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品集《亲爱的生活》是艾丽丝·门罗的倾心之作,其中每个短篇都在描写稀松平常的故事,和任何普通人的生活无异,而且部分作品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她在小说中设计的“生活悲剧”往往和人物的宿命紧紧相连,这不仅是一首生命回转的低吟,而且还展现了新时代人的生活困境。宿命论与个体自我意识反抗的复杂交织,展现了门罗对现实的思考。
关键词:宿命观 《亲爱的生活》 艾丽丝·门罗
作品集《亲爱的生活》是艾丽丝·门罗的倾心之作,里面的每个短篇都在描写稀松平常的故事,和任何普通人的生活无异,而且部分作品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然而即便小说平淡且结局没有重大的“悲剧”,但其在情节或人物上总给人带来不尽如人意的感觉,让读者感觉到“意难平”。而正是因为遗憾,小说才会有生活感和真实性。艾丽丝·门罗在小说中设计的“生活悲剧”常常导向宿命的驱使,作品中强烈的宿命论意识将文本拉入现实生活中,致使人不得不思考和反抗;究其本质,这不仅是一首生命回转的低吟,而且还展现了新时代人的生活困境。在作品集《亲爱的生活》中可以看见人生活的平凡与艰辛,还有人们在环境中的挣扎与逃亡,一切的书写都在表达当代人的共性困境。
一、宿命的强大与人的被动
艾丽丝·门罗作为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当之无愧的生活书写大师,她的小说不讲述惊心动魄的伟人大事,一切笔触都落在平常的生活里,读者可以在小说中看到自己的生活。而在作品集《亲爱的生活》里还暗含一种宿命的意识,它让人看到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尽如人意,但又是必然的过程。生活可以千奇百怪,但是宿命总是在不经意间拖拉着你、带领你的人生沿着某一轨道行驶。《离开马弗里》中的利亚受电影启发,渴求新鲜事物却一直受父亲压制以及家庭里宗教信仰的抑制,后来与牧师儿子私奔看似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然而最后她又回到了这个小城市,成为她曾经不想成为的人,甚至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宗教学校。她的人生就像是绕了一大圈,最后回到了自己以前的模式上。《多莉》里,一个七十一岁的女人还要担心自己年过八旬的伴侣会和他的旧情人重燃爱火,即便负气出走也无处可去,最后只有回去,将这件烦心事强制翻篇。艾丽丝·门罗的小说之所有伟大,正是因为其描述的都是普通人的人生,表达的是每个人都可能陷入的生活困境。无论身处哪种家庭、家庭里的某个位置,都必须跟着宿命的轨迹流动。顽固的父亲每天还要走很远的路去小村在上班,只为挽救自己可怜的脸面(《骄傲》);《火车》中火车行驶的方向象征着杰克逊本来应该去的地方,然而他因为无法面对自己应当承受的责任三次“跳车”,故事的结局他又一次逃避,不知道会逃向何方。特别的是,像 《沙砾》《眼睛》《声音》和《亲爱的生活》中,母亲作为一个的象征,成为小说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对主人公(往往是母亲的孩子)的人生有重大影响,“母亲”这个意象在扮演“命运推手”。比如,《沙砾》是主人公在心理咨询师面前的自述,讲述小时候自己的妹妹溺亡的故事,母亲没有尽到责任,她的疏忽是主人公妹妹去世的原因之一,而主人公也因此陷入了自我混乱。如果从象征的角度来看,妹妹象征着精神自由,而妹妹的死亡宣告生活希望之光熄灭,而导致其悲剧的重大原因就是不负责任的母亲。
门罗在文本叙事中时常讨论关于“死亡”的主题,死亡正是人一生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任何人的结局都逃不开死亡。死亡不可抗力的意象代表宿命行使最后一项权力,人的力量不足以扭转,只能默默承受。
二、个体自我意识的挣扎
有趣的是,门罗的宿命观虽然认同宿命的强大,但是又有自己的深刻思考,她比传统宿命观的视野宽广,更看好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正是扭转生活困境的契机。一方面门罗笔下的女性形象既善于隐忍,又有突然爆发的能量,因此做出许多奇怪的举动。如果说《 逃离》 是在讨论“逃离与回归”的问题,那么作品集《亲爱的生活》中的小说更加开拓,女性不再无路或者彷徨,而是在努力找寻自己生活的意义。道恩姨妈以丈夫为权威,这样的信念支撑着她的人生,然而在家庭音乐会事件以及接触了丈夫多年不相见的姐姐之后,她的想法开始动摇,最后她意识到自己多年小心经营的家庭(所谓的“庇护所”)以及对丈夫的感情其实并不重要,所以彻底地解放自己(《庇护所》)。《火车》中的贝尔几十年如一日地待在自己的烂牛棚里,即便母亲和丈夫已经不在,却仍旧保持着他们在家的习惯,为了治病不得不出门,治愈的那一刻她彻底获得了新生。个体自我意识的价值在于认识自己,看清现在自己的生活状况,并且勇于做出改变。
另一方面,门罗也就此提出了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在宿命的前提下,作为个体的自我意识有能力与宿命抗争吗?门罗的答案是肯定的,她相信意识正确才能将切实可行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所以说个体自我意识与宿命抗争的目的并非取得所谓的胜利,而是努力寻求生存空间与出路,用恰当的手段化解生活的危机。《夜晚》里父亲的角色原本是一个自私暴虐的人,然而当他看见自己的女儿经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摧残,他开始去体谅她、开导她,最后女儿摆脱了病魔折磨,也战胜了精神梦魇。当家庭关系不能给人带来安慰,甚至造成伤害时,父亲选择退步,他没有磨灭自己对女儿的爱,他的改变不仅拯救了父女关系还让女儿也获得新生。相比而言,如果没有意识到宿命问题,从而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人能做的就只有在浑浑噩噩中逃避。杰克逊因为战争落下残疾而不敢回到家乡见恋人,临时找了个牛棚和贝尔生活很多年,然而面临贝尔病愈,他又不能接受,再次出逃,随便找了个公寓当守门人;没想到在公寓竟意外遇见自己的初恋情人,杰克逊又一次畏缩,不知道要逃向何方(《火车》)。
事实上,在宿命之下,门罗倡导一种积极的人生观。虽然生活处处艰辛,但是不可忽视人的能动性。认清自己,认清现实,继而明白自己的道路在哪个方向,并且勇敢地前进。生活幸福与否与自己的选择至關重要。
三、宿命观由来与反思
首先,从作者本身出发,艾丽丝·门罗除了是小说大师,她也是一位妻子、母亲、老师。她的生活就是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正是在现实经历中提取的灵感使她的作品细腻温柔,极具生活感。在访谈录里她也表示,自己的创作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进行的。a而且,《亲爱的生活》一篇标题原本的意思是“生命珍贵”b,故事也是作者的幼年经历,想表达的思想就是宝贵和感知。生活就是最好的题材,所以很多人能在门罗的作品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与此同时可以看到,门罗叙述的问题也正是很多人的难题:家庭成员没有履行责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困难面前选择逃避、恐惧婚姻关系……这些生活道路的选择和难题造成了人类社会生存困境。
关键词:宿命观 《亲爱的生活》 艾丽丝·门罗
作品集《亲爱的生活》是艾丽丝·门罗的倾心之作,里面的每个短篇都在描写稀松平常的故事,和任何普通人的生活无异,而且部分作品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然而即便小说平淡且结局没有重大的“悲剧”,但其在情节或人物上总给人带来不尽如人意的感觉,让读者感觉到“意难平”。而正是因为遗憾,小说才会有生活感和真实性。艾丽丝·门罗在小说中设计的“生活悲剧”常常导向宿命的驱使,作品中强烈的宿命论意识将文本拉入现实生活中,致使人不得不思考和反抗;究其本质,这不仅是一首生命回转的低吟,而且还展现了新时代人的生活困境。在作品集《亲爱的生活》中可以看见人生活的平凡与艰辛,还有人们在环境中的挣扎与逃亡,一切的书写都在表达当代人的共性困境。
一、宿命的强大与人的被动
艾丽丝·门罗作为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当之无愧的生活书写大师,她的小说不讲述惊心动魄的伟人大事,一切笔触都落在平常的生活里,读者可以在小说中看到自己的生活。而在作品集《亲爱的生活》里还暗含一种宿命的意识,它让人看到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尽如人意,但又是必然的过程。生活可以千奇百怪,但是宿命总是在不经意间拖拉着你、带领你的人生沿着某一轨道行驶。《离开马弗里》中的利亚受电影启发,渴求新鲜事物却一直受父亲压制以及家庭里宗教信仰的抑制,后来与牧师儿子私奔看似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然而最后她又回到了这个小城市,成为她曾经不想成为的人,甚至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宗教学校。她的人生就像是绕了一大圈,最后回到了自己以前的模式上。《多莉》里,一个七十一岁的女人还要担心自己年过八旬的伴侣会和他的旧情人重燃爱火,即便负气出走也无处可去,最后只有回去,将这件烦心事强制翻篇。艾丽丝·门罗的小说之所有伟大,正是因为其描述的都是普通人的人生,表达的是每个人都可能陷入的生活困境。无论身处哪种家庭、家庭里的某个位置,都必须跟着宿命的轨迹流动。顽固的父亲每天还要走很远的路去小村在上班,只为挽救自己可怜的脸面(《骄傲》);《火车》中火车行驶的方向象征着杰克逊本来应该去的地方,然而他因为无法面对自己应当承受的责任三次“跳车”,故事的结局他又一次逃避,不知道会逃向何方。特别的是,像 《沙砾》《眼睛》《声音》和《亲爱的生活》中,母亲作为一个的象征,成为小说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对主人公(往往是母亲的孩子)的人生有重大影响,“母亲”这个意象在扮演“命运推手”。比如,《沙砾》是主人公在心理咨询师面前的自述,讲述小时候自己的妹妹溺亡的故事,母亲没有尽到责任,她的疏忽是主人公妹妹去世的原因之一,而主人公也因此陷入了自我混乱。如果从象征的角度来看,妹妹象征着精神自由,而妹妹的死亡宣告生活希望之光熄灭,而导致其悲剧的重大原因就是不负责任的母亲。
门罗在文本叙事中时常讨论关于“死亡”的主题,死亡正是人一生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任何人的结局都逃不开死亡。死亡不可抗力的意象代表宿命行使最后一项权力,人的力量不足以扭转,只能默默承受。
二、个体自我意识的挣扎
有趣的是,门罗的宿命观虽然认同宿命的强大,但是又有自己的深刻思考,她比传统宿命观的视野宽广,更看好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正是扭转生活困境的契机。一方面门罗笔下的女性形象既善于隐忍,又有突然爆发的能量,因此做出许多奇怪的举动。如果说《 逃离》 是在讨论“逃离与回归”的问题,那么作品集《亲爱的生活》中的小说更加开拓,女性不再无路或者彷徨,而是在努力找寻自己生活的意义。道恩姨妈以丈夫为权威,这样的信念支撑着她的人生,然而在家庭音乐会事件以及接触了丈夫多年不相见的姐姐之后,她的想法开始动摇,最后她意识到自己多年小心经营的家庭(所谓的“庇护所”)以及对丈夫的感情其实并不重要,所以彻底地解放自己(《庇护所》)。《火车》中的贝尔几十年如一日地待在自己的烂牛棚里,即便母亲和丈夫已经不在,却仍旧保持着他们在家的习惯,为了治病不得不出门,治愈的那一刻她彻底获得了新生。个体自我意识的价值在于认识自己,看清现在自己的生活状况,并且勇于做出改变。
另一方面,门罗也就此提出了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在宿命的前提下,作为个体的自我意识有能力与宿命抗争吗?门罗的答案是肯定的,她相信意识正确才能将切实可行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所以说个体自我意识与宿命抗争的目的并非取得所谓的胜利,而是努力寻求生存空间与出路,用恰当的手段化解生活的危机。《夜晚》里父亲的角色原本是一个自私暴虐的人,然而当他看见自己的女儿经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摧残,他开始去体谅她、开导她,最后女儿摆脱了病魔折磨,也战胜了精神梦魇。当家庭关系不能给人带来安慰,甚至造成伤害时,父亲选择退步,他没有磨灭自己对女儿的爱,他的改变不仅拯救了父女关系还让女儿也获得新生。相比而言,如果没有意识到宿命问题,从而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人能做的就只有在浑浑噩噩中逃避。杰克逊因为战争落下残疾而不敢回到家乡见恋人,临时找了个牛棚和贝尔生活很多年,然而面临贝尔病愈,他又不能接受,再次出逃,随便找了个公寓当守门人;没想到在公寓竟意外遇见自己的初恋情人,杰克逊又一次畏缩,不知道要逃向何方(《火车》)。
事实上,在宿命之下,门罗倡导一种积极的人生观。虽然生活处处艰辛,但是不可忽视人的能动性。认清自己,认清现实,继而明白自己的道路在哪个方向,并且勇敢地前进。生活幸福与否与自己的选择至關重要。
三、宿命观由来与反思
首先,从作者本身出发,艾丽丝·门罗除了是小说大师,她也是一位妻子、母亲、老师。她的生活就是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正是在现实经历中提取的灵感使她的作品细腻温柔,极具生活感。在访谈录里她也表示,自己的创作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进行的。a而且,《亲爱的生活》一篇标题原本的意思是“生命珍贵”b,故事也是作者的幼年经历,想表达的思想就是宝贵和感知。生活就是最好的题材,所以很多人能在门罗的作品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与此同时可以看到,门罗叙述的问题也正是很多人的难题:家庭成员没有履行责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困难面前选择逃避、恐惧婚姻关系……这些生活道路的选择和难题造成了人类社会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