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糖之后,低盐会成为下一个风口吗?

来源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ang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控糖,近几年来,“健康用盐、低盐调味”也正在成为新时代下的新消费选择。
  数据显示,有高达94%的中国城市消费者曾试图减少鹽的摄入量。55%的人会在烹饪时少放盐,超过1/3的消费者会少放味精和酱油。此外,38%的消费者会少吃方便面、香肠、薯片等加工食品来减盐。当减盐时代到来,你的“盐值”超标了吗?

远离“高盐值”,拥有“高颜值”


  天猫超市发布的“柴米油盐”生活小趋势显示,“95后”家庭平均比“85后”家庭每天少吃3g盐,其中三成“95后”用薄盐生抽代替食用盐。
  而以“95后”为代表的新一代消费者,之所以选择少盐,首先是出于健康需求。资料显示,吃盐过多会增加患高血压、心脏病、胃癌的风险。也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就建议,一个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g,不过由于饮食习惯等原因,中国是世界上食盐摄入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人均盐摄入量高达10.5g/天,比推荐值的2倍还要多。
  对于“朋克养生”的年轻人而言,这样的潜在健康风险,促使他们开始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选择少吃盐。
  其次,新一代消费者少吃盐的目的是为了拥有高颜值。对于有些人来说,如果在晚上吃了高盐的食物,又喝了很多水,第二天早上起床可能就会发现自己肿了。科学研究也表明,如果食用了过量的盐,很有可能会让人皮肤变差、身体水肿,甚至越来越丑。
  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明星、网红、达人都在大力推广健康饮食的生活方式,深圳的一位医生,还在网上发起了一个#一天5g盐大挑战#,吸引了不少用户参与。这样UGC内容,既提供层出不穷的“范例”,也在有意无意之中制造、加深了现代人的健康饮食焦虑。
  另一方面,国家也在推动减盐。此前,《国民营养计划(2017 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的目标。
  自身需求、平台教育及国家推动的三方合力,都把减盐推向了风口浪尖。而洞察到这个趋势的企业,早已摩拳擦掌,试图在这条赛道上追逐商机。

调味品行业减盐一马当先


  在日常饮食中,盐作为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会被我们用在一日三餐中,也因此最先闻风而动的便是调味品行业。
  作为酱油行业的巨头,海天味业早在2010年便推出了首款限盐酱油——小小盐酱油,推崇低盐概念,对比海天普通酱油盐分降低20%。
  资料显示,产品上市之际,海天推出的“海天小小盐领先上市10000瓶新品免费试用”活动反响强烈,仅三四天时间就被抢注一空。
  2020年,欣和六月鲜也推出了4款轻盐系列酱油,包括8g轻盐原汁酱油、10g轻盐原汁酱油、12g轻盐牡蛎酱油、12g轻盐昆布酱油。以不同“盐值”匹配不同客群。通过逐级减盐,这一系列产品让消费者得以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逐渐适应减盐生活。
  例如,针对银发族及精致妈妈的低盐刚需人群,推出8g轻盐原汁酱油,主打“极致减”;针对时尚白领及健身人群,推荐10g轻盐原汁酱油,主打“专业减”;针对厨艺精湛,注重轻口味饮食的资深中产,推荐12g轻盐牡蛎酱油、12g轻盐昆布酱油,实现“轻松减”。
  除了海天、六月鲜外,李锦记、厨邦、加加等品牌也纷纷推出了相较于常规酱油产品更高端健康的低盐产品:如李锦记薄盐生抽、薄盐醇味鲜;厨邦淡盐酱油;加加特级减盐生抽、特级减盐金标生抽等。

肉制品“重”口难调


  调味品行业的减盐战争方兴未艾,“战火”已经蔓延到肉制品领域。2021年年初,金锣健食力发布了一款重磅新品——健食力减盐火腿肠,主打“对比同品牌其他产品减盐30%以上”。
  上海梅林罐头分公司综合办公室副主任朱雪莲也提到,其公司推出打开市场的新品中,除了具有蛋白质含量(肉含量)偏高的特点外,还尝试以清淡口味为主的罐头产品研发,在满足当下食品减盐的发展趋势上进行创新。
  作为罐头午餐肉的始祖,SPAM(世棒)的未减盐版本是出了名的咸,原味的钠含量是1410mg/100g。而Tulip三花更是咸得惊人,钠含量高达2300mg/100g,几乎是许多国产品牌的三倍。虽然肉质不错,但口味太重。与SPAM同为美国品牌的Royal Taste的原味也是咸得不能忍。不过在它的40%低钠版本中,每100g钠含量只有607mg,比SPAM的低钠版更加清淡。
  不过市场上的肉制品钠含量本身就很高,不论是哪种产品,在腌制、调味过程中都很难避免盐的加入。
  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应用技术高级工程师刘雪姣表示,目前的减盐方案主要有四种:
  首先,寻找钠盐的替代物,用钾盐或是镁盐来替代,但是可能会产生金属味道,企业和消费者都不易接受。
  其次,可以使用风味增强剂及掩盖剂,有效地缓解食盐减少带来的味道损失。比如,使用风味增强剂是目前最容易在肉制品中推广和使用的,这一办法也比较容易被企业实现和接受。
  再次,优化盐的物理状态,改善因减盐对结构和感官带来的影响。
  最后,改变工艺,通过改变现有的工艺,如采用高压工艺等起到减盐的作用。
  很明显,对于肉制品而言,消费者在追求“低钠”“低脂”的同时,也在产品口味上追求新鲜。据了解,加入柠檬、山楂元素等具有特色风味的肉制品正在不断上市中。

低盐零食崭露头角


  说完了调味品、肉制品,不得不提的还有休闲零食。作为休闲时刻的调味剂,零食一直都备受消费者喜爱。膨化食品、坚果炒货、话梅蜜饯、卤制品等都是如今比较畅销的品类。而中国市场推出的咸味零食新品数量在2018年全球咸味零食新品总数中位居第一,不过咸味零食中的含盐量可是不少。   美国农业部(USDA)数据显示,每6g盐中,大约有2360mg钠。然而一包140g的薯片,大约含有740mg的钠,超过每日推荐盐摄入量的30%。
  也因此,休闲零食作为减盐赛道的重要一环,也大有可为。



  早在2010年,卡夫食品就宣布,將在两年内减少北美市场平均10%的钠含量。2017年,卡夫亨氏最具标志性的产品亨氏番茄酱,盐含量比30年前足足降低了四成。其前产品研发经理贾内克·伯格斯还曾表示:“我们的梦想是让旗下的番茄酱、豆类、汤都能采用‘不添加盐’的概念。”
  2016年,另一食品饮料巨头雀巢也宣布,对旗下未达到雀巢营养机构标准的产品,减少10%的钠含量。同年,玛氏宣布在2021年减少包装食品平均20%的钠含量;百事则推出减盐50%系列薯片,用其他低钠的调味料搭配出多种风味,包括原味、车打芝士与酸奶油味、烧烤味等,以弥补咸度降低造成的口味寡淡。
  就连年轻人青睐的辣条,也开始“养生”了。2019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出公告,倡导“辣条”类食品减盐、减油、减糖,不过截至目前,笔者还未找到相关产品。

是真健康还是交“智商税”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无论调味品、肉制品还是零食,都表现出三大特征:首先,价格普遍较高。以酱油为例,主流消费价格带正在由5 7元上升到8 10元,而减盐酱油价格带多数在10元以上,甚至达几十元;零食的价格在15元以上。
  其次,购买人群聚焦。目前低盐食品的主流用户,包括心脑血管病高发的中老年群体、对摄盐量敏感的婴幼儿群体以及部分对健康、减脂精细化管理的年轻人。



  最后,就是各企业主打的“减盐不减味”。即在降低盐度的基础上,保留食物原有的风味。但其实想要让消费者味蕾感触美好而又减少了盐的摄入,这个目标难度是非常大的。一方面是技术难度,另一方面则是消费习惯。
  以酱油为例,低盐酱油的一般做法是先减少酿造和调味环节的食盐用量,也有的会直接在传统酿造工艺酿造的酱油上减盐,这就迫使成品要降低原油用量。原油用量过少,口感、香气都被过度稀释,酱油味明显弱于常见酱油,甚至带来相反的结果。
  2019年,曾有媒体向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送检了7款淡盐酱油,包括欣和六月鲜、厨邦、味事达、海天、红梅等品牌。结果显示,味事达、厨邦减盐效果甚微,食盐含量约为大字牌的2倍,甚至超过了很多普通的酱油。
  这就让不少网友表示,这些企业只是以轻盐为噱头,顺势围猎注重健康的消费者,让他们交了智商税。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邹建,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难点,就是如何利用不同风味物质之间的协同拮抗与互作机制,来实现原有味道的保留。比如在食品中添加低麻度的花椒油,可以衬托出咸味。在减盐的同时,不影响食品的风味和感官体验,保持愉悦感,这仍是技术上需要研究的课题。
  此外,由于减盐无法带来立杆见影的效果,这也使得市场培育面临问题。作为矛盾的新一代消费者,他们宁愿“熬最晚的夜敷最贵的面膜”“喝最甜的奶茶吃最好的抗糖丸”。同样,他们虽然嘴上念叨着少盐,却也难挡重口味食品的诱惑。
  不过,减盐对健康的作用不是鸡肋,而是刚需,这是减盐赛道最底层的逻辑,也会带来客观的利润。公开数据显示,日本食品饮料巨头龟甲万不断改进配方,先后推出20多款低盐减盐产品,到2020年,减盐酱油的销售额比5年前增长了50%。
  对于中国相关企业而言,也需要深耕的决心和耐力。技术创新,尊重消费者,长期坚守,或是打破困境、促成风口的“最优解”。
其他文献
提到下沉市場,价格敏感、不追求品牌、降低质量要求,是经常会被谈及的标签。但当资本大量涌向下沉市场,试图寻找新的增长点时,下沉市场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尼尔森发布的《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显示,村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增速正在超越城市居民,三线城市与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远远高于一线城市,消费意愿也更为旺盛。  和我们所熟悉的一线城市环境不同,下沉市场的街道是混杂着泥土味的,马路上常见的不仅有
期刊
央行发布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城镇居民投资意愿指数降低,而消费意愿指数提高。消费意愿指数的提高,占居民人数比例93%的非一级市场做出了更多贡献。  一线市场呈现出向消费理性纵深发展的趋势。居民更多地表现为实用性、多元性、舒适性和品质化的特征,并越来越摒弃消费的过度和浪费。  值得关注的是,一线市场消费的趋势,依旧是三四线市场的风向标,这一点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发生变化的是:三四线市场的消费
期刊
在大健康产业时代,让自己的产品更贴近消费者的日常生活,让健康消费日常化、快消化,这对于中国的药企经营者来说,将成为一种企业品牌战略集体转型的新常态。  大风起兮:跨界飞扬!  “这股风比房地产大。下一个五年大概有20万亿。”万通董事长冯仑所说的“20万亿狂风”便是大健康产业。  大健康模式应运而生的基础,不是病有所医,而是对健康的个人管理、自我防预——科学地排除或减少生活中的健康危险因素,由小化大
期刊
编者按:  随着当前产品过剩,消费者已经完成了从单纯的产品诉求到以服务诉求为主导阶段的转变,目前很多产业正在步入后服务时代。  后服务,实际上是将市场上过剩的产能和资本配置到更细分、更长尾的市场空间中去,填补目前的市场空白。一方面,旧形态的产品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另一方面,新形态的服务市场则亟待挖掘。  后服务,要比第一波服务更人性、更黏性、更感性、更情怀。  所谓后服务,就是延伸的价值链。  比如
期刊
史玉柱曾说:“真正的最大市场是在下面,不是在上面。”  中国的市场是金字塔形的,越往下越大。金字塔底,是一片辽阔无垠、潜力无限而又令人浮想联翩的长尾地带。这里有近300个地级市,2800多个县城,4万多个乡镇,66万个村庄,人口规模将近10亿。  拼多多在这里写出了美丽的上市故事;卖炸鸡排的正新鸡排和卖奶茶的蜜雪冰城,在隐秘的角落把门店默默开到了上万家;喜茶、奈雪、星巴克在这里的开店数量,已经超过
期刊
北冰洋开茶饮店  近日,北冰洋在大兴一家义利面包店内,开设茶饮档口“北平制冰厂”,茶饮店以原有名字命名,外加沿用传统北极熊的产品Logo。主要贩卖饮品、甜品、烘焙、西点等,饮品的价格在18~35元。汉口二厂推出乳酸菌味嘿冻  汉口二厂宣布推出新品乳酸菌味嘿冻,主打休闲、娱乐、运动等多场景饮用,轻盈低负担。这款产品具有创新的饮用方式,喝之前摇动瓶身9次,可以让汽水和果冻充分混合,口感酸甜、清爽带气。
期刊
第一个法则:品牌即资产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品牌即资产伴随着品牌资产的概念出现,成为主流,并带来了许多变化。  它改变了品牌营销的作用,1931年,当宝洁公司开始进行品牌营销时,它更多的是一种手段,极其注重广告、分销、推广、定价。过去的品牌营销就是这样,但今天的品牌营销有很大的不同,它具有战略,涉及客户洞察、客群细分、价值主张、产品服务,还需要想象力和突破。因此,它与过去的营销大不相同
期刊
前段时间,农夫山泉一款名为“拂晓白桃味”的苏打气泡水,因其外包装与宣传主打“原料产自日本福岛县”而引发巨大争议。对此,农夫山泉回应称,拂晓白桃20多年前引种至我国,该款气泡水的原料没有从日本福岛进口。但农夫山泉的回应不但没有平息舆论质疑,反而将自己推向不实宣传的尴尬境地,股票市值一度蒸发超过3000亿元。  日本福岛发生重大核泄漏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禁止从包括福岛县在内的多个日本地区进口食品
期刊
说到巧克力品牌,我们首先会想到德芙、费列罗、士力架、好时……  如果再细想一下,有国产巧克力吗?好像也有——金丝猴和金帝。但它们曾对外资品牌发起挑战后,最终双双折戟沉沙。  国产巧克力品牌,似乎一直就没有挺起腰杆过,处在一片沉寂中。  这样的沉寂被新锐品牌——每日黑巧打破了,上线仅12个月成交额便实现破亿。  不仅如此,它还获得多项亮眼成绩:  1. 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成为黑巧类目成长最快的品牌。
期刊
去年,化妆品零售行业可谓沧桑巨变。一些小众彩妆护肤零售门店垂死挣扎或倒闭出局,大品牌门店丝芙兰、莎莎则业绩下滑步履维艰,屈臣氏、万宁等似乎也陷入关店潮。然而一大批零售新物种美妆集合店们则趁势爆发。  从2017年HARMAY(话梅)破圈到去年WOW COLOUR、THE COLORIST(调色师)、KKV等疯狂开店,再到各类美妆品牌霸屏今年上半年小红书、B站、抖音、知乎等社交媒体平台,美妆集合店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