徽银汽车金融公司)在芜湖开业;农村商业银行开业的数量超过30家;合肥多家银行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已开工建设等。皖江城市带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贡献率不断加大,然而由于示范区规划获批时间不长,区内建设仍处在重点专项规划和基础设施初建阶段,因而金融在产业转移中仍存在支持弱化的问题。
(一)皖江城市带金融业发展水平较低,示范区金融业发展不平衡
用来反映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经济指标主要是金融相关率(FIR),它反映的是某一时点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与GDP的比率。按照2009年的数据,安徽全省的金融相关率为2.25%,承接产业转移的十市中,合肥的金融相关率相对较高,达到2.23%、但其他九市的金融相关率均为超过2%,其中巢湖市的金融相关率只有1.63%(见表1)。这种状况反映了皖江城市带金融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示范区金融业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
(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金融生态环境质量不高
金融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城市区域经济的竞争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区域资金流动,实现经济金融协调发展。为便于对承接转移示范区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考察,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金融资源水平、社会信用水平及政府行为4个方面选取了20项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运用SPSS软件在计算各主成分载荷的同时,得出了各地市在每个主成分上的得分(见表2)。尽管合肥金融生态环境综合实力排名较高,但与示范区其他城市相比,其在经济发展潜力、社会信用法制环境等方面的优势还不明显。其他城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不高,发展潜力不大,从而造成了这些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并不理想。
(三)产业链融资研发薄弱,适合产业转移的金融产品不多
在产业链融资过程中,通过链条的整合,允许相对薄弱的企业,借助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企业的实力获取银行支持。随着长三角地区产业陆续转入,产业链在无形中发生了空间上的延展,同时形成了诸多新的产业链。但限于自身对产业链企业的相关信息无法准确分析,也就无法向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等一体化的创新综合金融服务,从而不利于产业链融资,影响产业发展后劲。
(四)现有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区域性融资平台亟待加强
高效集中的融资平台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目前示范区内融资平台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区域性的票据市场、贴现市场、股权债券市场规模较小,在现有的直接融资渠道中,主要依赖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创业板上市企业少,“三板”还在争取,股权投资基金等其他市场还不发达。构建示范区多层次融资平台的工作仍有待加强。
(五)皖江城市带地区金融机构与长三角地区金融机构的一体化尚未实现
随着产业转移、产业调整的深入,跨区域的资本融合要求也随之提高。与江浙沪的金融一体化相比,皖江城市带在融入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经济圈方面相对滞后,还没有与江浙沪建立有效的金融合作关系,产生了金融抑制,削弱了安徽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实力。地区间金融机构进驻也有待促进,需要进一步扩充市场容量。
(六)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不够密切
由于地方政府对本地区资源、市场、贸易等需要实施保护,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与地区金融机构合作不够主动,金融优惠政策出台时间滞后,扶持承接转移企业的力度较小,使得当地缺乏竞争力的地方企业得以生存下来,破坏了金融生态环境,丧失了发展机遇,从根本上阻碍了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提升金融在产业转移中支持力度的对策
金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的发展、产业集群度的提升、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在今后一个阶段,我们必须以构建高效的金融支持体系为中心,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作用。
(一)推进地方金融业建设发展,提高金融整体实力
目前,徽商银行的改造已基本完成,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汽车金融公司等组建步伐日益加快,加强了对担保公司、政策性保险公司等的建设。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丰富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为支持产业转移创造更多的金融服务主体,提高经济金融总量水平,促进金融深化。
(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涉及行政、司法、银行、企业等多个部门,要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推动作用,逐步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把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的评价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范围,落实奖惩机制,推动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进程。对破坏金融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罚,维护金融生态平衡。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直接融资比重
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培育中小民营企业到中小板市场融资,引导创新型小企业适时进入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支持科技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激活创业投资市场。加快发展私募股权基金,探索发行非上市企业私募可转换债券,达到拓宽融资渠道的目的。
(四)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在现有金融创新的基础上,今后省内金融机构应当深入研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推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创新产品。高技术转移企业还可尝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以弥补担保和抵押品的不足。金融机构通过对自主创新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信贷投入,鼎力支持优质企业由“皖江制造”向“皖江创造”转型。
(五)深化政府、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政府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给予补偿,利用激励政策支持担保公司发展,鼓励担保公司注资放大授信,降低担保费率。由政府组织设立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专项应急基金,为解决产业转移与承接等过程中的资金问题提供新的途径。银企双方应充分有效对接,使有关金融机构能及时了解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项目情况及资金需求信息,从而为经济主体融资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Fisman,Love.Trade Credit,Financial Intermediary Development,and Industry Growth[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3(2).
2、伍海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因素分析[J].求索,2001(5).
3、徐炳胜.资本市场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06(2).
4、惠晓峰,沈静.东北三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与比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5、石奇.集成经济原理与产业转移[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
6、卢根鑫.试论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及其效应[J].学术季刊,1994(4).
7、孙志刚.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力支持安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J].安徽金融,2010(5).
8、周建春.充分发挥协调服务功能,力促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J].安徽金融,2010(5).
*本文属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09-10D28);安徽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06035050C)。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