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制度制衡阙如的情境下,当这些改革者面对比保守派更大的物质利益诱惑时,其贪腐的可能性比保守者更大。
庆亲王奕劻病逝时,《申报》刊发一条署名“一子”的短评,给予奕劻两方面的论定:一则虽不能为清廷回天,但奕劻终究算是有力量之人,他毕竟是新政的倡导者;二则他把遗产的五分之一捐献出来,办八旗慈善事业,乃其“悔悟”之举,其实就是暗指其生前为己谋私捞得巨额资财。换言之,就奕劻本身的政治品性而言,他既是一个改革者,又是一个贪腐者。
就腐败程度而言,奕劻生前身后,并无太大争议。之前引爆舆论的中央纪委网站刊发的《大清“裸官”庆亲王的作风问题》,也是从这个角度着手,借古讽今,居安思危。
但就奕劻的政绩评定上,论者也存在差异。《泰晤士报》在清廷即将“垮台”之际,专门撰文描述他,将其写得一无是处:“综其一生之事绩,常与祸患相缘,既非有作为之政治家,亦非有气度之爱国者,虽行年已七十有三,而所作为毫无足荣其名者。”
但奕劻逝后,袁世凯却发布大总统令,称其为“清室懿亲,久参大政,耆年硕望”。袁世凯与奕劻曾同为晚清改革派中坚,其对奕劻赞誉有加,或有此中因素。
将历史时段放长,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在奕劻生前,舆论对其政治表现的评价多持负面立场,而后世的研究者则相对持平。譬如《剑桥中国晚清史》,在提及奕劻时,一面说他儿子载振因放荡腐化而声名狼藉,载振被迫辞职的一个理由是为父亲弄到一笔十万两银子的巨额贿赂;另一面,则又肯定奕劻的改革取向,认为荣禄死后,奕劻就成为政府中提倡改革的主将,协助他的同盟者有袁世凯和张之洞等人。1909年以后,一些改革是由庆亲王和袁世凯联合进行的。
这个评价大体还算公允。清朝的悲剧在于,改良不仅最终没有竞争过革命,某种意义上反而加速了王朝的灭亡。奕劻颇能代表做最后挣扎的那部分皇亲贵胄——革命者视他们为旧势力,保守派则嫌他们过于激进,而一般的社会舆论则对其腐败啧有烦言。他们并没有多高的识见和魄力,改革途中最看重的仍是一己之私,在这一点上,一些媒体对他的指摘大都成立。但最有价值的问题可能是:为什么晚清改革主将却是无人能及的贪腐大老虎?
晚清时,虽然腐败横行,但传统士大夫的伦理教育仍然存在,起到规约作用。一般思想保守人士,内心深处多有忌惮,其中不少人还信奉诸如佛道所言的因缘果报。而改革者,很大程度上破除了这方面的执念,在东西文化的冲撞中,旧有的价值观已经部分崩解,传统的清廉理念对其约束力降低,而新的信仰尚未诞生。在制度制衡阙如的情境下,当这些改革者面对比保守派更大的物质利益诱惑时,其贪腐的可能性比保守者更大。民国初期革命者执政后的贪腐,就可以从这个理论中得到部分解释。
如果清王朝没那么快垮台,奕劻的命运可能会截然不同。随着新变革者崛起,老迈的奕劻可能因個人利益与理念的分殊,而成为阻碍力量。那时,他的贪腐就会给政治对手以反击的口实,其能否善终还得打个问号。
庆亲王奕劻病逝时,《申报》刊发一条署名“一子”的短评,给予奕劻两方面的论定:一则虽不能为清廷回天,但奕劻终究算是有力量之人,他毕竟是新政的倡导者;二则他把遗产的五分之一捐献出来,办八旗慈善事业,乃其“悔悟”之举,其实就是暗指其生前为己谋私捞得巨额资财。换言之,就奕劻本身的政治品性而言,他既是一个改革者,又是一个贪腐者。
就腐败程度而言,奕劻生前身后,并无太大争议。之前引爆舆论的中央纪委网站刊发的《大清“裸官”庆亲王的作风问题》,也是从这个角度着手,借古讽今,居安思危。
但就奕劻的政绩评定上,论者也存在差异。《泰晤士报》在清廷即将“垮台”之际,专门撰文描述他,将其写得一无是处:“综其一生之事绩,常与祸患相缘,既非有作为之政治家,亦非有气度之爱国者,虽行年已七十有三,而所作为毫无足荣其名者。”
但奕劻逝后,袁世凯却发布大总统令,称其为“清室懿亲,久参大政,耆年硕望”。袁世凯与奕劻曾同为晚清改革派中坚,其对奕劻赞誉有加,或有此中因素。
将历史时段放长,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在奕劻生前,舆论对其政治表现的评价多持负面立场,而后世的研究者则相对持平。譬如《剑桥中国晚清史》,在提及奕劻时,一面说他儿子载振因放荡腐化而声名狼藉,载振被迫辞职的一个理由是为父亲弄到一笔十万两银子的巨额贿赂;另一面,则又肯定奕劻的改革取向,认为荣禄死后,奕劻就成为政府中提倡改革的主将,协助他的同盟者有袁世凯和张之洞等人。1909年以后,一些改革是由庆亲王和袁世凯联合进行的。
这个评价大体还算公允。清朝的悲剧在于,改良不仅最终没有竞争过革命,某种意义上反而加速了王朝的灭亡。奕劻颇能代表做最后挣扎的那部分皇亲贵胄——革命者视他们为旧势力,保守派则嫌他们过于激进,而一般的社会舆论则对其腐败啧有烦言。他们并没有多高的识见和魄力,改革途中最看重的仍是一己之私,在这一点上,一些媒体对他的指摘大都成立。但最有价值的问题可能是:为什么晚清改革主将却是无人能及的贪腐大老虎?
晚清时,虽然腐败横行,但传统士大夫的伦理教育仍然存在,起到规约作用。一般思想保守人士,内心深处多有忌惮,其中不少人还信奉诸如佛道所言的因缘果报。而改革者,很大程度上破除了这方面的执念,在东西文化的冲撞中,旧有的价值观已经部分崩解,传统的清廉理念对其约束力降低,而新的信仰尚未诞生。在制度制衡阙如的情境下,当这些改革者面对比保守派更大的物质利益诱惑时,其贪腐的可能性比保守者更大。民国初期革命者执政后的贪腐,就可以从这个理论中得到部分解释。
如果清王朝没那么快垮台,奕劻的命运可能会截然不同。随着新变革者崛起,老迈的奕劻可能因個人利益与理念的分殊,而成为阻碍力量。那时,他的贪腐就会给政治对手以反击的口实,其能否善终还得打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