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质疑辨析等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会学”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儿童对所学内容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小学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表演、设疑、巧设悬念等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欲望。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数,然后又让学生说出一个多位数,乃至更大的数,教师都能立即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如果不能被3整除的,还可以说出它除以3的余数是多少,这样连续说了几个数之后,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都想知道老师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能这么迅速地作出判断,甚至有的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尝试。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极高,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二、实践操作,引导自主探究
实践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的形象和表象,能及时推动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从而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因此,在教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时,要尽力让学生亲自进行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以达到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其本质的深刻理解。
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一课时,让学生动手先将圆柱形的纸模圆筒沿高的方向剪开,然后将它的侧面展开,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图形。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领悟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从而导出求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又使学生领悟到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获取了知识,还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三、讨论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从本质上说,讨论是一种研究活动,是探索问题解决的一种方式。讨论可以使学生在小组或群体中对问题进行探讨,辩论,将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使思维活动得到充分展示,从中体会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结论得出的过程。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探索问题的方式和思维方法。所以教学时应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学生去交流,使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去探讨知识间的内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也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例如,在比较人数不等、射击总成绩也不等的两个小组射出成绩谁好一些,学生觉得不好比较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可以算出每组的平均成绩来比较,进而通过对平均数的实际计算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了现实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会了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而且感受与同伴讨论对于探索解决问题的作用,增强了主动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
四、质疑辨析,培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多提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辨析,深入研讨,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学“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计算”一课时,出示例题“8500÷200”,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此题转化为“85÷2”进行计算,学生在确定此题的余数时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商是42余数是100,有的认为余数是1,这时,有学生提出质疑:“这个除法算式的商是42,余数为什么不是100?”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思考、辩论、验证。通过辩论,学生们最终都确定余数100是正确的,并说明了理由:(1)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1在百位上,所以应该表示100;(2)通过验算,即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上余数应该等于被除数的方法, 也可以检验出余数100才是正确的。通过鼓励学生质疑辨析,既明晰了算理,深化了知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启迪了创新思维。
(江苏东海县牛山镇东蔡小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儿童对所学内容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小学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表演、设疑、巧设悬念等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欲望。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数,然后又让学生说出一个多位数,乃至更大的数,教师都能立即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如果不能被3整除的,还可以说出它除以3的余数是多少,这样连续说了几个数之后,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都想知道老师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能这么迅速地作出判断,甚至有的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尝试。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极高,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二、实践操作,引导自主探究
实践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的形象和表象,能及时推动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从而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因此,在教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时,要尽力让学生亲自进行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以达到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其本质的深刻理解。
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一课时,让学生动手先将圆柱形的纸模圆筒沿高的方向剪开,然后将它的侧面展开,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图形。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领悟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从而导出求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又使学生领悟到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获取了知识,还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三、讨论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从本质上说,讨论是一种研究活动,是探索问题解决的一种方式。讨论可以使学生在小组或群体中对问题进行探讨,辩论,将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使思维活动得到充分展示,从中体会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结论得出的过程。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探索问题的方式和思维方法。所以教学时应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学生去交流,使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去探讨知识间的内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也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例如,在比较人数不等、射击总成绩也不等的两个小组射出成绩谁好一些,学生觉得不好比较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可以算出每组的平均成绩来比较,进而通过对平均数的实际计算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了现实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会了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而且感受与同伴讨论对于探索解决问题的作用,增强了主动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
四、质疑辨析,培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多提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辨析,深入研讨,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学“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计算”一课时,出示例题“8500÷200”,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此题转化为“85÷2”进行计算,学生在确定此题的余数时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商是42余数是100,有的认为余数是1,这时,有学生提出质疑:“这个除法算式的商是42,余数为什么不是100?”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思考、辩论、验证。通过辩论,学生们最终都确定余数100是正确的,并说明了理由:(1)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1在百位上,所以应该表示100;(2)通过验算,即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上余数应该等于被除数的方法, 也可以检验出余数100才是正确的。通过鼓励学生质疑辨析,既明晰了算理,深化了知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启迪了创新思维。
(江苏东海县牛山镇东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