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发出前后

来源 :文萃报·周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xw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寥廓海天  不归何待
   1982年7月,蔣经国在悼念他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很快,中共方面就作出反应。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台湾的蒋经国发出一封公开信——《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信是用电报发往台北的,并刊发在7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信文是这样写的——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
   顺祝
  近祺!
  廖承志
  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叶剑英委员长发表了对台工作的九条建议,即“叶九条”。1981年10月9日,胡耀邦同志以中共中央负责人的身份邀请蒋经国等来大陆和故乡看一看。1982年7月,身为中共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邓颖超看到了蒋经国在台湾发表的一篇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文中思乡之情浓浓,邓颖超立即召集对台小组开会研究,建议由副组长廖承志给当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蒋经国先生写公开信。
  廖蒋两家  源远流长
   廖承志之父廖仲恺是蒋经国之父蒋介石之“同志”,廖家与蒋家的渊源深厚。黄埔军校成立时,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则为国民党代表,廖仲恺之妻何香凝为国民党中央委员。蒋介石与廖仲恺同为孙中山的得力干将。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廖承志之母何香凝出任第一任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廖承志任副主任委员。“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华侨事务委员会恢复并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廖承志受中央之命出任主任。
   因为这层家族关系,廖承志与蒋经国既是儿时的好友,又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与蒋经国同时在中山大学就读的同学中,还有一批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包括邓小平、乌兰夫等。廖承志的信文不仅展现了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力量,也以同窗兄长的口吻对蒋经国鼓励和劝慰,甚至训斥,有相当的不可替代的私谊力量。
   当然,廖承志致蒋经国的公开信虽是以个人名义发出,但实际上代表的是中共中央。邓颖超与廖承志一起推敲文句,文中引用了周总理当年在张治中给台湾故旧公开信中增加的“寥廓海天,不归何待”的话,引用了鲁迅的著名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极为感人,又道理铿锵,这都是邓颖超的妙笔。正是在邓颖超领导的有情有义的对台工作步骤之下,海峡对岸的国民党当局终于放弃了“三不”政策,开放了对祖国大陆的探亲旅游,迈出了打破两岸阻隔的第一步。
  台湾密使  抵达北京
   廖承志的公开信转到蒋经国手中,蒋经国戴着老花镜,读完廖承志的信。
   经蒋经国授意,台湾当局搬出时为国民党中常委的宋美龄,请她以长辈的名义给廖承志回信。1982年8月17日,宋美龄亲自给廖承志写了一封回信,这封信自然是纠葛在国民党失败情绪中难以自拔,并借机攻击祖国大陆。
   虽然台湾当局表面上不松动,但实际上已经开始考虑与大陆的来往沟通了。自廖承志公开信之后,到1986年10月,蒋经国的密使沈诚,这个正式身份是香港商人的黄埔第17期毕业生,已经三度北上。沈诚在国民党得势大陆的年代,曾在国防部预备干部局担任蒋经国的随从参谋,是一位退役少将。他奉蒋经国之命,以香港商人的名义,进出祖国大陆,暗中传递海峡两岸的信息,特别是在后一次,他得到了蒋经国的明确指令,要加速与大陆最高领导层的沟通,因此,他得到了会晤叶剑英、邓颖超、杨尚昆、邓小平等中共最高领导人的宝贵机会。1987年3月19日,沈诚返回台北,将一封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的信函亲手交到蒋经国手上。6天之后,也就是1987年3月25日,蒋经国对杨尚昆的信在进行了一番反复研读之后,在慈湖书房召见了沈诚,他觉得中共是有诚意的,国共两党中央层次对等谈判是可行的。
   1987年下半年,蒋经国下令在国民党中央设立大陆工作指导小组,宣布开放对大陆探亲以及解除戒严。12月7日,蒋经国对沈诚说,1月初将在国民党中常会上讨论赴北京谈判的人选。
   从廖承志的公开信,到杨尚昆的密信,再到蒋经国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开始了国共两党的重新接近。然而,意料之外的事发生了。1988年1月8日,蒋经国突然逝世,隐伏在蒋经国脑中、与大陆联系沟通的计划也就秘而不可宣地无法实施了。
  (摘自《文史月刊》 唐为首/文)
其他文献
每日抓薏米一小把(30克左右),加水1000毫升,用高壓锅加压15分钟左右当茶饮,薏米可煮3次,后2次,加压5分钟即可。剩下的薏米可加到饭里食用。 (摘自《家庭保健报》)
期刊
看人画牡丹,最喜欢的是用墨画出来的牡丹,只用墨和水。这是一种无意于以颜色悦人的骨气和贵气。明明可以姹紫嫣红,明明可以千娇百媚,可是,却只寄身于或浓或淡的墨色里,深情婉转而不言。   有一回,一画家朋友在微信里发过来三张墨色牡丹。他画牡丹的墨,是亲手慢慢研磨出来的。扇面上,一朵硕大牡丹层层叠叠地开,开得半低了头,仿佛垂眉凝神思索,又仿佛孤绝地扭头不去承欢,很有一种深沉静穆之态。他的墨色牡丹题名“清贵
期刊
“除了武义有个‘狮王’,狮子藏品在金华,我排第二。”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古玩玩家都是有资历的长辈,让人想不到的是,说这话的是一个90后小姑娘。她叫朱雅琴,圈子里的人都喜欢叫她小朱,29岁的她已然是一个古玩“老手”,单枪匹马做古玩生意,已有四五年。   玩出来的藏家   小朱家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岭下朱镇,从院子到里屋,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古玩、石头、盆景。还没走近屋子,一股樟木的清香就沁入心脾。房
期刊
疫情无情,祖国有爱。连日来,不少海外中国留学生收到一份来自祖国的礼物——“健康包”。小小包裹,里面装着口罩、消毒纸巾、中药、防疫手册等,传递着祖国的关爱与呵护。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持续扩散蔓延,包括留学生在内的海外同胞的安全与健康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祖国的心。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驻外使领馆把为海外留学生学习、生活和自我防护提供帮助作为头等大事,着力帮助留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除发放“健康包”外,各
期刊
4月1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教授吴安华在武汉坚守了72天后光荣凯旋。   1月21日13时,年近六旬的吴安华独自一人登上了前往武汉的G404次高铁,成为了湖南支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人,也成为了支援湖北医务工作者的“健康守护神”。  快60岁的他依旧是勇猛的“战士”   去武汉之前,吴安华其实也没闲着。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的他,1月20日正在省里面做检查,本来还要去广东
期刊
4月1日,山东滨州,与家人分别两个多月后,山东援鄂医疗队滨州市人民医院护士吴萌萌回家了,4岁的儿子一见到爸爸,就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手铐”。他小心翼翼把自己的玩具手铐一头铐在了爸爸手上,另一头铐住自己:“这样爸爸就不会走了。” 他最后還叮嘱妈妈,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爸爸是英雄啊,不然爸爸又会被人带走了。(据环京津网 4.3讯)
期刊
一天,崇祯皇帝在后花园散步,无意中听到田贵妃在独自弹琴。当时会弹琴的往往是青楼谋生的穷苦女性。崇祯皇帝听了田贵妃的琴声后,心里就开始怀疑她的出身,便旁敲侧击地问田贵妃琴艺是跟谁学的。田贵妃实话实说,告诉崇祯皇帝是跟着母亲学的。   崇祯皇帝当即派人用马车把田贵妃的母亲接到宫中,让她们母女俩一起弹琴給他听。崇祯皇帝见田贵妃会弹奏的曲子,她的母亲果然也会弹奏,这才赏了一些银子给田贵妃的母亲,派人送她回
期刊
印度的“长城”是昆巴哈尔堡的城墙。昆巴哈尔堡位于印度北部的拉贾斯坦邦,拉贾斯坦邦与巴基斯坦接壤。拉贾斯坦意为王室成员辈出之地。这座“长城”虽然仅有36公里长,但修建时间却花了一个多世纪,距今也仅有600年的时间。   比起中国万里长城来,印度“长城”可以说是相当冷清了。这里不属于常规的旅游路线,且没有火车站、汽车站,只能租车或包车赶到,所以游客很少。即使是这样,这里依然被联合国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期刊
鲜花有鲜花的美,新鲜、娇艳、动人;干花,也有它独有的美丽,内敛、含蓄、低调,不争不抢。干花比绿植更有故事,不像仿真花那样死气沉沉,还比普通的摆设多了一点创意。   对于市面上卖的风景画,若是觉得没有个性,不妨自己动手做一幅植物挂画吧!它是借植物的自然形体创造出来的装饰画,省钱不说,自己创造的东西挂在家里,多有成就感啊!   制作步骤:花店选择一些有韧性的植物,如月季、文竹、菊花等。这些植物的茎、叶
期刊
最近,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组织编著的《山西志愿军老同志回忆录》一书正式出版。该书收录了解放军原总参谋长傅全有、彭德怀警卫员、毛岸英的战友郭逢光等100余位志愿军老同志的回忆文章。这些文章传递出了战争的震撼,也揭秘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艰苦残酷旷世罕见   抗美援朝战争交战双方的经济力量和军事装备异常悬殊,造成了战争初期志愿军行军打仗和后勤补给极端困难。   对志愿军来说,行军堪比战斗。一位老同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