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抓住重要战略机遇的若干思考

来源 :桂海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阐述了战略机遇的内涵及特点,指出战略机遇稍纵即逝,要全面实现“十二五”的奋斗目标和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任务,需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文章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视角分析了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提出中国抓住战略机遇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放松,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要善于化危为机。
  关键词: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战略机遇;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1)03-0001-05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为《建议》)再一次强调指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1]。战略机遇稍纵即逝,要全面实现“十二五”的奋斗目标和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任务,需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
  
  一、中国必须抓住战略机遇
  
  所谓战略机遇,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时期所面临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有可能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来自国内外的机会和际遇。战略机遇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空间上看,并不是所有国家或地区都面临相同的战略机遇。比如,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并不排除有的国家或地区处于战争和动荡之中。二是从时间上看,并不是任何一个时期对某个主题而言都有战略机遇,如在战争状态,显然对于经济发展而言不具备战略机遇,当然某个事件的发生可能对于战争而言具有战略机遇。三是从影响来看,更侧重于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不是较小的短期的影响。四是从构成要素来看,既有可能由某一个因素组成,也有可能由一簇因素构成。五是从结果来看,并不是所有国家或地区都能够抓住战略机遇。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有的国家因为抓住了战略机遇而实现了经济腾飞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有的国家则因错过了战略机遇而使综合国力相对落后和经济发展缓慢。如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的英国,因为抓住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机遇,使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成为所谓的“日不落帝国”。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发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美国和德国抓住了机遇,因此超过了老牌的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洲四小龙”抓住了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实现了迅速崛起。美国等国继续抓住了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发生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机遇,因此继续保持强国地位。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不断,错失了两次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共同作用,又错失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综合国力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从目前世界和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将面临着新的重要战略机遇,而且这一战略机遇的构成要素不是某一个方面,而是面临国内外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因素。只有牢牢抓住战略机遇,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伟大梦想,才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特别是在科技方面的差距,才能持续地改善人民生活,增强综合国力。否则将会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
  
  二、我国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我国面临着诸多战略机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和平,是指虽然局部存在动乱、局部存在战争、局部地区海盗猖獗、恐怖主义有进一步蔓延和加剧的可能,但新的世界大战在未来相当长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世界和平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发展,是指无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还是发达国家和地区,除了少数处于动荡和战争状态之外,绝大多数都在积极谋求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都在积极谋求改善本国或本地区居民的生活,都在积极谋求本国或本地区范围内更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水平依然在快速发展。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数据,2001年至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保持在3%上下,总体上仍然处于较快发展时期,2009年虽然遇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有所下滑,2010年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开始回升,没有因为国际金融乃至经济危机而出现大的倒退,恰恰相反在积极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所谓金砖四国,其实已经超越了四国的界限,经济增长保持强劲势头,带动世界经济复苏。所谓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围绕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如气候变化问题、缓解贫困问题、能源问题等都在谋求积极合作,以期解决一些地区甚至全球性问题,并在不少问题上取得共识和取得积极成果。因此,和平发展合作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可逆转。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主题,这是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反观历史,我们不能得出以前任何时代都有这种机遇。在封建社会,中国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自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中心,只顾自我欣赏,不看窗外世界之变化,虽然当时世界和平,但是没有合作。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到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多年时间,对于中国而言,内忧外患,不断地割地赔款,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条约。1914年至1918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至1945年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国内更是战火连绵,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个时期显然不是和平时期,而是大多数国家处于战争状态。新中国成立之后,西方一些国家想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采取了对中国封锁的政策,中国处于极其艰难困苦的外部环境之中,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苏关系破裂,前苏联采取的是敌视政策,在中苏边境屯重兵,以威胁中国。中国周边除了少数国家友好以外,绝大多数处于敌对或不友好状态。而且从世界形势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整个世界进入冷战状态,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对世界的霸权。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世界格局发生变化,冷战结束。因此,当时邓小平及时对国际局势做出科学判断,这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打不起来,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从而为我们集中精力搞现代化建设赢得宝贵时间。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对整个国际局势做出了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当今世界主题的科学准确判断,我们需要牢牢把握这一大局,继续谋求世界和平,既为世界做出贡献,同时也为中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争得宝贵的时间和良好环境。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局势,为我国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上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为我国加速实现现代化,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供难得机遇。
   (二)经济全球化机遇大于挑战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速度越来越快,程度越来越深,波及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全球经济联系更为紧密,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数万亿美金可以在瞬间完成交易。国际经济国内化、国内经济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所谓国际经济国内化,就是伴随中国开放向纵深处拓展,国内经济受国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深,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更多的国际资本涌向国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近年基本保持在50%左右,有的年份更高。别的不说,与民生相关的衣食住用行等各个方面都已经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百姓。如衣服,在很多商场都有着许许多多的国外品牌服装;如食品,吃的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喝的可口可乐、星巴克咖啡以及众多的国外品牌的葡萄酒等等;用的如家用电器乃至化妆品;住房方面,不少国外投资商投资中国房地产;行的方面,中国的小汽车多数都是国外品牌,从美国到日本再到欧洲;所有的大飞机全部是波音和空客。由此可见,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之一。所谓国内经济国际化,指的就是中国的产品、资本和服务已经走向世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的制造大国,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高。可以说在国外几乎找不到一个没有中国产品的超市。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在普通商品进一步全球化的同时,生产要素全球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每个人都将成为全球人。经济全球化既会为我国带来机遇,也会带来挑战,总的来看,在中国经济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的前提下,机遇大于挑战。所谓机遇,包括中国可以继续利用国际资源、资本、技术弥补国内不足;可以继续扩大对外贸易,消化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可以引进更好的服务和先进理念,促进国内思想观念更新,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可以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内改革。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同时,也要看到挑战,随着对外依赖度的扩大,中国经济受到国际经济影响的程度将进一步加深,不像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无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动,国内经济我自岿然不动,而是国际经济波动会很快传递到国内来,特别是2008年秋季美国集中爆发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迅速传递到众多国家,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受到较大影响,2009年与2008年相比对外贸易额不仅没有增加,相反还减少了2000多亿美金,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一些发达国家继续占据科技领先地位,中国只是一个简单的生产者,原料来自国外,成品输往国外,国内只是进行加工制造,能源资源消耗在国内、环境压力在国内,而设计、专利、品牌都在国外,利润大头在国外的现象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还有一些国外产品大量占领国内市场,甚至控制国内市场,对中国经济乃至百姓生活产生巨大冲击。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消极悲观,而需要鼓足勇气,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三)科技创新引领时代潮流
  当代世界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科学技术进步速度越来越快,呈现加速度创新趋势;创新的范围越来越广,从一般民用产品到军用产品,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科学技术更加深刻地带动人类思维和观念的更新,高新科学技术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用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从经济发展史来看,呈现出一个基本特点,这就是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都会有一场科技革命。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集中爆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以来,世界又经历了一次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并走出低谷,引领世界科技乃至经济发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新一轮战略新兴产业,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而且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制造业到信息产业,从新材料到新能源等等,新一轮科技进步和创新初露端倪,必将深深地影响世界经济,改变人类生活。
  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三次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是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在英国发生的,以蒸汽机、纺纱机等等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由于英国抓住了这次产业革命的机遇,英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当时中国还处于清朝中期,正陶醉于康乾盛世,闭关锁国,对外界发生的事情基本上处于一无所知的封闭状态。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以电、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美国、德国等成为这一次科技革命的领头羊,经济实力迅速超过老牌的英国、法国等国,成为世界强国。中国此时正处于八国联军入侵时期,并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军阀割据。中国与第二次产业革命再一次无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光子学、遗传学等等为标志。这个时期,由于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封锁政策和国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特别是1966年到1976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虽然在局部领域我国也有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但总体而言,中国再一次错过了产业革命的机遇,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等为标志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又发生了。我们必需迎头赶上而不能错过这一次机遇,否则,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不仅不会缩小,而且还会扩大,会进一步受制于人。
   (四)国内经济政治社会稳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基本的原因之一就是虽然也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波折或存在不稳定因素,但我国经济、政治、社会保持了总体稳定态势,这样就可以集中精力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这就决定了不能乱,一乱就什么也搞不成。正如邓小平所多次强调的:“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要做这样的事,必须有安定的政治环境。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2]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就不可能深化改革,也不可能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之所以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政治和社会不稳定,错失良机。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国内大局将继续保持稳定态势,一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所决定的,也是由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当然,我们不否认党内有少数腐败分子,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但不会动摇党的性质和宗旨,而且我们党惩处腐败的决心和信心没有动摇。二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为社会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从各个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存在一个现象,这就是越穷的国家或地区越不稳定,目前处于战乱的国家都是落后的穷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极大提高,特别是近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解决城乡贫困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心思稳,人心思定。三是科学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并化为行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党建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协调,从而决定未来中国将呈现一个稳定的积极谋求发展的趋势。
  (五)人口大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我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人口多,到2009年底,我国人口总量已经达到13.4亿。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3700美元,2010年会超过4000美元。进入这一区间之后,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理念、消费水平、消费结构都会发生重大变化,由以前的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主,转变为满足发展和享受为主,文化休闲、娱乐、健身等消费将大幅度增加。
  从发展趋势来看,由于城乡居民收入还会继续快速增加,消费需求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建议》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实现“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加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继续“提高两个比重”即居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就意味着城乡居民收入将会普遍较快提高。收入持续提高为消费稳步提高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每天多消费1元钱,全国一天就多消费13.4亿元,一年就多消费大约5000亿元。而且从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特点来看,由于中国收入层次比较明显,各个地区文化习俗差异较大,这就意味着中国消费将继续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无论高档还是中低档商品和服务都有巨大消费空间,犹如滚滚浪涛,一浪接一浪。消费总量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优化,进一步带动生产,生产的扩大带动就业,就业的增加带动收入,收入的增加进一步带动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均GDP特别是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将呈现爆发式增长。从投资需求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基础设施不完善,这就决定未来我国国内有巨大的投资需求市场。一是从城镇化来看,未来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从目前的40%多提高到60%多,每年将提高大约1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每年将新增大约1000万-1300多万城市人口,也就意味着每个月要新增加一座1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从而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二是从工业化来看,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虽然未必一定经历重化工业阶段,但重化工业将占较大比重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在这一阶段,对重化工产品有旺盛需求,而重化工业属于投资强度比较大的产业,必将带动投资需求。从消费需求来看,随着收入的快速增加,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比较低,无论是平均消费倾向还是边际消费倾向都比较高,消费需求也将快速增加。
  
  三、抓住重要战略机遇的举措
  
  战略机遇不常有,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我们需要牢牢抓住而不可丧失机遇。
  第一,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放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多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们不能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而归咎于改革开放,不改革、不开放,不仅难以解决旧的问题,还会使矛盾累积,产生更大的矛盾。改革开放中的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理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才能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继续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才能抓住来自国际社会的战略机遇。从战略机遇与改革开放的关系来看,一方面,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战略机遇都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条件,没有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局势,改革开放就成为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只有深化改革开放,释放活力,才能够牢牢地抓住战略机遇。未来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需要继续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才能不丧失机遇。未来开放的任务也更加艰巨,我们需要完善更加适应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优化外贸结构,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有效防范来自国际社会的各种风险,才能在开放中促进国内改革、发展和创新。
  第二,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建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无论是什么样的和来自哪里的机遇,只有在不断发展自我中才能抓住,世界上从来没有在空喊口号中抓住机遇的。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拥有13.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抓住国内外机遇的关键。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加快发展中抓住机遇,利用战略机遇加快发展。
  第三,要善于化危为机。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矛盾时时存在,处处存在,时时处处都存在,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一个没有矛盾的真空世界,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自然产生。矛盾就是危机,危机并不都是负面影响,往往在危难中蕴藏着机遇。2008年以来美国等国发生了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和经济危机,随后,欧洲多国又发生了债务危机,整个世界经济依然处于缓慢复苏阶段。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虽然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但也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尤其是在防范金融风险和房地产泡沫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更加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0/27/c_12708501.htm.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4.
  
  责任编辑莫仲宁
  
  The Reflections on Seizing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ZHAO Zhen-hua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Beijing100091)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which are fleeting. In order to realize comprehensively the goals of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and complete the historic task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we should firmly seize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facing China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two angles, and suggests that China should stick to it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ake development as the essence and be good at turning crises into opportunities so as to seize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Key words: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7th Central Committee;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其他文献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和途径是多样的,也是我们不懈追求和探索的,但分清楚汉语文知识类型对于提高汉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却是根本的.只有从根本上弄清楚汉语文知识类型,才能大幅度
配合饲料是根据饲养动物营养需要,将多种原料按配方经工业生产的饲料。配合饲料是动物的“食品”,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所饲养动物的健康,是保证动物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动物性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为此,国家质检总局对配合饲料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吉林、山东、河北、湖北、浙江、广东等6个省54家企业生产的105种产品,合格98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93.3%。其中猪配合饲料产品50种,合格4
一、强化政府部门引导、服务和调控职能,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目前,农机购置补贴是推进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产业促进政策。政府将通过购机补贴政素进行产业宏观调
科学发展观与以往的发展理念相比较,实现了十大转变,即由稳定发展向科学发展的转变;由增长第一向发展第一的转变;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转变;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兼顾效率与公平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八十多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生产力理论的认识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从把发展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不断解决中国时代课题的历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正是在不断定位每个时代的历史方位,解决时代突出矛盾,破解时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党的重要人才资源。"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党和国
<正>落枕是理疗科的常见病之一,患者常因颈部肌肉疼痛。颈部转动不利。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中年以后若反复落枕,常为颈椎病的前驱症状。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用针灸加推拿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