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虚宫位于房山区西南宝金山脚下,由于地处深山沟峪,又在军事禁区控制地带内,很少有人涉足,笔者曾多次前往该地实地考察,对其建筑格局有了初步了解。
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道教建筑群,用于道士修行、供奉祭祀神灵、做道场、传教的活动场所,同时也是宫廷太监养老栖身之所。多数建筑为木结构建筑。其中路由东向西依次建影壁、山门、倒座殿、前宫正殿、垂花门、后宫正殿,最后是塔院。两侧置配殿、执事房、客堂、斋堂等生活用房。
宝金山周围风景秀美瑰丽。山的右侧,有一河流从深山幽谷中涌出,山上植被茂密,松柏成林。顺石阶而上走在林荫小道上,不一会儿便来到了玉虚宫。
高大的山门矗立在眼前,该山门为玉虚宫整个建筑群的正门,内外起发券双面山门,正对山门是石砌影壁,顶上铺瓦为单层直檐花瓦顶,已残。影壁与山门之间有32级垂带踏跺相连,青石质,呈正八字形铺开。山门为用砖石砌成半圆形的券门洞。墙角石为一整块巨型青石砖砌成,墙体为包框墙,弧形券边为三块青石料打磨拼接而成,券脸雕刻做云字图案,雕刻手法为线雕形式。山门正上方即为门额,原刻有“宝金山玉虚宫”字样,现依稀可见“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应为后人所写。
该山门敦厚坚固,挺拔俊秀,属典型道观建筑风格,两边院墙虽已残破不堪,但山门仍矗立山间,入宫之前,给人一种庄严凝重之感。
过山门即进入玉虚宫一进院,即前宫。该院落建筑坐西朝东,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出一步廊,廊前为倒挂楣子。青砖砌筑,其结构为5级踏步,带垂踏,五架梁,硬山调大脊,合瓦铺顶青瓦质,正脊带镂空瓦花。两山墙为排山沟滴檐,彻上明造。门为两扇开,门窗图案均为木质套方灯笼锦。前廊为正山墙向前延伸一米多,廊心墙绘有人物彩绘。象眼抹灰镂画,穿插当会有图案。正殿后山墙及山墙内立面均绘有色彩斑斓的道教故事图案,山墙上部山花及象眼也绘有道教故事,无山柱。现正殿基本坍塌,两山墙矗立,遗址上残存建筑构件。正殿两侧为耳房,硬山清水脊,合瓦铺顶,木质门窗,三架梁,残存。正殿为举行道教活动和招待贵宾之用。
两侧配殿各三间,三架梁,硬山清水脊,彻上明造,合瓦铺顶,门窗木质,图案为套方灯笼锦。梁柱绘有旋子彩绘和苏轼彩绘。殿内墙壁有彩绘道教壁画。
倒座房三间,青砖砌筑,黄土抹面,四级踏步带垂踏,硬山清水脊,合瓦铺顶,木质两扇开门窗,涂红油,已改建。一进院内地面为墁甬路,种有四棵古柏,分布四角,均为二级古树,正殿左右各竖汉白玉石碑一通,一为“房山县西乡宝金山之麓三清庙碑”,另一座石碑为告示碑。告示碑在一进院正殿左边,“光绪五年闰三月十三日立”,高2.4米,宽0.95米,厚0.24米,碑文5行,满行10字,楷书,字迹清晰。碑汉白玉石质,方首,额雕二龙戏珠,额书“永垂不朽”,方座,碑身四周浮雕劲龙数十条,每组图案皆为“二龙戏珠”刻技精湛,形态逼真。碑座正面刻二龙戏珠。大意为:京都顺天府房山县西乡宝金山护法众善人长春宫四品花翎总管李莲英,钟粹宫六品蓝翎首领高诚义和钟粹宫六品首领范承启等数十捐资者姓名和玉虚宫的四至,碑阳镌刻着保护此宫四周围山林的告示,以警示民众爱护此地环境。碑上记载的李莲荚、范承启,在当时权势极大,玉虚宫影响力可见一斑。
宝金山三清庙碑记在一进院正殿右边,“光绪五年孟夏二十一日立石”,高2.4米,宽0.95米,厚0.24米,碑文12行,满行24字,楷书,字迹清晰,碑汉白玉石质,方首,额书“万古流芳”,雕二龙戏珠,碑座正面刻二龙戏珠。大意为:在房山县西宝金山麓有三清庙殿宇屋舍,廊轩气势不凡,是为道家修养之仙境,身临其中顿感清凉,忘记酷热,阵阵松涛之声在耳边萦绕,河谷溪流潺潺流过,景色美不胜收。
在正殿右侧,有一平躺于正殿东耳房边的告示碑,碑阳朝上,碑阴朝下,青石质,方首磨角,属记事类碑,旁有-赑屃碑座,大清嘉庆年立石。碑文13行,满行30字,楷书,字迹清晰。额书“嘉庆年示”,雕云纹,碑四边雕缠枝纹。大意为:在房山县西四十里的宝金山有道院(即今玉虚宫),主持广众林木、果树,用以维持道观,僧住糊口,然而近几年来经常有无知小民骚扰本地,翻墙破坏果树,以致树木损毁严重,特颁此告示,以此示约束,附近村民看此告示均应严格遵守,不得触犯,若有不法之徒作乱,主持可将其送交本县,定当论处,绝不姑息,并详细画出本山四至。
该院落已杂草丛生,荒凉至极。穿过一进院西北角一侧门,向西走,再登41级台阶便来到了玉虚宫二进院,即后宫。后宫与前宫尽在咫尺,由块石砌筑的高大石墙,将前后两宫分开。
登四十一级台阶便到了二进院的入口处——后宫垂花大门。
这种垂花门建筑结构并不多见。该门为典型的一殿一卷式六梁垂花门。正门清水脊筒瓦顶排山沟滴,两侧山墙为包砖墙,两山墙内侧有条形砖浮雕,为方砖拼接而成,雕刻图案均为山石葡萄纹。两头鼓子(方形门鼓石)插于门槛槽内,鼓石大小形制相同,侧面均为牡丹雀乌图案,趴狮在上,两座趴狮头部被毁,方鼓子正面均为宝瓶插花图案。须弥座为宝伞图案。木质门框涂红,两扇开,上部为隔板涂彩绘。顶部为门楣,有精美青砖雕,两山墙墀头砖雕均为镂空式梅花双鹿图案,极为生动传神。门楣雕条形方字纹、云连纹和连珠纹三层。迈过门槛变为一卷门,筒瓦卷棚式,排山沟滴。顶部月梁、麻叶包头梁,垫板,码、叶穿插枋及角背均会有清式方心苏画彩绘。
该门为两道,一道是在中柱位置上,白天开启,夜间关闭,另一道是在内檐柱位置上,平时关闭,起到隔绝内院视线的作用成为屏门,通常这道屏门是不打开的,日常进出都是绕过屏门两侧行走,只有当贵客来临的时候主人才会打开,开屏门迎客,现屏门已无。六梁由五个榫钮固定,该垂花门现已损毁严重。
过后宫垂花门,即进入后宫院内,后宫地势与前宫殿脊齐平,依山体地势逐级上升。后宫建筑格局与前宫大体相当。正殿三间,进深三间,前出一步廊,廊前为倒挂楣子。青砖砌筑,其结构为5级踏步带垂踏,五架梁,彻上明造,上绘有等级较高的彩龙图案。
正殿后山墙及山墙内立面均绘有色彩斑斓的道教故事图案,梁上绘旋子彩绘,清式苏画,并绘有等级较高的龙形图案。值得一提的是正殿两山墙及后墙残存的壁画色彩绚丽,绘画手法精湛,故事情节丰富多样,空间美学立体感极强,堪称清代道教壁画中的上乘之作。
该壁画中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充分体现了清代传统绘画的特点,画师以简练而严谨,流畅而刚劲的线条刻画了众多生动的形象,这些形象按不同的年纪、性格和表情,变化多样而不雷同。画中内容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有宫殿,园林,山野,街市,九流三教,山水人物,可谓包罗万象。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动中求静,静中有动,显示了画师高妙的构图技巧和匠心。
大殿内左侧有一扑地石碑,碑阳朝下,碑阴朝上,方首,额雕如意云纹,清代立石,碑汉白玉石质。
现正殿门窗已无,遗址上残存建筑构件。正殿两侧为耳房,硬山清水脊,合瓦铺顶,木质门窗,三架梁,残存。
两侧配殿各三间,三架梁,硬山清水脊,彻上明造,合瓦铺顶,青条石质4级踏步带垂踏。门窗木质,图案为套方灯笼锦,青砖砌筑,黄土抹面,梁柱绘有旋子彩绘和苏轼彩绘。
过后宫西北角一侧门,前行大约50米为玉虚宫北塔院,坐落在整个建筑的最北端,在一山坡平地上,周围原砌有石砌围墙,原有塔四座,其中三座为密檐式砖塔,另一座为覆钵式砖塔。现仅残存密檐式砖塔三座。
三座砖塔并排成“一”字形,基座(即须弥座)为两层,造得十分坚固。正因如此该塔历经多年,虽塔身残破,仍立不倒。塔身为整个塔的主体,为八角形实心塔,内部用砖石砌成一个整体,塔身八面均磨光,平整光滑,通高7米,正面为发券龛门,塔身上部为二层塔檐,构造形制为枋木结构,一层塔檐稍大,连珠纹绕塔一圈,起二层仿木仰檐,二层塔檐稍小,连珠纹绕塔一圈砖砌冰盘檐,其上逐渐收拢攥尖,呈圆锥形。八角形连珠盘纹。刹杆外露,莲花形琉璃宝珠封顶。这三座古塔形制大小,均相同。塔院后是高耸的悬崖断壁,仿佛一座天然屏障。
“十里山溪路,才能到玉虚。有峰皆列笏,接笕便通渠。愿借卢生枕,聊当屈子居。明朝入三峻,奇奥更何如?”这是一首题为《宿宝金山玉虚宫》的著名诗作,作者对该处名胜古迹的好奇之心有感而发。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文物事业管理所
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道教建筑群,用于道士修行、供奉祭祀神灵、做道场、传教的活动场所,同时也是宫廷太监养老栖身之所。多数建筑为木结构建筑。其中路由东向西依次建影壁、山门、倒座殿、前宫正殿、垂花门、后宫正殿,最后是塔院。两侧置配殿、执事房、客堂、斋堂等生活用房。
宝金山周围风景秀美瑰丽。山的右侧,有一河流从深山幽谷中涌出,山上植被茂密,松柏成林。顺石阶而上走在林荫小道上,不一会儿便来到了玉虚宫。
高大的山门矗立在眼前,该山门为玉虚宫整个建筑群的正门,内外起发券双面山门,正对山门是石砌影壁,顶上铺瓦为单层直檐花瓦顶,已残。影壁与山门之间有32级垂带踏跺相连,青石质,呈正八字形铺开。山门为用砖石砌成半圆形的券门洞。墙角石为一整块巨型青石砖砌成,墙体为包框墙,弧形券边为三块青石料打磨拼接而成,券脸雕刻做云字图案,雕刻手法为线雕形式。山门正上方即为门额,原刻有“宝金山玉虚宫”字样,现依稀可见“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应为后人所写。
该山门敦厚坚固,挺拔俊秀,属典型道观建筑风格,两边院墙虽已残破不堪,但山门仍矗立山间,入宫之前,给人一种庄严凝重之感。
过山门即进入玉虚宫一进院,即前宫。该院落建筑坐西朝东,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出一步廊,廊前为倒挂楣子。青砖砌筑,其结构为5级踏步,带垂踏,五架梁,硬山调大脊,合瓦铺顶青瓦质,正脊带镂空瓦花。两山墙为排山沟滴檐,彻上明造。门为两扇开,门窗图案均为木质套方灯笼锦。前廊为正山墙向前延伸一米多,廊心墙绘有人物彩绘。象眼抹灰镂画,穿插当会有图案。正殿后山墙及山墙内立面均绘有色彩斑斓的道教故事图案,山墙上部山花及象眼也绘有道教故事,无山柱。现正殿基本坍塌,两山墙矗立,遗址上残存建筑构件。正殿两侧为耳房,硬山清水脊,合瓦铺顶,木质门窗,三架梁,残存。正殿为举行道教活动和招待贵宾之用。
两侧配殿各三间,三架梁,硬山清水脊,彻上明造,合瓦铺顶,门窗木质,图案为套方灯笼锦。梁柱绘有旋子彩绘和苏轼彩绘。殿内墙壁有彩绘道教壁画。
倒座房三间,青砖砌筑,黄土抹面,四级踏步带垂踏,硬山清水脊,合瓦铺顶,木质两扇开门窗,涂红油,已改建。一进院内地面为墁甬路,种有四棵古柏,分布四角,均为二级古树,正殿左右各竖汉白玉石碑一通,一为“房山县西乡宝金山之麓三清庙碑”,另一座石碑为告示碑。告示碑在一进院正殿左边,“光绪五年闰三月十三日立”,高2.4米,宽0.95米,厚0.24米,碑文5行,满行10字,楷书,字迹清晰。碑汉白玉石质,方首,额雕二龙戏珠,额书“永垂不朽”,方座,碑身四周浮雕劲龙数十条,每组图案皆为“二龙戏珠”刻技精湛,形态逼真。碑座正面刻二龙戏珠。大意为:京都顺天府房山县西乡宝金山护法众善人长春宫四品花翎总管李莲英,钟粹宫六品蓝翎首领高诚义和钟粹宫六品首领范承启等数十捐资者姓名和玉虚宫的四至,碑阳镌刻着保护此宫四周围山林的告示,以警示民众爱护此地环境。碑上记载的李莲荚、范承启,在当时权势极大,玉虚宫影响力可见一斑。
宝金山三清庙碑记在一进院正殿右边,“光绪五年孟夏二十一日立石”,高2.4米,宽0.95米,厚0.24米,碑文12行,满行24字,楷书,字迹清晰,碑汉白玉石质,方首,额书“万古流芳”,雕二龙戏珠,碑座正面刻二龙戏珠。大意为:在房山县西宝金山麓有三清庙殿宇屋舍,廊轩气势不凡,是为道家修养之仙境,身临其中顿感清凉,忘记酷热,阵阵松涛之声在耳边萦绕,河谷溪流潺潺流过,景色美不胜收。
在正殿右侧,有一平躺于正殿东耳房边的告示碑,碑阳朝上,碑阴朝下,青石质,方首磨角,属记事类碑,旁有-赑屃碑座,大清嘉庆年立石。碑文13行,满行30字,楷书,字迹清晰。额书“嘉庆年示”,雕云纹,碑四边雕缠枝纹。大意为:在房山县西四十里的宝金山有道院(即今玉虚宫),主持广众林木、果树,用以维持道观,僧住糊口,然而近几年来经常有无知小民骚扰本地,翻墙破坏果树,以致树木损毁严重,特颁此告示,以此示约束,附近村民看此告示均应严格遵守,不得触犯,若有不法之徒作乱,主持可将其送交本县,定当论处,绝不姑息,并详细画出本山四至。
该院落已杂草丛生,荒凉至极。穿过一进院西北角一侧门,向西走,再登41级台阶便来到了玉虚宫二进院,即后宫。后宫与前宫尽在咫尺,由块石砌筑的高大石墙,将前后两宫分开。
登四十一级台阶便到了二进院的入口处——后宫垂花大门。
这种垂花门建筑结构并不多见。该门为典型的一殿一卷式六梁垂花门。正门清水脊筒瓦顶排山沟滴,两侧山墙为包砖墙,两山墙内侧有条形砖浮雕,为方砖拼接而成,雕刻图案均为山石葡萄纹。两头鼓子(方形门鼓石)插于门槛槽内,鼓石大小形制相同,侧面均为牡丹雀乌图案,趴狮在上,两座趴狮头部被毁,方鼓子正面均为宝瓶插花图案。须弥座为宝伞图案。木质门框涂红,两扇开,上部为隔板涂彩绘。顶部为门楣,有精美青砖雕,两山墙墀头砖雕均为镂空式梅花双鹿图案,极为生动传神。门楣雕条形方字纹、云连纹和连珠纹三层。迈过门槛变为一卷门,筒瓦卷棚式,排山沟滴。顶部月梁、麻叶包头梁,垫板,码、叶穿插枋及角背均会有清式方心苏画彩绘。
该门为两道,一道是在中柱位置上,白天开启,夜间关闭,另一道是在内檐柱位置上,平时关闭,起到隔绝内院视线的作用成为屏门,通常这道屏门是不打开的,日常进出都是绕过屏门两侧行走,只有当贵客来临的时候主人才会打开,开屏门迎客,现屏门已无。六梁由五个榫钮固定,该垂花门现已损毁严重。
过后宫垂花门,即进入后宫院内,后宫地势与前宫殿脊齐平,依山体地势逐级上升。后宫建筑格局与前宫大体相当。正殿三间,进深三间,前出一步廊,廊前为倒挂楣子。青砖砌筑,其结构为5级踏步带垂踏,五架梁,彻上明造,上绘有等级较高的彩龙图案。
正殿后山墙及山墙内立面均绘有色彩斑斓的道教故事图案,梁上绘旋子彩绘,清式苏画,并绘有等级较高的龙形图案。值得一提的是正殿两山墙及后墙残存的壁画色彩绚丽,绘画手法精湛,故事情节丰富多样,空间美学立体感极强,堪称清代道教壁画中的上乘之作。
该壁画中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充分体现了清代传统绘画的特点,画师以简练而严谨,流畅而刚劲的线条刻画了众多生动的形象,这些形象按不同的年纪、性格和表情,变化多样而不雷同。画中内容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有宫殿,园林,山野,街市,九流三教,山水人物,可谓包罗万象。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动中求静,静中有动,显示了画师高妙的构图技巧和匠心。
大殿内左侧有一扑地石碑,碑阳朝下,碑阴朝上,方首,额雕如意云纹,清代立石,碑汉白玉石质。
现正殿门窗已无,遗址上残存建筑构件。正殿两侧为耳房,硬山清水脊,合瓦铺顶,木质门窗,三架梁,残存。
两侧配殿各三间,三架梁,硬山清水脊,彻上明造,合瓦铺顶,青条石质4级踏步带垂踏。门窗木质,图案为套方灯笼锦,青砖砌筑,黄土抹面,梁柱绘有旋子彩绘和苏轼彩绘。
过后宫西北角一侧门,前行大约50米为玉虚宫北塔院,坐落在整个建筑的最北端,在一山坡平地上,周围原砌有石砌围墙,原有塔四座,其中三座为密檐式砖塔,另一座为覆钵式砖塔。现仅残存密檐式砖塔三座。
三座砖塔并排成“一”字形,基座(即须弥座)为两层,造得十分坚固。正因如此该塔历经多年,虽塔身残破,仍立不倒。塔身为整个塔的主体,为八角形实心塔,内部用砖石砌成一个整体,塔身八面均磨光,平整光滑,通高7米,正面为发券龛门,塔身上部为二层塔檐,构造形制为枋木结构,一层塔檐稍大,连珠纹绕塔一圈,起二层仿木仰檐,二层塔檐稍小,连珠纹绕塔一圈砖砌冰盘檐,其上逐渐收拢攥尖,呈圆锥形。八角形连珠盘纹。刹杆外露,莲花形琉璃宝珠封顶。这三座古塔形制大小,均相同。塔院后是高耸的悬崖断壁,仿佛一座天然屏障。
“十里山溪路,才能到玉虚。有峰皆列笏,接笕便通渠。愿借卢生枕,聊当屈子居。明朝入三峻,奇奥更何如?”这是一首题为《宿宝金山玉虚宫》的著名诗作,作者对该处名胜古迹的好奇之心有感而发。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文物事业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