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农民群众从思想上、结构上、文化上有了较大的改变。近年来,由于通讯事业和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发展,农民群众获取的知识量从简单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而今又发展到电脑、手机,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有文化知识的新型农民群众开始学会运用自媒体,在抖音、快手等小视频上宣传自己的农副土特产品,甚至有的开展了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农业,开始从知识和信息上致富创业。这就为我们实施乡村战略奠定了基础和保证。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文化建设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程度不够,对农村的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固有模式
长期以来,由于一直把农村经济工作放在第一位,使得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意识薄弱,认为只有经济工作才是“硬指标”,从而不同程度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认识不到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虽然经过“两个文明”的建设,农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农村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原有固定模式上:建立和装饰好文化室,摆上规整的报刊杂志。但很多文化室只是为了完成指标,并没有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和利用。再就是每年的节假日期间,组织一两次文体活动,唱唱歌、跳跳舞、发发奖状,最后再来一次大家乐的聚餐。当然,这些工作是必要的,而且每年的文体活动也是必不可少,年终的工作总结也是可以过关的,但是在社会和科技水平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不能真正展示出新时代的农民风采。
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缺少有知识有文化的乡村带头人
农民群众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指标就是培养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群众整体文化素质。改革开放后,由于劳动密集性企业的大量增加、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致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走出乡村,农村的人口基数不断减少。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已成为趋势,造成越是有能力、有文化的年经农民,越要走出乡村,到更有前途的城市和地区去发展。
农村文化的发展,缺少资金的支持
在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资金是各种项目和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缺少资金的支持已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资金来源,主要有三部分:政府的财政支持;村集体收入的提留;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对于政府的财政支持方面,基层干部往往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给多少钱办多大的事。想开展的文化项目,也是“只有想法,没有办法”。主要在于缺少文化建设方面的的带头人,没有因地制宜的制定好可行性文化项目,可行性报告也写得不够全面,不懂得申报程序,往往是政府立项审核不能通过,很长时间得不到政府的财政支持,进入不了财政预算。村集体由于土地承包户大量转包土地,农民的文化建设意识不强,参与热情不高,村集体的文化经费提留就非常少,每年仅仅订几份报刊杂志,搞几次活动吃顿饭。企业和个人的捐赠也往往是捐一点用一点,没有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全盘规划,由于资金较少,基本形成不了文化产业的规模。而且没有很好的财务监督机制,也影响了企业和个人的捐赠积极性。
片面理解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产业项目延展度及可持续性较弱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只有根植基层,深刻挖掘本乡本土的文化内涵,乡村文化产业项目才会被社会接受、市场认同,从而形成良好的“造血功能”,进入良性循环,经济促进文化繁荣,文化带动经济发展。这样的乡村文化产业项目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基层组织纷纷打造自己的新农村,筹建和改建有本土乡情的特色小镇。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基本遵循著修正路面,绿化种植,安放几座雕塑,道路两侧墙壁画上民俗风情画,有条件的乡村还建有村史馆和展览馆。这些工作虽然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但是并没有深刻挖掘本乡本土的文化内涵,这种“千篇一律”的文化展览,自然引不起游客的兴趣,就更打不开农副土特产品的销售渠道。还有一些乡村文化产业项目,由当地特产企业筹办,并没有让村民参与其中,村民在这些文化项目中也没有获得实质上的财富收益,因而也没有调动起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这些文化项目经过一阵宣传,一阵热之后,并没有看到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慢慢也就淡化下来了。
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提高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认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这一战略目标时,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用先进的新农村文化理念,结合乡约民情,改变陈规陋习,发扬传统文化,引导农民群众提高整体文化素质,造就新型农民。这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也是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补充。所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持续推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各级领导干部要因地制宜的制定突出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深刻调研,统筹规划,加强落实。以经济促进文化繁荣,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将乡村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对落后地区不仅是物质扶贫,更是思想观念上的扶贫。在基层组织积极培养和选拔文化素质高,热爱家乡文化建设的年轻人充实到队伍中来。将经济发展与乡村文化建设共同作为基层干部的考核内容,形成长期有效的文化管理体制。
乡村文化建设根植于基层,发挥基础组织领导带头作用
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作用,选拔任用敢于创新,有新思想、新观念、负责任的乡村文化带头人。大胆任用留村致富创业模范,积极引进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接受新生事物快,思想开放,有想法、有经历,对家乡的未来充满希望,而且更想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大做一番事业。只有带有领农民群众集体致富的同时,才能带动起村屯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利用老年人的特长,讲解和传授传统手艺、传统工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历史精髓。人口少的村屯,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联合举办乡村文化活动,能够更加合理的调配资源,利用整体优势,既增大了乡村文化活动的规模、提高了档次、扩大了影响力,也为将来的合村并镇打下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扶贫干部,做好村领导的参谋工作,在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也要带动好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因地制宜制定好本村的乡村文化产业项目,多渠道筹措项目发展资金
每个村屯都有自己优势文化特色,基本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农副土特产优势、历史人文优势、少数民族文化优势、风光景点优势、休闲度假优势等等。只有因地制宜深度挖掘和开发出自己村屯的固有优势,广泛争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让每个村民都参与到文化项目中来,从中增加农民的收入。只有全员参与,乡村文化产业项目,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即使有外部再强大的资金支持,没有村民的热情参与,乡村文化产业项目都是不可持续的。
农村的文化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首先要立足于自身,调动本村屯的闲散资金,以村集体与村民自愿的原则,对文化产业项目投资入股。其次,利用政策优势,争取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支持。第三,引进对乡村文化项目感兴趣的外部企业和个人的资金。有条件的村屯还可以争取银行贷款。总之,在乡村文化产业项目中以村集体及村民参与为主体的股份制企业比较合适。这样在乡村文化项目进行的同时,也增加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更能引起村民的关注,使乡村文化建设能够进行合理的循环。
其中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对于乡村文化项目资金的使用,必须做到专款专用,设立专款帐户,同时进行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特别是一些企业和群众的捐款,更应该统筹规划,合理使用。建设使用前,争取捐赠者意见,使用后,让捐赠人和村民看到文化建设成果。
(延边职业技术学院)
现阶段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程度不够,对农村的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固有模式
长期以来,由于一直把农村经济工作放在第一位,使得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意识薄弱,认为只有经济工作才是“硬指标”,从而不同程度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认识不到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虽然经过“两个文明”的建设,农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农村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原有固定模式上:建立和装饰好文化室,摆上规整的报刊杂志。但很多文化室只是为了完成指标,并没有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和利用。再就是每年的节假日期间,组织一两次文体活动,唱唱歌、跳跳舞、发发奖状,最后再来一次大家乐的聚餐。当然,这些工作是必要的,而且每年的文体活动也是必不可少,年终的工作总结也是可以过关的,但是在社会和科技水平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不能真正展示出新时代的农民风采。
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缺少有知识有文化的乡村带头人
农民群众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指标就是培养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群众整体文化素质。改革开放后,由于劳动密集性企业的大量增加、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致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走出乡村,农村的人口基数不断减少。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已成为趋势,造成越是有能力、有文化的年经农民,越要走出乡村,到更有前途的城市和地区去发展。
农村文化的发展,缺少资金的支持
在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资金是各种项目和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缺少资金的支持已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资金来源,主要有三部分:政府的财政支持;村集体收入的提留;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对于政府的财政支持方面,基层干部往往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给多少钱办多大的事。想开展的文化项目,也是“只有想法,没有办法”。主要在于缺少文化建设方面的的带头人,没有因地制宜的制定好可行性文化项目,可行性报告也写得不够全面,不懂得申报程序,往往是政府立项审核不能通过,很长时间得不到政府的财政支持,进入不了财政预算。村集体由于土地承包户大量转包土地,农民的文化建设意识不强,参与热情不高,村集体的文化经费提留就非常少,每年仅仅订几份报刊杂志,搞几次活动吃顿饭。企业和个人的捐赠也往往是捐一点用一点,没有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全盘规划,由于资金较少,基本形成不了文化产业的规模。而且没有很好的财务监督机制,也影响了企业和个人的捐赠积极性。
片面理解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产业项目延展度及可持续性较弱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只有根植基层,深刻挖掘本乡本土的文化内涵,乡村文化产业项目才会被社会接受、市场认同,从而形成良好的“造血功能”,进入良性循环,经济促进文化繁荣,文化带动经济发展。这样的乡村文化产业项目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基层组织纷纷打造自己的新农村,筹建和改建有本土乡情的特色小镇。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基本遵循著修正路面,绿化种植,安放几座雕塑,道路两侧墙壁画上民俗风情画,有条件的乡村还建有村史馆和展览馆。这些工作虽然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但是并没有深刻挖掘本乡本土的文化内涵,这种“千篇一律”的文化展览,自然引不起游客的兴趣,就更打不开农副土特产品的销售渠道。还有一些乡村文化产业项目,由当地特产企业筹办,并没有让村民参与其中,村民在这些文化项目中也没有获得实质上的财富收益,因而也没有调动起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这些文化项目经过一阵宣传,一阵热之后,并没有看到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慢慢也就淡化下来了。
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想法
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提高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认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这一战略目标时,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用先进的新农村文化理念,结合乡约民情,改变陈规陋习,发扬传统文化,引导农民群众提高整体文化素质,造就新型农民。这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也是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补充。所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持续推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各级领导干部要因地制宜的制定突出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深刻调研,统筹规划,加强落实。以经济促进文化繁荣,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将乡村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对落后地区不仅是物质扶贫,更是思想观念上的扶贫。在基层组织积极培养和选拔文化素质高,热爱家乡文化建设的年轻人充实到队伍中来。将经济发展与乡村文化建设共同作为基层干部的考核内容,形成长期有效的文化管理体制。
乡村文化建设根植于基层,发挥基础组织领导带头作用
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作用,选拔任用敢于创新,有新思想、新观念、负责任的乡村文化带头人。大胆任用留村致富创业模范,积极引进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接受新生事物快,思想开放,有想法、有经历,对家乡的未来充满希望,而且更想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大做一番事业。只有带有领农民群众集体致富的同时,才能带动起村屯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利用老年人的特长,讲解和传授传统手艺、传统工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历史精髓。人口少的村屯,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联合举办乡村文化活动,能够更加合理的调配资源,利用整体优势,既增大了乡村文化活动的规模、提高了档次、扩大了影响力,也为将来的合村并镇打下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扶贫干部,做好村领导的参谋工作,在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也要带动好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因地制宜制定好本村的乡村文化产业项目,多渠道筹措项目发展资金
每个村屯都有自己优势文化特色,基本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农副土特产优势、历史人文优势、少数民族文化优势、风光景点优势、休闲度假优势等等。只有因地制宜深度挖掘和开发出自己村屯的固有优势,广泛争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让每个村民都参与到文化项目中来,从中增加农民的收入。只有全员参与,乡村文化产业项目,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即使有外部再强大的资金支持,没有村民的热情参与,乡村文化产业项目都是不可持续的。
农村的文化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首先要立足于自身,调动本村屯的闲散资金,以村集体与村民自愿的原则,对文化产业项目投资入股。其次,利用政策优势,争取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支持。第三,引进对乡村文化项目感兴趣的外部企业和个人的资金。有条件的村屯还可以争取银行贷款。总之,在乡村文化产业项目中以村集体及村民参与为主体的股份制企业比较合适。这样在乡村文化项目进行的同时,也增加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更能引起村民的关注,使乡村文化建设能够进行合理的循环。
其中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对于乡村文化项目资金的使用,必须做到专款专用,设立专款帐户,同时进行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特别是一些企业和群众的捐款,更应该统筹规划,合理使用。建设使用前,争取捐赠者意见,使用后,让捐赠人和村民看到文化建设成果。
(延边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