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在“命题”、“选材”、“写作形式”、“作文指导”等方面显得过于陈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写作有一种畏惧心理,觉得“无话可说”。因此,新课标下的中学作文教学,应当有新的走向。
一、命题方式走向自主化
传统的作文教学剥夺了学生作文的自主权——“命题”问题。作文是交际的需要,是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要与别人交流什么思想,要抒发自己的什么情感,就写什么样的文章,有了具体的内容,就会产生相应的题目。因此,作文时完全用不着别人来命题,作文命题的权利应当属于学生自己。只有从学生心底流出的命题,学生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作文的命题权在学生,要把学生具有个性的命题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材、自主立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作文题目的设置要体现自主化,要从陈旧、单一模式化走向新鲜丰富和灵活多样,既要让他们深化内心体验,又要激活他们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既要让他们习得一些习作规范,又要使得他们拥有一方自由挥洒的激情天地。
二、作文材料走向生活化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作文教学不要仅限于每周两节作文课,而要开放教学时空,顺应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到语言与思维的源头——大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学语文。让学生正视生活的原生态,品尝生活的原汁原味。而生活中既有辛酸、无奈与悲怆,也有甜蜜、幸福与欢畅,既有挫折、苦难与沉沦,也有成功、搏击与升腾,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活的多元形态,只有全方位透视与感悟,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才有汰尽粉饰的纯度。具体做法有:首先,引导学生深入校园生活,留心课间的自由活动,留心学校的常规活动,留心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等,开放图书馆,仿照“超市”,开设“大阅读课堂”,让学生自由读写。其次,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是个万花筒,千姿百态,五光十色,学生要从中留心凡人小事,留心民情风俗,留心周围人事,创建人际交往、语言、思维的“操练场”,让学生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课堂”,建立多渠道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体系。再次,引导学生留心家庭生活,留心家里的环境条件,家人的个性特征,家庭中的生活情趣。尽量多为学生提供亲身感受现实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多走、多看、多动手,学生拥有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所感,为写出属于他们的闪耀个性色彩的作文奠定基础。
三、作文形式走向多样化
(一)表达形式多元化。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求创思新,表达巧,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在结构安排上,可选用顺叙、倒叙、补叙、插叙,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先因后果,先果后因等多种形式任由学生选择。
(二)作文体裁多元化。要求学生不拘形式,淡化文体,灵活运用记叙、说明、议论等表现手法。
(三)作文语言个性化。作文语言成人化和模式化,在学生作文中已经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因此,中学作文个性化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要在作文中,让学生能从作文主体的血管深处奔涌出生命情思,从其骨髓根部宣泄出生之灵泉,这样的语言才能黏着人所特有的气息、韵味和血性,才是有呼吸律动的活着的语言。
(四)训练形式多样化。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爱好,让学生选择自己“乐于采用的训练形式”。
四、作文指导走向开放化
作文指导重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贵在唤醒学生的生活储备,巧在顺应学生的个性自由,倾吐表达。所以,教师的指导方法要灵活,手段应多样,不管怎样,都应有利于营造乐学愿学的氛围;有利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强化学生的主体认知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语言的自由倾吐表达。
(一)先写后导、导评结合。先导后写,有利于降低学生作文的难度,但往往束缚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写出的作文常缺乏个性的新意。“先写后导、导评结合”,则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并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地写,自主地尝试,而教师的“导”则建立在学生“写”的基础上,既“导向”明确,有的放矢,又能保留学生作文的鲜明个性。
(二)鼓励学生多角度立意,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进行审视,确定不同的中心,将会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新颖独特的作文。
(三)鼓励学生多方面选材,就是引导学生围绕同一命题或中心,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不同的题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力求选材新颖,与众不同。
把握好这四个“走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更能做到“有的放矢”,而学生也能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教师的作文指导能力和学生的写作能力都能有质的飞跃。■
一、命题方式走向自主化
传统的作文教学剥夺了学生作文的自主权——“命题”问题。作文是交际的需要,是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要与别人交流什么思想,要抒发自己的什么情感,就写什么样的文章,有了具体的内容,就会产生相应的题目。因此,作文时完全用不着别人来命题,作文命题的权利应当属于学生自己。只有从学生心底流出的命题,学生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作文的命题权在学生,要把学生具有个性的命题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材、自主立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作文题目的设置要体现自主化,要从陈旧、单一模式化走向新鲜丰富和灵活多样,既要让他们深化内心体验,又要激活他们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既要让他们习得一些习作规范,又要使得他们拥有一方自由挥洒的激情天地。
二、作文材料走向生活化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作文教学不要仅限于每周两节作文课,而要开放教学时空,顺应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到语言与思维的源头——大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学语文。让学生正视生活的原生态,品尝生活的原汁原味。而生活中既有辛酸、无奈与悲怆,也有甜蜜、幸福与欢畅,既有挫折、苦难与沉沦,也有成功、搏击与升腾,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活的多元形态,只有全方位透视与感悟,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才有汰尽粉饰的纯度。具体做法有:首先,引导学生深入校园生活,留心课间的自由活动,留心学校的常规活动,留心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等,开放图书馆,仿照“超市”,开设“大阅读课堂”,让学生自由读写。其次,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是个万花筒,千姿百态,五光十色,学生要从中留心凡人小事,留心民情风俗,留心周围人事,创建人际交往、语言、思维的“操练场”,让学生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课堂”,建立多渠道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体系。再次,引导学生留心家庭生活,留心家里的环境条件,家人的个性特征,家庭中的生活情趣。尽量多为学生提供亲身感受现实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多走、多看、多动手,学生拥有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所感,为写出属于他们的闪耀个性色彩的作文奠定基础。
三、作文形式走向多样化
(一)表达形式多元化。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求创思新,表达巧,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在结构安排上,可选用顺叙、倒叙、补叙、插叙,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先因后果,先果后因等多种形式任由学生选择。
(二)作文体裁多元化。要求学生不拘形式,淡化文体,灵活运用记叙、说明、议论等表现手法。
(三)作文语言个性化。作文语言成人化和模式化,在学生作文中已经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因此,中学作文个性化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要在作文中,让学生能从作文主体的血管深处奔涌出生命情思,从其骨髓根部宣泄出生之灵泉,这样的语言才能黏着人所特有的气息、韵味和血性,才是有呼吸律动的活着的语言。
(四)训练形式多样化。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爱好,让学生选择自己“乐于采用的训练形式”。
四、作文指导走向开放化
作文指导重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贵在唤醒学生的生活储备,巧在顺应学生的个性自由,倾吐表达。所以,教师的指导方法要灵活,手段应多样,不管怎样,都应有利于营造乐学愿学的氛围;有利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强化学生的主体认知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语言的自由倾吐表达。
(一)先写后导、导评结合。先导后写,有利于降低学生作文的难度,但往往束缚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写出的作文常缺乏个性的新意。“先写后导、导评结合”,则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并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地写,自主地尝试,而教师的“导”则建立在学生“写”的基础上,既“导向”明确,有的放矢,又能保留学生作文的鲜明个性。
(二)鼓励学生多角度立意,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进行审视,确定不同的中心,将会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新颖独特的作文。
(三)鼓励学生多方面选材,就是引导学生围绕同一命题或中心,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不同的题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力求选材新颖,与众不同。
把握好这四个“走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更能做到“有的放矢”,而学生也能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教师的作文指导能力和学生的写作能力都能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