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应用绝缘头电切(insulation-tipped,IT)刀治疗2例难治性食管吻合口良性狭窄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病例1为男性,73岁,食管癌根治术后1年余出现吞咽困难,胃镜检查见吻合口距门齿21 cm,呈环形狭窄,直径为0.3 cm,狭窄长度为1.8 cm.病例2为女性,60岁,食管癌根治术后3个月出现吞咽困难,胃镜
【机 构】
:
410011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消化内科,410011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消化内科,410011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消化内科,410011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消化内科,410011长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应用绝缘头电切(insulation-tipped,IT)刀治疗2例难治性食管吻合口良性狭窄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病例1为男性,73岁,食管癌根治术后1年余出现吞咽困难,胃镜检查见吻合口距门齿21 cm,呈环形狭窄,直径为0.3 cm,狭窄长度为1.8 cm.病例2为女性,60岁,食管癌根治术后3个月出现吞咽困难,胃镜检查见吻合口距门齿17 cm,呈环形狭窄,直径为0.2 cm(图1),狭窄长度为2.0 cm.2例患者均行胸部CT和病理活组织检查排除肿瘤复发所致的吻合口狭窄.根据文献[1]的方法进行吞咽困难评分,2例患者均为4分.1例患者接受了5次球囊扩张术和1次支架置入术,另1例患者接受了4次球囊扩张术.但治疗后短期内症状均复发。
其他文献
患者女,70岁,农民,消瘦2个月,腹痛、腹胀伴停止排便10d.患者2个月来进行性消瘦,体质量下降约10 kg,10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胀、停止排便和阵发性腹痛,无恶心、呕吐、发热.既往有高血压史,不规则服药.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 C,脉搏10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0/85 mmHg(1 mmHg=0.133 kPa),消瘦貌,舟状腹,未见胃肠型和蠕动波,腹壁稍紧张,无压痛
一、目前国际上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GEP-NET)分期(stage)、分级(grade)的意义和重要性GEP-NET是消化系统中较为罕见的一组肿瘤,发病率很低,每年为3/10万~6/10万[1-3].但近30年来,随着临床医师对其认识水平的提升和检测手段精确度的提高,GEP-NET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4]
患者女,74岁,因上腹痛2d于2013年4月20日入院.患者于2013年4月18日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以上腹部疼痛为主,为间歇性绞痛,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可稍缓解,无背部及肩部放射痛.急诊给予山莨菪碱、泮妥拉唑治疗后疼痛略好转,4h后患者再次自觉腹痛难忍,以“腹痛待查”收住入院.既往史:胆囊炎,胆囊结石病史8年;心房颤动病史6年,一直口服地高辛治疗;高血压病史6年,服用
目的 了解浙江省嘉兴市地区不同年龄段H.pylori感染者的单药、多重耐药情况及对不同组合抗生素的敏感情况.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胃镜检查者6280例,平均年龄为50.8岁.其中<20岁者129例,20~<40岁者1802例,40~60岁者3016例,>60岁者1333例.采集胃窦黏膜进行H.pylori培养,使用甲硝唑、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呋喃唑酮、克拉霉素及左氧氟沙星对H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375对胃癌细胞的功能研究,并讨论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miRNA-375的真核表达载体稳定转染入人胃癌细胞株HGC-27,筛选并建立高表达miRNA-375的胃癌细胞(PC3.1-375)组.另设空白质粒转染组(PC3.1组)和空白对照组.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和流式细胞检测法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凋亡率.Western印迹法检测3组细胞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临床应用的普及,胃镜、结肠镜、小肠镜、超声内镜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等各类内镜技术均能获取组织学或细胞学的标本,进而做出病理学诊断,对疾病的诊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类消化内镜技术不同,胃镜、结肠镜或小肠镜下黏膜活组织检查(以下简称为活检)、息肉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目的 评估符合罗马Ⅲ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及其亚型患者的近端胃功能.方法 纳入30例FD患者,其中餐后不适综合征(PDS) 15例,上腹痛综合征(EPS) 15例.另纳入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恒压器检查所有受试者,记录最小扩张压(MDP),以及初始感觉和最大感觉时对应的压力和容积.在MDP+2 mmHg(1 mmHg=0.133 kPa)时,记录试餐前30 min平均容积、试餐后60
患者男,50岁,因左中腹痛伴排便带血1个月余于2012年8月15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腹部疼痛,以左中腹部胀痛为主,程度较轻,可忍受,呈间歇性发作,休息后缓解不明显,无腰背部放射痛,并伴有排便带血,量不多,颜色较红,粪便性状无明显改变,次数无明显增多.门诊肠镜检查示结肠癌(未行病理学检查)。
2008年,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组织了国内部分专家,结合国内外文献,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讨论拟定了我国“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1].建议出台后,得到国内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同.现今时过5年,在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领域出现了一些新进展,为使“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与时俱进,特对其进行补充及更新。
人体肠道是一个巨大的细菌库,人类宏基因组计划2010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体肠道中寄居有1000~1150种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的10倍以上[1].大量肠道细菌主要居于结肠和远端小肠,可分为3种:①与宿主共生的生理性细菌,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占90%以上,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优杆菌和消化球菌,是膜菌群的主要构成者;②与宿主共栖的条件致病菌,以兼性需氧菌为主,为肠道非优势菌群,如肠球菌、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