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的概念最早是由夏丏尊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夏丏尊认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叶圣陶在此基础上将语感定义为“对于语言文字的锐敏的感觉,”“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的了解力”。并认为语感是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中最核心的因素,语感的水平决定着听说读写的水平。吕叔湘认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笔者认为,语感就是一种通过言语活动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需要后天培养的。
一、古诗词教学中语感培养的两大方向
1.理解性方向
古典诗词教学中离不开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而培养语感首先要重视学生对语感的理解。语感既有整体性特征,又有个体性差异。
语感的整体性指言语主体在对言语对象及其所处语境的全方位的认知和把握的基础上对语言文字全部意义的正确解构和建构。语感舍弃了对语音、词义、语法等具体语素的条分缕析,对言语对象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简言之,语感的整体性要求言语主体有高层次的语境意识,从整体上品味语言、体悟意境,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真正地理解作品。
语感的个体差异性也称语感的个体性。每一个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正常人都具有语感,语感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言语个体之间的个性差异如语言知识、言语经验、生活阅历、个人修养、情感态度、具体语境、及其相应的社会背景等主客观因素决定了语感形成和语感在言语活动过程中的差异性。已经形成的语感带上了鲜明的个人烙印,在交谈、阅读、写作等言语活动中呈现出极强的选择性、意向性。
2.实践性方向
语感实践是传统语文教育中语感培养的基本途径,主要以品读为主,包括吟诵、品味、感悟等。当代语感研究理论认为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品—写”,对学生的言语器官反复进行语言刺激,在学生大脑皮层上的脑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神经联系,这种联系达到熟练化、自动化,就形成了语感。当前古诗词鉴赏教学应在继承传统实践方法的基础上用语感研究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的实践,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具体策略
1.多多诵读,初感语感
课堂内通过生动的描述,学生理解了诗歌的意境之后,应加强朗读以巩固,培养语感。当前,许多学生虽然能够准确地划分诗歌节奏,但在朗读之中却无法体现出来。这就必须传授学生读出诗歌的方法,通过反复的诵读,积累巩固,使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来,体会诗歌的意境。下面以杜甫的《登高》为例:风急?蛐天高?蛐猿啸哀,渚清?蛐沙白?蛐鸟飞回。无边?蛐落木?蛐萧萧下,不尽?蛐长江?蛐滚滚来。万里?蛐悲秋?蛐常作客,百年?蛐多病?蛐独?蛐登台。艰难?蛐苦恨?蛐繁霜鬓,潦倒?蛐新停?蛐浊?蛐酒杯。全诗诵读应以沉郁顿挫的语调,表情达意的文字要重读。学生掌握了朗读方法后,应指导学生加强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进行语感训练。但不应过多采用齐读的方式。齐读,学生之间会相互影响,很容易出现语速过快,语调失当等毛病。因此应以个别训练为主,与整体训练相结合,鼓励学生单独诵读,教师从旁指导,促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课堂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多多想象,深识语感
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在鉴赏诗词的时候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在想象中体会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
第一,在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在无干扰的阅读状态,舒展个性,沉迷于艺术审美的世界中。学生全面调动直观的语言感受力,品出诗词的原滋原味。如教学《登高》时,学生可以自由想象抒情主人公在吟咏此诗时的表情以及周围的环境,自由构建画面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第二,教师应在自己充分感受、感悟的基础上捕捉诗词作品中的情感触动点,以推动学生的想象和情感;教师也可以用自己对诗词的鉴赏体验感染学生。
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这首词情感色彩浓重,感情强烈,有回味不尽的感伤意味。鉴赏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导引:其一,对词中凄清意象:清秋、寒雨、鸣蝉、兰舟、楚江、暮蔼、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的反复想象并自由构建画面;其二,随着学生自然的想象,捕捉离别时对男女主人公内心情感起影响、推动作用的因素,由此把握词中感情变化的波斓。触动点一,悲凄秋景。主观上,秋景的描写是主人公内在情感的折射。客观上,秋景的惨淡悲凄又不断地渲染、加重离愁别绪。触动点二,兰舟催发。离别的无情现实,促使内心的悲凄、无奈、痛苦在紧迫的情形下被催逼、迸发出来。触动点三,别后悲景。将别后景放在眼前景来说,将生别离的浓愁和痛苦推到了极至。学生在想象中情感不断被这些因素触动、推动,感诗人所感,终于“入情”“入境”,达到“无我”的状态。
3.多多实践,拓展语感
学生在诵读、想象的基础上还要加大训练诗词的力度,对每一道题型都要尽心尽力地去完成。学生也可以通过对其他语文知识点的训练提升诗词鉴赏的能力,进行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迁移来提高语感能力。学生在各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可以加强听、说训练,就能更快地提高读、写能力;而提高读、写能力也能促进听说能力提高。中国古代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说。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己有的阅读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检验、充实与完善。学生也可以通过提高写作能力来提高语感能力,促进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第一,写作的内容围绕古诗词鉴赏教学,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写读书笔记、写鉴赏评论、描述诗词意境、扩写诗词、仿写诗词、与诗人对话交流、设计鉴赏导语等等;第二,能在写作中运用古诗词内容、鉴赏理论和术语,能积极地运用与诗词创作有关的艺术手法,如谋篇、炼字、含蓄、情景交融等等,在写作中磨砺语感;第三,注重长期坚持“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尤其是长期坚持写读书笔记。完成写作后注意师、生,生、生共同参与写作的交流、推敲、评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产生的语感更准确、敏锐。
一、古诗词教学中语感培养的两大方向
1.理解性方向
古典诗词教学中离不开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而培养语感首先要重视学生对语感的理解。语感既有整体性特征,又有个体性差异。
语感的整体性指言语主体在对言语对象及其所处语境的全方位的认知和把握的基础上对语言文字全部意义的正确解构和建构。语感舍弃了对语音、词义、语法等具体语素的条分缕析,对言语对象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简言之,语感的整体性要求言语主体有高层次的语境意识,从整体上品味语言、体悟意境,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真正地理解作品。
语感的个体差异性也称语感的个体性。每一个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正常人都具有语感,语感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言语个体之间的个性差异如语言知识、言语经验、生活阅历、个人修养、情感态度、具体语境、及其相应的社会背景等主客观因素决定了语感形成和语感在言语活动过程中的差异性。已经形成的语感带上了鲜明的个人烙印,在交谈、阅读、写作等言语活动中呈现出极强的选择性、意向性。
2.实践性方向
语感实践是传统语文教育中语感培养的基本途径,主要以品读为主,包括吟诵、品味、感悟等。当代语感研究理论认为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品—写”,对学生的言语器官反复进行语言刺激,在学生大脑皮层上的脑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神经联系,这种联系达到熟练化、自动化,就形成了语感。当前古诗词鉴赏教学应在继承传统实践方法的基础上用语感研究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的实践,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具体策略
1.多多诵读,初感语感
课堂内通过生动的描述,学生理解了诗歌的意境之后,应加强朗读以巩固,培养语感。当前,许多学生虽然能够准确地划分诗歌节奏,但在朗读之中却无法体现出来。这就必须传授学生读出诗歌的方法,通过反复的诵读,积累巩固,使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来,体会诗歌的意境。下面以杜甫的《登高》为例:风急?蛐天高?蛐猿啸哀,渚清?蛐沙白?蛐鸟飞回。无边?蛐落木?蛐萧萧下,不尽?蛐长江?蛐滚滚来。万里?蛐悲秋?蛐常作客,百年?蛐多病?蛐独?蛐登台。艰难?蛐苦恨?蛐繁霜鬓,潦倒?蛐新停?蛐浊?蛐酒杯。全诗诵读应以沉郁顿挫的语调,表情达意的文字要重读。学生掌握了朗读方法后,应指导学生加强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进行语感训练。但不应过多采用齐读的方式。齐读,学生之间会相互影响,很容易出现语速过快,语调失当等毛病。因此应以个别训练为主,与整体训练相结合,鼓励学生单独诵读,教师从旁指导,促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课堂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多多想象,深识语感
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在鉴赏诗词的时候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在想象中体会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
第一,在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在无干扰的阅读状态,舒展个性,沉迷于艺术审美的世界中。学生全面调动直观的语言感受力,品出诗词的原滋原味。如教学《登高》时,学生可以自由想象抒情主人公在吟咏此诗时的表情以及周围的环境,自由构建画面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第二,教师应在自己充分感受、感悟的基础上捕捉诗词作品中的情感触动点,以推动学生的想象和情感;教师也可以用自己对诗词的鉴赏体验感染学生。
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这首词情感色彩浓重,感情强烈,有回味不尽的感伤意味。鉴赏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导引:其一,对词中凄清意象:清秋、寒雨、鸣蝉、兰舟、楚江、暮蔼、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的反复想象并自由构建画面;其二,随着学生自然的想象,捕捉离别时对男女主人公内心情感起影响、推动作用的因素,由此把握词中感情变化的波斓。触动点一,悲凄秋景。主观上,秋景的描写是主人公内在情感的折射。客观上,秋景的惨淡悲凄又不断地渲染、加重离愁别绪。触动点二,兰舟催发。离别的无情现实,促使内心的悲凄、无奈、痛苦在紧迫的情形下被催逼、迸发出来。触动点三,别后悲景。将别后景放在眼前景来说,将生别离的浓愁和痛苦推到了极至。学生在想象中情感不断被这些因素触动、推动,感诗人所感,终于“入情”“入境”,达到“无我”的状态。
3.多多实践,拓展语感
学生在诵读、想象的基础上还要加大训练诗词的力度,对每一道题型都要尽心尽力地去完成。学生也可以通过对其他语文知识点的训练提升诗词鉴赏的能力,进行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迁移来提高语感能力。学生在各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可以加强听、说训练,就能更快地提高读、写能力;而提高读、写能力也能促进听说能力提高。中国古代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说。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己有的阅读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检验、充实与完善。学生也可以通过提高写作能力来提高语感能力,促进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第一,写作的内容围绕古诗词鉴赏教学,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写读书笔记、写鉴赏评论、描述诗词意境、扩写诗词、仿写诗词、与诗人对话交流、设计鉴赏导语等等;第二,能在写作中运用古诗词内容、鉴赏理论和术语,能积极地运用与诗词创作有关的艺术手法,如谋篇、炼字、含蓄、情景交融等等,在写作中磨砺语感;第三,注重长期坚持“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尤其是长期坚持写读书笔记。完成写作后注意师、生,生、生共同参与写作的交流、推敲、评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产生的语感更准确、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