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艾特玛托夫于上世纪70年代发表的小说《白轮船》通过一个7岁小男孩的悲剧性故事,把富有寓意的神话、孩子五色斑斓的幻想和严酷的现实紧密交织在一起,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善与恶的重大社会问题。《白轮船》是一部关于信仰破灭后该何去何从的书。小说以小男孩的死亡来结局,揭示出了人类的信仰危机,小男孩的执著、淳朴的信念给今天的我们也有很大的警示意义与启迪作用。
关键词:艾特玛托夫;白轮船;长角鹿妈妈;信仰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056-03
艾特玛托夫是一位吉尔吉斯族作家,5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70年代至80年代进入创作高潮,他的作品大都在写实基础上融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虚实相间,集过去、现在、未来于一体,人与动物、人与鬼神同时显现。并通过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与严肃的社会问题,其作品被译为120余种文字,流传世界各地,在苏联和欧美国家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小说创作对中国当代作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他的巅峰之作,《白轮船》自1970年发表以来,就受到世界各国广大读者的关注与喜爱,全书约11万字。是清华大学推荐大学生必读书目,也是普京推荐的必读俄文经典,同时也被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倾力推荐。
一 、《白轮船》——一部关于信仰的书
艾特玛托夫曾说:“我的信条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现实主义地反映生活,寻找与摧毁人的谬论、混乱、恐惧作斗争的意义。我希望我是讴歌和平梦幻的信徒之一。”①《白轮船》曾是内部发行的畅销“黄皮书”,曾经是中国几代读者的“手抄书”“精神背书”。而今天,艾特玛托夫这位斗士,通过一个七岁孩子的悲剧性故事,把富有寓意的神话、孩子的幻想与严酷的现实紧密交织在一起,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善与恶的重大社会问题。
《白轮船》是一部关于信仰破灭后何去何从的书。7岁的孩子和莫蒙外公在护林所相依为命。孩子有三个愿望,一个是上学;一个是变成鱼游到白轮船跟前,让水手爸爸看看自己;还有一个愿望,长角鹿妈妈能够回来,跟他一起快乐的生活。
孩子上学了。一天,山林里真的出现了长角鹿,公鹿、小鹿还有优雅的母鹿,这是传说中的长角鹿妈妈吗?孩子激动不已。可是,经常给他讲长角鹿妈妈故事的外公在姨夫奥罗兹库尔的压迫下不得已向鹿妈妈开了枪。孩子胆战心惊看着墙角里鹿妈妈血肉模糊的头,他听见大人们笑着喝酒、吃鹿肉。那天晚上,外公因羞愧,醉酒倒在泥地里。男孩受到刺激,摇摇晃晃地走到河边,跳进水里,寻找梦中的长角鹿妈妈了。
《白轮船》提出了人与自然、善与恶、文明与野蛮等重大哲理思考的问题。作品以孩子之死来鞭挞对美的毁灭的丑行,用寓言性、深邃的意蕴、深刻的哲理来折射现实生活,深化主题,唤起读者的联想、深思。
二 、白轮船——我们的信仰
小说通过一个7岁孩子的眼睛造出了一个纯美的境界,一开始就提到一个人要记住自己的祖先,一个人至少要记住自己七代以上的祖先,要不人就会作恶,因为假如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祖先,现在做了恶,后人也不会知道了。
现在的布古人已经忘记了祖宗的名字,当故事里的主角小男孩问其他的布古人“难道没教你记住七代祖宗的名字吗?”他们是这样回答的:“没有教。教这些事干什么?我就不知道,也没有关系,照样过日子。”小男孩相信外公说的:“人要是不记住自己的祖宗,就要变坏。”“外公说,那样的话,人做了坏事就不怕丑了,因为孩子们和孩子们的孩子们都不会记得他嘛。也没有人做好事了,因为反正孩子们都不会知道。”
孩子单纯的信仰,遭到了其他人的否定。后来的布古族人忘了,开始猎杀救过他们部族的长角鹿妈妈,开始忘本了。这是孩子心痛的也是孩子外公心痛的。
小说中,孩子外公在姨夫的逼迫下射杀了长角鹿妈妈后痛苦、羞愧。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谁知他那孩子的头脑是否懂得,莫蒙外公躺在这里,是在为自己那长角鹿妈妈的故事的幻灭而痛心;是否懂得,是外公违心地背弃了自己要他终生信奉的东西,背弃祖先的遗训,背弃了良心和自己珍贵的信念,而干这种事是为了自己苦命的女儿,也是为了他这个外孙……②
白轮船象征人类美好的精神目标。孩子纯洁的心灵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美好的,它容不得罪恶、谎言、人世间的丑恶。孩子为什么会自杀?因为他已经失去信仰,信仰破灭了,长角鹿妈妈被射杀了,罪恶的姨夫继续着他的罪恶,他不理解这一切。那种痛苦使他无法再存活在这个世上。孩子死前有这样一段发问:
为什么人世间会这样呢?为什么有的人歹毒,有的人善良?为什么有的人幸福,有的人不幸?为什么有的人大家都怕,有的人谁也不怕?为什么有的人有孩子,有的人没有孩子?为什么有的人就可以不发给别人工资?大概,最了不起的人就是那些拿工资最多的人。外公就因为拿的少,所以大家都欺侮他。唉,能有办法让外公也多拿些工资就好了!也许,到那时候,奥罗兹库尔就会尊敬外公了!③
善良的孩子!尽管这些问题出自一个孩子之口,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给儿童心理造成的影响,它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7岁儿童所能思考的范围,其中的更多含义,只有我们成人才能真正的理解。作品借7岁孩子的眼来看这个世界的丑恶,叩问我们成人,其力量是震撼的。
孩子的世界是细腻真挚的心灵世界。孩子的内心闪烁着艾特玛托夫一生所褒扬的至善至美,蕴涵着朴素、纯真和原始之味,不掺杂任何人性的污点。孩子的生活阅历极其简单,对人情事理的认识也带有一种主观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但正因为天真无邪,有颗纯洁无瑕的童心,所以他对周围的凶残和丑陋之事十分敏感。因此,当突如其来的“恶”以排山倒海之势扑向他和长角鹿妈妈时,他唯有以死来抗拒童心所不能屈从的东西。在文学的视域里,死亡是最万不得已的表现形式。而孩子的死,更是带有一种刺骨的苍凉和无力的救赎。艾特玛托夫选择用最不可调和的形式来否定现世的“恶”,通過孩子之死来肯定良善之心,从而把暴露现实阴暗面的主题升华到善与恶的道德哲理高度,赋予了小说更普遍、更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更强烈、更浓重的悲剧意识。 一个遥远的传说、一个虚幻故事的破灭,或许只是成长必须的阵痛,但对于整个民族,小孩的故事却是有深层的含义的。善的弱小与恶的强大之间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对大自然、对传统的崇敬与人们对自然的破坏和毫无顾忌冷酷对照,是作者给我们描述的真实,但孩子走向河流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几乎空白的大脑只有白轮船的形象,那是他仅存的希望,倘若他能够变成鱼儿,到达白轮船能实现见父亲的愿望吗?只是他顺流而下,没能变成鱼,他只是抛弃了那些在自己内心深处不能容忍的东西,留下了永恒的对美好的渴望与追求!
当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这些都是人祸而非天灾,鄙视崇高,漠视民瘼,金钱主宰的世风——种种的一切乃是由于人类信仰道德的缺失所造成的。《白轮船》为我们心灵中还存留着那一份对人类苦难感动的悲悯情怀而安慰,更为还没完全丧失人的良知而庆幸!应该引起我们警醒,同时也应当引起我们追问,而今我们的白轮船在哪里?
三、我们该何去何从
如何应对我们所面临的这些道德与信仰上的危机?作者没有明确给出我们答案。成人的世界是乱象丛生的现实世界。孩子的姨夫奥罗兹库尔,这位工业文明的实践者,一手掌控着资源富足的卡拉乌尔林区,整天作威作福、不务正业、投机倒把,酒足饭饱之后,便肆意嘲弄岳父、殴打妻子、咒骂周围的一切。在他眼里,升职、加薪、享受荣华富贵和万人膜拜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他不能忍受城里人过着比自己体面,更憎恨妻子不能为他生下一男半女。奥罗兹库尔是恶的化身。他以一种病态的狂热心理追求着名和利,亲情、爱情、良知在他身上荡然无存。在小说第五章,传说中的长角鹿妈妈重新回到卡拉乌尔林区。对善良无邪的孩子来说,这意味着神性的复苏、普世价值的回归。而奥罗兹库尔之流则垂涎美丽的鹿角和可口的鹿肉,他们设计捕杀了长角鹿妈妈并以一种近乎狂欢的模式大摆“鹿肉宴”。这类人不敬畏往昔,也看不到未来,没有子女是对其最有力的惩罚。
孩子的外公莫蒙是小说中最复杂的人物,他是成人世界的忠实见证者,同时也是无法逃脱的妥协者。莫蒙是族人眼中的“百事管”,待人真诚,勤勉踏实,任劳任怨,无偿为大家提供日常便利;莫蒙也是孩子心中的好爷爷,这个残缺的家庭只有外公一人疼他,给他讲长角鹿妈妈的故事,送他望远镜和书包,每天接送他上学。可是好人莫蒙在现实生活中却毫无地位。族人嘲笑他没有老者的气度和尊严;在家中,女婿常常把怨气撒在他头上,辱骂他那不能生育的女儿。莫蒙是长角鹿神话的信奉者和传承者,他虔信充满仁爱和慈悲的信仰世界,而现实世界却充斥着物欲、残暴和罪恶,这是他的命运悲剧所在。若要在这个冷酷的现世生存下去,莫蒙必须在“永恒的善”和“无尽的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他无奈选择了忍让、迁就、妥协。莫蒙的形象继承了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传统,这类人集淳朴善良和卑微懦弱于一身,最终命运都是在强权之下迷失自我,进而成为时代的牺牲品。包括普希金和屠格涅夫在内的许多作家对此类人均报以同情的态度,但艾特玛托夫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又进一步探讨了“小人物”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由此造成的衍生危害。莫蒙的懦弱、忍让不仅无法让他的女儿摆脱魔爪,而且进一步促使了奥罗兹库尔的恣意妄为。悲剧一点点发酵,无形的“恶”最终迫使莫蒙走向“弑鹿”之路,而这正是压倒他外孙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无法接受外公枪杀长角鹿妈妈的事实,支撑他活着的古老神话破灭了,自沉于激流之中、寻找梦中的白轮船成了孩子唯一的悲剧出路。可以说,莫蒙充满悲情的一枪,既打碎了自己的信仰之心,又毁灭了外孙的美好未来。莫蒙可悲可叹可怨的一生揭示了谦恭温顺背后隐藏着的可怕奴性,从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
四、结语
我们可以把《白轮船》视为童话,可能很少有人会把它视作童话,但这的确是一本为孩子和所有曾经是孩子的大人们写的书。童话的存在并非为了告诉孩子们世界是多么美好,而是为了整合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撕裂和伤害。小说最后,以小男孩的死亡为结局,让所有读者都会感到震撼。孩子死亡的悲剧,是因为他以自己纯洁的心灵,感受到了被私欲毒化了的成人世界,于是“摒弃了你那孩子的心不能容忍的东西”,他变成了鱼,游到伊塞克湖,去寻找“白轮船”。
“白轮船”在这里,代表了一种美好的东西,一种信仰。在美好的信念被严酷的现实击破后,孩子选择了死亡。而孩子,这个不知名的小男孩,无疑是美和理想的化身。今天,环顾四周,我们痛惜的看到,美好的信念正从更多的人心中流失,更多人像奥罗兹库尔一样疯狂的人早已使长角鹿妈妈的故事遭到幻灭,而更多的孩子是不是只有像“小男孩”一样游走呢?信仰不分年龄,不分区域,更无关金钱利益,所以说信仰不只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纯真的信仰更让人为之警醒。一趟《白轮船》之行,讓我们不断地在拷问自己,何为信仰?我们的信仰何在?我们的行为是不是正在一步步靠近奥罗兹库尔?
注释:
①夏榆.《最后一位文学神父离去了 艾特玛托夫遗照》[N].广州:南方周末,2008—06—19
②[吉]艾特玛托夫.《白轮船》[M].力冈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③[吉]艾特玛托夫.《白轮船》[M].力冈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参考文献:
[1][吉]艾特玛托夫.《白轮船》[M].力冈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2]朱维之,赵澧,崔宝衡.《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黎皓智.《20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李毓榛.《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陈建华.《二十世纪中俄文学关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艾特玛托夫;白轮船;长角鹿妈妈;信仰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056-03
艾特玛托夫是一位吉尔吉斯族作家,5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70年代至80年代进入创作高潮,他的作品大都在写实基础上融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虚实相间,集过去、现在、未来于一体,人与动物、人与鬼神同时显现。并通过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与严肃的社会问题,其作品被译为120余种文字,流传世界各地,在苏联和欧美国家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小说创作对中国当代作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他的巅峰之作,《白轮船》自1970年发表以来,就受到世界各国广大读者的关注与喜爱,全书约11万字。是清华大学推荐大学生必读书目,也是普京推荐的必读俄文经典,同时也被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倾力推荐。
一 、《白轮船》——一部关于信仰的书
艾特玛托夫曾说:“我的信条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现实主义地反映生活,寻找与摧毁人的谬论、混乱、恐惧作斗争的意义。我希望我是讴歌和平梦幻的信徒之一。”①《白轮船》曾是内部发行的畅销“黄皮书”,曾经是中国几代读者的“手抄书”“精神背书”。而今天,艾特玛托夫这位斗士,通过一个七岁孩子的悲剧性故事,把富有寓意的神话、孩子的幻想与严酷的现实紧密交织在一起,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善与恶的重大社会问题。
《白轮船》是一部关于信仰破灭后何去何从的书。7岁的孩子和莫蒙外公在护林所相依为命。孩子有三个愿望,一个是上学;一个是变成鱼游到白轮船跟前,让水手爸爸看看自己;还有一个愿望,长角鹿妈妈能够回来,跟他一起快乐的生活。
孩子上学了。一天,山林里真的出现了长角鹿,公鹿、小鹿还有优雅的母鹿,这是传说中的长角鹿妈妈吗?孩子激动不已。可是,经常给他讲长角鹿妈妈故事的外公在姨夫奥罗兹库尔的压迫下不得已向鹿妈妈开了枪。孩子胆战心惊看着墙角里鹿妈妈血肉模糊的头,他听见大人们笑着喝酒、吃鹿肉。那天晚上,外公因羞愧,醉酒倒在泥地里。男孩受到刺激,摇摇晃晃地走到河边,跳进水里,寻找梦中的长角鹿妈妈了。
《白轮船》提出了人与自然、善与恶、文明与野蛮等重大哲理思考的问题。作品以孩子之死来鞭挞对美的毁灭的丑行,用寓言性、深邃的意蕴、深刻的哲理来折射现实生活,深化主题,唤起读者的联想、深思。
二 、白轮船——我们的信仰
小说通过一个7岁孩子的眼睛造出了一个纯美的境界,一开始就提到一个人要记住自己的祖先,一个人至少要记住自己七代以上的祖先,要不人就会作恶,因为假如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祖先,现在做了恶,后人也不会知道了。
现在的布古人已经忘记了祖宗的名字,当故事里的主角小男孩问其他的布古人“难道没教你记住七代祖宗的名字吗?”他们是这样回答的:“没有教。教这些事干什么?我就不知道,也没有关系,照样过日子。”小男孩相信外公说的:“人要是不记住自己的祖宗,就要变坏。”“外公说,那样的话,人做了坏事就不怕丑了,因为孩子们和孩子们的孩子们都不会记得他嘛。也没有人做好事了,因为反正孩子们都不会知道。”
孩子单纯的信仰,遭到了其他人的否定。后来的布古族人忘了,开始猎杀救过他们部族的长角鹿妈妈,开始忘本了。这是孩子心痛的也是孩子外公心痛的。
小说中,孩子外公在姨夫的逼迫下射杀了长角鹿妈妈后痛苦、羞愧。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谁知他那孩子的头脑是否懂得,莫蒙外公躺在这里,是在为自己那长角鹿妈妈的故事的幻灭而痛心;是否懂得,是外公违心地背弃了自己要他终生信奉的东西,背弃祖先的遗训,背弃了良心和自己珍贵的信念,而干这种事是为了自己苦命的女儿,也是为了他这个外孙……②
白轮船象征人类美好的精神目标。孩子纯洁的心灵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美好的,它容不得罪恶、谎言、人世间的丑恶。孩子为什么会自杀?因为他已经失去信仰,信仰破灭了,长角鹿妈妈被射杀了,罪恶的姨夫继续着他的罪恶,他不理解这一切。那种痛苦使他无法再存活在这个世上。孩子死前有这样一段发问:
为什么人世间会这样呢?为什么有的人歹毒,有的人善良?为什么有的人幸福,有的人不幸?为什么有的人大家都怕,有的人谁也不怕?为什么有的人有孩子,有的人没有孩子?为什么有的人就可以不发给别人工资?大概,最了不起的人就是那些拿工资最多的人。外公就因为拿的少,所以大家都欺侮他。唉,能有办法让外公也多拿些工资就好了!也许,到那时候,奥罗兹库尔就会尊敬外公了!③
善良的孩子!尽管这些问题出自一个孩子之口,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给儿童心理造成的影响,它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7岁儿童所能思考的范围,其中的更多含义,只有我们成人才能真正的理解。作品借7岁孩子的眼来看这个世界的丑恶,叩问我们成人,其力量是震撼的。
孩子的世界是细腻真挚的心灵世界。孩子的内心闪烁着艾特玛托夫一生所褒扬的至善至美,蕴涵着朴素、纯真和原始之味,不掺杂任何人性的污点。孩子的生活阅历极其简单,对人情事理的认识也带有一种主观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但正因为天真无邪,有颗纯洁无瑕的童心,所以他对周围的凶残和丑陋之事十分敏感。因此,当突如其来的“恶”以排山倒海之势扑向他和长角鹿妈妈时,他唯有以死来抗拒童心所不能屈从的东西。在文学的视域里,死亡是最万不得已的表现形式。而孩子的死,更是带有一种刺骨的苍凉和无力的救赎。艾特玛托夫选择用最不可调和的形式来否定现世的“恶”,通過孩子之死来肯定良善之心,从而把暴露现实阴暗面的主题升华到善与恶的道德哲理高度,赋予了小说更普遍、更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更强烈、更浓重的悲剧意识。 一个遥远的传说、一个虚幻故事的破灭,或许只是成长必须的阵痛,但对于整个民族,小孩的故事却是有深层的含义的。善的弱小与恶的强大之间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对大自然、对传统的崇敬与人们对自然的破坏和毫无顾忌冷酷对照,是作者给我们描述的真实,但孩子走向河流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几乎空白的大脑只有白轮船的形象,那是他仅存的希望,倘若他能够变成鱼儿,到达白轮船能实现见父亲的愿望吗?只是他顺流而下,没能变成鱼,他只是抛弃了那些在自己内心深处不能容忍的东西,留下了永恒的对美好的渴望与追求!
当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这些都是人祸而非天灾,鄙视崇高,漠视民瘼,金钱主宰的世风——种种的一切乃是由于人类信仰道德的缺失所造成的。《白轮船》为我们心灵中还存留着那一份对人类苦难感动的悲悯情怀而安慰,更为还没完全丧失人的良知而庆幸!应该引起我们警醒,同时也应当引起我们追问,而今我们的白轮船在哪里?
三、我们该何去何从
如何应对我们所面临的这些道德与信仰上的危机?作者没有明确给出我们答案。成人的世界是乱象丛生的现实世界。孩子的姨夫奥罗兹库尔,这位工业文明的实践者,一手掌控着资源富足的卡拉乌尔林区,整天作威作福、不务正业、投机倒把,酒足饭饱之后,便肆意嘲弄岳父、殴打妻子、咒骂周围的一切。在他眼里,升职、加薪、享受荣华富贵和万人膜拜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他不能忍受城里人过着比自己体面,更憎恨妻子不能为他生下一男半女。奥罗兹库尔是恶的化身。他以一种病态的狂热心理追求着名和利,亲情、爱情、良知在他身上荡然无存。在小说第五章,传说中的长角鹿妈妈重新回到卡拉乌尔林区。对善良无邪的孩子来说,这意味着神性的复苏、普世价值的回归。而奥罗兹库尔之流则垂涎美丽的鹿角和可口的鹿肉,他们设计捕杀了长角鹿妈妈并以一种近乎狂欢的模式大摆“鹿肉宴”。这类人不敬畏往昔,也看不到未来,没有子女是对其最有力的惩罚。
孩子的外公莫蒙是小说中最复杂的人物,他是成人世界的忠实见证者,同时也是无法逃脱的妥协者。莫蒙是族人眼中的“百事管”,待人真诚,勤勉踏实,任劳任怨,无偿为大家提供日常便利;莫蒙也是孩子心中的好爷爷,这个残缺的家庭只有外公一人疼他,给他讲长角鹿妈妈的故事,送他望远镜和书包,每天接送他上学。可是好人莫蒙在现实生活中却毫无地位。族人嘲笑他没有老者的气度和尊严;在家中,女婿常常把怨气撒在他头上,辱骂他那不能生育的女儿。莫蒙是长角鹿神话的信奉者和传承者,他虔信充满仁爱和慈悲的信仰世界,而现实世界却充斥着物欲、残暴和罪恶,这是他的命运悲剧所在。若要在这个冷酷的现世生存下去,莫蒙必须在“永恒的善”和“无尽的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他无奈选择了忍让、迁就、妥协。莫蒙的形象继承了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传统,这类人集淳朴善良和卑微懦弱于一身,最终命运都是在强权之下迷失自我,进而成为时代的牺牲品。包括普希金和屠格涅夫在内的许多作家对此类人均报以同情的态度,但艾特玛托夫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又进一步探讨了“小人物”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由此造成的衍生危害。莫蒙的懦弱、忍让不仅无法让他的女儿摆脱魔爪,而且进一步促使了奥罗兹库尔的恣意妄为。悲剧一点点发酵,无形的“恶”最终迫使莫蒙走向“弑鹿”之路,而这正是压倒他外孙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无法接受外公枪杀长角鹿妈妈的事实,支撑他活着的古老神话破灭了,自沉于激流之中、寻找梦中的白轮船成了孩子唯一的悲剧出路。可以说,莫蒙充满悲情的一枪,既打碎了自己的信仰之心,又毁灭了外孙的美好未来。莫蒙可悲可叹可怨的一生揭示了谦恭温顺背后隐藏着的可怕奴性,从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
四、结语
我们可以把《白轮船》视为童话,可能很少有人会把它视作童话,但这的确是一本为孩子和所有曾经是孩子的大人们写的书。童话的存在并非为了告诉孩子们世界是多么美好,而是为了整合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撕裂和伤害。小说最后,以小男孩的死亡为结局,让所有读者都会感到震撼。孩子死亡的悲剧,是因为他以自己纯洁的心灵,感受到了被私欲毒化了的成人世界,于是“摒弃了你那孩子的心不能容忍的东西”,他变成了鱼,游到伊塞克湖,去寻找“白轮船”。
“白轮船”在这里,代表了一种美好的东西,一种信仰。在美好的信念被严酷的现实击破后,孩子选择了死亡。而孩子,这个不知名的小男孩,无疑是美和理想的化身。今天,环顾四周,我们痛惜的看到,美好的信念正从更多的人心中流失,更多人像奥罗兹库尔一样疯狂的人早已使长角鹿妈妈的故事遭到幻灭,而更多的孩子是不是只有像“小男孩”一样游走呢?信仰不分年龄,不分区域,更无关金钱利益,所以说信仰不只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纯真的信仰更让人为之警醒。一趟《白轮船》之行,讓我们不断地在拷问自己,何为信仰?我们的信仰何在?我们的行为是不是正在一步步靠近奥罗兹库尔?
注释:
①夏榆.《最后一位文学神父离去了 艾特玛托夫遗照》[N].广州:南方周末,2008—06—19
②[吉]艾特玛托夫.《白轮船》[M].力冈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③[吉]艾特玛托夫.《白轮船》[M].力冈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参考文献:
[1][吉]艾特玛托夫.《白轮船》[M].力冈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2]朱维之,赵澧,崔宝衡.《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黎皓智.《20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李毓榛.《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陈建华.《二十世纪中俄文学关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