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老师的一块“心病”,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怎样教好文言文 ,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一直是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我在文言文教学中采取了如下方式:
一、布置好课前预习
俗话说:“言为心声。”作家的思想感情、政治观点,总是从作品中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作品中总能找到作家自身的影子。因此,阅读时对时代背景、作家思想是不能忽略的,只有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深刻理解作品内容。所以,预习内容为:解决文言文中的生僻字,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写作背景,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清文意。例如教授《记承天寺夜游》时,学生了解到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解了苏轼的这段经历,就不难了解他在文中要表达的情感,称自己为“闲人”了。
二、反复诵读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反复朗读,增强语感,对课文获得初步感知。首先我会给学生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根据朗读纠正字音并掌握句子停顿、语气声调,然后让学生默读、齐读、个读等,老师加以指点,再听朗读录音找出差距。这样学生基本能掌握文章停顿、声调等
三、翻译课文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对于中学生,只要忠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聚聚落实的直译出来并且语句明白通顺即可,并不作优美而富有文采的意译过高要求。因此 在“译”这一环节,我主要在五个方面训练学生能力,(1)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等专用名词,(2)补,即在译句中补出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等。(3)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4)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5)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代古代汉语,使译文流畅明白。课上我让学生来译,在不懂或重点地方我会强调并讲解。这样,即检查了学生预习情况,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记忆力。
四、分析文章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议一议文章所述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夜晚到承天寺又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要结合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分析,来了解作者的心情,学生就明白了。在分析课文时宜采用边读边议的形式。当然,也可能有些学生会提一些无关紧要或毫无意义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把握文章记叙线索和全文主旨,不能让学生扯得太远,也不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讨,又要有原则性、有重点的指导。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也”。
另外,我还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对知识的深度广度进行扩展,让学生说出学完之后的看法心得或疑惑,作出自己的评价。例如:学完《桃花源记》之后,我问学生“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理想的社会,你对这个理想社会是如何评价的,联系当时背景和今天的生活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热烈讨论,对课文有了更深度的理解。
五、注重积累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让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整理积累,进行联系、归纳、比较。如《口技》中,”指“字出现两次:(1)手有百指:指头(2)指其一端”指出,同样一个词会一个字多译的还有很多,如:乳、坐、绝等,都要学生归纳。但对于词语的积累不能局限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用法和意义。文言虚词“之”在《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在《爱莲说》中“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的。而在《核舟记》中“左臂挂念珠倚之“,之:它,指左膝。因此,学生的积累要随着学习去联系、归纳,逐渐丰富起来。
六、温故知新,保证学习质量
文言文复习是学好文言文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关键环节,所以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我通常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小测五个步骤进行。首先,不定期检查背诵,而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段落,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代表性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接着对学生进行提问,最后,我给学生出一份试题进行小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不至于机械重复,即牢固了他们的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总之,我认为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我们老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最关键在于要养成一种习惯,广于积累,反复诵读,并培养起学生灵活学习运用文言文的能力。
一、布置好课前预习
俗话说:“言为心声。”作家的思想感情、政治观点,总是从作品中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作品中总能找到作家自身的影子。因此,阅读时对时代背景、作家思想是不能忽略的,只有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深刻理解作品内容。所以,预习内容为:解决文言文中的生僻字,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写作背景,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清文意。例如教授《记承天寺夜游》时,学生了解到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解了苏轼的这段经历,就不难了解他在文中要表达的情感,称自己为“闲人”了。
二、反复诵读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反复朗读,增强语感,对课文获得初步感知。首先我会给学生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根据朗读纠正字音并掌握句子停顿、语气声调,然后让学生默读、齐读、个读等,老师加以指点,再听朗读录音找出差距。这样学生基本能掌握文章停顿、声调等
三、翻译课文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对于中学生,只要忠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聚聚落实的直译出来并且语句明白通顺即可,并不作优美而富有文采的意译过高要求。因此 在“译”这一环节,我主要在五个方面训练学生能力,(1)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等专用名词,(2)补,即在译句中补出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等。(3)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4)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5)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代古代汉语,使译文流畅明白。课上我让学生来译,在不懂或重点地方我会强调并讲解。这样,即检查了学生预习情况,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记忆力。
四、分析文章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议一议文章所述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夜晚到承天寺又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要结合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分析,来了解作者的心情,学生就明白了。在分析课文时宜采用边读边议的形式。当然,也可能有些学生会提一些无关紧要或毫无意义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把握文章记叙线索和全文主旨,不能让学生扯得太远,也不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讨,又要有原则性、有重点的指导。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也”。
另外,我还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对知识的深度广度进行扩展,让学生说出学完之后的看法心得或疑惑,作出自己的评价。例如:学完《桃花源记》之后,我问学生“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理想的社会,你对这个理想社会是如何评价的,联系当时背景和今天的生活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热烈讨论,对课文有了更深度的理解。
五、注重积累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让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整理积累,进行联系、归纳、比较。如《口技》中,”指“字出现两次:(1)手有百指:指头(2)指其一端”指出,同样一个词会一个字多译的还有很多,如:乳、坐、绝等,都要学生归纳。但对于词语的积累不能局限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用法和意义。文言虚词“之”在《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在《爱莲说》中“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的。而在《核舟记》中“左臂挂念珠倚之“,之:它,指左膝。因此,学生的积累要随着学习去联系、归纳,逐渐丰富起来。
六、温故知新,保证学习质量
文言文复习是学好文言文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关键环节,所以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我通常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小测五个步骤进行。首先,不定期检查背诵,而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段落,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代表性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接着对学生进行提问,最后,我给学生出一份试题进行小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不至于机械重复,即牢固了他们的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总之,我认为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我们老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最关键在于要养成一种习惯,广于积累,反复诵读,并培养起学生灵活学习运用文言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