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医患矛盾激化、医疗纠纷案件频发,医患纠纷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利因素。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离不开医学人文,医学人文精神要求医务工作者要能够做到以人为本、本着患者为中心的原则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但在其现实中,这个理论预设总是受到来自各方的挑战而举步维艰。怎样提高医學生人文综合素质,探索一条能培育出政治坚定、医德高尚的合格的医学卫生人才,既有其现实意义,也有其理论价值。鉴于此,本文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视角出发,探析医患纠纷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精神;医患纠纷
医疗卫生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党和国家也非常关注医疗卫生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患关系”作为医疗卫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解决的好还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一、立论价值
随着老百姓维权意识的提升,他们对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要求日渐提高,但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却相对滞后,矛盾由此产生。虽然经过多年的医疗体制改革,医疗机构在制度和机制构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管理模式也得到改善;部分医院通过建立医患沟通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患矛盾,但医患矛盾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控制,且医患关系显现出更加难以协调的、难以处理的尴尬局面。因此,有关“医患关系”或“医患纠纷”的话题,历来受到国家或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稳定因素。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旨在减轻人民群众的就医负担,解决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离党和国家的要求、社会大众的需要,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对此,实践工作者付诸了诸多尝试,理论工作者也做了诸多有益探索。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对服务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重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鉴于此,本文拟从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来探讨医患纠纷化解之道。
二、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对与化解医患纠纷的必要性
(一)医患纠纷解决成本日益提升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医疗行业的关注以及患方维权意识的增强,患方对于纠纷的处理结果越来越倾向于经济补偿,“胃口”也越来越大。一些医疗单位疲于应付患者和家属无休止的纠缠,为了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往往对非医疗过失性纠纷也采取息事宁人的措施,以经济补偿来化解纠纷。一些患者及家属为了索取赔偿,运用“持久战术”,加上“医闹”的故意挑唆、怂恿、虚张声势等,延长了医患纠纷的处理过程,加重了医院投诉管理部门和医疗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量。有的纠纷需要协调多个科室的工作,有的纠纷需要与患方反复沟通,多次协调才能解决。一般情况下,医患纠纷短的需要几天,长的需要几个月,甚至需要几年,一旦患方对纠纷处理结果不满意投诉到上级部门或市政部门,调解人员要重新做出调查给予答复,一些同类纠纷的反复出现,也更增加了医方及管理部门的解决成本。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生能站在病人的角度去理解疾病、关注病人的感情、期望及背景,医务人员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除提供医疗诊治外还要加强对患者精神人文的关怀,这一点十分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医疗行业的工作者做得还远远不够。
(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符合人民群众的期盼
从古至今,医学的发展都十分重视医学人文,晋代杨泉在《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历代医家都认为道德高尚是医师角色的重要特征,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医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人文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成熟的学科,成为医务人员的灵魂和必然的价值诉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医生需要心存仁爱之心,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尊重、关心和爱护病人,耐心、真心的为患者服务。这不仅能增强医务人员“治病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更加忠诚地为人民服务,同时,群众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理解也会增加,群众就会真正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因此,所以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既有利于重新增加群众对医务人员的理解,缓解医患矛盾,又能增强医务人员自身的荣誉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期盼。
(三)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有助于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对医学生的培养看中的是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灌输大量的医学理论知识,注重医疗技术水平的培养,而在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方面力度还不够。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的以人为本最终是医生自我道德修养的体现。医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现代先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立体、生动的去学习这些成果。但一个合格的医学生不仅要追求高超的医疗技术,更加要永葆一颗仁爱之心。因而,更高的职业情操、丰富的职业情感及人情味是医学生必须要修习的,这可以让医学生对疾病,对医学的认知更加全面和人性化,深刻理解疾病的控制和治疗,有助于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策探讨
(一)强化政府对医患主导作用
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加大对市级以下卫生医疗机构及医药卫生公共事业的投资力度,更加注重便民惠民,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卫生服务,落实医疗卫生体系的相关制度,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热点问题;二是在宏观上把握医患关系的形势和原因,坚持“以人为本”宗旨,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制度和医疗事故应急体系,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医患纠纷处理办法;三是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管理,确保医疗机构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杜绝滥检查、乱用药、乱收费,切实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从根本上缓解医患对立的紧张关系;四是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需求,政府需要逐步加大财政投入,明确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向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着力在缓解群众看病就医、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等方面做好工作,要为构建和谐医疗关系,实现人民群众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积极创造条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提升学校的培养水平
一是加强校园文化打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医学生誓言”、“大医精诚”等理念,组织各类活动,如医学生宣誓、医疗服务下乡等活动,使医学生够牢记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形成“敬畏生命”的意识;二是完善医学人文培养体系,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构建与现代医学体系相结合的、多层面的人文课程体系,培养出医疗技能突出,又有爱心、责任心的未来医务工作者;三,在教育的各个层面注重医学人文精神培养。遵循教育及认知发展的有关规律,制定计划、设定目标、循序渐进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有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医学实验课程中强化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尊重动物,尽量减少动物在实验中的疼痛,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不能只将其看为实验的工具。在临床实践中注重培养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注重对进行心理、性格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的从学校过渡到社会,实现从医学生到医务工作者的转换。
(三)加强对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实践。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因此,引导当代医学生建立一个统一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核心价值观体系,重塑其道德准则,为未来的医疗卫生战线输送具有高尚医德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具体到医疗行业,体现为人民的生命与健康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医学价值观必须进一步去粗取精,加入新时代的特色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不仅能够促使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医德素质的合格人才,也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关系到医患和谐与国计民生大局,应贯穿于医学生接受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医学生作为未来从事医务工作的主流,应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指导之下,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树立科学正确的医学价值取向,履行好自己角色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结语
医患关系是一种社会问题,医学生由于特殊的角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与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就学校和社会而言,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还需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围绕学生特点制定更加立体的培养方案。就医学生而言,正确认识医患关系的现状,把握医患关系中呈现出的新特点,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医学人文,长此以往,一定能够使医患关系走上和諧发展的轨道。除此之外,还需要医患双方长期的磨合,全社会共同构建一个新型的医疗文化环境。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尽管会遇到各种挫折与困难,但在政府、医院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互相协作下,一定会形成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精神;医患纠纷
医疗卫生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党和国家也非常关注医疗卫生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患关系”作为医疗卫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解决的好还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一、立论价值
随着老百姓维权意识的提升,他们对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要求日渐提高,但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却相对滞后,矛盾由此产生。虽然经过多年的医疗体制改革,医疗机构在制度和机制构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管理模式也得到改善;部分医院通过建立医患沟通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患矛盾,但医患矛盾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控制,且医患关系显现出更加难以协调的、难以处理的尴尬局面。因此,有关“医患关系”或“医患纠纷”的话题,历来受到国家或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稳定因素。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旨在减轻人民群众的就医负担,解决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离党和国家的要求、社会大众的需要,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对此,实践工作者付诸了诸多尝试,理论工作者也做了诸多有益探索。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对服务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重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鉴于此,本文拟从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来探讨医患纠纷化解之道。
二、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对与化解医患纠纷的必要性
(一)医患纠纷解决成本日益提升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医疗行业的关注以及患方维权意识的增强,患方对于纠纷的处理结果越来越倾向于经济补偿,“胃口”也越来越大。一些医疗单位疲于应付患者和家属无休止的纠缠,为了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往往对非医疗过失性纠纷也采取息事宁人的措施,以经济补偿来化解纠纷。一些患者及家属为了索取赔偿,运用“持久战术”,加上“医闹”的故意挑唆、怂恿、虚张声势等,延长了医患纠纷的处理过程,加重了医院投诉管理部门和医疗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量。有的纠纷需要协调多个科室的工作,有的纠纷需要与患方反复沟通,多次协调才能解决。一般情况下,医患纠纷短的需要几天,长的需要几个月,甚至需要几年,一旦患方对纠纷处理结果不满意投诉到上级部门或市政部门,调解人员要重新做出调查给予答复,一些同类纠纷的反复出现,也更增加了医方及管理部门的解决成本。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生能站在病人的角度去理解疾病、关注病人的感情、期望及背景,医务人员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除提供医疗诊治外还要加强对患者精神人文的关怀,这一点十分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医疗行业的工作者做得还远远不够。
(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符合人民群众的期盼
从古至今,医学的发展都十分重视医学人文,晋代杨泉在《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历代医家都认为道德高尚是医师角色的重要特征,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医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人文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成熟的学科,成为医务人员的灵魂和必然的价值诉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医生需要心存仁爱之心,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尊重、关心和爱护病人,耐心、真心的为患者服务。这不仅能增强医务人员“治病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更加忠诚地为人民服务,同时,群众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理解也会增加,群众就会真正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因此,所以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既有利于重新增加群众对医务人员的理解,缓解医患矛盾,又能增强医务人员自身的荣誉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期盼。
(三)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有助于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对医学生的培养看中的是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灌输大量的医学理论知识,注重医疗技术水平的培养,而在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方面力度还不够。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的以人为本最终是医生自我道德修养的体现。医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现代先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立体、生动的去学习这些成果。但一个合格的医学生不仅要追求高超的医疗技术,更加要永葆一颗仁爱之心。因而,更高的职业情操、丰富的职业情感及人情味是医学生必须要修习的,这可以让医学生对疾病,对医学的认知更加全面和人性化,深刻理解疾病的控制和治疗,有助于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策探讨
(一)强化政府对医患主导作用
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加大对市级以下卫生医疗机构及医药卫生公共事业的投资力度,更加注重便民惠民,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卫生服务,落实医疗卫生体系的相关制度,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热点问题;二是在宏观上把握医患关系的形势和原因,坚持“以人为本”宗旨,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制度和医疗事故应急体系,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医患纠纷处理办法;三是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管理,确保医疗机构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杜绝滥检查、乱用药、乱收费,切实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从根本上缓解医患对立的紧张关系;四是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需求,政府需要逐步加大财政投入,明确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向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着力在缓解群众看病就医、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等方面做好工作,要为构建和谐医疗关系,实现人民群众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积极创造条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提升学校的培养水平
一是加强校园文化打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医学生誓言”、“大医精诚”等理念,组织各类活动,如医学生宣誓、医疗服务下乡等活动,使医学生够牢记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形成“敬畏生命”的意识;二是完善医学人文培养体系,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构建与现代医学体系相结合的、多层面的人文课程体系,培养出医疗技能突出,又有爱心、责任心的未来医务工作者;三,在教育的各个层面注重医学人文精神培养。遵循教育及认知发展的有关规律,制定计划、设定目标、循序渐进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有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医学实验课程中强化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尊重动物,尽量减少动物在实验中的疼痛,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不能只将其看为实验的工具。在临床实践中注重培养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注重对进行心理、性格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的从学校过渡到社会,实现从医学生到医务工作者的转换。
(三)加强对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实践。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因此,引导当代医学生建立一个统一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核心价值观体系,重塑其道德准则,为未来的医疗卫生战线输送具有高尚医德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具体到医疗行业,体现为人民的生命与健康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医学价值观必须进一步去粗取精,加入新时代的特色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不仅能够促使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医德素质的合格人才,也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关系到医患和谐与国计民生大局,应贯穿于医学生接受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医学生作为未来从事医务工作的主流,应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指导之下,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树立科学正确的医学价值取向,履行好自己角色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结语
医患关系是一种社会问题,医学生由于特殊的角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与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就学校和社会而言,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还需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围绕学生特点制定更加立体的培养方案。就医学生而言,正确认识医患关系的现状,把握医患关系中呈现出的新特点,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医学人文,长此以往,一定能够使医患关系走上和諧发展的轨道。除此之外,还需要医患双方长期的磨合,全社会共同构建一个新型的医疗文化环境。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尽管会遇到各种挫折与困难,但在政府、医院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互相协作下,一定会形成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