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三字经”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kur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吴蕊贤
  刘静,一位二线城市的普通奇石经营者。从当年贸然下海,到多次艰难转型,再到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经营之道,她的经营轨迹和心路历程,或许对你有所启发。她在舍弃、转变和坚守之间的抉择,也是许多石界人士的缩影。
  不舍些东西,就没有生路
  本刊:你是在什么情况下进入石界的?
  刘静:在2003年开石店之前,我像很多人一样“正正常常”的。听别人讲地底下出石头,还能卖钱,我觉得不可思议:地底下出的东西不都是古董,属于国家的吗?后来慢慢开始了解,又跟朋友去安徽看了灵璧石,一下子有了兴趣。然后就让朋友帮着进石头(灵鐾石),开了店。
  本刊:那时应该还对石头知之不多吧。怎么就敢这样果断,把安稳的工作辞了?
  刘静:上了十几年班,觉得这样上班下班的很没意思,难道自己要这样混一辈子?当时越想越不甘心,决定改变一下。所以就在对奇石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辞职了。
  本刊:开店之初,经营的如何?
  刘静:非常的不好。我那时候连石头的好坏都不懂,更别提真假鉴别什么的了。不懂石头就是不行,店里全是大石头,杂乱无章,基本上就是乱买乱卖。但我又不能就这样放弃。工作都辞了,这条路再走不下去,可就真不知道怎么办了。我就想:尽力去做,还做不好,就怪我没天赋,这样也就没遗憾了。这样咬着牙撑,去学习。一些前辈不会直接告诉你石头的好坏,我就每卖一块石头,都会问客户为什么要买它,然后看书,再进行一些有限的交流,有一点就学一点。这样坚持了两年多。
  本刊:之后呢?
  刘静:大逆转,灵璧石全卖了,换成了戈壁石!
  本刊:这样决策需要很大的勇气。
  刘静:真是被逼的。那时候很艰难。在常州,做灵璧石的人很多。论资历,论学识、认知度,人家做了十几年,比你懂石头,根基比你厚。我再做同一个石种,怎么比得过别人?再不变就死定了。当时也交下了一些朋友,看我人实在,都告诉我:得改变了,这样下去不行。我那时候开始接触戈壁石,觉得很不错。戈壁石体量小,变化大,色彩丰富,价格也不高。综合各种情况反复权衡后,我决定就做戈壁石了。一屋子全换了新疆和内蒙的戈壁石!
  本刊:这样彻底的转变,会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吧。没卖完的灵壁石怎么处理?
  刘静:低价处理,全部。比进价低也卖。不过,不懂石头的时候买的东西,也没有太好的。而且,常州玩石的圈子就那么大,一块石头卖不出去,你就是放几年也卖不掉,不如一次性处理干;争。你不舍下些东西,就不能从旧有的模式里出来,就没有生路。低价处理灵璧石收回的钱换来了新石头,当别人说“这个不错哦”的时候,就觉得亏的钱也不算太亏了。
  本刊:你认为这次转型成功吗?
  刘静:没有。还是没成功。
  本刊:为什么?
  刘静:当时全换成了戈壁石,你也知道新疆戈壁石棱角特别多,总觉得毛楞楞的,一屋子都是这样的石头,就感觉不太舒服。我那时候做的还是通货,每次进货回来,来一屋子人,“哗”一下子拥上来把好的挑走了,剩下一堆不好的,或者残的、断的,自己看着都烦。再说加上路费和底座钱,这样一次下来,基本上赚不到钱。不过有利有弊,赚了个名声,这个时期,大家都认识了我,知道常州石圈里有一个女人在做小石头,在市场上奠定了一定的知名度。
  留:每年为自己留一块精品
  本刊:你再次选择了转变?
  刘静:这次没那么突然,不像第一次彻底地换了经营内容和风格。而是做了一段时间,两三年后各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慢慢变的。
  本刊:你所说的积累是指什么?
  刘静:经常到处走走,比如上海、苏州,接触到了一流的赏石思想,还有一些大师;到产地去,多听石农说说,跟他们交流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到柳州,跟老石友聊,汲取优点,绕过他们走过的弯道……多走多看多听多交流。这些学到了就是我自己的了,就可以为我所用。还要看书,看资料,跟客户交流,不放过任何的学习机会。
  本刊:转变经营方向是要下很大决心的。你应该也有过矛盾挣扎吧?
  刘静:那是当然的。整个心理历练的过程,都是煎熬。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瓶颈被突破了。当时我通过实践、学习和交流,知道了一些东西。好像明白了玩石应有的高度是什么,但自己就是上不去。有了基础,却不能更上一层,就很着急。通过与前辈的交流(其中苏州的李金生先生对我的帮助很大),我豁然开朗了,眼光也慢慢高了。这时候,我差不多对自己有了一个定位:我也要慢慢向高端迈进。
  本刊:你具体做了哪些改进和提升?
  刘静:一是石头精致了,从石到底座到摆放的环境,有全新的改变,开始卖精品,而不是通货。二是石种丰富了,不再只是戈壁石,各地石头,只要是精品,我能拿得下的,都会收,然后把它们搭配开来。三是经常换石头,每次石友过来,都能看到新东西,他们就愿意经常来。
  本刊:在不断的转变和调整中,你学到了什么?
  刘静:给自己留下些精品。很多前辈都说:以前西瓜价卖出去的石头,现在都钻石价了!所以,要想守到这个“钻石价”,自己得留上一些。不要一辈子生意做完了,好石头也就卖完了,什么都没赚到。我想,一年留一块精品,到我五六十岁的时候能有一二十块t也很了不起了。开店,就是石头滚石头,卖石头的钱转手又买了石头,赚不了什么的。最后要赚钱,也就靠自己留的这些精品了。这个经验很好。人要“拎得清”,我现在论钞票没别人多,论石头也没人多,但只要我积累,总会为自己留下些东西。
  换:用我的时间换他们的钱
  本刊:在乌鲁木齐跟你聊天的时候,你说曾做过和田玉?
  刘静:做过。基本上第一次转变过后,店里就进和田玉了,主要做白玉。那时候白玉市场很火。但两年后就不行了。我又引进了翡翠。
  本刊:怎么会想到做玉?
  刘静:玉的市场好,受众广,鉴定好坏真假也容易些。在玉上,我是有利润就走,有的赚就卖。整体来说销得不错。经营玉赚的钱,除了填补店里的开销及各种费用,基本就用来买好石头沉淀下来了。
  本刊: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彻底改行做玉?
  刘静:我还是喜欢石头。我觉得石头的好时候还没到。但总有一天会到的。
  本刊:你现在经营石头的策略是怎样的?
  刘静:现在很多好东西都在藏家手里,我们是动不了的。所以要想还有好东西,只能出去找。只是以前一次能找一批,现在出去一趟能拿到一块好的就不错了。现在石市的主力不再是以前的老藏家了,他们已经基本饱和。现在的主力是四五十岁,有精力又有一定积蓄的一批人,但他们时间比较少,所以会到二级石店里逛。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多花点时间去找东西,多花点心思搭配好,用我们的时间换他们的钱,用我们的眼光赚个差价,从而达到双赢。
  本刊:用时间换利润空间,这是很精到的总结。
  刘静:是啊,如果现在的二级石商还做分散的批发式的经营,店里铺开来,经营环境不可能好,就会让一些藏家却步。另外,真要是批发看通货,藏家早跑到产地去了,根本不会在二级市场让你多赚一道。精致化、专业化,这是必须的。
  本刊:采访快结束了,请你总结一下自己?
  刘静:定位很重要,学习借鉴别人,加上自己的理解,才能找准方向,也许我底蕴还不如别人深厚,实力也欠缺,但是没关系,我们年轻啊,只要我们多学习,快步跑,就好啦,说不定能赶上。
其他文献
奇石小品组合的形成和发展是近几年的事,单从审美角度讲,我们正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在尝试中产生分歧和争论实属正常。  关于奇石组合中配件的使用问题,个人的观点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配件的使用可因“石”而异,但衡量作品价值高下的标准却是不能变的。也就是说,主体形象非常到位的奇石在进入组局时,根本不需要配件或是不需要过多的配件就可完成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而那些单品形象程度不是太高的奇石,则需要配件
期刊
陈老二的戈壁小品能引发争议,就在于他已经能自由游走于“闷片”与“大片”的之间,不断转换两种制片人的角色而市场还未见惯不惊。  今天的讨论,我想先抛开“组合创作”不谈,“跑题”和大家聊聊电影。  酷爱通过迅雷快车下载电影的“土拨鼠”们,在心里有着“闷片”和“大片”的分类。顾名思义,闷片很闷。简单的剧情陈述与朴实的摄影手法被一两个骨灰级的演技派支撑着,让人在昏昏欲睡中坚持守完全场。但是,这样的闷片,往
期刊
至于配件是否用天然石而优于人工制作,我认为不一定,当然,有天然成形的石头配件最好,但如果天然石头的配件似象非象,大小比例、质地色彩都与主石不协调,那还不如用一些人工制作的配件。  说到小品组合,不由使我想起了八年前的往事,那还是杨靖女士在柳州担任某刊总编时,她曾很认真地征询我对小品组合赏玩有何看法。我当时也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并不十分赞赏这种赏玩方式。我总觉得,将一些拇指般大小的石头作为小鸡、小鸭、
期刊
编者按:由“陈老二现象”引发的对小品组合配件使用的探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关于小品组合的创作,有人说“创新的是对于奇石是发现的艺术观念的颠覆”,有人说“需要实践的才力与勇气”,有人仍然以传统赏玩方式为重……正如王华强先生所说:“在这个百家争鸣,相互影响的发展过程中,谁会对未来赏石标准影响更多,市场和时间会给出答案。”  赏石又称作“发现的艺术”,即注重奇石所表现的主题的发掘,实际上是将奇石作为一种
期刊
由“陈老二现象”所引起的关于小品石组合中配件的讨论,很有意义,笔者有以下认识求教于同仁。  一、小品石组合的配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配件好比戏剧中的道具,小至手中之物,大至桌椅板凳。广义的配件还包括陈设环境的营造,如演示的背板、背景及其上的挂件等。笔者此文指狭义的配件。  二、配件之于小品石组合,有不用、可用、必用这三种情况。两人对弈,以石为台,就不一定要置一方格的棋盘配件于其上,这是不用的
期刊
黄伟,中国观赏石协会会员、山西省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收藏家协会奇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奇石》杂志太原通联站站长。上世纪八十年代与石结缘,九十年代末开始玩石,2009年开石店“品石吧”。奇石收藏种类广泛,藏品每次参展均能获奖。赏玩奇石坚持求真、求美、求新,善于发现美和创造美,使之个·陛化、人性化和人文化,同时享受这种爱好带来的快乐。赏石心得:“一块石头,一个梦:一个爱好,一份乐;一分收
期刊
辛卯岁末,读过《中华奇石》杂志发表的《“陈老二现象”之奇石组合中的配件使用应适度》一文后颇有同感。  一、回首一路风景  众所阁知,自2005年小品石组合被系列报道后,创作、赏玩小品石组合的石友应声而动,很快便形成了一道时尚风景,甚至延伸到宝岛台湾。随后几年虽风光不如之前,但“潜流”仍在涌动。  2010年由山西省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和石家庄市桥东区观赏石协会共同策划并组织实施的“晋冀小品雅石组合艺术
期刊
由于小品组合现尚无统一的标准,各地的评分方法不一,大多靠感觉、印象打分,在实际评奖中,大部分作品优劣高低,确实一目了然。但在具体的阐述鉴评意见中,仍需依据各项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评述,使鉴评工作更具科学性、规范性。  由台湾石友率先创作的特殊赏玩方式——小品组合,其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令人耳目一新,短短几年在大陆石界迅速传播兴起。我国西北地区的内蒙古、新疆地区戈壁小品石极为丰富,其质优形奇、润洁
期刊
2011年11月13日是星期天,我们五位石友结伴到南京六合横梁去觅石,一路谈笑风生。大家不时欣赏着窗外秋色,效外的田野到处呈现出一派秋色怡人的景色,雨后的天空更显明朗,山旁的野菊格外漂亮。一阵秋风吹来,树叶轻轻地飘落下来,就像一只只金色的彩蝶在空中飞舞,飞落在乡间的道路上,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我们无暇去欣赏这金秋美景,却兴致颇高地谈论着近日石友们寻觅到的美石。上午八点半已来到南京雨花石文
期刊
闻章,本名靳文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身边禅》、《把握人生未知的命运》、《活卦》、《韩羽》、《小兵张嘎之父》《一步一步莲花》等。  喜欢石头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为什么呢?是因为石头越来越值钱了么?有的人可能看重的是石头的含金量,但真正喜欢石头的人,并不在钱上用心。  我所在的石家庄,有一大批喜欢石头的人,其中有一批人是诗人。我就是在诗人刘小放先生的引导下,喜欢上石头的。诗人为什么喜欢石头呢?因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