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重视实践性原则,让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学习社会常识,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这是编写小学社会课教材的指导思想之一,也是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点。
那么,如何在社会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重视实践性原则,从而达到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呢?
本文对此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社会;实践;特点;原则
大家都知道,实践性原则是各科都应遵循的原则,对小学社会课尤为重要,而教材的编排特点又充分体现 了这一点,这是由小学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所决定的。《九年义务教育社会教学大纲》中规定:“社会课的教学 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 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 社会的责任感。”那么,如何在社会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重视实践性原则,从而达到大纲中规定的 教学目的呢?
一、重视社会调查,讲求调查实效
翻开社会课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课本中设了“说一说”、“做一做”、“讨论”、“活动”等小栏目, 其中“活动”这一小栏目中有大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要深入社会,进行社会小调查。从社会课的编排特点上,我 们也可以看出,它讲究单元教学,但又拘泥于篇章;它启发学生明理,但重在了解社会,到社会中去实践。因 此,教材在编排上除了设有社会小调查这个小栏目外,还另设了与单元教学内容密切相联的,要求学生走出课 堂进行实地调查的活动课。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实践相结合,安排一定 的时间,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本中规定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 生深入周围社会,通过亲身体验,具体感知,从而获得安全的知识,切实达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
比如:第一册教材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及教学大纲中的有关要 求,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两点:(一)、熟悉自己家庭附近的社会生活环境。(二)、结合各行各业人们的生 活实际,理解人们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关系。本单元共有五课,其中最后一课是活动课《周围社会小调查》, 调查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周围的社会生活,也是对前四课的总结。调查的内容有:人口、学校、医院(卫生 所)、商店(供销社)、道路、集贸市场、文化娱乐场所(乡文化站)等的变化。在教学中,仅凭前四课的课 堂教学,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而突出单元两点教学重点势必就会成为纸上谈兵。我们都清楚,每个家庭周围生 活环境是有差别的。所以,只有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进行实地调查,才能进一步 地认识家庭周围生活环境。
社会调查要讲求实效,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社会调查的一般步骤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首先 ,要让学生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的要求。其次,编写调查提纲,使学生在调查前做到心中有数。第三,周密 组织学生实地调查。第四,认真组织学生总结讨论、概括,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课内外结合,上好观察课
小学社会课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之一,就是以认识社会为线索,由近及远。就范围来讲,从小到 大,从知识层次来说由易到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每一个教学内容,而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则是 为了最终能够达到让学生逐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重视实践,课内外结合,上好观察课, 是达到这个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比如:第一册教材第二单元“学校的生活”,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辩别方向,培养学 生认识和使用平面图的初步能力。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这方面的知识比较复杂,因此,教材在第一、二课中 间安排了一节活动课“去学校的路上”,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实地体验。去学校的路是学生最熟悉的,易引起 学生的观察兴趣,而观察周围事物,学会辩别方向,认识路线图这部分内容恰是学习平面图的基础知识。在教 学中,教师有机地把课内学习和课外观察结合起来,既可以贯彻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使教学由易到难, 秩序渐近,减缓学生学习知识的坡度,又可以使学生具备观察周围社会事物的能力。
在社会课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潜心钻研教材,不断探讨教法,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实践性原则的重要性 ,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那么,学生的知识获得及能力的提高,则不会成为空话。
那么,如何在社会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重视实践性原则,从而达到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呢?
本文对此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社会;实践;特点;原则
大家都知道,实践性原则是各科都应遵循的原则,对小学社会课尤为重要,而教材的编排特点又充分体现 了这一点,这是由小学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所决定的。《九年义务教育社会教学大纲》中规定:“社会课的教学 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 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 社会的责任感。”那么,如何在社会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重视实践性原则,从而达到大纲中规定的 教学目的呢?
一、重视社会调查,讲求调查实效
翻开社会课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课本中设了“说一说”、“做一做”、“讨论”、“活动”等小栏目, 其中“活动”这一小栏目中有大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要深入社会,进行社会小调查。从社会课的编排特点上,我 们也可以看出,它讲究单元教学,但又拘泥于篇章;它启发学生明理,但重在了解社会,到社会中去实践。因 此,教材在编排上除了设有社会小调查这个小栏目外,还另设了与单元教学内容密切相联的,要求学生走出课 堂进行实地调查的活动课。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实践相结合,安排一定 的时间,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本中规定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 生深入周围社会,通过亲身体验,具体感知,从而获得安全的知识,切实达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
比如:第一册教材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及教学大纲中的有关要 求,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两点:(一)、熟悉自己家庭附近的社会生活环境。(二)、结合各行各业人们的生 活实际,理解人们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关系。本单元共有五课,其中最后一课是活动课《周围社会小调查》, 调查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周围的社会生活,也是对前四课的总结。调查的内容有:人口、学校、医院(卫生 所)、商店(供销社)、道路、集贸市场、文化娱乐场所(乡文化站)等的变化。在教学中,仅凭前四课的课 堂教学,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而突出单元两点教学重点势必就会成为纸上谈兵。我们都清楚,每个家庭周围生 活环境是有差别的。所以,只有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进行实地调查,才能进一步 地认识家庭周围生活环境。
社会调查要讲求实效,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社会调查的一般步骤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首先 ,要让学生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的要求。其次,编写调查提纲,使学生在调查前做到心中有数。第三,周密 组织学生实地调查。第四,认真组织学生总结讨论、概括,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课内外结合,上好观察课
小学社会课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之一,就是以认识社会为线索,由近及远。就范围来讲,从小到 大,从知识层次来说由易到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每一个教学内容,而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则是 为了最终能够达到让学生逐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重视实践,课内外结合,上好观察课, 是达到这个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比如:第一册教材第二单元“学校的生活”,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辩别方向,培养学 生认识和使用平面图的初步能力。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这方面的知识比较复杂,因此,教材在第一、二课中 间安排了一节活动课“去学校的路上”,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实地体验。去学校的路是学生最熟悉的,易引起 学生的观察兴趣,而观察周围事物,学会辩别方向,认识路线图这部分内容恰是学习平面图的基础知识。在教 学中,教师有机地把课内学习和课外观察结合起来,既可以贯彻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使教学由易到难, 秩序渐近,减缓学生学习知识的坡度,又可以使学生具备观察周围社会事物的能力。
在社会课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潜心钻研教材,不断探讨教法,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实践性原则的重要性 ,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那么,学生的知识获得及能力的提高,则不会成为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