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基督教从传入中国至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代作家中有不少受其影响,在创作中显示出明显的基督教色彩。史铁生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对基督教的某些教义,有着自己的看法,表现出了他对人生真正透彻的思考,对人生的希望和对人性的关怀。
[关键词] 史铁生 生存 希望 救赎
鲁迅、周作人、庐隐等人都受到过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其作品中都曾显示过典型的基督教色彩来,其中最明显的是忏悔意识,劝人向善,对爱的传播等。现代文学作家最明显具有基督教色彩的人中就包括史铁生。史铁生,21岁插队时因病双腿瘫痪,而后又患上严重的肾病。这些年在一次次的心灵挣扎后,他勇敢面对生活,用自己亲身独特的体验,写出病残者对生活的挣扎和希望。但他的小说并不只局限于这样的特殊群体,大众在他的创作中,看到的是自己的创伤,找到的是自己的希望。《命若琴弦》是一个悲怆的带有寓言特色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不同的生存故事,同时也阐述了自己的生存观。
一、个人经历的投射
史铁生笔下的《命若琴弦》,开头就描述了一个苍凉的景色:“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1]简单的开头,却充满了凄凉感,宿命的味道弥漫了整篇小说。让人值得深思的那句“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为本文奠定了它的基调。
如果看过小说,都会觉得这个故事就是史铁生个人经历的一个再现。联系到史铁生身上,也许他曾经想过这种那种死去的方法,但最终他还是在与死神,与生活的抗争中,活了下来。残疾虽使他痛苦,但却是他能开始冷静地思考人类本身,只为了自己的需求而写作。在写作中他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就像是那张药方一样,给予了人一个目标,一个活下去的动力。就像那个老瞎子一样,每天都有着一个目标在等着自己,有了那个目标,寂寞、痛苦,都只是过客,重点是只要用心弹琴,把琴弦弹断。人要像老瞎子一样,一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追寻,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美好。人就是要在一个又一个的追求中不断地经历下去,生存下去。
二、心灵的救赎
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要经受苦难,只要虔诚地信仰上帝,就能在死后获得救赎。因此,苦难与救赎是基督教文学中最常见的主题。史铁生的小说中同样也看得到同样的主题。看他的作品,就像是在看他的人生。读过以后,让人从心里敬佩他,让人不自觉地想加入到他创造的精神世界中去。写作是他找到的生存方式。
《命若琴弦》里的老瞎子,一生尝尽辛苦奔波,拄着拐杖,从山的这边走向山的那边,只是为了一个药方,为了一个美好的愿望。穷尽一生求得的却只是一张白纸而已。在将死之时,却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徒弟,这时的清醒,让他懂了自己还有一个使命,那就是把生存的希望继续传递下去,就像当年自己的师傅一样。这种善意的欺骗,却是为所有人理解并赞同的,是永恒的爱。
在史铁生的作品中,主人公靠着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生命的领悟,得到精神上的超脱。也许虚设的目的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就像老瞎子的绝望一样。但我们也看到了,小瞎子自己想象中的那个世界,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老瞎子也曾有过快乐的时光,正是因为他生命里有那个虚设的目的,于是他的心弦被拉紧。目的虽没达到,但过程确实无憾地快乐。此时,作品结尾写的“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才有了新的含义,人生也就是如此,失望、希望,生活周而复始,只有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了,才得到了真正的救赎。
史铁生在思想和创作上都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爱和救赎是基督教所宣扬的。他通过自身的经历体验到了爱和救赎的必要性,并在作品中有所体现。读者通过阅读作品,就算不是基督教徒,所获得的精神救赎也是一样的。为自己和他人找到活着的理由,也许就是史铁生生存的目的了。
三、生存的力量
生存下来也需要一个理由,让自己能有力量活下来。有了这个理由,生活便有了意义。史铁生在挣扎过后,找到了能让自己活下来的目的和意义,于是便有了他笔下的作品,有了让人能找到生存的动力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内涵。
生命就像是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那断了的琴弦代表了他们的生活,也支撑起他们的梦想。起先,这些琴弦就是他们生存下来的动力,但当那目标变成虚设,没有了以后,记忆成了生存的动力。一路走过,怀着梦想,连忧虑都是快乐。这个情节,与余华的《活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确实,老瞎子活下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小瞎子活着,想当年,他的师傅也是这样做的,目的虽然虚设,但过程却是美好的。那张白纸就是他们的希望,就是他们生存的力量。真相出现的那天,也许是无法承受的痛苦,但是只要想活着,那么那张白纸就是真正的药方。于是老瞎子像他师父一样把这药方封在了小瞎子的琴槽里,让他能拉紧自己的琴弦,弹出自己的乐曲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是一个谎言的继续,并且会永远地流传下去。沉重的谎言,让老瞎子与自己的师傅重叠了起来,这一代代同样痛苦的决定,注定小瞎子将来也一样会经历,谎言支撑起的是一代又一代的生的希望。人生最重要的莫过于找到生存的动力,这个谎言带给他们的希望,给予了他们人生的意义,这个谎言便也是必须存在的,是永远存在的。
《命若琴弦》触及到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层面,身体上的残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精神上的残缺。史铁生用一个瞎子的一生,生存、死亡、希望和绝望,用对他们的超越和解脱,带给大众答案,表现出史铁生对人的关怀,让我们体验到了生命的强大和生命的意义。药方本来就是白纸,我们却将它作为生存下来的目的。目的消失时,绝望是不可避免的,但重要的是,人本身就可以在这张白纸上重新画出自己的目的来。就像那琴弦一样,只要你去拉紧了,便是生存下去的理由,便是自己将来梦想中的理想世界。人也只有在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生存的快乐,才能体验到生命的伟大。目的本来没有,过程便是真正的意义。
注释
[1]史铁生:《命若琴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P101
参考文献
史铁生:《命若琴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张在中:《原罪与爱的救赎—论基督教对史铁生的影响》,中国知网。
吴军:《沉重而美丽的语言—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解读》,知网。
作者简介
肖繁,广州暨南大学2008届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生。
[关键词] 史铁生 生存 希望 救赎
鲁迅、周作人、庐隐等人都受到过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其作品中都曾显示过典型的基督教色彩来,其中最明显的是忏悔意识,劝人向善,对爱的传播等。现代文学作家最明显具有基督教色彩的人中就包括史铁生。史铁生,21岁插队时因病双腿瘫痪,而后又患上严重的肾病。这些年在一次次的心灵挣扎后,他勇敢面对生活,用自己亲身独特的体验,写出病残者对生活的挣扎和希望。但他的小说并不只局限于这样的特殊群体,大众在他的创作中,看到的是自己的创伤,找到的是自己的希望。《命若琴弦》是一个悲怆的带有寓言特色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不同的生存故事,同时也阐述了自己的生存观。
一、个人经历的投射
史铁生笔下的《命若琴弦》,开头就描述了一个苍凉的景色:“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1]简单的开头,却充满了凄凉感,宿命的味道弥漫了整篇小说。让人值得深思的那句“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为本文奠定了它的基调。
如果看过小说,都会觉得这个故事就是史铁生个人经历的一个再现。联系到史铁生身上,也许他曾经想过这种那种死去的方法,但最终他还是在与死神,与生活的抗争中,活了下来。残疾虽使他痛苦,但却是他能开始冷静地思考人类本身,只为了自己的需求而写作。在写作中他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就像是那张药方一样,给予了人一个目标,一个活下去的动力。就像那个老瞎子一样,每天都有着一个目标在等着自己,有了那个目标,寂寞、痛苦,都只是过客,重点是只要用心弹琴,把琴弦弹断。人要像老瞎子一样,一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追寻,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美好。人就是要在一个又一个的追求中不断地经历下去,生存下去。
二、心灵的救赎
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要经受苦难,只要虔诚地信仰上帝,就能在死后获得救赎。因此,苦难与救赎是基督教文学中最常见的主题。史铁生的小说中同样也看得到同样的主题。看他的作品,就像是在看他的人生。读过以后,让人从心里敬佩他,让人不自觉地想加入到他创造的精神世界中去。写作是他找到的生存方式。
《命若琴弦》里的老瞎子,一生尝尽辛苦奔波,拄着拐杖,从山的这边走向山的那边,只是为了一个药方,为了一个美好的愿望。穷尽一生求得的却只是一张白纸而已。在将死之时,却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徒弟,这时的清醒,让他懂了自己还有一个使命,那就是把生存的希望继续传递下去,就像当年自己的师傅一样。这种善意的欺骗,却是为所有人理解并赞同的,是永恒的爱。
在史铁生的作品中,主人公靠着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生命的领悟,得到精神上的超脱。也许虚设的目的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就像老瞎子的绝望一样。但我们也看到了,小瞎子自己想象中的那个世界,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老瞎子也曾有过快乐的时光,正是因为他生命里有那个虚设的目的,于是他的心弦被拉紧。目的虽没达到,但过程确实无憾地快乐。此时,作品结尾写的“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才有了新的含义,人生也就是如此,失望、希望,生活周而复始,只有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了,才得到了真正的救赎。
史铁生在思想和创作上都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爱和救赎是基督教所宣扬的。他通过自身的经历体验到了爱和救赎的必要性,并在作品中有所体现。读者通过阅读作品,就算不是基督教徒,所获得的精神救赎也是一样的。为自己和他人找到活着的理由,也许就是史铁生生存的目的了。
三、生存的力量
生存下来也需要一个理由,让自己能有力量活下来。有了这个理由,生活便有了意义。史铁生在挣扎过后,找到了能让自己活下来的目的和意义,于是便有了他笔下的作品,有了让人能找到生存的动力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内涵。
生命就像是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那断了的琴弦代表了他们的生活,也支撑起他们的梦想。起先,这些琴弦就是他们生存下来的动力,但当那目标变成虚设,没有了以后,记忆成了生存的动力。一路走过,怀着梦想,连忧虑都是快乐。这个情节,与余华的《活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确实,老瞎子活下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小瞎子活着,想当年,他的师傅也是这样做的,目的虽然虚设,但过程却是美好的。那张白纸就是他们的希望,就是他们生存的力量。真相出现的那天,也许是无法承受的痛苦,但是只要想活着,那么那张白纸就是真正的药方。于是老瞎子像他师父一样把这药方封在了小瞎子的琴槽里,让他能拉紧自己的琴弦,弹出自己的乐曲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是一个谎言的继续,并且会永远地流传下去。沉重的谎言,让老瞎子与自己的师傅重叠了起来,这一代代同样痛苦的决定,注定小瞎子将来也一样会经历,谎言支撑起的是一代又一代的生的希望。人生最重要的莫过于找到生存的动力,这个谎言带给他们的希望,给予了他们人生的意义,这个谎言便也是必须存在的,是永远存在的。
《命若琴弦》触及到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层面,身体上的残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精神上的残缺。史铁生用一个瞎子的一生,生存、死亡、希望和绝望,用对他们的超越和解脱,带给大众答案,表现出史铁生对人的关怀,让我们体验到了生命的强大和生命的意义。药方本来就是白纸,我们却将它作为生存下来的目的。目的消失时,绝望是不可避免的,但重要的是,人本身就可以在这张白纸上重新画出自己的目的来。就像那琴弦一样,只要你去拉紧了,便是生存下去的理由,便是自己将来梦想中的理想世界。人也只有在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生存的快乐,才能体验到生命的伟大。目的本来没有,过程便是真正的意义。
注释
[1]史铁生:《命若琴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P101
参考文献
史铁生:《命若琴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张在中:《原罪与爱的救赎—论基督教对史铁生的影响》,中国知网。
吴军:《沉重而美丽的语言—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解读》,知网。
作者简介
肖繁,广州暨南大学2008届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