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责的再认识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uai6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做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学生生存
  
  的护卫者,新时期教师的职责任重道远。
  关键词:教师改革责任使命
  
  教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为人们所称道,特别
  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时代的到来,更为人们所向往
  教师,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延续做
  出了不朽的贡献。教师,是知识与文明的化身,是世人
  行为做事的楷模,她所承载的是多么重要的责任啊!任
  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与培养,这一职
  业是何等伟大!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千百年来不变的
  职责,在如今如火如荼的课改浪潮中,需要我们重新审
  视和定位,需要赋予新的内容。
  
  新世纪带来学习的革命,新知识的增长可以用“爆
  炸”来形容,其增长之快,变化之猛令人难以想象。终
  生学习的理念已为世人所接受。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
  存的手段,只有学习,才能使精神充实而绚丽多彩,才
  能获得完美而充分的发展机会,才能活得愉快,有尊严,
  有价值。知识无穷,而探求知识的方法有限。基于此,
  教师的传统职责“传道”即传播知识应当发生变化。教
  师要把重视知识经验结论的传播,转变到探求这些知识
  经验结论产生的过程中来,使学习者既“知其然,又知
  其所以然”。为此教师要更新观念,认真思考自己在教
  与学中的位置关系,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情
  感特征.選用最佳方式.创设典型情境,唤起学生注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
  同时,对探求知识的方法有所把握和提高,从而实现“教
  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
  “学法”,把猎取知识的“点金术"教给学生,这要比
  把现成的“金子”送给学生好的多!要知道,任何人都
  不可能占有世间的一切知识,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教
  给他人。因为知识本身天天在更新!“授人以鱼”胜于
  “授人以渔”。在某种意义上讲,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个人意识和情感的
  人.这就决定教师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就是最好的说明.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个学生,
  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情感特征和认识水平,摸准
  学生的脉搏,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把握教育时机,时
  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做学习主人意识的觉
  醒,从而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变被动的接受学习
  方式为主动的自觉学习。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把学
  生当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来对待,才能放下知识权威
  的架子,走进学生,完成课改所赋予的历史使命。茫茫
  沙海,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颗沙砾;绿叶千重,也绝无
  
  两片相同的叶片。教师所面对的每位学生也不可能以同
  一标准去要求。教师要树立新型人才观,促进每个学生
  全面发展.要允许差别的存在.家庭不同,家长文化水
  平道德修养不同,生活条件不同,每个学生的家教生活
  方式必然存在差异,教师的工作就在于把所有学生培养
  成个性得彰显,具有某方面才能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四
  有”人才,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做贡献。“不求人人
  成才,但求人人有用”应当成为我们评判和衡量学生的
  标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我们倡导新课改,变革教学方式,向传统教育挑战,
  需要教师审视自己的工作与影响.我常想,对学生而言,
  每位教师特别是基层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学生三
  两年,并不算长,可是对学生的影响却是一生!你不觉
  得自己的工作的重要吗?你的学识水平品行修养都在给
  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不在学生的心灵打上烙印.所
  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亲其师”,才“信
  其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不少学生厌学,觉
  得学习困难,与师生关系的不融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诚然,我们在改变教学方式转换教师角色的过程
  中,我们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的学
  习服务,是否要对学生宽容放纵呢?我认为,学生是学
  习的主人,教师并不是学生的仆从。教师要严格按照党
  的教育方针,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做,提醒学生
  严格自律,唤醒自律意识,绝不能放手不管,任其胡来。
  我对某些专家的观点不敢苟同。我认为学生是人,是正
  在成长的认识能力正在发展的人,在他们还没有具有辨
  别是非、识别美丑、分清真理、与谬误能力之前,必要
  的严格约束是不可缺少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有一
  定道理,但不可走极端。我主张多表扬少批评,即使是
  批评也应该寓于表扬之中,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促进
  学生健康成长。怕是有些人已经把素质教育引向误区,
  错误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放任自流的教育(因为以学生
  为中心),变素质教育为“哄式教育”。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为广大教师提供了
  一个展示个人潜能的舞台,只有广大教师投身到这一变
  革过程中,勇于探索和实践,才能不断积累经验,为教
  育改革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张扬个性,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张继,男,(1966 年10 月生人,1986 年参加工作,1990 年入党,黑龙江省海林市人,海林市柴河
  镇朝阳学校一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曾获得海林市”乡村十佳教师”等光荣称号。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急需关注的问题 。父母离异, 家庭的变故,尤其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天降横祸,孩子不得不生活在一个不再健全的家庭中,失去了原本健全的爱,加之单亲家庭中的父母一方的某些心理偏差以及来自外界的有意或无意的伤害,致使孩子幼小的心灵遭受创伤, 必然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精神上的困扰,形成与一般家庭孩子不同的心理状态,表现出一些消
期刊
温柔中夹杂着细碎,宽容中掺合着疼爱,贬抑中连带着担心,这便是父爱和母爱了。若将这般极致的爱播撒于学生心田,收获的将会是什么?  我的教学风格一向是“严于律人”,对学生的要求近乎苛刻,说话一针见血,批评学生一语中的,极具杀伤力,当学生感到切肤之痛后,就能做到不贰过了,效果昭著。但最终的结果呢?学生往往对我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我明白,我输了,在宽容学生的过错和理性的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我患了“贫血症”。
期刊
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一个人到一个民族,都需要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舞台。科学教师要利用好这个舞台,把学生的创新潜能挖掘出来,让学生多积累创新体验,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那么,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现结合我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
期刊
又站在上届毕业班的教室上课,那些熟悉而又亲切的笑脸不时浮现在眼前,那些欢声笑语,那些朗朗书声常常在耳边响起!一起风雨兼程的三年岁月, 是那么让人感动,也是那么让人深思!虽然最后我班以优异的高考成绩,回报了三年的辛苦付出。但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却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高考完后,在多次同学会,成绩分析会,经验交流会上,我们都在讨论,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慢慢的,是懂非懂。但始终不得其要领!  新一
期刊
摘要:在二十一世纪的课改浪潮中,教师通过改进教育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开发潜能、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其中,教师的理念和态度至关重要,通过真诚、和谐为诺贝尔奖种子提供良好的孕育环境;通过鼓励与欣赏为种子提供生根发芽的条件;通过学习分享、再学习再分享给种子营养,助其生长开花结果。  关键词:真诚 和谐 鼓励 欣赏 学习 分享  那天,我读了一篇文章——《诺贝尔奖的种子》
期刊
本学期,我们学校“教师共读”书籍是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我在阅读本书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词——“话袋”。在文章的注释中说:“‘话袋’——俄文原文直义指镇船的重物,稳住气球等飞行器的沙囊,此处指教师的废话。”  阿莫纳什维利的这个比喻很有意思,我们仿佛能看到课堂的大船在波涛上疾行时,那些沉重的“话袋”正想方设法拖慢它的脚步。  一、什么是课堂上的“话袋”?  什么是课堂上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