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警惕:流脑——健康杀手
传染病专家提醒:春季气候冷暖不定,是流脑的多发季节,要注意预防。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特别易在春季流行。
流脑起病时症状像感冒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炎症,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冬春季节为流行高峰期,3、4月份为最高峰。15岁以下儿童容易患这种病,两岁左右的婴儿患病率比较高。
流脑起病时症状有些像感冒,发热、鼻塞及轻微咳嗽,许多人吃点感冒药止痛退热,但却很快转为寒战高热、剧烈头痛、有喷射性呕吐、面色苍白、精神不振,甚至出现抽搐。多数人的皮肤上出现淤点或淤斑,婴幼儿出现前额膨出、头部强直等脑膜炎症状,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尤其是暴发型流脑极其凶险,病情发展迅速,常于24小时内甚至在6小时内即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肝脾肿大等全身中毒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因循环衰竭、呼吸衰竭而死亡,其死亡率高达40%~60%。
专家提醒,如果儿童出现突发高烧,并伴有头痛的症状时,千万不要盲目服用感冒药来止痛退热,而应立即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如果婴幼儿出现呕吐、哭闹、烦躁、不肯吃奶或昏睡等现象,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由于引起流脑的脑膜炎双球菌,对特定的抗生素有较强的敏感性,所以,对大多数患儿来说,经过抗感染和对症治疗,患儿可以在一周后痊愈。少数严重患儿可以继发硬膜下积液、脑积水等症。年龄小昏迷程度深、时间长、皮肤出血点广泛和反复发生抽搐者则往往危及生命或留有脑性瘫痪等后遗症,严重者有生命危险。
对流脑的预防控制措施
流脑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五项:
1.加强疾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并及早送病人就近住院医治。
2.对病人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预防性服药。
3.若流脑流行出现在过去未实施疫苗免疫或注射疫苗较少的地方,可对15岁以下未免疫的儿童应急接种疫苗。
4.一旦发生流脑流行,应劝阻大型集会、串门访友或探视病人,不带儿童去公共场所。若在学校和托儿所发生流脑暴发,可酌情暂时停课与暂停收托儿童,并对学生和儿童应急接种疫苗,但必须严格掌握疫苗接种的禁忌症。
5.及时组织对疫点进行消毒处理,如疫情发生在学校等人群集聚场所,要做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保持通风。
打过疫苗并不意味进了“保险箱”
虽然流脑疫苗可以使90%~95%的人群得到免疫保护,但专家指出,打过疫苗并不是意味着就进了“保险箱”,仍然还有被传染流脑的可能,因为疫苗不是特别稳定。所以,虽然已注射过疫苗,但在流脑高发期,仍要做好适当的保护。
专家介绍,以往出现的流脑主要以A型为主,因此以往提供的流脑疫苗均为A型疫苗。近年来的监测发现,国内有些地方的C型流脑开始增多,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小规模的流行。
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流脑
预防此病的关键在平时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室内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尽量不要到人群密集和通风效果差的公共场所去。对接触该病患者的人,可考虑短期应用磺胺嘧啶预防。
流脑虽来势凶猛,发病急剧,但只要掌握发病规律,采取综合措施是可以预防的。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脑膜炎双球菌具有怕热、怕冷、厌氧的弱点,因此要经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居室内的温度在18℃~20℃、湿度在50%~60%最为合适,每天开窗3~4次,每次约15分钟左右,每天用湿布擦桌子和地面,使室内空气新鲜而湿润。让孩子多增加户外活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进行户外活动最为适宜,以提高小儿对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在流脑好发季节,室内可用食醋、艾叶等熏蒸消毒,杀灭病菌。
2.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免疫能力。注意在流行期内,与流脑病例密切接触的人员、前往流行地的游客均应接种疫苗。目前我国市场上供应的A+C群双价多糖疫苗,能有效诱导出抗体,免疫年龄在两岁以上的人群次年不需要加强,3~5年后需加强接种。
3.及时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在流脑流行季节,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应提高警惕。若病人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病人污染的环境、用品等要严格消毒,以防扩散。
4.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要按时作息,保证睡眠,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5.少去或不去公共场所。初春时节,尽量少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注意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冒。
总之,流脑防治的关键是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北京三○二医院 姜素椿 邮编:100000)
传染病专家提醒:春季气候冷暖不定,是流脑的多发季节,要注意预防。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特别易在春季流行。
流脑起病时症状像感冒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炎症,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冬春季节为流行高峰期,3、4月份为最高峰。15岁以下儿童容易患这种病,两岁左右的婴儿患病率比较高。
流脑起病时症状有些像感冒,发热、鼻塞及轻微咳嗽,许多人吃点感冒药止痛退热,但却很快转为寒战高热、剧烈头痛、有喷射性呕吐、面色苍白、精神不振,甚至出现抽搐。多数人的皮肤上出现淤点或淤斑,婴幼儿出现前额膨出、头部强直等脑膜炎症状,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尤其是暴发型流脑极其凶险,病情发展迅速,常于24小时内甚至在6小时内即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肝脾肿大等全身中毒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因循环衰竭、呼吸衰竭而死亡,其死亡率高达40%~60%。
专家提醒,如果儿童出现突发高烧,并伴有头痛的症状时,千万不要盲目服用感冒药来止痛退热,而应立即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如果婴幼儿出现呕吐、哭闹、烦躁、不肯吃奶或昏睡等现象,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由于引起流脑的脑膜炎双球菌,对特定的抗生素有较强的敏感性,所以,对大多数患儿来说,经过抗感染和对症治疗,患儿可以在一周后痊愈。少数严重患儿可以继发硬膜下积液、脑积水等症。年龄小昏迷程度深、时间长、皮肤出血点广泛和反复发生抽搐者则往往危及生命或留有脑性瘫痪等后遗症,严重者有生命危险。
对流脑的预防控制措施
流脑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五项:
1.加强疾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并及早送病人就近住院医治。
2.对病人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预防性服药。
3.若流脑流行出现在过去未实施疫苗免疫或注射疫苗较少的地方,可对15岁以下未免疫的儿童应急接种疫苗。
4.一旦发生流脑流行,应劝阻大型集会、串门访友或探视病人,不带儿童去公共场所。若在学校和托儿所发生流脑暴发,可酌情暂时停课与暂停收托儿童,并对学生和儿童应急接种疫苗,但必须严格掌握疫苗接种的禁忌症。
5.及时组织对疫点进行消毒处理,如疫情发生在学校等人群集聚场所,要做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保持通风。
打过疫苗并不意味进了“保险箱”
虽然流脑疫苗可以使90%~95%的人群得到免疫保护,但专家指出,打过疫苗并不是意味着就进了“保险箱”,仍然还有被传染流脑的可能,因为疫苗不是特别稳定。所以,虽然已注射过疫苗,但在流脑高发期,仍要做好适当的保护。
专家介绍,以往出现的流脑主要以A型为主,因此以往提供的流脑疫苗均为A型疫苗。近年来的监测发现,国内有些地方的C型流脑开始增多,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小规模的流行。
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流脑
预防此病的关键在平时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室内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尽量不要到人群密集和通风效果差的公共场所去。对接触该病患者的人,可考虑短期应用磺胺嘧啶预防。
流脑虽来势凶猛,发病急剧,但只要掌握发病规律,采取综合措施是可以预防的。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脑膜炎双球菌具有怕热、怕冷、厌氧的弱点,因此要经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居室内的温度在18℃~20℃、湿度在50%~60%最为合适,每天开窗3~4次,每次约15分钟左右,每天用湿布擦桌子和地面,使室内空气新鲜而湿润。让孩子多增加户外活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进行户外活动最为适宜,以提高小儿对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在流脑好发季节,室内可用食醋、艾叶等熏蒸消毒,杀灭病菌。
2.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免疫能力。注意在流行期内,与流脑病例密切接触的人员、前往流行地的游客均应接种疫苗。目前我国市场上供应的A+C群双价多糖疫苗,能有效诱导出抗体,免疫年龄在两岁以上的人群次年不需要加强,3~5年后需加强接种。
3.及时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在流脑流行季节,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应提高警惕。若病人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病人污染的环境、用品等要严格消毒,以防扩散。
4.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要按时作息,保证睡眠,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5.少去或不去公共场所。初春时节,尽量少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注意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冒。
总之,流脑防治的关键是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北京三○二医院 姜素椿 邮编: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