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腱糖蛋白-C表达磁共振体内成像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w2d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腱糖蛋白-C(TN-C)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磁共振靶向TN-C体内成像的可行性。

方法

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10周龄,采用高脂饮食法建立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其中靶向探针组8只,对照组6只。高脂饲养14周后,使用7.0T小动物MR成像仪(7.0T micro-MRI)观察主动脉斑块情况;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主动脉血管壁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N-C在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表达情况;化学耦联法合成抗体靶向TN-C的磁共振成像探针(抗TN-C-USPIO探针),并通过尾静脉注入靶向探针组小鼠体内,对照组注射单纯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SPIO),并于注射8 h后行磁共振扫描,观察两组小鼠腹主动脉内膜信号变化。成像后立即取两组小鼠腹主动脉作为标本,行普鲁士蓝染色,观察斑块内铁颗粒的沉积。

结果

开始建模14周后,磁共振成像可见小鼠腹主动脉壁增厚,T1WI、PDWI为稍高信号,T2WI为稍低信号,苏木素伊红染色可见动脉内膜明显增厚,油红O染色证实为脂质沉积,免疫组织化学示TN-C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高表达。靶向探针组小鼠注射抗TN-C-USPIO探针8 h后,可见增厚的血管壁T2WI信号较注射前明显降低(ΔOD值=4.78±1.41, t=9.59,P<0.05),而对照组注射单纯USPIO前后则无明显变化(ΔOD值=1.45±1.01,t=1.93,P>0.05);普鲁士蓝染色结果示靶向探针组小鼠腹主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内可见蓝染颗粒(铁颗粒沉积),而对照组则蓝染极少。

结论

TN-C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高表达,而磁共振靶向TN-C体内成像可显示这一变化,为进一步开展斑块内磁共振分子影像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 EP)是育龄妇女及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疾病之一,其病因迄今尚未明确。子宫内膜局部内分泌环境紊乱,被认为是息肉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内膜细胞增殖/凋亡失衡及外源性药物(如他莫西芬)也可促进息肉的发生。最近有研究表明,绝经后息肉和绝经前息肉的发生机制不尽相同,但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期刊
期刊
期刊
妊娠期毒蛇咬伤在发展中国家高发,我国全年被毒蛇咬伤者约10万例,发生在妊娠期的毒蛇咬伤占0.4%~1.0%。本文就妊娠期毒蛇咬伤的病理特点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乳腺癌是迄今最为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其治疗手段的进步具重要意义。高强度聚焦超声作为一种较新的肿瘤治疗手段,近年来已在人体肿瘤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乳腺癌。本文对高强度聚焦超声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综述如下。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