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吴蕊贤
刘静,一位二线城市的普通奇石经营者。从当年贸然下海,到多次艰难转型,再到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经营之道,她的经营轨迹和心路历程,或许对你有所启发。她在舍弃、转变和坚守之间的抉择,也是许多石界人士的缩影。
不舍些东西,就没有生路
本刊:你是在什么情况下进入石界的?
刘静:在2003年开石店之前,我像很多人一样“正正常常”的。听别人讲地底下出石头,还能卖钱,我觉得不可思议:地底下出的东西不都是古董,属于国家的吗?后来慢慢开始了解,又跟朋友去安徽看了灵璧石,一下子有了兴趣。然后就让朋友帮着进石头(灵鐾石),开了店。
本刊:那时应该还对石头知之不多吧。怎么就敢这样果断,把安稳的工作辞了?
刘静:上了十几年班,觉得这样上班下班的很没意思,难道自己要这样混一辈子?当时越想越不甘心,决定改变一下。所以就在对奇石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辞职了。
本刊:开店之初,经营的如何?
刘静:非常的不好。我那时候连石头的好坏都不懂,更别提真假鉴别什么的了。不懂石头就是不行,店里全是大石头,杂乱无章,基本上就是乱买乱卖。但我又不能就这样放弃。工作都辞了,这条路再走不下去,可就真不知道怎么办了。我就想:尽力去做,还做不好,就怪我没天赋,这样也就没遗憾了。这样咬着牙撑,去学习。一些前辈不会直接告诉你石头的好坏,我就每卖一块石头,都会问客户为什么要买它,然后看书,再进行一些有限的交流,有一点就学一点。这样坚持了两年多。
本刊:之后呢?
刘静:大逆转,灵璧石全卖了,换成了戈壁石!
本刊:这样决策需要很大的勇气。
刘静:真是被逼的。那时候很艰难。在常州,做灵璧石的人很多。论资历,论学识、认知度,人家做了十几年,比你懂石头,根基比你厚。我再做同一个石种,怎么比得过别人?再不变就死定了。当时也交下了一些朋友,看我人实在,都告诉我:得改变了,这样下去不行。我那时候开始接触戈壁石,觉得很不错。戈壁石体量小,变化大,色彩丰富,价格也不高。综合各种情况反复权衡后,我决定就做戈壁石了。一屋子全换了新疆和内蒙的戈壁石!
本刊:这样彻底的转变,会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吧。没卖完的灵壁石怎么处理?
刘静:低价处理,全部。比进价低也卖。不过,不懂石头的时候买的东西,也没有太好的。而且,常州玩石的圈子就那么大,一块石头卖不出去,你就是放几年也卖不掉,不如一次性处理干;争。你不舍下些东西,就不能从旧有的模式里出来,就没有生路。低价处理灵璧石收回的钱换来了新石头,当别人说“这个不错哦”的时候,就觉得亏的钱也不算太亏了。
本刊:你认为这次转型成功吗?
刘静:没有。还是没成功。
本刊:为什么?
刘静:当时全换成了戈壁石,你也知道新疆戈壁石棱角特别多,总觉得毛楞楞的,一屋子都是这样的石头,就感觉不太舒服。我那时候做的还是通货,每次进货回来,来一屋子人,“哗”一下子拥上来把好的挑走了,剩下一堆不好的,或者残的、断的,自己看着都烦。再说加上路费和底座钱,这样一次下来,基本上赚不到钱。不过有利有弊,赚了个名声,这个时期,大家都认识了我,知道常州石圈里有一个女人在做小石头,在市场上奠定了一定的知名度。
留:每年为自己留一块精品
本刊:你再次选择了转变?
刘静:这次没那么突然,不像第一次彻底地换了经营内容和风格。而是做了一段时间,两三年后各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慢慢变的。
本刊:你所说的积累是指什么?
刘静:经常到处走走,比如上海、苏州,接触到了一流的赏石思想,还有一些大师;到产地去,多听石农说说,跟他们交流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到柳州,跟老石友聊,汲取优点,绕过他们走过的弯道……多走多看多听多交流。这些学到了就是我自己的了,就可以为我所用。还要看书,看资料,跟客户交流,不放过任何的学习机会。
本刊:转变经营方向是要下很大决心的。你应该也有过矛盾挣扎吧?
刘静:那是当然的。整个心理历练的过程,都是煎熬。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瓶颈被突破了。当时我通过实践、学习和交流,知道了一些东西。好像明白了玩石应有的高度是什么,但自己就是上不去。有了基础,却不能更上一层,就很着急。通过与前辈的交流(其中苏州的李金生先生对我的帮助很大),我豁然开朗了,眼光也慢慢高了。这时候,我差不多对自己有了一个定位:我也要慢慢向高端迈进。
本刊:你具体做了哪些改进和提升?
刘静:一是石头精致了,从石到底座到摆放的环境,有全新的改变,开始卖精品,而不是通货。二是石种丰富了,不再只是戈壁石,各地石头,只要是精品,我能拿得下的,都会收,然后把它们搭配开来。三是经常换石头,每次石友过来,都能看到新东西,他们就愿意经常来。
本刊:在不断的转变和调整中,你学到了什么?
刘静:给自己留下些精品。很多前辈都说:以前西瓜价卖出去的石头,现在都钻石价了!所以,要想守到这个“钻石价”,自己得留上一些。不要一辈子生意做完了,好石头也就卖完了,什么都没赚到。我想,一年留一块精品,到我五六十岁的时候能有一二十块t也很了不起了。开店,就是石头滚石头,卖石头的钱转手又买了石头,赚不了什么的。最后要赚钱,也就靠自己留的这些精品了。这个经验很好。人要“拎得清”,我现在论钞票没别人多,论石头也没人多,但只要我积累,总会为自己留下些东西。
换:用我的时间换他们的钱
本刊:在乌鲁木齐跟你聊天的时候,你说曾做过和田玉?
刘静:做过。基本上第一次转变过后,店里就进和田玉了,主要做白玉。那时候白玉市场很火。但两年后就不行了。我又引进了翡翠。
本刊:怎么会想到做玉?
刘静:玉的市场好,受众广,鉴定好坏真假也容易些。在玉上,我是有利润就走,有的赚就卖。整体来说销得不错。经营玉赚的钱,除了填补店里的开销及各种费用,基本就用来买好石头沉淀下来了。
本刊: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彻底改行做玉?
刘静:我还是喜欢石头。我觉得石头的好时候还没到。但总有一天会到的。
本刊:你现在经营石头的策略是怎样的?
刘静:现在很多好东西都在藏家手里,我们是动不了的。所以要想还有好东西,只能出去找。只是以前一次能找一批,现在出去一趟能拿到一块好的就不错了。现在石市的主力不再是以前的老藏家了,他们已经基本饱和。现在的主力是四五十岁,有精力又有一定积蓄的一批人,但他们时间比较少,所以会到二级石店里逛。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多花点时间去找东西,多花点心思搭配好,用我们的时间换他们的钱,用我们的眼光赚个差价,从而达到双赢。
本刊:用时间换利润空间,这是很精到的总结。
刘静:是啊,如果现在的二级石商还做分散的批发式的经营,店里铺开来,经营环境不可能好,就会让一些藏家却步。另外,真要是批发看通货,藏家早跑到产地去了,根本不会在二级市场让你多赚一道。精致化、专业化,这是必须的。
本刊:采访快结束了,请你总结一下自己?
刘静:定位很重要,学习借鉴别人,加上自己的理解,才能找准方向,也许我底蕴还不如别人深厚,实力也欠缺,但是没关系,我们年轻啊,只要我们多学习,快步跑,就好啦,说不定能赶上。
刘静,一位二线城市的普通奇石经营者。从当年贸然下海,到多次艰难转型,再到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经营之道,她的经营轨迹和心路历程,或许对你有所启发。她在舍弃、转变和坚守之间的抉择,也是许多石界人士的缩影。
不舍些东西,就没有生路
本刊:你是在什么情况下进入石界的?
刘静:在2003年开石店之前,我像很多人一样“正正常常”的。听别人讲地底下出石头,还能卖钱,我觉得不可思议:地底下出的东西不都是古董,属于国家的吗?后来慢慢开始了解,又跟朋友去安徽看了灵璧石,一下子有了兴趣。然后就让朋友帮着进石头(灵鐾石),开了店。
本刊:那时应该还对石头知之不多吧。怎么就敢这样果断,把安稳的工作辞了?
刘静:上了十几年班,觉得这样上班下班的很没意思,难道自己要这样混一辈子?当时越想越不甘心,决定改变一下。所以就在对奇石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辞职了。
本刊:开店之初,经营的如何?
刘静:非常的不好。我那时候连石头的好坏都不懂,更别提真假鉴别什么的了。不懂石头就是不行,店里全是大石头,杂乱无章,基本上就是乱买乱卖。但我又不能就这样放弃。工作都辞了,这条路再走不下去,可就真不知道怎么办了。我就想:尽力去做,还做不好,就怪我没天赋,这样也就没遗憾了。这样咬着牙撑,去学习。一些前辈不会直接告诉你石头的好坏,我就每卖一块石头,都会问客户为什么要买它,然后看书,再进行一些有限的交流,有一点就学一点。这样坚持了两年多。
本刊:之后呢?
刘静:大逆转,灵璧石全卖了,换成了戈壁石!
本刊:这样决策需要很大的勇气。
刘静:真是被逼的。那时候很艰难。在常州,做灵璧石的人很多。论资历,论学识、认知度,人家做了十几年,比你懂石头,根基比你厚。我再做同一个石种,怎么比得过别人?再不变就死定了。当时也交下了一些朋友,看我人实在,都告诉我:得改变了,这样下去不行。我那时候开始接触戈壁石,觉得很不错。戈壁石体量小,变化大,色彩丰富,价格也不高。综合各种情况反复权衡后,我决定就做戈壁石了。一屋子全换了新疆和内蒙的戈壁石!
本刊:这样彻底的转变,会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吧。没卖完的灵壁石怎么处理?
刘静:低价处理,全部。比进价低也卖。不过,不懂石头的时候买的东西,也没有太好的。而且,常州玩石的圈子就那么大,一块石头卖不出去,你就是放几年也卖不掉,不如一次性处理干;争。你不舍下些东西,就不能从旧有的模式里出来,就没有生路。低价处理灵璧石收回的钱换来了新石头,当别人说“这个不错哦”的时候,就觉得亏的钱也不算太亏了。
本刊:你认为这次转型成功吗?
刘静:没有。还是没成功。
本刊:为什么?
刘静:当时全换成了戈壁石,你也知道新疆戈壁石棱角特别多,总觉得毛楞楞的,一屋子都是这样的石头,就感觉不太舒服。我那时候做的还是通货,每次进货回来,来一屋子人,“哗”一下子拥上来把好的挑走了,剩下一堆不好的,或者残的、断的,自己看着都烦。再说加上路费和底座钱,这样一次下来,基本上赚不到钱。不过有利有弊,赚了个名声,这个时期,大家都认识了我,知道常州石圈里有一个女人在做小石头,在市场上奠定了一定的知名度。
留:每年为自己留一块精品
本刊:你再次选择了转变?
刘静:这次没那么突然,不像第一次彻底地换了经营内容和风格。而是做了一段时间,两三年后各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慢慢变的。
本刊:你所说的积累是指什么?
刘静:经常到处走走,比如上海、苏州,接触到了一流的赏石思想,还有一些大师;到产地去,多听石农说说,跟他们交流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到柳州,跟老石友聊,汲取优点,绕过他们走过的弯道……多走多看多听多交流。这些学到了就是我自己的了,就可以为我所用。还要看书,看资料,跟客户交流,不放过任何的学习机会。
本刊:转变经营方向是要下很大决心的。你应该也有过矛盾挣扎吧?
刘静:那是当然的。整个心理历练的过程,都是煎熬。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瓶颈被突破了。当时我通过实践、学习和交流,知道了一些东西。好像明白了玩石应有的高度是什么,但自己就是上不去。有了基础,却不能更上一层,就很着急。通过与前辈的交流(其中苏州的李金生先生对我的帮助很大),我豁然开朗了,眼光也慢慢高了。这时候,我差不多对自己有了一个定位:我也要慢慢向高端迈进。
本刊:你具体做了哪些改进和提升?
刘静:一是石头精致了,从石到底座到摆放的环境,有全新的改变,开始卖精品,而不是通货。二是石种丰富了,不再只是戈壁石,各地石头,只要是精品,我能拿得下的,都会收,然后把它们搭配开来。三是经常换石头,每次石友过来,都能看到新东西,他们就愿意经常来。
本刊:在不断的转变和调整中,你学到了什么?
刘静:给自己留下些精品。很多前辈都说:以前西瓜价卖出去的石头,现在都钻石价了!所以,要想守到这个“钻石价”,自己得留上一些。不要一辈子生意做完了,好石头也就卖完了,什么都没赚到。我想,一年留一块精品,到我五六十岁的时候能有一二十块t也很了不起了。开店,就是石头滚石头,卖石头的钱转手又买了石头,赚不了什么的。最后要赚钱,也就靠自己留的这些精品了。这个经验很好。人要“拎得清”,我现在论钞票没别人多,论石头也没人多,但只要我积累,总会为自己留下些东西。
换:用我的时间换他们的钱
本刊:在乌鲁木齐跟你聊天的时候,你说曾做过和田玉?
刘静:做过。基本上第一次转变过后,店里就进和田玉了,主要做白玉。那时候白玉市场很火。但两年后就不行了。我又引进了翡翠。
本刊:怎么会想到做玉?
刘静:玉的市场好,受众广,鉴定好坏真假也容易些。在玉上,我是有利润就走,有的赚就卖。整体来说销得不错。经营玉赚的钱,除了填补店里的开销及各种费用,基本就用来买好石头沉淀下来了。
本刊: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彻底改行做玉?
刘静:我还是喜欢石头。我觉得石头的好时候还没到。但总有一天会到的。
本刊:你现在经营石头的策略是怎样的?
刘静:现在很多好东西都在藏家手里,我们是动不了的。所以要想还有好东西,只能出去找。只是以前一次能找一批,现在出去一趟能拿到一块好的就不错了。现在石市的主力不再是以前的老藏家了,他们已经基本饱和。现在的主力是四五十岁,有精力又有一定积蓄的一批人,但他们时间比较少,所以会到二级石店里逛。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多花点时间去找东西,多花点心思搭配好,用我们的时间换他们的钱,用我们的眼光赚个差价,从而达到双赢。
本刊:用时间换利润空间,这是很精到的总结。
刘静:是啊,如果现在的二级石商还做分散的批发式的经营,店里铺开来,经营环境不可能好,就会让一些藏家却步。另外,真要是批发看通货,藏家早跑到产地去了,根本不会在二级市场让你多赚一道。精致化、专业化,这是必须的。
本刊:采访快结束了,请你总结一下自己?
刘静:定位很重要,学习借鉴别人,加上自己的理解,才能找准方向,也许我底蕴还不如别人深厚,实力也欠缺,但是没关系,我们年轻啊,只要我们多学习,快步跑,就好啦,说不定能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