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五”期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进入了新的里程。
东部地区继续率先发展,
西部大开发渐入佳境,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局良好,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恰逢其时,
全国呈现出从以往东部地区“单极突进”向四大区域“多轮驱动”转变的新局面。
根据最新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目前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个经济区域的经济规模已接近全国经济总量的一半。特别是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中心,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经济区,可以解决南面发展快,北面发展慢的问题,意义非常深远。
从“单极突进”到“多轮驱动”
新华网报道说,“十五”期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进入了新的里程。东部地区继续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渐入佳境,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局良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恰逢其时,全国呈现出从以往东部地区“单极突进”向四大区域“多轮驱动”转变的新局面。
深圳特区引领珠三角崛起,到浦东开发拉动长三角经济增长,再到天津滨海新区推动环渤海前行,“十五”期间,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东部地区抓住机遇,继续担当起中国经济发展“领头羊”的角色。
中国首次提出四类区域发展理念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中国首次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这是中国在谋划区域发展方面制定的全新政策思路,根据不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中国将在财政、产业、投资、土地、人口管理以及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等方面,制定分类管理的“差别化”区域政策。
京津冀成就中国“三极”
北京现代商报报道,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重心北移,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被列为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子规划,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已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京津冀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已经喊了近20年的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将付诸行动。
形成新的城市空间布局
根据规划,京津冀经济圈将形成以京津为核心;京津大都市轴为增长极;天津、秦皇岛等港口为出海口;京津保、京津唐两个三角和京张、京承生态走廊为骨架,以渤海西部秦—唐—津—沧海岸线为增长带,大中小城镇相结合,多层次开放型都市体系,即京津冀经济圈城市群空间布局将呈现轴向、多边、多核心紧密型网络型结构。
“中部崛起”打造第四极
中华工商时报报道说,今年以来,“中部崛起”理应加速的呼声响彻中部大地。早在几年前就有人提出构建“中三角”的设想,但那时实施这一宏伟战略构想的时机并不成熟,而现在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尽快建立长江中游的城市群,江西、湖北、湖南这三个位于长江中游的决策者应该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尽快启动以南昌—武汉—长沙为核心的“中三角”大都市圈。而即将实施的南昌—九江城际列车工程,就可以看作是构筑“中三角”大都市圈的序幕。
中国能源战略重心西移
中国工商时报报道,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西部能源开发与建设正在迎来一个历史性的大跨越。据统计,在国内煤炭探明储量中,内蒙古为2352亿吨,陕西为1663亿吨,分列全国第二、第三位。而陕西、山西和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的13个县区煤炭探明储量约占全国的60%,并存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西部已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主要实施地。按照政府计划,到2010年将国内太阳能光电市场的应用从2005年的20兆瓦提高至400兆瓦,到2020年实现国内市场达到10吉瓦。
东部地区继续率先发展,
西部大开发渐入佳境,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局良好,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恰逢其时,
全国呈现出从以往东部地区“单极突进”向四大区域“多轮驱动”转变的新局面。
根据最新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目前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个经济区域的经济规模已接近全国经济总量的一半。特别是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中心,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经济区,可以解决南面发展快,北面发展慢的问题,意义非常深远。
从“单极突进”到“多轮驱动”
新华网报道说,“十五”期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进入了新的里程。东部地区继续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渐入佳境,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局良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恰逢其时,全国呈现出从以往东部地区“单极突进”向四大区域“多轮驱动”转变的新局面。
深圳特区引领珠三角崛起,到浦东开发拉动长三角经济增长,再到天津滨海新区推动环渤海前行,“十五”期间,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东部地区抓住机遇,继续担当起中国经济发展“领头羊”的角色。
中国首次提出四类区域发展理念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中国首次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这是中国在谋划区域发展方面制定的全新政策思路,根据不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中国将在财政、产业、投资、土地、人口管理以及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等方面,制定分类管理的“差别化”区域政策。
京津冀成就中国“三极”
北京现代商报报道,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重心北移,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被列为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子规划,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已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京津冀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已经喊了近20年的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将付诸行动。
形成新的城市空间布局
根据规划,京津冀经济圈将形成以京津为核心;京津大都市轴为增长极;天津、秦皇岛等港口为出海口;京津保、京津唐两个三角和京张、京承生态走廊为骨架,以渤海西部秦—唐—津—沧海岸线为增长带,大中小城镇相结合,多层次开放型都市体系,即京津冀经济圈城市群空间布局将呈现轴向、多边、多核心紧密型网络型结构。
“中部崛起”打造第四极
中华工商时报报道说,今年以来,“中部崛起”理应加速的呼声响彻中部大地。早在几年前就有人提出构建“中三角”的设想,但那时实施这一宏伟战略构想的时机并不成熟,而现在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尽快建立长江中游的城市群,江西、湖北、湖南这三个位于长江中游的决策者应该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尽快启动以南昌—武汉—长沙为核心的“中三角”大都市圈。而即将实施的南昌—九江城际列车工程,就可以看作是构筑“中三角”大都市圈的序幕。
中国能源战略重心西移
中国工商时报报道,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西部能源开发与建设正在迎来一个历史性的大跨越。据统计,在国内煤炭探明储量中,内蒙古为2352亿吨,陕西为1663亿吨,分列全国第二、第三位。而陕西、山西和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的13个县区煤炭探明储量约占全国的60%,并存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西部已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主要实施地。按照政府计划,到2010年将国内太阳能光电市场的应用从2005年的20兆瓦提高至400兆瓦,到2020年实现国内市场达到10吉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