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 目的:研究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观察。结果:痊愈14例,显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3%。结论:尿激酶作为有效的溶栓药物,适用于早期脑梗死患者,起效快,效果显著,脑出血的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应用。
关键词 尿激酶 静脉溶栓 脑梗死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居多。后者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而严重的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然而缺血性脑血管病一旦发生,目前国内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随着对相关病理、生理学的新认识,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及超早期治疗理论和诊治措施的出现,人们认识到只有早期恢复、重建脑血流,才能挽救濒死的脑组织,缩小梗塞面积。我科从2000年开始用尿激酶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1例,取得了显效疗效,不少病人在用药后2~4小时内,出现瘫痪肢体完全恢复正常的现象。
资料与方法
急诊住院病人42例,均有典型的病史和明确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年龄18~80岁(70岁以上效果欠佳)。颅脑CT排除了出血和早期地密度改变,无昏睡、昏迷等严重的意识障碍。有严重的肢体瘫痪(肌力0~3级)。发病3~6小时完成溶栓。大面积脑梗死3小时内,椎基底动脉梗塞时,时间窗可延至24小时。排出标准:临床表现已明显改善,轻微神经功能缺损,有颅内出血史,近6个月内有严重的脑梗死史,未控制的高血压BP>180/100mmHg,收缩压<100mmHg,为血液动力学障碍所致的脑梗死,血小板计数<100万/mm3,血糖<2.7mmol/L或>22.2mmol/L,卒中发作时有癫痫发作,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和妊娠不等,已知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昏迷持续超过4小时。随机分溶栓组与对照组。 溶栓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40~70岁,平均58.2岁。对照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38~70岁,平均57岁。方法:溶栓组 尿激酶100万U加入生理盐水250ml内于30分钟内滴入。20%甘露醇250ml静注,同时应用706代血浆静滴,每日1次,同时服潘生丁25mg,每日3次,尼莫地平20mg,每日3次。对照组:除不用尿激酶外,其他治疗同溶栓组。
疗效判断:①治愈:症状、体症消失;②显效:患者肌力提高2级以上,言语功能明显改善;③好转:患者的肌力提高I级,语言功能有所改善;④无效:症状或体征无改善或变化。
结 果
治疗组24小时和1周,治疗显效率86.3%,90%,对照组30.2%,35%,经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溶栓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中溶栓组有1例出血,给予中性治疗后症状减轻,2例牙龈出血,给予对症治疗后,出血停止。对照组无出血。
讨 论
溶栓治疗脑梗死自1958年开始应用,由于并发症太多,死亡率显著增加而一度停止使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第2代溶栓药物应用,治疗手段的改进,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急性脑梗死系脑血液供应的动脉闭塞,使受供脑组织缺血、缺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使脑细胞变性和坏死。如果及时恢复血供则恢复脑细胞的生机。实验室证实,缺血的时间超过5小时,受血供的脑组织中心即坏死,其周边的侧支循环供应的脑组织为“饥饿状态-半暗带区”[1]尿激酶治疗对象是半暗带区内存活的脑组织。治疗后则是增加脑血流量,力争梗塞灶不再扩大和半暗带区功能恢复。对“血栓形成”,缺血区灌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血黏度。尿激酶使纤维蛋白原及多种凝血因子消耗,降低了血液黏度,改善了血液区的循环。进展型脑梗死,此时栓子处于形成阶段,易于激化、裂解、是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期[2]。及时应用尿激酶溶栓,可使栓子溶解,恢复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善脑细胞代谢,使神经功能恢复正常。80%~90%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血栓或栓子阻塞脑血管所致。因而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同时恢复血供才有可能避免缺血脑组织坏死本组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4小时和1周治愈、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及时溶栓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改善了缺血半暗带的血供,缩小了梗塞面积,改善了病人的愈后。因此,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祖舜,袁佩芸,王小冬,等.尿激酶治疗以偏瘫为主的急性脑梗塞160例疗效观察.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6(4):27.
2 陈清棠.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18(15):259.
关键词 尿激酶 静脉溶栓 脑梗死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居多。后者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而严重的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然而缺血性脑血管病一旦发生,目前国内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随着对相关病理、生理学的新认识,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及超早期治疗理论和诊治措施的出现,人们认识到只有早期恢复、重建脑血流,才能挽救濒死的脑组织,缩小梗塞面积。我科从2000年开始用尿激酶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1例,取得了显效疗效,不少病人在用药后2~4小时内,出现瘫痪肢体完全恢复正常的现象。
资料与方法
急诊住院病人42例,均有典型的病史和明确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年龄18~80岁(70岁以上效果欠佳)。颅脑CT排除了出血和早期地密度改变,无昏睡、昏迷等严重的意识障碍。有严重的肢体瘫痪(肌力0~3级)。发病3~6小时完成溶栓。大面积脑梗死3小时内,椎基底动脉梗塞时,时间窗可延至24小时。排出标准:临床表现已明显改善,轻微神经功能缺损,有颅内出血史,近6个月内有严重的脑梗死史,未控制的高血压BP>180/100mmHg,收缩压<100mmHg,为血液动力学障碍所致的脑梗死,血小板计数<100万/mm3,血糖<2.7mmol/L或>22.2mmol/L,卒中发作时有癫痫发作,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和妊娠不等,已知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昏迷持续超过4小时。随机分溶栓组与对照组。 溶栓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40~70岁,平均58.2岁。对照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38~70岁,平均57岁。方法:溶栓组 尿激酶100万U加入生理盐水250ml内于30分钟内滴入。20%甘露醇250ml静注,同时应用706代血浆静滴,每日1次,同时服潘生丁25mg,每日3次,尼莫地平20mg,每日3次。对照组:除不用尿激酶外,其他治疗同溶栓组。
疗效判断:①治愈:症状、体症消失;②显效:患者肌力提高2级以上,言语功能明显改善;③好转:患者的肌力提高I级,语言功能有所改善;④无效:症状或体征无改善或变化。
结 果
治疗组24小时和1周,治疗显效率86.3%,90%,对照组30.2%,35%,经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溶栓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中溶栓组有1例出血,给予中性治疗后症状减轻,2例牙龈出血,给予对症治疗后,出血停止。对照组无出血。
讨 论
溶栓治疗脑梗死自1958年开始应用,由于并发症太多,死亡率显著增加而一度停止使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第2代溶栓药物应用,治疗手段的改进,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急性脑梗死系脑血液供应的动脉闭塞,使受供脑组织缺血、缺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使脑细胞变性和坏死。如果及时恢复血供则恢复脑细胞的生机。实验室证实,缺血的时间超过5小时,受血供的脑组织中心即坏死,其周边的侧支循环供应的脑组织为“饥饿状态-半暗带区”[1]尿激酶治疗对象是半暗带区内存活的脑组织。治疗后则是增加脑血流量,力争梗塞灶不再扩大和半暗带区功能恢复。对“血栓形成”,缺血区灌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血黏度。尿激酶使纤维蛋白原及多种凝血因子消耗,降低了血液黏度,改善了血液区的循环。进展型脑梗死,此时栓子处于形成阶段,易于激化、裂解、是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期[2]。及时应用尿激酶溶栓,可使栓子溶解,恢复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善脑细胞代谢,使神经功能恢复正常。80%~90%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血栓或栓子阻塞脑血管所致。因而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同时恢复血供才有可能避免缺血脑组织坏死本组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4小时和1周治愈、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及时溶栓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改善了缺血半暗带的血供,缩小了梗塞面积,改善了病人的愈后。因此,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祖舜,袁佩芸,王小冬,等.尿激酶治疗以偏瘫为主的急性脑梗塞160例疗效观察.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6(4):27.
2 陈清棠.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18(1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