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对目前的“奥数热”作了简单描述,同时从孩子、家长、高校、奥数成功者等的反映简单分析了出现“奥数热”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 奥数数学竞赛原因
2008年是奥运之年,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其实每年都是“奥林匹克之年”,不过他们所说的奥林匹克并不是体育竞技,而是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俗称“奥数”。自从十多年前“奥数热”出现到现在,奥数已经渗透到中小学的每一个角落,进而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培训班广告大街小巷无处不有,孩子的周末已被无情剥夺,家长的周末变成了陪读,书店里的奥数教材林林总总。但是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的教授杨东平却对奥数现象痛下断言:“奥数之害远胜黄、赌、毒。”一时之间声讨奥数的声音不绝于耳,奥数究竟怎么了?
一、当前的景象
周末的北京依旧是车水马龙,十分热闹,尽管是休息日,但是在北京的街头到处可以看到奔波在上课路上的孩子和家长。家长这样说:“不光是孩子,家长的负担也挺大的,一到周末就得陪孩子上培训班。”很多家长陪孩子上培训班是度过周末的唯一方式。每个周末下午三点半孩子下课了,成群结队走出学校,马路上立刻拥挤起来。附近的居民说:“每个周末,上课、下课这里都会堵车。”孩子们说:“我们每个班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在上奥数辅导班,有的是在学校办的辅导班学习,有的是在社会上办的奥数班学习。”培训班满街都是,经调查,北京一所培训学校竟有90多个教学点,在武汉、上海、郑州等地有10个分校。平时在教室上课的不仅仅有孩子,还有家长,培训学校竟然办得如同一所普通的学校一样。而对北京、武汉、南京、广州等地的调查表明,奥数班一直非常红火,有的孩子在学前就开始报班了,有的孩子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竟同时报好几个奥数班。
二、经济的诱惑
一个孩子上几个奥数班,使得奥数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几乎像水和空气一样成为生活中离不开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如此多的家长和孩子追逐奥数,痴迷奥数,也让很多人嗅到了商机。我们可以在百度里随便作一个搜索,奥数培训班的广告多达几百万条,那么在这几百万条广告背后又潜藏着多大的市场呢?暑假还未来临时,所有的培训机构几乎就都开始热招暑期和秋季奥数班了,学费为1830/16节/3小时,如果按照每期学费1500元,每年2期来算,仅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就有近120万的学生,大概60%的学生参加奥数班,那么奥数催生出来的市场规模就有20多亿。事实上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导向问题,还是一个利益问题,因为很多机构就依靠教辅读物的编写来生存。除了培训班外,奥数读物也是奥数衍生出来的重要产业。奥数班就像一个摇钱树,办奥数班成为一条快速致富的道路。
三、孩子的心声
办奥数班的有重点中学的教师,有重点大学的教师,有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还有相关的出版机构,而作为奥数热的主角——孩子们又从中获得了什么呢?在对广州的一千名学生进行梦想的大调查中,大多数学生竟然说:“希望永远都不要学奥数!”奥数是孩子们的噩梦。“我根本就不想去上奥数课,但是妈妈非得让我去上。”“没有几个人真正喜欢奥数,少数人可能真的喜欢,但是大多数都是迫不得已。”“奥数很难,很多都不理解,有时候根本听不懂,一头雾水。”例如小学五年级的奥数题:“将两个自然数的差乘以这两个数的积,能否得到45045。”这道成年人都很难算出来的题目竟是小学五年的奥数训练中的一道普通考题。
四、家长的无奈
一个人是否具有研究数学的天赋,其实到16岁左右才会知道,但是现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学奥数,根本就没有必要,这无疑是对孩子的一种摧残。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先生在北京清华大学演讲的时候曾经炮轰奥数,认为奥数正在扼杀天才。著名的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在南开大学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中学生向他请教奥数题,陈省身先生告诉这些孩子“我不会”,也许这是陈省身先生的自谦之语,也许是事实,但数学大师为什么必须会做奥数题呢?为什么连数学大师都不会做或者都不愿意做的奥数题现在的中小学生却抢着学呢?家长如是说:“看着孩子每天这么辛苦,奥数题目那么难,大人都做不出来的题目,孩子却要去做。特累,特痛苦。但是现在很多重点学校招生都是根据成绩择优录取,而且将数学竞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主任肖杰回忆说:“曾经在等待自己正在上奥数班的孩子下课的时候,碰到了一个科学院的现在一个很著名的数学家,我们彼此对视后哈哈大笑,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笑。”尽管知道学奥数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的用处不大,甚至有害,但是数学家们和所有的家长却都让自己的孩子上奥数班。他这样解释:“就像滔滔江水一样,你的孩子也只是江水里的一小块浪花,如果你不跟它着走,你就没路可走,不读奥数就上不了好中学,好大学,这个怪圈左右着无数的学生和家长,虽然你认为这个走向不一定是对的,但是作为家长,我们是很无奈的。”
五、成功者的坦言
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在奥数中获奖而被选拔上来的优秀学生,他们在未来想真正从事数学研究的并不多。钟斐敏说:“到了大学我就在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想从事数学研究,但是我觉得我可能不会,因此我就走到运筹、应用方向去了,实际上我做的就是供应链和物流方面的问题了。”冯学玙说:“我应该也不会从事数学研究,高中做的数学竞赛其实和大学学的数学不是很一样,我可能以后比较倾向应用方向。”一项对全国数学竞赛获奖选手的跟踪调查显示,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被保送到大学的数学系,但是毕业以后大多数从事的却是与数学无关的工作。
尽管孩子痛苦,家长烦恼,但是大家还是一窝蜂地抢着学奥数,而这些曾因奥数获奖而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的学生将来却不会从事数学研究或者与数学有关的工作,但是他们为什么又参加数学竞赛呢?无疑,数学竞赛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本质而变成了一个跳板,或者敲门砖,仅仅是他们进入好中学、好大学的一种手段。他们坦言:奥数确实为他们进入重点大学铺平了道路。冯学玙坦白地说:“我觉得数届竞赛对我来说是有很大的帮助的,首先它毕竟让我进入了清华。”赵守琦说:“如果高中我硬考的话,进入重点大学的危险性比较高,以前有点数学基础,所以做一下说不定可以碰碰运气。”
六、高校的反思
就在大家把奥数作为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工具和敲门砖的时候,一些重点高校开始反思:“我们不大看好这些学生,这是事实,因为参加奥数的学生,他们有一些可能很优秀,有一些在学习上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偏科是很严重的,很普遍的,过不了几年,教育部也会取消这些学生的保送资格,因为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除了偏科以外其它的问题也不少,作为我们自己,以后会尽量的少招——严格地选拔,少量地招入。”
七、笔者的思考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年举行一次,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专家命题,难度甚至超过大学入学考试。这首先会对很多孩子造成很大的挫折感,认为自己不行,对孩子的发展是一种很大的伤害。事实上,国内外专家公认,只有5%的智力超常的儿童适合学习奥数。但是现在却把一个适合极少数人的东西推广为大面积的学习训练,这是灾难性的。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肖杰如是说:“它会让千千万万的孩子,失去了对科学本身的兴趣,失去他们的好奇心。现在所有的奥数不是引导学生对未知的探索,而是人为地设置了一些题目来考倒学生。大学数学只使用到小学数学里边最基础的东西,课本的基础部分就行了。”据统计,我国自1986年以来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共101名选手获得金牌,近年连续6届获得团体冠军,但迄今为止,在这些金牌选手当中,没有一个获得授予青年数学家的“菲尔兹奖”。奥数热并没有为中国选拔出真正的数学人才,国际奥数中的金牌得主说自己并不是数学的天才,打破奥数的泡沫并不难,为什么大家对这种猴子捞月式的游戏却痴迷了近20多年,还执迷不悟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在奥数背后是一种成年人的利益之争。
教育机构靠办奥数班敛财,研究机构靠炮制奥数教材赚钱,他们利用当前的择校机制,既扮演了裁判员,又扮演了运动员,把孩子和家长往奥数机构里驱赶。20亿的巨大市场也许才是奥数永进不止背后的真正原因。数学家一针见血地说:“奥数热不可能一下子停下来,因为奥数已形成一个奥数产业既得利益群体,利益如此丰厚,谁会将这个生财之门关闭?”利益一旦关联着机会,力量就会无比强大。一些家长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把孩子送进奥数培训班,即使是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主任这样的数学家也不例外。面对这样的事情,家长只能苦笑。
其次,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偏差。
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素质教育”口号越喊越响,而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也肯定是正确的,非常及时的,这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需要。而数学竞赛活动与素质教育本来不是一对矛盾,但随着素质教育的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活动不断开展,就出现了把数学竞赛活动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的倾向,认为既然要搞素质教育,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竞赛活动是少数学生参与的活动,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所以不能再搞面向少数学生的竞赛活动。为什么一提素质教育,就把它与英才教育对立起来,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并把全面发展简单地理解为平均发展,搞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呢?没有正确认识受教育的机会平等与教育平等的关系,势必会压制部分学生的才能,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谈不上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了。二十一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未来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拥有了未来世界。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那样:“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里“人才的质量”应该指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质量的人才。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并不是要我们培养一大批乌合之众,而是要我们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以外,还要培养出大量的具体有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最后,对数学竞赛的本质理解有偏差。
数学竞赛的本质是什么?事实上,数学竞赛应该针对极少数的数学英才,是一种英才教育,而不是“基础教育”或“普及教育”。数学竞赛不适合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更不应该把它搞成群众性的普及教育。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学校数学教学已经提供了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后续学习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完全没有必要挤上“奥数”这条狭窄的通道,花费宝贵的时间、精力和体力。对于“奥数”专家和“金牌”教练而言,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把培训队伍拉扯成“千军万马”,形成浩浩荡荡的声势,而是要往内用力,真正地发现这极少数的数学英才,认真做好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让这些英才尽展数学特长,并对数学这门学问产生持久的热忱和兴趣,为他们能够成为丘成桐和陶哲轩式的世界级“数学领袖”奠基,最终达到朱华伟先生所说的“若干年以后,这批选手亦可以大放异彩”的目的,实现我们数学强国的梦想。那将是中国数学界的大幸,更是中国数学教育界的大幸。
参考文献:
[1]经济半小时——给奥数算笔账.http://v.blog.sohu.com/u/vw/2727529.
[2]游安军.也论中国数学竞赛的教育性质——与罗增儒先生商榷[J].数学教育学报,2009,2.
[3]江明珠.小学数学竞赛活动与素质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2007,9.
[4]朱华伟.试论数学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2).
[5]罗增儒.论中国数学竞赛的教育性质[J].数学教育学报,1996,5(3).
关键词: 奥数数学竞赛原因
2008年是奥运之年,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其实每年都是“奥林匹克之年”,不过他们所说的奥林匹克并不是体育竞技,而是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俗称“奥数”。自从十多年前“奥数热”出现到现在,奥数已经渗透到中小学的每一个角落,进而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培训班广告大街小巷无处不有,孩子的周末已被无情剥夺,家长的周末变成了陪读,书店里的奥数教材林林总总。但是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的教授杨东平却对奥数现象痛下断言:“奥数之害远胜黄、赌、毒。”一时之间声讨奥数的声音不绝于耳,奥数究竟怎么了?
一、当前的景象
周末的北京依旧是车水马龙,十分热闹,尽管是休息日,但是在北京的街头到处可以看到奔波在上课路上的孩子和家长。家长这样说:“不光是孩子,家长的负担也挺大的,一到周末就得陪孩子上培训班。”很多家长陪孩子上培训班是度过周末的唯一方式。每个周末下午三点半孩子下课了,成群结队走出学校,马路上立刻拥挤起来。附近的居民说:“每个周末,上课、下课这里都会堵车。”孩子们说:“我们每个班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在上奥数辅导班,有的是在学校办的辅导班学习,有的是在社会上办的奥数班学习。”培训班满街都是,经调查,北京一所培训学校竟有90多个教学点,在武汉、上海、郑州等地有10个分校。平时在教室上课的不仅仅有孩子,还有家长,培训学校竟然办得如同一所普通的学校一样。而对北京、武汉、南京、广州等地的调查表明,奥数班一直非常红火,有的孩子在学前就开始报班了,有的孩子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竟同时报好几个奥数班。
二、经济的诱惑
一个孩子上几个奥数班,使得奥数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几乎像水和空气一样成为生活中离不开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如此多的家长和孩子追逐奥数,痴迷奥数,也让很多人嗅到了商机。我们可以在百度里随便作一个搜索,奥数培训班的广告多达几百万条,那么在这几百万条广告背后又潜藏着多大的市场呢?暑假还未来临时,所有的培训机构几乎就都开始热招暑期和秋季奥数班了,学费为1830/16节/3小时,如果按照每期学费1500元,每年2期来算,仅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就有近120万的学生,大概60%的学生参加奥数班,那么奥数催生出来的市场规模就有20多亿。事实上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导向问题,还是一个利益问题,因为很多机构就依靠教辅读物的编写来生存。除了培训班外,奥数读物也是奥数衍生出来的重要产业。奥数班就像一个摇钱树,办奥数班成为一条快速致富的道路。
三、孩子的心声
办奥数班的有重点中学的教师,有重点大学的教师,有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还有相关的出版机构,而作为奥数热的主角——孩子们又从中获得了什么呢?在对广州的一千名学生进行梦想的大调查中,大多数学生竟然说:“希望永远都不要学奥数!”奥数是孩子们的噩梦。“我根本就不想去上奥数课,但是妈妈非得让我去上。”“没有几个人真正喜欢奥数,少数人可能真的喜欢,但是大多数都是迫不得已。”“奥数很难,很多都不理解,有时候根本听不懂,一头雾水。”例如小学五年级的奥数题:“将两个自然数的差乘以这两个数的积,能否得到45045。”这道成年人都很难算出来的题目竟是小学五年的奥数训练中的一道普通考题。
四、家长的无奈
一个人是否具有研究数学的天赋,其实到16岁左右才会知道,但是现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学奥数,根本就没有必要,这无疑是对孩子的一种摧残。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先生在北京清华大学演讲的时候曾经炮轰奥数,认为奥数正在扼杀天才。著名的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在南开大学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中学生向他请教奥数题,陈省身先生告诉这些孩子“我不会”,也许这是陈省身先生的自谦之语,也许是事实,但数学大师为什么必须会做奥数题呢?为什么连数学大师都不会做或者都不愿意做的奥数题现在的中小学生却抢着学呢?家长如是说:“看着孩子每天这么辛苦,奥数题目那么难,大人都做不出来的题目,孩子却要去做。特累,特痛苦。但是现在很多重点学校招生都是根据成绩择优录取,而且将数学竞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主任肖杰回忆说:“曾经在等待自己正在上奥数班的孩子下课的时候,碰到了一个科学院的现在一个很著名的数学家,我们彼此对视后哈哈大笑,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笑。”尽管知道学奥数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的用处不大,甚至有害,但是数学家们和所有的家长却都让自己的孩子上奥数班。他这样解释:“就像滔滔江水一样,你的孩子也只是江水里的一小块浪花,如果你不跟它着走,你就没路可走,不读奥数就上不了好中学,好大学,这个怪圈左右着无数的学生和家长,虽然你认为这个走向不一定是对的,但是作为家长,我们是很无奈的。”
五、成功者的坦言
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在奥数中获奖而被选拔上来的优秀学生,他们在未来想真正从事数学研究的并不多。钟斐敏说:“到了大学我就在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想从事数学研究,但是我觉得我可能不会,因此我就走到运筹、应用方向去了,实际上我做的就是供应链和物流方面的问题了。”冯学玙说:“我应该也不会从事数学研究,高中做的数学竞赛其实和大学学的数学不是很一样,我可能以后比较倾向应用方向。”一项对全国数学竞赛获奖选手的跟踪调查显示,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被保送到大学的数学系,但是毕业以后大多数从事的却是与数学无关的工作。
尽管孩子痛苦,家长烦恼,但是大家还是一窝蜂地抢着学奥数,而这些曾因奥数获奖而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的学生将来却不会从事数学研究或者与数学有关的工作,但是他们为什么又参加数学竞赛呢?无疑,数学竞赛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本质而变成了一个跳板,或者敲门砖,仅仅是他们进入好中学、好大学的一种手段。他们坦言:奥数确实为他们进入重点大学铺平了道路。冯学玙坦白地说:“我觉得数届竞赛对我来说是有很大的帮助的,首先它毕竟让我进入了清华。”赵守琦说:“如果高中我硬考的话,进入重点大学的危险性比较高,以前有点数学基础,所以做一下说不定可以碰碰运气。”
六、高校的反思
就在大家把奥数作为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工具和敲门砖的时候,一些重点高校开始反思:“我们不大看好这些学生,这是事实,因为参加奥数的学生,他们有一些可能很优秀,有一些在学习上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偏科是很严重的,很普遍的,过不了几年,教育部也会取消这些学生的保送资格,因为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除了偏科以外其它的问题也不少,作为我们自己,以后会尽量的少招——严格地选拔,少量地招入。”
七、笔者的思考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年举行一次,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专家命题,难度甚至超过大学入学考试。这首先会对很多孩子造成很大的挫折感,认为自己不行,对孩子的发展是一种很大的伤害。事实上,国内外专家公认,只有5%的智力超常的儿童适合学习奥数。但是现在却把一个适合极少数人的东西推广为大面积的学习训练,这是灾难性的。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肖杰如是说:“它会让千千万万的孩子,失去了对科学本身的兴趣,失去他们的好奇心。现在所有的奥数不是引导学生对未知的探索,而是人为地设置了一些题目来考倒学生。大学数学只使用到小学数学里边最基础的东西,课本的基础部分就行了。”据统计,我国自1986年以来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共101名选手获得金牌,近年连续6届获得团体冠军,但迄今为止,在这些金牌选手当中,没有一个获得授予青年数学家的“菲尔兹奖”。奥数热并没有为中国选拔出真正的数学人才,国际奥数中的金牌得主说自己并不是数学的天才,打破奥数的泡沫并不难,为什么大家对这种猴子捞月式的游戏却痴迷了近20多年,还执迷不悟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在奥数背后是一种成年人的利益之争。
教育机构靠办奥数班敛财,研究机构靠炮制奥数教材赚钱,他们利用当前的择校机制,既扮演了裁判员,又扮演了运动员,把孩子和家长往奥数机构里驱赶。20亿的巨大市场也许才是奥数永进不止背后的真正原因。数学家一针见血地说:“奥数热不可能一下子停下来,因为奥数已形成一个奥数产业既得利益群体,利益如此丰厚,谁会将这个生财之门关闭?”利益一旦关联着机会,力量就会无比强大。一些家长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把孩子送进奥数培训班,即使是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主任这样的数学家也不例外。面对这样的事情,家长只能苦笑。
其次,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偏差。
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素质教育”口号越喊越响,而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也肯定是正确的,非常及时的,这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需要。而数学竞赛活动与素质教育本来不是一对矛盾,但随着素质教育的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活动不断开展,就出现了把数学竞赛活动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的倾向,认为既然要搞素质教育,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竞赛活动是少数学生参与的活动,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所以不能再搞面向少数学生的竞赛活动。为什么一提素质教育,就把它与英才教育对立起来,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并把全面发展简单地理解为平均发展,搞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呢?没有正确认识受教育的机会平等与教育平等的关系,势必会压制部分学生的才能,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谈不上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了。二十一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未来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拥有了未来世界。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那样:“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里“人才的质量”应该指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质量的人才。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并不是要我们培养一大批乌合之众,而是要我们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以外,还要培养出大量的具体有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最后,对数学竞赛的本质理解有偏差。
数学竞赛的本质是什么?事实上,数学竞赛应该针对极少数的数学英才,是一种英才教育,而不是“基础教育”或“普及教育”。数学竞赛不适合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更不应该把它搞成群众性的普及教育。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学校数学教学已经提供了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后续学习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完全没有必要挤上“奥数”这条狭窄的通道,花费宝贵的时间、精力和体力。对于“奥数”专家和“金牌”教练而言,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把培训队伍拉扯成“千军万马”,形成浩浩荡荡的声势,而是要往内用力,真正地发现这极少数的数学英才,认真做好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让这些英才尽展数学特长,并对数学这门学问产生持久的热忱和兴趣,为他们能够成为丘成桐和陶哲轩式的世界级“数学领袖”奠基,最终达到朱华伟先生所说的“若干年以后,这批选手亦可以大放异彩”的目的,实现我们数学强国的梦想。那将是中国数学界的大幸,更是中国数学教育界的大幸。
参考文献:
[1]经济半小时——给奥数算笔账.http://v.blog.sohu.com/u/vw/2727529.
[2]游安军.也论中国数学竞赛的教育性质——与罗增儒先生商榷[J].数学教育学报,2009,2.
[3]江明珠.小学数学竞赛活动与素质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2007,9.
[4]朱华伟.试论数学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2).
[5]罗增儒.论中国数学竞赛的教育性质[J].数学教育学报,199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