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说略】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考试大纲》中的明确要求,能力层级是E,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描写和抒情。
描写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入微的描绘,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就描写对象说,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就描写方式说,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高考试题中常见的测试内容有侧面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摹声摹色、点面结合、渲染与白描、细节描写、欲扬故抑等。
抒情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抒发,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高考试题中常见的测试内容有直抒胸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人抒情、借古抒情、情景交融等。
【经典链接】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全国Ⅰ卷)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简析:词中的“景”主要集中在上片,细风中春柳轻扬,春雨笼罩着半壕春水和满城春花,虽是暮春,仍然充满春意,生机勃勃。诗人当时已近不惑之年,却老大无成,连回乡的愿望都无以满足,面对眼前“未老”的春景,诗人叹息不已。于是诗人自我安慰,还是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的一切,借诗酒来自娱吧。诗人就是这样用细腻的笔触巧妙地把苦闷与无奈之情融汇在景物描写中。
答案示例: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简析:上片中寒山、大地、秋空共同组成了一幅秋季围猎的场景,因而触发了词人少年时期走马逐猎的回忆。
答案示例: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或烘托)了鹰的形象。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词人在篇中托物言志,借咏鹰抒发了虽年华老去而意气未衰的感慨,也表达了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惩奸除弊的人生理想。
答案示例:“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技法点睛】
1.动静结合:就是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相辅相承。如刘分攵的《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前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后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2.虚实结合:“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
3.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如李白的《听蜀僧溶弹琴》的第四联“不觉春山碧,秋云暗几重”,两句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作者陶醉于琴声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4.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5.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6.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的三四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7.情景交融: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乍一看好象是单纯地写景,实际上蕴涵着诗人喜怒哀乐的感情,如杜甫的《春望》的第二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草木丛生的城池,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诗人在写景中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家人的眷念之情。
(审稿:刘起增编校:刘瑞芹)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考试大纲》中的明确要求,能力层级是E,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描写和抒情。
描写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入微的描绘,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就描写对象说,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就描写方式说,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高考试题中常见的测试内容有侧面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摹声摹色、点面结合、渲染与白描、细节描写、欲扬故抑等。
抒情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抒发,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高考试题中常见的测试内容有直抒胸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人抒情、借古抒情、情景交融等。
【经典链接】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全国Ⅰ卷)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简析:词中的“景”主要集中在上片,细风中春柳轻扬,春雨笼罩着半壕春水和满城春花,虽是暮春,仍然充满春意,生机勃勃。诗人当时已近不惑之年,却老大无成,连回乡的愿望都无以满足,面对眼前“未老”的春景,诗人叹息不已。于是诗人自我安慰,还是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的一切,借诗酒来自娱吧。诗人就是这样用细腻的笔触巧妙地把苦闷与无奈之情融汇在景物描写中。
答案示例: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简析:上片中寒山、大地、秋空共同组成了一幅秋季围猎的场景,因而触发了词人少年时期走马逐猎的回忆。
答案示例: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或烘托)了鹰的形象。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词人在篇中托物言志,借咏鹰抒发了虽年华老去而意气未衰的感慨,也表达了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惩奸除弊的人生理想。
答案示例:“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技法点睛】
1.动静结合:就是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相辅相承。如刘分攵的《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前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后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2.虚实结合:“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
3.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如李白的《听蜀僧溶弹琴》的第四联“不觉春山碧,秋云暗几重”,两句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作者陶醉于琴声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4.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5.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6.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的三四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7.情景交融: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乍一看好象是单纯地写景,实际上蕴涵着诗人喜怒哀乐的感情,如杜甫的《春望》的第二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草木丛生的城池,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诗人在写景中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家人的眷念之情。
(审稿:刘起增编校:刘瑞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