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因此,我们应充分地挖掘和利用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的丰富“美育”资源,以发挥历史学的美育功能。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美育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2-047-01
一、美育与历史之关联
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也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现代的教学、研究中,美育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且现代教育理念下的美育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将美育局限在音乐、美术和体育等艺术学科领域内,因为美是无处不在的,各门学科都有美育的因素和功能。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历史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进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有着丰富的美育素材。俗话说:史之所存,美之所存。人类的文明史,是人类祖先与大自然搏斗的历史,又是在社会生活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斗争的历程,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涵盖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的中学历史教材,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能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特点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集中表述,它必然充满着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内容。因此,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离不开历史教学。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1.历史的自然美
历史的自然美,包括自然环境的美和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创造的人文景观之美。前者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尼罗河等大河所散发出的自然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之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风景之美;“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边塞大自然多变之美等。后者如秦朝修筑的气势磅礴、蜿蜒不绝的万里长城;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埃及尼罗河畔宏伟雄奇、神秘莫测的金字塔;曾经郁郁葱葱、姹紫嫣红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历史学科通过对自然界美的欣赏和审视,让学生在领略美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现代环境意识和正确的自然观、宇宙观。
2.历史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历史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历史学科的社会美往往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并且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有关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美。
(1)历史人物的行为美。中外历史上,众多先进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能为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奋勇抗争,甚至牺牲自身,使自己的人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如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郑和七下西洋,历尽千难万险,付出了巨大牺牲,完成使命,成为中外闻名的友好使者;岳飞“精忠报国”,至死不渝;邓世昌率舰直撞敌船,血浸黄海;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甘愿流血牺牲献身变法;孙中山先生孜孜探索,百折不挠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披肝沥胆,前仆后继的奋斗业绩更是可歌可泣。
(2)历史人物的人格美。先进的历史人物,往往都具有忘却自我功利、安危的美德和崇高精神。如伟大的诗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情;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公而忘私精神;文无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人格和气节;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之心;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赤诚;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尚情操;鲁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大志等。
(3)历史人物的意志美。意志是行动的支撑力和推动力。古今中外历史上有许多历史人物以坚强的意志作为精神支柱,不懈努力而成一代伟人。如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卧薪尝胆的勾践;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司马迁;坚持“日心说”被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等。
3.历史的艺术美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历史的艺术美五彩缤纷,从艺术分类来看,中学历史教材中的艺术美包括优秀的文学作品,像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尤其如想象丰富的《离骚》、语言清新的乐府诗、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红楼梦》;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历史的绘画”的建筑,如我国古代的宫殿建筑(阿房宫,故宫等)、陵墓建筑(秦始皇陵等)、宗教建筑(天坛,布达拉宫,三大石窟艺术)等;题材多样、技巧精湛的绘画,如《郑之天王图》、《清明上河图》等;情节感人的戏剧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莎士比亚的剧本等。这些历史艺术美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美的选择、概括和创造性的表现,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结晶。
三、历史教学的美育作用
审美教育是审美与教育的结合物。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倡导审美的人生境界。正如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所言:“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既然在历史学科中蕴涵着如此丰富的美育因素和材料,而且历史课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助于净化学生们的心灵。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化的视听手段来加强美育的渗透,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从中发现、欣赏并探索历史之美,以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和高尚的情感,锻炼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和谐地发展,进而养成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实现美育的根本目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因此,我们应充分地挖掘和利用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的丰富“美育”资源,以发挥历史学的美育功能。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美育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2-047-01
一、美育与历史之关联
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也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现代的教学、研究中,美育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且现代教育理念下的美育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将美育局限在音乐、美术和体育等艺术学科领域内,因为美是无处不在的,各门学科都有美育的因素和功能。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历史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进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有着丰富的美育素材。俗话说:史之所存,美之所存。人类的文明史,是人类祖先与大自然搏斗的历史,又是在社会生活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斗争的历程,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涵盖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的中学历史教材,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能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特点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集中表述,它必然充满着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内容。因此,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离不开历史教学。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1.历史的自然美
历史的自然美,包括自然环境的美和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创造的人文景观之美。前者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尼罗河等大河所散发出的自然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之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风景之美;“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边塞大自然多变之美等。后者如秦朝修筑的气势磅礴、蜿蜒不绝的万里长城;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埃及尼罗河畔宏伟雄奇、神秘莫测的金字塔;曾经郁郁葱葱、姹紫嫣红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历史学科通过对自然界美的欣赏和审视,让学生在领略美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现代环境意识和正确的自然观、宇宙观。
2.历史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历史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历史学科的社会美往往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并且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有关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美。
(1)历史人物的行为美。中外历史上,众多先进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能为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奋勇抗争,甚至牺牲自身,使自己的人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如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郑和七下西洋,历尽千难万险,付出了巨大牺牲,完成使命,成为中外闻名的友好使者;岳飞“精忠报国”,至死不渝;邓世昌率舰直撞敌船,血浸黄海;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甘愿流血牺牲献身变法;孙中山先生孜孜探索,百折不挠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披肝沥胆,前仆后继的奋斗业绩更是可歌可泣。
(2)历史人物的人格美。先进的历史人物,往往都具有忘却自我功利、安危的美德和崇高精神。如伟大的诗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情;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公而忘私精神;文无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人格和气节;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之心;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赤诚;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尚情操;鲁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大志等。
(3)历史人物的意志美。意志是行动的支撑力和推动力。古今中外历史上有许多历史人物以坚强的意志作为精神支柱,不懈努力而成一代伟人。如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卧薪尝胆的勾践;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司马迁;坚持“日心说”被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等。
3.历史的艺术美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历史的艺术美五彩缤纷,从艺术分类来看,中学历史教材中的艺术美包括优秀的文学作品,像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尤其如想象丰富的《离骚》、语言清新的乐府诗、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红楼梦》;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历史的绘画”的建筑,如我国古代的宫殿建筑(阿房宫,故宫等)、陵墓建筑(秦始皇陵等)、宗教建筑(天坛,布达拉宫,三大石窟艺术)等;题材多样、技巧精湛的绘画,如《郑之天王图》、《清明上河图》等;情节感人的戏剧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莎士比亚的剧本等。这些历史艺术美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美的选择、概括和创造性的表现,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结晶。
三、历史教学的美育作用
审美教育是审美与教育的结合物。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倡导审美的人生境界。正如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所言:“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既然在历史学科中蕴涵着如此丰富的美育因素和材料,而且历史课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助于净化学生们的心灵。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化的视听手段来加强美育的渗透,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从中发现、欣赏并探索历史之美,以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和高尚的情感,锻炼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和谐地发展,进而养成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实现美育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