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圈已经成为许多人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有一篇《关心政治的人值得深交》说:“经常频繁发朋友圈的人,内心都不会太坏,没有太多的花花肠子,城府也浅。”这话大体是不错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反面的结论,认为不太发声或者从不发声的人就都憋着什么坏,或是城府太深、心怀叵测。
能互不屏蔽且关注彼此朋友圈的,可以说已经符合“朋友”的起码要求了。当然,这样还不足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亚里士多德把友谊——也就是朋友之间的情谊分成三种。第一种是有利用价值或是能互相利益输送的朋友,一旦不再有用,便人走茶凉。第二种是因为可从彼此获得愉悦感而相互结交的朋友,一起热闹、怀旧、八卦,交换吃喝玩乐、养生保健的信息,彼此需要又暗中攀比,如此而已。第三种是因为具备相似的美德或关怀,如同喜爱“另一个自己”一般相互结交的朋友。彼此可以引为志同道合者,可以有不同的意见或观点,但有基本的信任,能够相互尊重。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最后这一种朋友之间才能建立人类最真挚且最高尚的友谊。
一个人在朋友圈里闷声不响,凡事不作声也没有反应,从不与人分享任何信息,别人无从知道他心里有什么想法,这样的人做第二种朋友都很勉强,更不要说是做第三种朋友了。
“关心政治的人值得深交”,应该是指做第三种朋友。深交当然不只是交换吃喝玩乐信息、趣闻轶事、八卦新闻,而是也会讨论具有公共意义的时事、社会、政治问题。说真话,不欺骗。所以《关心政治的人值得深交》一文说:“放心地和他们交往互动吧。即使互相性格迥然不同,但是他肯定不会做出伤害你的事情来。遇到这样的圈内朋友,互相珍惜吧!”
从来就有“文如其人”的说法。这句话在网络时代要比在纸媒时代更为适用。书面写作的文章让读者看到的作者“形象”(persona),与作者本人之间可能存在相当的差别。纸媒时代的写作者大多数是受过优等读写教育的文化人,写作是一种特权。他们大多非常在意如何在写作中刻意打造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且精于此道。因此,对他们来说,“文如其人”的可信度往往是打了折扣的,卢梭就是一个例子。
网络时代打破了以往的写作惯例和写作能力限制,写作从文化人的特权变成了普通人的权利。
英国杰出的社会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杰克·古迪指出,书写是一种政治权力或文化力量,是“限制性读写”(restricted literacy)的产物。在限制性读写的社会里,只有少数阶级和地位特殊或优越者才具有写的能力,其他人则只是存在于“读写的边缘”。绝大多数阅读者都是只读不写的,即使他们对自己所读的东西有什么想法,顶多只能写在私人笔记或信件里,出示给亲朋好友,范围也极为有限。
互联网时代的个人意见有了远为便捷、广泛的书写和传播方式。在网络上,即便是寥寥数语的跟帖或点评,只要精彩,照样能赢得千万读者的喝彩和应和,这种读者效应以前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很可能都难以企及。
互联网使得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写作越来越成为积极阅读和友情参与不可缺少的部分。网上的写作经常是即兴、零碎和不起眼的。不要说微博或微信,就算是一个点评、一个跟帖、一句评语、一个玩笑,甚至一句嘲骂或咒语,都算完成了写作。这种零碎写作平白,自发,直抒胸臆,特别真实。
谁要是连这样的文字能力都不具备,也不要紧,照样可以用“借言”的方式来“写作”。他只要在微博上转几句别人的话,在朋友圈里上转发他喜欢的文章,或者只是一個表情包,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写作。简单的写作足以让人们从一个被动、沉默的围观者变成能自己发声的参与者。这种非传统读写行为颠覆了关于“文”的传统观念,也让“文如其人”有了新的含义。
能互不屏蔽且关注彼此朋友圈的,可以说已经符合“朋友”的起码要求了。当然,这样还不足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亚里士多德把友谊——也就是朋友之间的情谊分成三种。第一种是有利用价值或是能互相利益输送的朋友,一旦不再有用,便人走茶凉。第二种是因为可从彼此获得愉悦感而相互结交的朋友,一起热闹、怀旧、八卦,交换吃喝玩乐、养生保健的信息,彼此需要又暗中攀比,如此而已。第三种是因为具备相似的美德或关怀,如同喜爱“另一个自己”一般相互结交的朋友。彼此可以引为志同道合者,可以有不同的意见或观点,但有基本的信任,能够相互尊重。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最后这一种朋友之间才能建立人类最真挚且最高尚的友谊。
一个人在朋友圈里闷声不响,凡事不作声也没有反应,从不与人分享任何信息,别人无从知道他心里有什么想法,这样的人做第二种朋友都很勉强,更不要说是做第三种朋友了。
“关心政治的人值得深交”,应该是指做第三种朋友。深交当然不只是交换吃喝玩乐信息、趣闻轶事、八卦新闻,而是也会讨论具有公共意义的时事、社会、政治问题。说真话,不欺骗。所以《关心政治的人值得深交》一文说:“放心地和他们交往互动吧。即使互相性格迥然不同,但是他肯定不会做出伤害你的事情来。遇到这样的圈内朋友,互相珍惜吧!”
从来就有“文如其人”的说法。这句话在网络时代要比在纸媒时代更为适用。书面写作的文章让读者看到的作者“形象”(persona),与作者本人之间可能存在相当的差别。纸媒时代的写作者大多数是受过优等读写教育的文化人,写作是一种特权。他们大多非常在意如何在写作中刻意打造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且精于此道。因此,对他们来说,“文如其人”的可信度往往是打了折扣的,卢梭就是一个例子。
网络时代打破了以往的写作惯例和写作能力限制,写作从文化人的特权变成了普通人的权利。
英国杰出的社会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杰克·古迪指出,书写是一种政治权力或文化力量,是“限制性读写”(restricted literacy)的产物。在限制性读写的社会里,只有少数阶级和地位特殊或优越者才具有写的能力,其他人则只是存在于“读写的边缘”。绝大多数阅读者都是只读不写的,即使他们对自己所读的东西有什么想法,顶多只能写在私人笔记或信件里,出示给亲朋好友,范围也极为有限。
互联网时代的个人意见有了远为便捷、广泛的书写和传播方式。在网络上,即便是寥寥数语的跟帖或点评,只要精彩,照样能赢得千万读者的喝彩和应和,这种读者效应以前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很可能都难以企及。
互联网使得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写作越来越成为积极阅读和友情参与不可缺少的部分。网上的写作经常是即兴、零碎和不起眼的。不要说微博或微信,就算是一个点评、一个跟帖、一句评语、一个玩笑,甚至一句嘲骂或咒语,都算完成了写作。这种零碎写作平白,自发,直抒胸臆,特别真实。
谁要是连这样的文字能力都不具备,也不要紧,照样可以用“借言”的方式来“写作”。他只要在微博上转几句别人的话,在朋友圈里上转发他喜欢的文章,或者只是一個表情包,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写作。简单的写作足以让人们从一个被动、沉默的围观者变成能自己发声的参与者。这种非传统读写行为颠覆了关于“文”的传统观念,也让“文如其人”有了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