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幸运有机会带队参加鲁甸8·03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在去年9月9日至12月16日的整整100天里,北京社工服务队全体队员克服了地震灾区余震多、交通不便利、气候不适应、风俗差异大、语言不通以及生活条件艰苦等困难,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作为北京社工服务队队长在这里向各界朋友汇报一下,发生在云南鲁甸灾区的故事。
“余震来了我也害怕”
在100的时间里,经历了无数次的余震,而且在板房里面很多时候是感受不到余震的,因为只要人一走动或者一跺脚,我们工作和居住的板房就会晃动,所以经历了初期的适应后,我们也不怎么害怕余震了,晃一晃也觉得无所谓了。但是记得那是10月27日凌晨过两分的时候,忙碌了一天的我们刚刚准备休息,突然觉得有点晕,屋里摆放的东西也开始上下跳动,继而左右跳动,灯也开始摇晃,这样持续了大概10秒钟,但是当时觉得时间好长。后来想想真的觉得有点后怕,但是当时就傻掉了,什么地震应急培训时候的各种知识也都忘掉了,或者跑、或者藏,全都不会,就是傻在那里。一分钟后,大家缓过神来,都出来讨论,还有刷地震台网信息的,后来得知是4.2级余震。如果当时是睡着的,震级大一些,可能稀里糊涂就过去了。所以当时我们就明白了,余震危险其实就在身边,失去生命可能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可是第二天,我们队里所有人没有人再提起余震的事,还像往常一样投入到进班活动和社会工作小组活动中去,我想我们不是因为不怕余震了,而是知道我们应该和地震灾区的人在一起。这就是首都民政核心价值观中的“奉献”的具体诠释,民政人就应该有这样一颗对待服务对象的心,不论什么情况,民政人社工人就在你身边。
耐心陪伴,细心聆听
记得按照《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实施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的通知》精神,社工服务队进驻灾区以后,根据需求评估结果,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哀伤辅导、心理抚慰、生命教育、关系修复、安置点互助网络建设、社区建设与发展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帮助灾区加强社会工作能力建设。但是我们服务队10个人只有个别人真正干过社工实务,如何开展服务成为我们进入灾区后必须要琢磨清楚的问题,无论是个案还是小组,如果没有扎实的实务基础,都有可能造成对服务对象的二次伤害。地震已经夺去他们的生命、财产,我们不能因操作不当而再去揭他们的伤疤,甚至在伤口上撒盐。所以我们在小心翼翼地与服务对象接触的过程中慢慢总结经验。
我们发现,其实只要我们能够陪在他们身边就是对他们的一种支持。记得我们刚刚到安置点的时候,学校的老师都不和我们接触,不信任、不理睬、不交流,工作局面很难打开,后来我们找准切入点,摆正位置,来到龙泉中学,我们就是龙泉中学的一员,和老师们都一样,与学校所有部门都一样,认领荒地,建成阳光小花园,很多队员在刨地的时候手都起了泡。平时也是和老师一样同吃一锅饭,同住板房,他们起床的时候我们必须起床,他们睡下的时候,我们还在忙碌,慢慢地通过我们主动当成龙泉人,他们也就接纳了我们。
最让我感动的是,虽然我们就是简单地陪他们度过那段最难的日子,但是他们真的把我们当成了一家人,有个老师的女儿遇难了,开始他不接触我们,后来他主动拉着我的手,说着他乖乖的女儿,我想他在向我倾诉的时候,就是他把我当成了真正的可以叙说心事的朋友,通过倾听和安慰让他知道还有我们这样一群北京社工在关心他,后来他向我们保证一定要好好活着,好好教育学生,为了他的女儿,也为了所有陪着他的社工和志愿者。这让我懂得了社工其实挺伟大的,但是同时又是很简单的,有时候就是做一个陪伴和倾听,就可以帮助人,就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
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帮助是相互的,在帮助他们的同时,我们也获得了成长”。在鲁甸的100天里,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们不来,他们会怎么样,后来我想清楚了:我们不来,他们还是会坚强地战胜磨难;我们来了,只是给他们伸出了一双手,给了他们恢复的更大的力量,让他们更坚强。
但是对于我们而言,这100天里,我们每天都在成长,从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着变化,我想这就是社工的自我反思吧,让我们在珍爱生命的同时,懂得了能够拥有工作,能够在别人困难的时候还能有帮助别人的一点能力,这就是很幸福的。孩子们的感恩、老师们的感激、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的感谢,还有群众抗震救灾表现出来的感人情怀,社工和志愿者带给我们的感动,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都使我们有了很大的成长。
在8.03地震中,有一个小姑娘,她的父亲和弟弟在地震中不幸遇难,她也受伤了,现在家里只剩她和她妈妈两人相依为命。但是我从来没有看到她自怨自艾,也没有看到她的哀伤和胆怯,相反她告诉我们她要考到陕西去,因为是陕西的消防员把她从废墟中救了出来,而她最想的是成为像北京社工服务队的老师一样的人,想做一个社工,当我们听到这的时候,我们所有人的眼角都噙着泪水,一个家庭受到如此巨变的孩子,给我们的鼓励和鼓舞又是这么巨大,是她让我们觉得自己有意义,让我们懂得了他们遭受了伤害,但是他们知道感恩,对于所有社工队员而言,这就是历练和成长。
“余震来了我也害怕”
在100的时间里,经历了无数次的余震,而且在板房里面很多时候是感受不到余震的,因为只要人一走动或者一跺脚,我们工作和居住的板房就会晃动,所以经历了初期的适应后,我们也不怎么害怕余震了,晃一晃也觉得无所谓了。但是记得那是10月27日凌晨过两分的时候,忙碌了一天的我们刚刚准备休息,突然觉得有点晕,屋里摆放的东西也开始上下跳动,继而左右跳动,灯也开始摇晃,这样持续了大概10秒钟,但是当时觉得时间好长。后来想想真的觉得有点后怕,但是当时就傻掉了,什么地震应急培训时候的各种知识也都忘掉了,或者跑、或者藏,全都不会,就是傻在那里。一分钟后,大家缓过神来,都出来讨论,还有刷地震台网信息的,后来得知是4.2级余震。如果当时是睡着的,震级大一些,可能稀里糊涂就过去了。所以当时我们就明白了,余震危险其实就在身边,失去生命可能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可是第二天,我们队里所有人没有人再提起余震的事,还像往常一样投入到进班活动和社会工作小组活动中去,我想我们不是因为不怕余震了,而是知道我们应该和地震灾区的人在一起。这就是首都民政核心价值观中的“奉献”的具体诠释,民政人就应该有这样一颗对待服务对象的心,不论什么情况,民政人社工人就在你身边。
耐心陪伴,细心聆听
记得按照《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实施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的通知》精神,社工服务队进驻灾区以后,根据需求评估结果,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哀伤辅导、心理抚慰、生命教育、关系修复、安置点互助网络建设、社区建设与发展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帮助灾区加强社会工作能力建设。但是我们服务队10个人只有个别人真正干过社工实务,如何开展服务成为我们进入灾区后必须要琢磨清楚的问题,无论是个案还是小组,如果没有扎实的实务基础,都有可能造成对服务对象的二次伤害。地震已经夺去他们的生命、财产,我们不能因操作不当而再去揭他们的伤疤,甚至在伤口上撒盐。所以我们在小心翼翼地与服务对象接触的过程中慢慢总结经验。
我们发现,其实只要我们能够陪在他们身边就是对他们的一种支持。记得我们刚刚到安置点的时候,学校的老师都不和我们接触,不信任、不理睬、不交流,工作局面很难打开,后来我们找准切入点,摆正位置,来到龙泉中学,我们就是龙泉中学的一员,和老师们都一样,与学校所有部门都一样,认领荒地,建成阳光小花园,很多队员在刨地的时候手都起了泡。平时也是和老师一样同吃一锅饭,同住板房,他们起床的时候我们必须起床,他们睡下的时候,我们还在忙碌,慢慢地通过我们主动当成龙泉人,他们也就接纳了我们。
最让我感动的是,虽然我们就是简单地陪他们度过那段最难的日子,但是他们真的把我们当成了一家人,有个老师的女儿遇难了,开始他不接触我们,后来他主动拉着我的手,说着他乖乖的女儿,我想他在向我倾诉的时候,就是他把我当成了真正的可以叙说心事的朋友,通过倾听和安慰让他知道还有我们这样一群北京社工在关心他,后来他向我们保证一定要好好活着,好好教育学生,为了他的女儿,也为了所有陪着他的社工和志愿者。这让我懂得了社工其实挺伟大的,但是同时又是很简单的,有时候就是做一个陪伴和倾听,就可以帮助人,就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
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帮助是相互的,在帮助他们的同时,我们也获得了成长”。在鲁甸的100天里,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们不来,他们会怎么样,后来我想清楚了:我们不来,他们还是会坚强地战胜磨难;我们来了,只是给他们伸出了一双手,给了他们恢复的更大的力量,让他们更坚强。
但是对于我们而言,这100天里,我们每天都在成长,从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着变化,我想这就是社工的自我反思吧,让我们在珍爱生命的同时,懂得了能够拥有工作,能够在别人困难的时候还能有帮助别人的一点能力,这就是很幸福的。孩子们的感恩、老师们的感激、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的感谢,还有群众抗震救灾表现出来的感人情怀,社工和志愿者带给我们的感动,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都使我们有了很大的成长。
在8.03地震中,有一个小姑娘,她的父亲和弟弟在地震中不幸遇难,她也受伤了,现在家里只剩她和她妈妈两人相依为命。但是我从来没有看到她自怨自艾,也没有看到她的哀伤和胆怯,相反她告诉我们她要考到陕西去,因为是陕西的消防员把她从废墟中救了出来,而她最想的是成为像北京社工服务队的老师一样的人,想做一个社工,当我们听到这的时候,我们所有人的眼角都噙着泪水,一个家庭受到如此巨变的孩子,给我们的鼓励和鼓舞又是这么巨大,是她让我们觉得自己有意义,让我们懂得了他们遭受了伤害,但是他们知道感恩,对于所有社工队员而言,这就是历练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