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经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qsams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叫杂草?农业上把那些混生在大田作物中的草本植物称作杂草。这些杂草不一定只在单一一种或两种作物中混生,许多别的作物农田中也有它们。另外,杂草的生长环境也不局限于大田,大田外的田埂上、荒地、沟边,甚至低山山坡边都有它们的影子。
  有些栽培作物的少数个体不小心混到了别的栽培作物大田中,也应被扣上杂草的帽子,如小麦有时混在大麦田中,黑麦混在小麦田中,此时的小麦和黑麦都应算为杂草。
  
  杂草的选择
  
  有些杂草可以被视为一些作物的长期伴生种,这里面最有名的就是稗草和狗尾草了。稗草总是出现在水稻田中与水稻相伴,狗尾草总喜欢伴生在谷子田里。其实,离开了水稻和谷子田,稗草和狗尾草也不是活不了,它们在野荒地里照样能自在生长。
  不过,并不是所有伴生杂草都可以离开伴生伙伴的。这里面以麦仙翁最有代表性。麦仙翁是一种石竹科草本植物,混在谷类作物中,与作物同吃同住。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麦仙翁已经离不开谷类作物单独生活了。一旦处在没有谷类作物的环境中,麦仙翁就难以生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大田以外的自然环境中几乎找不到它们的原因。
  俄罗斯旱地作物亚麻田中有一种杂草叫亚麻蓼,属蓼科草本,它与亚麻有着悠久的伴生历史。亚麻蓼和亚麻一起出苗,其种子大小、形状也和亚麻极为相近,以至于人们几乎难以分辨清楚两者。因此,在播种亚麻时,亚麻蓼的种子很容易“蒙混过关”,一起进入地中,这是亚麻蓼长期自然选择的“杰作”。
  
  杂草也疯狂
  
  可以说,农作物能否有好收成,重要标志之一是田中有无杂草。如果杂草不除,农作物的产量肯定大受影响。有资料显示,如不除草,则小麦减产30%或更多,黍减产84%,马铃薯减产44%,玉米甚至可以减产80%~90%,棉花则可能绝收……
  杂草有着作物无法比拟的强大本领:它们抢夺作物水分的能力惊人,像草木犀的吸水力是小麦的1.5倍。艾蒿的吸水力比小麦多1倍。
  不仅如此,杂草从土中吸收氮素的能力也普遍高于作物,小蓟从土中吸收氮素的能力是禾谷类作物的1.5倍,考其原因,是杂草的根系比作物的强大,比如草木犀的根可扎入土壤深达5.5米,小蓟的根可深达土中7.5米。田中杂草不除,人们施的肥,往往首先被杂草抢走了。人工防旱抗旱所浇的水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杂草的种子如混入作物种子中,将严重影响作物种子质量,如少量麦仙翁、毒麦、天仙子的种子混入作物种子中,一起碾成的粉,人和牲畜不宜食用,因为这些杂草种子有毒。草木犀、野蒜或苦艾被奶牛等牲畜食用后,所产乳汁有怪味,以致人们无法再食用。当小麦种子混入雀麦种子时,磨粉制成的面包,会硬如石块。
  田间杂草不除,可使作物生活环境变差,造成作物蛋白质、脂肪含量下降,影响作物品质,损失大矣。
  另外,许多杂草还是虫害、病害的“助手”,如田旋花这种杂草能传播野螟蛾和地老虎,因为这两种害虫在田旋花的叶子上产卵。藜是甜菜象鼻虫的栖息地,马铃薯癌肿病的媒介是龙葵……
  
  顽强生命力从何而来
  
  杂草的顽强性、适应性为何如此之高?农学家对此作了深入研究,逐渐揭开了其中的秘密。
  种子显神通。许多杂草的种子成熟较早,在农作物收获之前,它们就已经成熟并落入土中,混杂在田地里:有些杂草种子随饲料被牲口食用后,不被消化,发芽的能力也并未遭到破坏,在随同肥料一起进入大田后,可以继续危害下一代作物;有些杂草种子有钩毛,可依附人畜或车辆传播到远处去繁殖;有的则混入作物种子中传播。
  还有些杂草能忍受恶劣的生存环境,即使在盐渍化土地上,照样活得有声有色,如滨藜、地肤、野苋、猪毛菜等。
  杂草种子能保持长久的发芽力,这是它们适应不良环境的又一大本领,比如有50%的菊苣种子能保持长达10年的发芽力,锦葵种子57年后仍能保持发芽力6%,草木犀种子77年后仍有18.2%有发芽力。
  结实率高也是杂草的秘密武器,小小一株马齿苋可产生20万粒种子,荠菜为7万粒,野苋50万粒……有统计表明,1平方米面积的小蓟杂草地上所得种子,可播种10公顷土地。
  无性繁殖堪称一绝。杂草除了用种子繁殖外,无性繁殖为它们的另一个绝招。
  一般来说,无性繁殖是指杂草的根蘖和根状茎繁殖,用根蘖繁殖的杂草,可以小蓟和田旋花为代表,在1平方米的土壤中,小蓟可以形成1.8个根蘖,都能长成新株。水草和狗牙根有发达的根状茎,在1平方米土壤中,水草的根状茎上有2万个芽,每个芽均可萌发长成新株。可以想见,在去除这类杂草时,如果切断了它们的根系或根状茎,只要不伤及其芽,就阻止不了它们的芽萌发成新株。
  
  五花八门的杂草
  
  杂草种类五花八门,要除杂草以增加作物产量,就不能不认识它们。
  一长冲天的小蓟 小蓟属于菊科,常生于旱田,它的根出芽多,叶片边缘有硬刺,花暗紫红色,花序头状,外面的总苞片刺状,成熟果实有冠毛,可借风力飞到远处,其根入土深达5~7米。它的断根能再生成株。小蓟是旱田中的霸王,有它在的地方,作物难于生长。笔者曾在京郊见过一片小蓟,由于田地水肥丰沃,那里的小蓟竟长到2米以上,要抬头才能看到它的花序,真是一长冲天,令人惊异。
  神通广大的稗草 稗草属于禾本科稗属,有许多变异型。稗草的生命力极为顽强,不知什么时候,大概从人类引种野生稻时,稗草就乘机混了进来,长期的适应,稗草已跟水稻几乎形影不离了。稗草结实早于水稻,收稻时,稗草的果实已成熟落粒入田,为下一年的生长奠定了基础。另外,它的部分果实还可以混入稻谷中。稻种挑选不仔细时,稗草就又和稻种一起被播入田中,成为稻秧中的“隐形人”。农民插秧时,能识别它而剔除掉一部分,但仍会有漏网者被播入大田。
  似谷非谷狗尾草 粟(即小米)是一种旱地作物,北方山区很多。粟的伴生杂草是狗尾草,它学粟学得很像。事实上,狗尾草是与粟同科同属不同种而已。狗尾草也是在很早之前就混入了谷子地里,它的籽粒和幼苗与粟极像。在谷子苗期,农民要手工拿小锄松土,顺便将谷苗中混杂的狗尾草清除出去。农民识别狗尾草的苗很有经验,后者的幼苗从基部存分枝,多斜卧地上,叶子较软。
  我们在路边也能看到狗尾草,它长得并不太高,但是如果是生长在谷子田中,往往长得比谷子还要高,茎秆较粗,上部有分枝,完全不像路边的狗尾草,农民称之为“谷莠子”。
  和狗尾草相近的还有一种叫金狗尾,因其穗子呈金黄色而得名。金狗尾既能危害旱地 作物,也能危害水稻,它的幼苗十分像黍子,果实可以休眠三四个月,在土壤中能保持发芽力长达30年。
  好坏兼备草木犀 有的杂草好坏兼备,如草木犀。草木犀属于豆科草木犀属,它是蜜源植物,也是畜牧饲料。但草木犀含有一种名叫青豆素的植物碱,如果乳用牲口吃了,会使所产乳汁有难闻的气味,而不能食用,况且牲口吃多了还会生病。
  草木犀的种子不透水,如果没有受损,在土壤中可以存活几十年,仍可发芽。
  开花的杂草 有的杂草开的花十分漂亮。田旋花就是这样一种杂草。它属于旋花科旋花属,是一种草质藤本植物,可以缠在农作物的茎上,引起作物倒伏。它在荒地上生长时,可以爬在地上一大片,开花时,可见许多像小喇叭状的粉红色花朵,每朵花直径有4~5厘米,煞是好看。
  田旋花主根入土达2米,主根在离地面10多厘米处长出横生的支根,横根上有许多芽,可以无性繁殖,即便很短的断根,只要上面有芽,也能生长出新的植株来。
  “土行孙”狗牙根 禾本科中狗牙根特怪,它还有个名字叫手掌草,因为它的5根花穗呈手掌状排列。狗牙根是一种极难对付的杂草,它的根状茎入土很深,但有时,它的地下茎又会钻出土来,在地面上蔓延扩展,还能生出许多须根,再扎入土中。狗牙根地面上的根状茎也可以重新钻入土中去,真是神出鬼没一样。
  狗牙根的根须非常强大,几乎在什么土壤上都可以生长,如重黏土、盐渍土、石质地或沙地上都不怕。
  狗牙根的根状茎上有芽,可以无性繁殖,它的成熟果实也能进行繁殖。
  狗牙根对旱田的危害大,但其茎叶可作饲料,也可利用它作草坪植物。北京大学承泽园就曾用它作绿化植物,看上去一大片绿色,景致不错。
  杂草中的“吸血鬼” 杂草中也有“吸血鬼”,这就是寄生植物。它们对农作物的危害不下于其他种类的杂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菟丝子。菟丝子属旋花科菟丝子属,常见的有两种,其中一种茎藤纤细,黄白色,喜欢缠在豆类作物的茎叶上,一旦缠上,难于分离,因为它的茎藤上有吸器。钻入寄主茎叶中,吸收水分和养料,完全依靠寄主,无寄主即死亡。
  另一种菟丝子叫金灯藤或日本菟丝子,茎较上一种粗,有紫色斑点,寄生性与上种相同,但危害力更大。它可以爬缠到树木上去,危害树木。有的地方,农民称之为“光棍缠二姐”,名字虽不雅,但十分形象。
  滨藜的智慧 滨藜属于藜科滨藜属,是一种有智慧的杂草。它的花并不好看,却有奇怪的种子,在土中可保持发芽力达10年之久。有时,一块田地几年不见什么草,忽然生出滨藜来,这就是它的种子休眠了几年之后又发芽生长的缘故。奇怪的是,滨藜在一个植株(为一年生草本)上能结出三种种子来,最大的种子呈棕色,能在当年迅速发芽;比第一种小一点的种子呈黑色或绿色,它们在离开母株后的第二年才萌发;最小的黑色种子,要第三年才萌发。这就是说,如果环境不利,大种子萌发不了,则次年中等种子接班萌发;如果中等种子也不能萌发,则最小种子在第三年萌发。这样一来,滨藜在三年之中都能有种子萌发,长成新株。
  
  利用杂草 化害为利
  
  事物都有二重性,杂草虽然有害,但不少种类可以为人利用,化害为利,如春天常见杂草荠菜,可以在其苗期采来,作为野菜食用。有些杂草是药用植物,如蒲公英是消炎药,香附子的块茎可入药,有理气止痛、调经解郁之效:车前草也是药用植物。
  
  责任编辑 赵 菲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