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一提到巴比伦(Babylon),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不禁疑惑——难道是我太孤陋寡闻?或将在学校书本中学到的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的内容,都在日后纷繁的新知中,一起淹没在了记忆的最底层?!
对于巴比伦的崭新认识,是2009年6月从《圣经·启示录》中知道的。而初识巴比伦古城遗址,我的文件记录显示为2010年9月25日!
无意中翻阅古迹图片,竟发现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果然有一座叫巴比伦的古城遗址。
巴比伦是罪恶的大城吗?为什么巴比伦会在《圣经·启示录》中被描绘为“成了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并各样污秽可憎之雀鸟的巢穴”?
仔细阅读文字的叙说时,冥冥中感觉巴比伦古城之所以能拔地而起,似乎跟美索不达米亚宗教中、巴比伦的主神马尔杜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说,这位主神马尔杜克的占星是木星,同时也被称为太阳神,而马尔杜克的圣畜则是马、狗以及舌分两叉的一只龙——这是根据史诗中记载的结果。而所谓的圣畜,就是神曾经的动物之身——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古巴比伦王国与新巴比伦王国
巴比伦为古代闪族语,原意为“众神之门”。
巴比伦原是幼发拉底河的一个小村落。由于这里土地肥沃,地处交通要道,很快便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占地2100英亩,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成为两河流域的明珠。
历史上曾存在两个巴比伦帝国: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是阿摩利人在两河流域建立的文明古国。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便出现了文明的曙光。“两河”,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指的是由这两条河冲积而成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古希腊人称这片土地为“美索不达米亚”。美索不达米亚又分两部分,南边叫巴比伦尼亚,北边叫亚述。正如尼罗河是古埃及文明的摇篮,“两河”是古巴比伦文明的发源地。
阿摩利人原是叙利亚草原的游牧部落,公元前1894年,在苏姆·阿布门的带领下来到美索布达米亚,并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巴比伦曾是西亚最繁华的政治、经济以及商业和文化中心,这里还曾是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的首都。
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是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在位),他缔造了巴比伦帝国。根据泥版文献记载,汉谟拉比是一位才华横溢、野心勃勃的政治家,是巴比伦历届国王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他继承王位后,即着手进行统一两河流域的扩张。汉谟拉比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外交政策,首先与拉尔撒结盟,灭亡伊新;接着又与马里联合,征服拉尔撒;灭亡拉尔撒后,他又掉转枪口,挥兵直逼马里城下,迫使马里俯首称臣。经过30多年的征战,除北部的亚述,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最后定都巴比伦。
汉谟拉比在巴比伦帝国建立了君权神授的中央集权制度。他不仅设立了中央政府机构,还派总督管理较大的地区,城市和较小的地区则派行政长官管理。而全国大小官员都由汉谟拉比亲自任命,他还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独揽了军事大权。汉谟拉比的专制统治还表现在对经济方面的控制。国家对地方征收各种赋税,并统一管理全国的水利系统,他在位时,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在基什和波斯湾之间开凿了一条运河。泥版文书记载,这条运河的开凿,不但使大片荒地变成良田,而且使南部许多城市永绝水患之灾。总之,在汉谟拉比时代,豪华雄伟的宫殿,巍峨壮丽的神庙,横跨幼发拉底河的大桥,跨海运输的商船……这一切都无不显示巴比伦的辉煌与兴盛。巴比伦城不仅是强大王国的首都,而且成为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汉谟拉比最大的贡献是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在这部著名法典的前言中,对汉谟拉比的神化和丰功伟绩的盛赞是绝无仅有的:“当神圣庄严的安努,安努纳基之王以及贝勒,皇天后土的主宰、兼巴比伦命运的决定者,伴同马尔杜克,对全人类进行统治时……当诸神郑重提及巴比伦之名时,当诸神就全世界特别选定巴比伦,并在这里建立一万年坚固不催的王国时,安努及贝勒叫道:汉谟拉比,值得称赞的人君,诸神的虔诚者,你当使正义传播四方,你当铲除邪恶、抑强扶弱……你当教化万民、增进福祉……你满足了百姓的需要,你保全了巴比伦的生命财产,你确是我们的忠心奴仆。你的所作所为,使我们深感高兴。”
汉谟拉比在位40多年,使巴比伦成为一个东起波斯湾、西至地中海的强盛国家。汉谟拉比死后,古巴比伦王国逐渐走向衰落。约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北方入侵的赫梯(亚述)人所灭。
1000多年后,从西部沙漠迁来的又一支闪族人——迦勒底人在巴比伦建立了巴比伦历史上最后一个独立王朝,再现了古巴比伦帝国的昔日辉煌。战胜了亚述的迦勒底人在巴比伦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为了和那个被亚述灭掉的古巴比伦王国区别开,人们把它叫做新巴比伦王国。
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时(前605~前562)虽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对外征战,却未忽视国内建设,他注意发展经济,在尼普尔附近修建了一个巨大的水池,使很多河渠流往这里,在干旱时可调节水的分配。注重巴比伦的城市建设,使该城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商业中心。城市有豪华的宫殿、著名的“宫(空)中花园”、以及马尔杜克神庙、伊什塔尔女神庙、巴比伦塔(巴别塔)楼等著名建筑。在尼布甲尼撒统治时期,巴比伦城修有两道围墙和一道护城河,城门装饰华丽,成为一个坚固的军事堡垒。
但是巴比伦的奴隶主们忙于争权夺利,纵情享乐,以为他们的城墙高大而坚固,谁也攻不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敌人会利用穿过城墙的幼发拉底河打进来——波斯王居鲁士下令在幼发拉底河中修筑了一座水坝,把河水放到坝的一边去,他的军队从另一边放干水的河床中偷偷进入城里,未经交战就占领了新巴比伦。据说,有一些巴比伦商人做了波斯人的内应。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38年,也就是中国春秋末年。新巴比伦王国仅存88年就灭亡了。
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占领了巴比伦城,巴比伦开始失去往日的辉煌,到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巴比伦逐渐势微。公元前330年春,亚历山大引兵北上追杀了波斯国王大流士,并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但他还不到33岁时,即因发热生病而亡。公元前689年,巴比伦为亚述王西拿基立所毁。
从亚历山大进入巴比伦到塞琉西王朝时期,巴比伦城开始沙漠化。至公元前二世纪,古巴比伦被沙漠彻底摧毁,在岁月无情的涤荡下,滚滚黄沙掩埋了昔日辉煌无比的巴比伦城。
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城及布局
巴比伦古城遗址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是与古代中国、印度、埃及齐名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其古老的文明由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和迦勒底人共同创造,史称巴比伦文明或“巴比伦——亚述文明”,抑或“两河流域文明”(世界另三个古文明发源地为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
古希腊历史学家对巴比伦城多有记载,其中以希罗多德的记载最早。遗址的考古发掘是1899~1917年进行的。根据史料和考古资料记载,可大致复原尼布甲尼撒时期的城市布局。
尼布甲尼撒二世为摆脱幼发拉底河地下水的侵蚀,将祖先营造的城垣和宫殿都填平了,在这个更高的地基上重建新城。
当时幼发拉底河可能从城的中部流过,主要建筑集中在河东。城墙的两端起于幼发拉底河畔。河对岸是巴比伦的新城区,一座大桥横跨幼发拉底河,将新城区与主城连在一起。所以,这座城墙不仅是巴比伦人用来抵御敌人的主要屏障,而且也是一道保护巴比伦城不受河水泛滥之害的可靠堤防,同时幼发拉底河也成了可有效抵御外侵的一条护城河。
据考古人员对遗址的实测,全城占地41平方公里,由护城壕、外城墙、内城墙三重环绕。外墙长16公里,内墙长8公里,均以砖砌成。犹太俘虏就囚禁在内外墙之间。
巴比伦城以其豪华壮丽著称于世,从巴比伦城重建图中显示,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皇宫、伊什塔尔门、游行大道、神庙、寺塔,以及远处的空中花园,非常壮观。
城市是方形的,每边长 22.2 公里。围绕城市的城墙大约有 8.5 公尺高,是用砖砌和油漆浇灌而成的。4 匹马拉的战车可以在宽阔的城墙上奔驰。城池的8道城门用8个神的名字命名。
全城有 100 扇用铜做成的城门,因此希腊大诗人荷马又把巴比伦城称为“百门之都”, 其中最有名、最具规模、也最漂亮的就是伊什塔尔门,是以巴比伦神话中掌管战争和胜利的女神伊什塔尔命名的。门高12米,宽近20米,以彩色玻璃砖饰面,雕有野兽图像和各种图案,双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每道门有4个瞭望楼,其间以拱形过道相连,城墙有两重,以泥砖或烧砖砌成,其中外墙最宽处有7.1米。墙外壁及塔楼用色彩艳丽的彩釉砖和琉璃砖砌成,砖上饰有兽类浮雕,浮雕高约90公分,共有575座。由于多次战火,此门现为该城惟一完整的建筑,1901年被德国人拆走,由柏林国家博物馆复原收藏。
主要大街从9个城门开始,条条通向马尔杜克神庙,路面由大块砖头和天然沥青铺成。神庙附近是巴比伦塔(又称通天塔或巴别塔)。
进正门是南北向的游行大街,街道以石或砖铺筑。
伊什塔尔门和大街两侧均装饰有彩釉动物浮雕,动物横向排列。
游行大街以西,伊什塔尔庙西南方是主要宫殿区,即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南宫,由5个院落组成,中心第3号院落里饰有彩釉砖拼成的狮子图形及各种花木几何图案。南宫东北角就是空中花园。城中有神庙多处,城中心是马尔杜克神庙和塔庙。城东有母神宁玛赫庙和女战神伊什塔尔庙。城中出土遗物有陶器、玻璃器、装饰品、圆筒印章、泥板文书等。
因为新巴比伦人学会了用色彩明快的上釉砖建造主要纪念物,所以巴比伦城的色彩令人吃惊。著名的例子是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城墙,城墙以亮丽的蓝色为底色,有白、黄两色组成的狮子;公牛和龙的图案散布在城墙各处,由上到下一层一层地排序着,昂首阔步,栩栩如生。
据说,空中花园可以使其坐落在城市中的3个不满居民和所有其它“我”方城市中的1个不满居民变得安定。
然而,从公元前539年起,巴比伦城曾先后被波斯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和帕提亚人占领。自公元前4世纪末逐渐衰落,到公元2世纪则沦为一片废墟。当年“女神门”内庆典大道两旁的120尊石狮早已荡然无存。
综观巴比伦的建筑风格,一是就地取材,一是防风抗热。此地千里之内,无石可取,惟有取土制砖一途,因此大建筑物均靠砖建造,道路、城堡也无例外。宫房与贵族宅邸都是高墙、双层隔墙和厚屋顶,外观多呈曲线与拱形,窗户里大外小,除了防御之需要外,主要在于防暑抗热。
传说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又称悬园,由于花园比皇宫宫墙还要高,给人的感觉如同悬挂在空中。事实上,巴比伦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并非悬浮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出自希腊文Paradeisos一字的意译。其实,Paradeisos的直译应为“梯形的高台”,所谓“空中花园”,实际上就是建筑在“梯形高台”上的花园。希腊文Paradeisos(空中花园)后来蜕变为英文Paradie(天堂)。
“空中花园”和巴比伦文明的其它著名建筑一样,早已淹没在滚滚黄沙之中。要了解“空中花园”,只能通过后世的历史记载和近代的考古发掘。如今人们熟知的空中花园,基本是从他人的著作中看到,或是从别人口中听来的。那么,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到底有何传奇?为什么要建筑这样奇特的花园?
一种传说是公元前1世纪中叶,西西里岛的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Diodorus Siculius)在他的四十卷《历史丛书》中所说的,空中花园是由亚述女王塞米拉米丝为供自己玩乐所建。空中花园或许真有其园。但据说塞米拉米丝却只是希腊传说中的亚述女王。
另一种传说是来自巴比伦祭司,历史家贝罗索斯(Berossus)公元前三世纪前期的著作。贝罗索斯写过一部关于巴比伦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他向希腊人介绍巴比伦的来源,说它(空中花园)是尼布甲尼撒王(Nebuchadnezzar)担任巴比伦王时,迎娶了北方国米提王(Medes)之女安美依迪丝(Amyitis)(另一说法是娶了与传说中的亚述女王同名的波斯国公主“赛米拉米斯”)为妃。而米提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仅山林茂密,而且花草丛生,从小在那个优美环境中长大的王妃,很不适应常年干旱少雨的巴比伦生活,整日郁郁寡欢,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尼布甲尼撒王为了取悦思乡的王妃,决定不惜人力物力,倾全国之资在巴比伦修建一座花园——不仅是花园,而且要比米底的任何一座花园更瑰丽、美好。
第三种传说认为,“空中花园”并不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的,而是一位叙利亚国王为取悦他的一个爱妃而特意修筑的。
有些记载甚至认为,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实际上指的是亚述国王辛那赫理布在其都城尼尼微修筑的皇家园林。
考古学家眼中的空中花园
充满诱惑的空中花园,引得无数建筑大师和艺术巨匠怦然心动,为之神往。
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安提巴特慕名来到巴比伦城,见到了心仪已久的“空中花园”。此时的花园虽然早已花草凋零,蜂蝶散尽,没有了昔日的“花容月貌”,只剩一副“骨架”悬在空中,但是,安提巴特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其与埃及的胡夫金字塔、亚历山大城灯塔等相提并论,给它戴上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桂冠。仅此一端,就足见“空中花园”昔日的风韵。
然而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座花园实际上并非什么杰作,其长宽高都不过几十米而已,只是由于古代希腊没有特别高大宏伟的建筑,才使其鹤立鸡群,成为希腊人眼中的“奇迹”。
事实上,流传至今的有关“空中花园”的记载,确实、也几乎都是出自古希腊、古罗马作家及历史学家之手。现代历史学家争论说:当亚历山大大帝的士兵们到达了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并看到了巴比伦时,深为眼前的美景所震撼,其中包括“空中花园”;他们后来回到单调枯燥、崎岖不平的家乡时,也将对花园美景的回忆和橄榄枝带了回来,并向故乡的人们大肆夸赞。此说也合乎逻辑,因为当古希腊人还没有迈进文明门槛的时候,两河流域的文明已经延续了大约2000年。
尽管如此,无数的考古学家还是怀着无限的遐思前去追寻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德国人罗伯特·科尔德维就是其中之一。1899年,科尔德维带领考古队踌躇满志地来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即史书上所记载的古巴比伦城的遗址所在地。随后,指挥手下人挥舞工具干了起来,企图要使这座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城重见天日,要弄清楚这里究竟有没有传说中美丽的“空中花园”。
一天,他们在古城南宫的东北角挖掘出一个不寻常的、半陷于地下的近似长方形的建筑物,面积约为42×30米。这个半地下建筑由两排小屋组成,每个小屋的平均面积仅2.2×3米,其中的一间小屋内还发现了一口开了三个水槽的水井。考古队员想象不出这口井有什么特殊用处,便继续挖掘。后来他们又发掘出一座石砌的圆拱建筑。
科尔德维立刻意识到这座建筑非同寻常:
首先,古迹的地点在巴比伦城最古老的一部分,名叫巴比尔,而这里有最早的地窖。
其次,这是巴比伦出现的第一座圆拱建筑,是用石料和常见的砖砌成的。
第三,是那口怪模怪样的古井。这套建筑物的结构确实非常特殊,从设计到建筑都十分出色。
科尔德维认为,那几个圆拱一定具有特殊的用途。他启动脑中储存的所有相关资料,最后不由得眼睛一亮:这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因为在所有记载巴比伦的资料中,从约瑟弗斯、狄奥多鲁斯、台西亚斯和斯特拉波的著作,到所有已经破译的有关巴比伦城这座“邪恶的城市”的楔形文字的铭文,只提到两处建筑是使用石料的,并且都特别强调指出是石结构:一处是卡色尔的北城墙,科尔德维已经在那里发现有石料;另一处就是“塞米拉米斯的悬空花园”。
科尔德维虽有此推想,但始终不能断定自己的想法正确无误。在他看来,挖掘出的三条竖井无疑是抽水井。用于抽水的机器虽然早已荡然无存,但当年很可能配有一套由链条带动的水泵,以便能够不停地抽水。
为了展现“空中花园”的面貌,他充分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空中花园”由一些圆拱支撑着,铺垫在这些小屋坚固的拱顶之上的是厚厚的土层,土层上面栽种着花草和树木。一条用链条带动的抽水设备将井水送上蓝天,然后“飞流直下三千尺”。
此情此景,着实有些壮观迷人。
在考古发掘中,科尔德维的考古队也确实发现了这里曾种植过大批花木的遗迹。然而,“空中花园”本身所达到的“成就”令科尔德维失望,比起其他六大古迹来,它似乎羞于见人。科尔德维也难以理解这一事实上的“悬空花园”何以堪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因为即便在这座古城里,比它更引人注目的古迹虽说屈指可数,但也并非绝无仅有。
空中花园的建筑结构和供水系统
美索布达米亚(两河之间)平原十分缺少石材,而空中花园距离幼发拉底河距离颇远。因为石材的缺乏,研究者相信空中花园所用的不是砖块,而是一种以芦苇、沥青和瓦片混合而成的材料,更有文献指石块被加入了一层铅,以防止河水渗入地基。
空中花园在公元前600年建成,建在尼布甲尼撒皇宫之中,为一阶梯式的四层建筑,其建筑手法为立体造园,将花园放在四层平台之上,由沥青及砖块建成,平台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撑,底座面积约1260平方米,上面的四层平台架在用石块垒起的石柱上。
平台由下到上逐层缩小,中间用石梯相连,每层平台都用大理石拼砌,上面铺有芦苇和沥青的混合物。台阶种有全年翠绿的树木。每层平台就是一个花园,上面开辟了幽静的林间小路,小路旁是潺潺溪流和数不清的奇花异草,还建有溪流、瀑布、长廊和亭阁。
巨大的拱形石柱牢牢地支撑着整个结构,地面上铺上石板、芦苇、沥青和嵌板等材料,严密防止水的渗漏,在这些材料上,再铺上一层足够大树扎根的厚厚的土壤。最后,就出现了这个高达105尺的,相当于30层楼的建筑物。
花园的最上层安放了一个大型水槽,除了透过水管向植物供水,也利用喷水器材进行人工降雨。环绕花园的高墙镶嵌着许多色彩绚丽的狮子。在炎热的夏天,国王就可以和他的爱妃一起在低洼处的舒适房间中观赏房檐滴落的瀑布似的水珠。
在花园中央还修建了一座城楼。由于花园比宫殿的墙壁还要高,远远望去,仿佛整个花园悬浮在空中。
据历史学家说,“从壮大和宽广这一点看,空中花园显然远不及尼布甲尼撒宫殿,或者巴别塔。但它的美丽、幽雅以及难以抗拒的魅力,都是其它建筑望尘莫及的。”
虽然多数人都支持贝罗索斯的说法,但空中花园究竟是谁、又为谁所建?仍然只是个揣测。何况,考古学家至今仍未能找到它的确实位置。
事实上,大半描绘空中花园的人都从未涉足巴比伦,只知有座奇妙的花园,波斯王称之为天堂。而在两相凑合下,形成遥远巴比伦的梦幻花园。
对空中花园记述最为详尽的是出自Berossus 和 Diodorus Siculus等希腊历史学家笔下, 其中以希罗多德的记载最早。但在巴比伦文献中,空中花园仅是一个谜,历史记录对此花园只字未提——尽管在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时期存留下的各种书写板上发现了对那个时期的宫殿、巴比伦城以及巴比伦的城墙有种种描述,但这些书写板上却没有一处提到过空中花园。甚至那些对空中花园进行过详细描述的历史学家们也从没有亲眼目睹过。
根据考古学者的描述,空中花园的最上面建有大型水槽,透过水管,随时供给植物适量的水分。有时候,也用喷水器降下人造雨;在花园的低洼部份,建有许多房间,可以看到成串滴落的水帘。即使在炎炎盛夏,也能感到非常凉爽。在常年平坦干旱,只能生长若干耐盐灌木的土地上,竟能出现如此令人惊叹的绿洲,着实是巴比伦的奇迹。
至于灌溉用水,据说是依靠地下小屋中的压水机源源不断供应的。考古学家经过考证证明,那时的压水机使用的原理和我们现在使用的链泵基本一致。有研究者认为,空中花园的输水设备应该比记录的更完善——奴隶们把几个水桶系在一个链带上与放在墙上的一个轮子相连,轮子转动一周,水桶就跟着转动,完成提水和倒水的整个过程,把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水再通过水槽流到花园中进行灌溉,这种压水机现在仍在两河流域广泛使用。
撰写空中花园奇观的人称:“那是尼布甲尼撒王的御花园,离地极高,高大树木的悬根由跳动的喷泉洒出水沫浇灌”。
公元前三世纪,菲罗曾记述说“园中种满树木,无异山中之国,其中某些部分层层叠长,有如剧院(的座椅)一样,栽种密集枝叶扶疏,几乎树树相触,形成舒适的遮荫,泉水由高高喷泉涌出,先渗入地面,然後再扭曲旋转喷发,通过水管冲刷旋流,充沛的水气滋润树根土壤,永远保持湿润。”
空中花园虽然比不上伊什塔尔门和游行大道多彩多姿,也不如巴别塔那样气势雄伟,但是作为精巧华丽的古代建筑则是出类拔萃的。
有人赞扬说,空中花园“仅仅是成功地采用了防止高层建筑渗水及供应各平台用水的供水系统,足以令它名扬千古了。”
也有人说:空中花园“是诗人和古代历史学家的想象力把这所有的元素混合在一起制造出了世界奇观之一。”
巴比伦城的“巴别”通天塔之谜
在距空中花园不远处,曾屹立着一座无比壮观的巨塔——“巴别”通天塔。这座塔为何称作巴别塔?真的能“通天”吗?它到底是派什么用场的?
人们并不知道巴别塔最初从何而来,只知道早在远古时代,它就走进了犹太人的《圣经·旧约》之中。
据《圣经·旧约》记载:洪水大劫之后,天下人都讲一样的语言,都有一样的口音。后来诺亚的子孙越来越多,遍布地面,于是向东迁移。在示拿地(古巴比伦附近),他们遇见一片平原,定居下来。
由于平原上用作建筑的石料很不易得到,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
于是他们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
他们又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由于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建成的巴比伦城繁华而美丽,高塔直插云霄,似乎要与天公一比高低。
没想到此举惊动了上帝!上帝深为人类的虚荣和傲慢而震怒,不能容忍人类冒犯他的尊严,决定惩罚这些狂妄的人们。他看到人们这样齐心协力,统一强大,心想:如果人类真的修成宏伟的通天塔,那以后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一定得想办法阻止他们。于是他悄悄地离开天国来到人间,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他们分散在各处,那座塔于是半途而废了。
在希伯来语中,“巴别”是“变乱”的意思,于是这座塔就称作“巴别塔”。也有人将“变乱”一词解释为“巴比伦”,称那座城叫“巴比伦城”,称那座塔叫“巴比伦塔”。而在巴比伦语中,“巴别”或“巴比伦”都是“神之门”的意思。
同一词汇“巴别”在两种语言里竟会意思截然相反,着实令人费解。其实这是有缘由的。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灭掉犹太国,拆毁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烧掉神庙,将国王连同近万名臣民掳掠到巴比伦,只留下少数最穷的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犹太人在巴比伦多半沦为奴隶,为尼布甲尼撒修建巴比伦城,直到70年后波斯帝王居鲁士的到来才拯救了他们。亡国为奴的仇恨使得犹太人刻骨铭心,他们虽无力回天,但却凭借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愤怒。于是,巴比伦人的“神之门”在犹太人眼里充满了罪恶,遭到了诅咒。他们诅咒道:“沙漠里的野兽和岛上的野兽将住在那里,猫头鹰要住在那里,它将永远无人居住,世世代代无人居住。”
事实上,巴别塔早在尼布甲尼撒及其父亲之前就已存在,古巴比伦王国的几位国王都曾进行过整修工作。但外来征服者不断地将之摧毁。
尼布甲尼撒之父那波博来萨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后,也开始重建“巴别”通天塔,他在铭文中写道:“巴比伦塔年久失修,因此马尔杜克命我重建。他要我把塔基牢固地建在地界的胸膛上,而尖顶要直插云霄。”但尼布甲尼撒之父只将塔建到15米高。到了尼布甲尼撒时期,则“加高塔身,与天齐肩”。塔身的绝大部分和塔顶的马尔杜克神庙是尼布甲尼撒主持修建的。备受人称赞的“巴别”塔一般指的就是那波博来萨父子修建而成的那一座。
这座塔的规模十分宏大。公元前460年,即塔建成150年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游览巴比伦城时,对这座已经受损的塔仍是青睐有加。根据他的记载,通天塔建在许多层巨大的高台上,这些高台共有8层,愈高愈小,最上面的高台上建有马尔杜克神庙。墙的外沿建有螺旋形的阶梯,可以绕塔而上,直达塔顶。塔梯的中腰设有座位,可供歇息。塔基每边长大约90米,塔高约90米。
据19世纪末期的考古学家科尔德维实际的测量和推算,塔基边长约96米,塔和庙的总高度也是约96米,两者相差无几。巴别塔是当时巴比伦国内最高的建筑,在国内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人们称它“通天塔”。也有人称它是天上诸神前往凡间住所途中的踏脚处,是天路的“驿站”或“旅店”。
巴别塔是一座宗教建筑
将塔修得如此高大,真的是如《圣经》中所言,要让失散四方的人们有一个集中的地方吗?
人们普遍认为,巴别塔是一座宗教建筑。在巴比伦人看来,巴比伦王的王位是马尔杜克授予的,僧侣是马尔杜克的仆人,人民需要得到他的庇护。为了取悦他,换取他的恩典,保障国家城市的永固,巴比伦人将巴别塔作为礼物敬献给了马尔杜克。
在“巴别”塔里,每年都要定期举行大规模的典礼活动,成群结队的信徒从全国各地赶来朝拜。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塔的上下各有一座马尔杜克神庙,分别称上庙和下庙。下庙供有神像。上庙位于塔顶,里面没有神像但金碧辉煌,由深蓝色的琉璃砖制成并饰以黄金。巴比伦人按照世俗生活的理想来侍奉他们的神灵。大殿内只有一张大床,床上“铺设十分豪华”(如同希腊和罗马贵族一样,美索不达米亚贵族也是躺着进食),床边有一张饰金的桌子。
庙里只住着一位专门挑选出来陪马尔杜克寻欢作乐的年轻美貌的女子。僧侣们使人们相信,大神不时地来到庙里并躺在这张床上休息。
只有国王和僧侣才能进入神殿,为马尔杜克服务和听取他的教诲;这种超级神圣的东西是同老百姓无缘的,他们只能远远地敬拜心目中的神灵,据说因为如果近在咫尺,普通人经受不起大神的目光。
据希罗多德记载,神像和附属物品一共用去黄金800泰仑,折合现价约值2400万美元。考古学家曾经在僧侣的一个住处发现一只石鸭,上有铭文“准秤一泰仑”,石鸭约重29.68公斤。如果希罗多德的记载可靠,则照此推算,马尔杜克神像连同附件一共重约23700公斤,都是纯金所铸或制作。除了神灵,谁能享受如此高的礼遇?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巴别塔除了奉祀圣灵还有另外两个用途。其一是尼布加尼撒二世借神的形象显示个人的荣耀和威严,以求永垂不朽。其二是讨好僧侣集团,换取他们的支持以便稳固江山。
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认为,巴别塔是一个天象观测台。新巴比伦人信仰拜星教,星体就是神,在他们的神话中,马尔杜克是木星。新巴比伦王国的僧侣们神秘地登上塔顶,难道真的是侍奉半躺在床上的马尔杜克大神吗?对此希罗多德颇不以为然。现代学者则揣测,说不定正是他们半躺在床上观测天象呢!况且,人类早期的天文知识直接产生于宗教和巫术之中,掌握这些知识的多是僧侣。新巴比伦人取得了当时世界最杰出的天文学成就,这座塔的功劳恐怕不可抹杀。
也有人认为,巴别塔是多功能的。塔的底层是祭祀用的神庙,塔顶则是用于军事嘹望的哨所。
不管怎样,5000多年以前,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处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在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的地方,一座气势磅礴、巍峨雄伟的通天塔拔地而起,这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更不能不使当时的见闻者想入非非。
波斯王下令摧毁巴比伦城,巴别塔在劫难逃
正是这座巴别塔使得无数英雄为之倾倒。
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鲁士攻下巴比伦后,即被巴别塔的雄姿所折服,他不仅没有毁掉它,反而要求他的部下在他死后按照巴别塔的样子,在墓上建造一座小型的埃特门南基(埃特门南基是巴别塔的另一个名字,意为“天地的基本住所”)。
然而,后来巴别塔终于毁掉了,波斯王薛西斯怨恨巴比伦人民的拼死反抗,恨屋及乌,下令彻底摧毁巴比伦城,巴别塔厄运难逃,变成一堆瓦砾。
即使如此,以热爱文化名垂青史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是爱慕它的雄姿。公元前331年,他远征印度时,特意来到了巴别塔前,英雄与奇观的对话大概只有彼此才能知晓。他一度要修复这座传奇般的建筑,下令全部拆除旧塔,一座更加宏伟壮丽的神塔眼看着有救了。然而,这只是让人空欢喜而已。据说,此时,一只患有疟疾的蚊子叮了他一下,这位文治武功盖世的一代天骄于是一命呜呼,巴别塔也就备受冷落了。
事实是,这项工程实在是太大了,仅清理废塔就需要一万人工作两个月时间,于是,他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几千年下来,这座塔已变成了废墟,似乎真的应验了犹太人的诅咒。
即便如此,几千年后的考古学家科尔德维见到它时,仍由衷地发出了赞叹之声。科尔德维写道:“尽管遗迹如此残破,但亲眼看到遗迹是绝非任何书面的描述可比的。通天塔硕大无比……四面是僧侣们朝拜的豪华的殿堂,许多宽敞的仓库,连绵的白墙,华丽的铜门、环绕的碉堡,以及林立的一千座敌楼。当年这样壮丽的景象,在整个巴比伦是无与伦比的。”
在人们看来,昔日的“巴别”通天塔,比之列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并不逊色,它一起家就被视作5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鼎盛时代的标志。
那它为何没有列入世界奇迹呢?
有人解释说,当第一批关于世界奇迹的名单出现时,巴别塔已不存在了,只剩下地面上一个巨大的洞穴。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洞穴也慢慢地被填平了。只是通过科尔德维的努力,才重新确定了巴别塔原来所在的位置。
有人则认为巴别塔另有所在。在巴比伦城西南一个叫波西帕的地方,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座古塔庙的残骸。远古时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神庙林立,发现一座并不为奇。但问题是,有人在此庙附近发现了一些文字残片,而且根据其中的记载,巴比伦的一个国王曾下令在这里建造塔庙,不知何故,没等竣工,国王突然下令停工,于是就留下了一个半截的塔庙。他们又联想到神话中的巴别塔也是没有建完,于是推测波西帕塔庙很可能就是神话中的巴别塔的原型。
巴比伦城遭无情破坏后的复原
巴比伦古城遗址上最触目惊心之处,是一个个挖走了砖块的深坑。最大的一个坑呈正方形,长宽各90米,下面渍着地下水。考古学家考证,这里就是通天塔的基址。塔坍下之后,当地居民“发财”的机会到了,把它搬去建造了很多很多的住宅。一块块,一层层地扒下去,直捣深基,直至出水没法再挖为止。
为什么埃及的金字塔、神庙、古墓能保留到今天,而同时期的巴比伦却荡然无存呢?
尼罗河两岸有的是石,什么都是用石建筑的,而巴比伦只能使用土坯或土坯烧成的砖,土坯其内,砖包其外,即使砖墙无恙,泥坯墙也会软坍下来。巴比伦城又有地下水的浸淫,盐碱的腐蚀,洪水的泛滥,无情的岁月不容它长存人间!
外族多次入侵,每一次毁灭性的破坏,要比大自然千百年的侵蚀惨重得多。而现代强盗以考古为名的掠夺,更使巴比伦遭到彻底的毁灭。前面所说的德国人1901年的“考古”,历时18年的挖掘,把阿什塔尔门搬走了,甚至一条近百米长的沥青和砖块路面也被挖走了,然后复原于柏林,装璜帝国博物馆的门面。
现在到巴比伦能看到什么呢?一座城门已经复原,城门内建起一座博物馆,收藏从国外找口的25万件文物,展出两个巴比伦城的模型。南宫附近尚存一座石狮,以整块青灰石雕成,狮身长3米,高2米,宽1.5米,高踞于一块长方形石垫上,威风凛凛,爪下踩着一个象征敌人的奄奄一息的石头人。马其顿时代遗存的七级圆形剧场,已用现代材料加以复原,惟“古”味已不浓了。
在1901年考古之前,巴比伦只是一片无人问津的不毛荒地。阿什塔尔门、圆形剧场、宫殿基础和部分城基、路面能够保存下来,还应该归功于泥沙的覆盖。1978年,伊拉克政府开始古城重建工程,第一期有神庙、南宫、空中花园、凯旋门等23座建筑物。
伊拉克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亚述文明、新巴比伦文明,在辉煌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伊拉克又充当了中坚,这份遗产让历代伊拉克人自豪不已,萨达姆上台以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发掘、整理、保护和恢复历史古迹,在全国设置了1万多处古迹保护场所。在巴格达的枣拉公园原样复建了新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巴格达市内博物馆众多,其数量在中东各大城市中首屈一指,可位列世界最大博物馆的行列之一,里面收藏了远古时期曾在两河流域生活过的各个民族的文物,反映了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塞尔柱和萨珊等各个时代的文明情况。
为了发展旅游业,1978年,伊拉克政府制定与实施了一项修建巴比伦遗址的计划,在遗址上仿建了部分城墙和建筑,在城内修建了博物馆,陈列出土的巴比伦文物,其中,犹以一块高逾2米的黑色闪绿岩石碑的复制品最为珍贵,石碑的上半部是镌刻太阳神(马尔杜克)将权柄授予汉谟拉比情景的精致浮雕,下半部则为用楔形文字记载的《汉谟拉比法典》全文。这部由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领导制定的世界第一部法典的石碑原件现保存在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此外,伊拉克政府还在巴比伦遗址和巴格达市内仿古重建了马尔杜克神庙和空中花园,修葺一新的古城淡蓝色城墙高数丈,重现了这座古城昔日的风韵。
巴比伦人关于历法的卓越成就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象尼罗河一样定期泛滥,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尔人发明了太阳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天分成12个时辰,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公元1901年曾在伊朗古部苏萨城发掘出一支2.23米高的黑色玄武岩圆柱,顶部圆周1.65米,刻着太阳神马尔杜克和汉漠拉比的精美浮雕;底部圆周1.9米,共刻楔形文字约八千字,包罗法典282条,即《汉谟拉比法典》。巴比伦现存的是复制品,原物被法国掠存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至于该法典为何流落于伊朗,可能与古代战争的侵掠有关系。
汉谟拉比曾自称为“世界四方之王”,其所颁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亚第一部成文法典。该法典内容庞杂,有诉讼手续、盗窃处理、租佃关系、债务赔偿、婚姻立嗣、遗产继承、奴隶地位等民刑事的处理原则。法律绝对维护奴隶主的特权,如第7条确定奴隶出卖主人财产应处死;第205条规定奴隶否认主人、或打自由人嘴巴者,处以割耳之刑等。
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特别是数学和天文学。后来的希腊文化、罗马文化都深受巴比伦的影响。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整个中世纪野蛮的欧洲。
楔形文字碑印证远古大洪水之悬案
苏美尔人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或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因其形状像楔子而命名,是苏美尔人的一大发明,它由图画文字经几百年时间,约在公元前3000年中期才完成。
19世纪中叶,英国人莱亚德在发掘亚述王国首都尼尼微时,将2万多块楔形文字碑带回英国。这种刻在泥板上的文字,印证了《圣经·创世纪》上“洪水与诺亚方舟”的故事,解决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争论最激烈的上古大疑案之一:远古初民时代,地球确曾是被一场特大洪水淹没过,由此,全世界才会有这么普遍的关于一场大洪水的传说。
关于大洪水的传说,巴比伦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这个神话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情形:一位巴比伦国王的祖先梦见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诉他,洪水就要淹没大地,来惩罚人类的罪恶。因为他一向对神十分虔诚,所以神要搭救他。
这个人听从神的吩咐,造了一只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还带了几只动物和一些种子。
没过多久,乌云布满天空,黑暗笼罩了大地,狂风暴雨袭来,滔滔洪水淹没了一切生命,只有那只方舟在茫茫无边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风住了,河水平静下来。这时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动物放出方舟,将种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开始了。
人类许多民族的神话都受到巴比伦这个古老传说的影响。比如中国的伏羲与女娲之父在遇到洪水前告诉他们要钻进葫芦里;等等……
《圣经》及预言中的巴比伦
在庞杂的资料中,终于理清关于巴比伦城市以及部分著名建筑的布局、建筑结构等。但最难理清的是巴比伦人谜一样的历史。
回想起10月9日~11日为期三天的“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中,就有来自新加坡的著名建筑师蔡家声先生用大量文字及图片谈到巴比伦的建筑,谈到对地球、2012、以及人类未来生存抑或毁灭的担忧……
想起《圣经·启示录》,也因为想起巴比伦人信奉的主神马尔杜克的缘故……不免令我陷入深深的沉思……
人们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不是神。
但人们的担忧也偶尔显得颇为多余——2009年,当各国首脑以及专家学者汇聚哥本哈根,热衷讨论如何解决地球变暖的问题之后,地球不就忽然凉起来了吗!你甚至怀疑:难道是神在淘气地拿地球人开玩笑?
在神的眼里,科学显得有些笨拙而幼稚;但在某些卓越的科学家或建筑师心里,神却是启蒙老师。
话题再回到巴比伦的问题上来。
《圣经·启示录》描述了一场由一个被称做“羔羊”的人同他的信众与被称作“兽”的势力之间所发生的激烈较量。“羔羊”的一方代表正义和神的旨意。“兽”的一方被指是亵渎神的名号的邪恶势力。这邪恶的一方其实是由一条“大赤龙”为首的。这条赤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但他却统治着世界很大的部分,“迷惑了普天下的”人。这邪恶的一方还有一只“从海中上来”的“兽”,头上戴着亵渎神的名号。而这条赤龙一度将自己的所有能力和权柄都交给了这个“兽”。原文说:“全地的人都希奇跟从那兽、也拜那龙”。这个兽,在掌握了大赤龙所有能力和给予的权柄后,对羔羊及其徒众任意而行,进行残酷的迫害,亵渎神的名誉,与羔羊的信徒争战,而且,从表面上,一度是得胜的。
而恶“兽”所统治的地方被叫做“巴比伦大城”,这“巴比伦大城”非常辉煌,拥有众多的财富,和多得数不胜数的商品,使得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所有的客商都无法抵御它的诱惑,明知道它是邪恶的、污秽的(圣经里称巴比伦为“大淫妇”),也要和他做生意,从他那里买各种各样的商品。而这座“巴比伦大城”,“成了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并各样污秽可憎之雀鸟的巢穴”,“因为列国都被她邪淫大怒的酒倾倒了。地上的君王与她行淫,地上的客商因她奢华太过就发了财。”引用《圣经·启示录》中原文:“我的民哪,你们要从那城出来,免得与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灾殃”;“因她的罪恶滔天,她的不义,神已经想起来了。”“她怎样待人,也要怎样待她,按她所行的加倍地报应她,用她调酒的杯加倍地调给她喝。”因为这个大淫妇“喝醉了圣徒的血”。
《圣经·启示录》中明确地指出“他们与羔羊争战,羔羊必胜过他们,因为羔羊是万主之主、万王之王”,“他的名称为神之道”。
其实,很多人在读《圣经·启示录》的时候,都会按照原文在读,在读死书,却不懂得辨析。确切地说,绝大多数人是不敢猜疑。
有人说,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虽然比不上伊什塔尔门的壮观和巴别塔的雄伟,但却是一处伟大的想象力与爱情结合而生的奇迹——但这毕竟只是揣测。有谁能证明那位与传说中亚述女王同名的王妃赛米拉米斯不是尼布甲尼撒掳掠来的?!王妃的忧愁或许跟巴比伦的荒凉毫无瓜葛,看看诺查丹玛斯是如何告诉世人的:
大帝国很快转移
在狭小的土地
迅速开始成长
太狭窄的土地上
他来到其中
松开了紧握权柄的双手
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确相对狭窄,被掳掠挟持来的女神唯一的子女被杀,在无力回天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开手中的权柄……
那么是什么让“大帝国很快转移”了呢?再看看诺查丹玛斯另一首诗的前两句:
太阳失礼之前
战斗开始伟大的国民迷惑不已……”
此诗描述了太阳神马尔杜克在他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将屠刀对准了自己妻儿的情形……细心的读者从柬埔寨的吴哥窟浮雕中可以找到答案;从郭沫若的《凤凰涅磐》中可以找到答案;你甚至还可以从“红崖天书”中找到答案……并且还可以从巴比伦神庙中供奉的马尔杜克以及马尔杜克的圣畜中找到答案。
马尔杜克为美索不达米亚宗教中巴比伦的主神和巴比伦尼亚的国神,最开始是作为雷暴之神,传说中马尔杜克制服了造成原始混乱局面的怪物提阿玛特(巴比伦宗教中的提阿玛特,也就是印度教中的梵天或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之后成为众神之首。
马尔杜克的占星是木星;“马尔杜克”的圣畜是:“马”、“狗”以及“舌分两叉的龙”——此时的你会不会想到马头观音?会不会想到古埃及看守亡灵的黑色狼狗?会不会想到舌分两叉的不是龙而是蛇,而这条蛇就是玛雅人信奉的羽蛇神?虽然文献记载中马尔杜克的圣畜不全面,但也足以从马尔杜克的身上看到古埃及、古玛雅人信奉的太阳神及宙斯的影子;甚或,你还可以从马尔杜克身上,找到印度教中的湿婆、佛教中的观世音、道教中的老子、基督教中耶稣的影子……
而在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之父那波博来萨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后,曾开始重建“巴别”通天塔,他在铭文中写道:“巴比伦塔年久失修,因此马尔杜克命我重建。他要我把塔基牢固地建在地界的胸膛上,而尖顶要直插云霄。”到了尼布甲尼撒时期,他则要求“加高塔身,与天齐肩”——此话,与《西游记》大闹天宫后的齐天大圣猢狲悟空(刘伯温《烧饼歌》中的胡人)何其相似!
或许应该说,马尔杜克是曾经的英雄,但当他从大赤龙那里得到“所有的能力”以及得到大赤龙授予的“权柄后”,就立刻变成了赤裸裸的奸雄。而大赤龙则被迫卷进了一场无休无止的战争中……
古有巴比伦,今有布达拉……因为这些城市,都是用奴隶们的血汗构建的。建筑无罪,但那些把人当牲畜一样使唤、迫害的——不管是人、还是神,都是有罪的。
引用一段诺查丹玛斯的故事,你或许会有更直观的认识,“1538年,他(诺查丹玛斯)竟因几年前的出言不慎而被人密告当局,当局将他作为异端分子加以追究。事由很简单,诺查丹玛斯曾对一位正在制作圣母玛利亚青铜像的匠人说:‘你制作的是恶魔。’”
神说的话,谓之“神话”。而“神说的话”却无处不在……就看你有没有探索真理,辨识真伪的恒心和与邪恶抗衡的勇气。
耶稣基督活着的时候,神偶尔借用他的嘴叙说自己的遭遇,也叙说耶稣本人犯下的罪过——就像老子的《道德经》也是被神强迫写成的一样。《道德经》里提到的圣人子,以及之前提到的“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而后又论及“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里再输入一个小插曲,一次我听本焕老和尚讲经(视频),他反复强调一句:“你要参(悟),好好参(悟),仔细参(悟),反复地参(悟),那个讲话的到底是谁?”
那个讲话的到底是谁?所以偶尔,我会想:《道德经》到底是老子的思想,还是老子根据即将归隐的“子”的言说,只是机械地进行了笔录?!
关于耶稣,最为典型的就是耶稣讲给门徒的故事,引用《马太福音》原文,“耶稣就用比喻对他们说,有人栽了一个葡萄园,周围圈上篱笆,挖了一个压酒池,盖了一座楼,租给园户,就往外国去了。到了时候,打发一个仆人到园户那里,要从园户收葡萄园的果子。园户拿住他,打了他,叫他空手回去。再打发一个仆人到他们那里,他们打伤他的头,并且凌辱他。又打发一个仆人去,他们就杀了他。后又打发好些仆人去,有被他们打的,有被他们杀的。园主还有一位,是他的爱子,末后又打发他去,意思说,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不料,那些园户彼此说,这是承受产业的。来吧,我们杀他,产业就归我们了。于是拿住他,杀了他,把他丢在园外。”
杀了园主的儿子,耶稣“扮成”狸猫以取代太子——这件事蒙蔽不了神,但可以蒙蔽人类。所以,人类一直以为耶稣才是上帝(园主)惟一的儿子——真正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并非只有古代中国的宫廷才出现,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才跟着歪的。
而你(读者朋友),又怎知大赤龙不是一条红鲤鱼或小金鱼的化现?!你又怎知,大赤龙在将自己“所有的能力”“权柄”都给了那“兽”之后,却一度成了被“兽”逐鹿中原的羔羊!你又怎知,鱼化龙后不可以杀死那条罪孽滔天的混淆是非的真正元凶撒旦!
1999年,人类不是已经平安地度过了一劫吗!因为“恐怖大王”凶蛇撒旦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受伤后从天上瘫掉到了地球上——这一点,从上世纪80年代末气功界一片繁荣,到90年代逐渐衰微足可以证明。
再看看诺查丹玛斯与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王后卡特琳娜·德·梅迪西丝的一段对话,你或许不难从中找到1999年人类平安过渡的答案——
诺查丹玛斯:“这是否是末日我难以断定,但在本世纪末人类将遭受一连串的灾难,却是必然的。只有一条可避免的路好走,只有出现那样一种情况”。
卡特琳娜:“你是说假如要出现‘另一种类’对吗?”
诺查丹玛斯:“是的王后,如果到那时(上世纪末)‘另一种类’已经出现,人类便可以免受灾难”。
卡特琳娜:“阁下,这至关紧要的‘另一种类’是什么?是另一种星球的人么?还是我们人类中产生的新人种?或是什么物体?到底是什么你能说清楚一些吗?”
诺查丹玛斯:“很遗憾,我也想预先知道,最近在萨隆我便一直在努力……但仍然看不清楚,不过只要这种未知事物提前到来,人类便会彻底改变过去的生活免遭灭绝,重新开始意义完全不同的世界……”
其实对于这个“另一种类”,诺查丹玛斯心中早已有数。看看下边《诸世纪》中的四首预言诗,一切都将真相大白:
神的声音清晰地响在耳边,
行为神秘活动于天地之间,
肉体、心、精神都坚不可摧,
天地万物他踩于足下,
仿佛他的座垫。
深夜,月亮挂在高山上,
只有脑袋的年轻贤者,
凝望着它,弟子们询问他,
不灭的存在能继续吗?
他双眼向南两手置于胸前,身体在火中。
地球的基楚动摇了
日出日落崩塌了一切都太晚了
没人能期待看到日出
然而在无尽的苦恼中希望之光出现
那是希望那是光明这星球的声音
这救世主光的主领袖打到(倒)了黑暗
月亮的统治已过二十年
七千年另种物体将把王国组建
疲倦的太阳哟
将停止天天运转
到那时我的预言与威胁
将到此结束
从这四首诗里,你既能看到印度教主神毗湿奴(佛陀)的影子;也能看到被恶龙(毗湿奴的仆人、座垫、凶蛇阿难陀龙)杀害后的月亮女神(梵天)的影子……真正的羔羊,曾经被逐鹿中原的那只像羔羊一样的鹿,是必胜的——《圣经·启示录》说的没错。但《圣经·启示录》的内容并非无误——因为其某些章节在故意混淆是与非。“大赤龙”与“兽”的关系就是典型的一例;因为真正的万王之王不是耶稣,耶稣只是混淆并蒙蔽了人们愚钝的肉眼。
“月亮的统治已过二十年”,从《推背图》第六象,己巳(1989年)算起到现在,看看月亮的统治是多少年?正好已过二十年。
“七千年(岁)另种物体”,即长着龙头、鹿角、狮眼、鱼鳞、牛蹄的麒麟。在“佛的宇宙”中,“麒麟”将会演变为凤凰(或孔雀)嘴、凤凰(或孔雀)翼、凤凰(或孔雀)尾、凤凰(或孔雀)爪、牛头及牛身(或鹿身)的“另种物体”,《推背图》谓之“双羽四足”……诺查丹玛斯一时说不清其长相,只能称其为“另一种类”或“另种物体”,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魔与佛的关系,就是缘木和鱼的关系,而缘木求鱼无异于南柯一梦。且无论魔、佛,这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噩梦,而且一梦5000余年,彼此身陷水深火热的磨难之中,绝非常人可以领悟。而 “身体在火中”“只有脑袋的年轻贤者”(梵天)要经历多少世的修炼,才能重获新生,才能成就预言中的“双羽四足”之相?
那么,为什么“只有脑袋的年轻贤者”的“身体”会“在火中”呢?因为梵天(月亮女神)被凶蛇阿难陀龙(或称太阳神、阿波罗、马尔杜克、湿婆等)杀害后,阿难陀龙为了自己长生不死,把梵天的身体肢解后吞吃了。所以“年轻贤者”梵天的头在湿婆的画像中是长在湿婆的头顶上的,血肉模糊的身体则在湿婆的肚子里,所以谓之“身体在火中”。而“死”后的梵天之灵在宇宙中却无处不在。
事实上,毗湿奴与梵天都是女神,但在湿婆创建的婆罗门教中,毗湿奴与梵天都“被变成”了男神;而原本是男神的湿婆,在佛教中却变成了女神——这不能不说是宗教中的一大奇观。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梵天不能重生,那么宇宙万物就将像《道德经》中所讲述的“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猴)王无以贵高将恐蹶。”因为老子悟透了这一点,深感后悔,所以他希望“子”要“无为”,但他却仍要“无不为”——老子虽然悔悟,却并不想放弃权利;伏羲深感愧疚则谓之“亢龙有悔”,但伏羲同样不想放弃权利和为所欲为,所以硬要给“归妹(兑、即梵天)”按个小妾的头衔……
但不管怎么说“日出日落崩塌了一切都太晚了”!
当邪淫的太阳神彻底败下阵来,黑暗将从此远离人类。神父也将像某些预言一样,从此彻底离开他的宝座——只有这时,人类才有可能像《推背图》第五十九象所描述的那样“天下一家 ”“东西南北尽和睦”。
对于巴比伦的崭新认识,是2009年6月从《圣经·启示录》中知道的。而初识巴比伦古城遗址,我的文件记录显示为2010年9月25日!
无意中翻阅古迹图片,竟发现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果然有一座叫巴比伦的古城遗址。
巴比伦是罪恶的大城吗?为什么巴比伦会在《圣经·启示录》中被描绘为“成了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并各样污秽可憎之雀鸟的巢穴”?
仔细阅读文字的叙说时,冥冥中感觉巴比伦古城之所以能拔地而起,似乎跟美索不达米亚宗教中、巴比伦的主神马尔杜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说,这位主神马尔杜克的占星是木星,同时也被称为太阳神,而马尔杜克的圣畜则是马、狗以及舌分两叉的一只龙——这是根据史诗中记载的结果。而所谓的圣畜,就是神曾经的动物之身——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古巴比伦王国与新巴比伦王国
巴比伦为古代闪族语,原意为“众神之门”。
巴比伦原是幼发拉底河的一个小村落。由于这里土地肥沃,地处交通要道,很快便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占地2100英亩,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成为两河流域的明珠。
历史上曾存在两个巴比伦帝国: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是阿摩利人在两河流域建立的文明古国。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便出现了文明的曙光。“两河”,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指的是由这两条河冲积而成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古希腊人称这片土地为“美索不达米亚”。美索不达米亚又分两部分,南边叫巴比伦尼亚,北边叫亚述。正如尼罗河是古埃及文明的摇篮,“两河”是古巴比伦文明的发源地。
阿摩利人原是叙利亚草原的游牧部落,公元前1894年,在苏姆·阿布门的带领下来到美索布达米亚,并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巴比伦曾是西亚最繁华的政治、经济以及商业和文化中心,这里还曾是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的首都。
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是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在位),他缔造了巴比伦帝国。根据泥版文献记载,汉谟拉比是一位才华横溢、野心勃勃的政治家,是巴比伦历届国王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他继承王位后,即着手进行统一两河流域的扩张。汉谟拉比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外交政策,首先与拉尔撒结盟,灭亡伊新;接着又与马里联合,征服拉尔撒;灭亡拉尔撒后,他又掉转枪口,挥兵直逼马里城下,迫使马里俯首称臣。经过30多年的征战,除北部的亚述,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最后定都巴比伦。
汉谟拉比在巴比伦帝国建立了君权神授的中央集权制度。他不仅设立了中央政府机构,还派总督管理较大的地区,城市和较小的地区则派行政长官管理。而全国大小官员都由汉谟拉比亲自任命,他还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独揽了军事大权。汉谟拉比的专制统治还表现在对经济方面的控制。国家对地方征收各种赋税,并统一管理全国的水利系统,他在位时,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在基什和波斯湾之间开凿了一条运河。泥版文书记载,这条运河的开凿,不但使大片荒地变成良田,而且使南部许多城市永绝水患之灾。总之,在汉谟拉比时代,豪华雄伟的宫殿,巍峨壮丽的神庙,横跨幼发拉底河的大桥,跨海运输的商船……这一切都无不显示巴比伦的辉煌与兴盛。巴比伦城不仅是强大王国的首都,而且成为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汉谟拉比最大的贡献是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在这部著名法典的前言中,对汉谟拉比的神化和丰功伟绩的盛赞是绝无仅有的:“当神圣庄严的安努,安努纳基之王以及贝勒,皇天后土的主宰、兼巴比伦命运的决定者,伴同马尔杜克,对全人类进行统治时……当诸神郑重提及巴比伦之名时,当诸神就全世界特别选定巴比伦,并在这里建立一万年坚固不催的王国时,安努及贝勒叫道:汉谟拉比,值得称赞的人君,诸神的虔诚者,你当使正义传播四方,你当铲除邪恶、抑强扶弱……你当教化万民、增进福祉……你满足了百姓的需要,你保全了巴比伦的生命财产,你确是我们的忠心奴仆。你的所作所为,使我们深感高兴。”
汉谟拉比在位40多年,使巴比伦成为一个东起波斯湾、西至地中海的强盛国家。汉谟拉比死后,古巴比伦王国逐渐走向衰落。约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北方入侵的赫梯(亚述)人所灭。
1000多年后,从西部沙漠迁来的又一支闪族人——迦勒底人在巴比伦建立了巴比伦历史上最后一个独立王朝,再现了古巴比伦帝国的昔日辉煌。战胜了亚述的迦勒底人在巴比伦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为了和那个被亚述灭掉的古巴比伦王国区别开,人们把它叫做新巴比伦王国。
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时(前605~前562)虽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对外征战,却未忽视国内建设,他注意发展经济,在尼普尔附近修建了一个巨大的水池,使很多河渠流往这里,在干旱时可调节水的分配。注重巴比伦的城市建设,使该城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商业中心。城市有豪华的宫殿、著名的“宫(空)中花园”、以及马尔杜克神庙、伊什塔尔女神庙、巴比伦塔(巴别塔)楼等著名建筑。在尼布甲尼撒统治时期,巴比伦城修有两道围墙和一道护城河,城门装饰华丽,成为一个坚固的军事堡垒。
但是巴比伦的奴隶主们忙于争权夺利,纵情享乐,以为他们的城墙高大而坚固,谁也攻不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敌人会利用穿过城墙的幼发拉底河打进来——波斯王居鲁士下令在幼发拉底河中修筑了一座水坝,把河水放到坝的一边去,他的军队从另一边放干水的河床中偷偷进入城里,未经交战就占领了新巴比伦。据说,有一些巴比伦商人做了波斯人的内应。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38年,也就是中国春秋末年。新巴比伦王国仅存88年就灭亡了。
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占领了巴比伦城,巴比伦开始失去往日的辉煌,到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巴比伦逐渐势微。公元前330年春,亚历山大引兵北上追杀了波斯国王大流士,并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但他还不到33岁时,即因发热生病而亡。公元前689年,巴比伦为亚述王西拿基立所毁。
从亚历山大进入巴比伦到塞琉西王朝时期,巴比伦城开始沙漠化。至公元前二世纪,古巴比伦被沙漠彻底摧毁,在岁月无情的涤荡下,滚滚黄沙掩埋了昔日辉煌无比的巴比伦城。
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城及布局
巴比伦古城遗址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是与古代中国、印度、埃及齐名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其古老的文明由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和迦勒底人共同创造,史称巴比伦文明或“巴比伦——亚述文明”,抑或“两河流域文明”(世界另三个古文明发源地为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
古希腊历史学家对巴比伦城多有记载,其中以希罗多德的记载最早。遗址的考古发掘是1899~1917年进行的。根据史料和考古资料记载,可大致复原尼布甲尼撒时期的城市布局。
尼布甲尼撒二世为摆脱幼发拉底河地下水的侵蚀,将祖先营造的城垣和宫殿都填平了,在这个更高的地基上重建新城。
当时幼发拉底河可能从城的中部流过,主要建筑集中在河东。城墙的两端起于幼发拉底河畔。河对岸是巴比伦的新城区,一座大桥横跨幼发拉底河,将新城区与主城连在一起。所以,这座城墙不仅是巴比伦人用来抵御敌人的主要屏障,而且也是一道保护巴比伦城不受河水泛滥之害的可靠堤防,同时幼发拉底河也成了可有效抵御外侵的一条护城河。
据考古人员对遗址的实测,全城占地41平方公里,由护城壕、外城墙、内城墙三重环绕。外墙长16公里,内墙长8公里,均以砖砌成。犹太俘虏就囚禁在内外墙之间。
巴比伦城以其豪华壮丽著称于世,从巴比伦城重建图中显示,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皇宫、伊什塔尔门、游行大道、神庙、寺塔,以及远处的空中花园,非常壮观。
城市是方形的,每边长 22.2 公里。围绕城市的城墙大约有 8.5 公尺高,是用砖砌和油漆浇灌而成的。4 匹马拉的战车可以在宽阔的城墙上奔驰。城池的8道城门用8个神的名字命名。
全城有 100 扇用铜做成的城门,因此希腊大诗人荷马又把巴比伦城称为“百门之都”, 其中最有名、最具规模、也最漂亮的就是伊什塔尔门,是以巴比伦神话中掌管战争和胜利的女神伊什塔尔命名的。门高12米,宽近20米,以彩色玻璃砖饰面,雕有野兽图像和各种图案,双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每道门有4个瞭望楼,其间以拱形过道相连,城墙有两重,以泥砖或烧砖砌成,其中外墙最宽处有7.1米。墙外壁及塔楼用色彩艳丽的彩釉砖和琉璃砖砌成,砖上饰有兽类浮雕,浮雕高约90公分,共有575座。由于多次战火,此门现为该城惟一完整的建筑,1901年被德国人拆走,由柏林国家博物馆复原收藏。
主要大街从9个城门开始,条条通向马尔杜克神庙,路面由大块砖头和天然沥青铺成。神庙附近是巴比伦塔(又称通天塔或巴别塔)。
进正门是南北向的游行大街,街道以石或砖铺筑。
伊什塔尔门和大街两侧均装饰有彩釉动物浮雕,动物横向排列。
游行大街以西,伊什塔尔庙西南方是主要宫殿区,即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南宫,由5个院落组成,中心第3号院落里饰有彩釉砖拼成的狮子图形及各种花木几何图案。南宫东北角就是空中花园。城中有神庙多处,城中心是马尔杜克神庙和塔庙。城东有母神宁玛赫庙和女战神伊什塔尔庙。城中出土遗物有陶器、玻璃器、装饰品、圆筒印章、泥板文书等。
因为新巴比伦人学会了用色彩明快的上釉砖建造主要纪念物,所以巴比伦城的色彩令人吃惊。著名的例子是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城墙,城墙以亮丽的蓝色为底色,有白、黄两色组成的狮子;公牛和龙的图案散布在城墙各处,由上到下一层一层地排序着,昂首阔步,栩栩如生。
据说,空中花园可以使其坐落在城市中的3个不满居民和所有其它“我”方城市中的1个不满居民变得安定。
然而,从公元前539年起,巴比伦城曾先后被波斯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和帕提亚人占领。自公元前4世纪末逐渐衰落,到公元2世纪则沦为一片废墟。当年“女神门”内庆典大道两旁的120尊石狮早已荡然无存。
综观巴比伦的建筑风格,一是就地取材,一是防风抗热。此地千里之内,无石可取,惟有取土制砖一途,因此大建筑物均靠砖建造,道路、城堡也无例外。宫房与贵族宅邸都是高墙、双层隔墙和厚屋顶,外观多呈曲线与拱形,窗户里大外小,除了防御之需要外,主要在于防暑抗热。
传说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又称悬园,由于花园比皇宫宫墙还要高,给人的感觉如同悬挂在空中。事实上,巴比伦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并非悬浮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出自希腊文Paradeisos一字的意译。其实,Paradeisos的直译应为“梯形的高台”,所谓“空中花园”,实际上就是建筑在“梯形高台”上的花园。希腊文Paradeisos(空中花园)后来蜕变为英文Paradie(天堂)。
“空中花园”和巴比伦文明的其它著名建筑一样,早已淹没在滚滚黄沙之中。要了解“空中花园”,只能通过后世的历史记载和近代的考古发掘。如今人们熟知的空中花园,基本是从他人的著作中看到,或是从别人口中听来的。那么,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到底有何传奇?为什么要建筑这样奇特的花园?
一种传说是公元前1世纪中叶,西西里岛的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Diodorus Siculius)在他的四十卷《历史丛书》中所说的,空中花园是由亚述女王塞米拉米丝为供自己玩乐所建。空中花园或许真有其园。但据说塞米拉米丝却只是希腊传说中的亚述女王。
另一种传说是来自巴比伦祭司,历史家贝罗索斯(Berossus)公元前三世纪前期的著作。贝罗索斯写过一部关于巴比伦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他向希腊人介绍巴比伦的来源,说它(空中花园)是尼布甲尼撒王(Nebuchadnezzar)担任巴比伦王时,迎娶了北方国米提王(Medes)之女安美依迪丝(Amyitis)(另一说法是娶了与传说中的亚述女王同名的波斯国公主“赛米拉米斯”)为妃。而米提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仅山林茂密,而且花草丛生,从小在那个优美环境中长大的王妃,很不适应常年干旱少雨的巴比伦生活,整日郁郁寡欢,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尼布甲尼撒王为了取悦思乡的王妃,决定不惜人力物力,倾全国之资在巴比伦修建一座花园——不仅是花园,而且要比米底的任何一座花园更瑰丽、美好。
第三种传说认为,“空中花园”并不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的,而是一位叙利亚国王为取悦他的一个爱妃而特意修筑的。
有些记载甚至认为,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实际上指的是亚述国王辛那赫理布在其都城尼尼微修筑的皇家园林。
考古学家眼中的空中花园
充满诱惑的空中花园,引得无数建筑大师和艺术巨匠怦然心动,为之神往。
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安提巴特慕名来到巴比伦城,见到了心仪已久的“空中花园”。此时的花园虽然早已花草凋零,蜂蝶散尽,没有了昔日的“花容月貌”,只剩一副“骨架”悬在空中,但是,安提巴特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其与埃及的胡夫金字塔、亚历山大城灯塔等相提并论,给它戴上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桂冠。仅此一端,就足见“空中花园”昔日的风韵。
然而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座花园实际上并非什么杰作,其长宽高都不过几十米而已,只是由于古代希腊没有特别高大宏伟的建筑,才使其鹤立鸡群,成为希腊人眼中的“奇迹”。
事实上,流传至今的有关“空中花园”的记载,确实、也几乎都是出自古希腊、古罗马作家及历史学家之手。现代历史学家争论说:当亚历山大大帝的士兵们到达了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并看到了巴比伦时,深为眼前的美景所震撼,其中包括“空中花园”;他们后来回到单调枯燥、崎岖不平的家乡时,也将对花园美景的回忆和橄榄枝带了回来,并向故乡的人们大肆夸赞。此说也合乎逻辑,因为当古希腊人还没有迈进文明门槛的时候,两河流域的文明已经延续了大约2000年。
尽管如此,无数的考古学家还是怀着无限的遐思前去追寻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德国人罗伯特·科尔德维就是其中之一。1899年,科尔德维带领考古队踌躇满志地来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即史书上所记载的古巴比伦城的遗址所在地。随后,指挥手下人挥舞工具干了起来,企图要使这座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城重见天日,要弄清楚这里究竟有没有传说中美丽的“空中花园”。
一天,他们在古城南宫的东北角挖掘出一个不寻常的、半陷于地下的近似长方形的建筑物,面积约为42×30米。这个半地下建筑由两排小屋组成,每个小屋的平均面积仅2.2×3米,其中的一间小屋内还发现了一口开了三个水槽的水井。考古队员想象不出这口井有什么特殊用处,便继续挖掘。后来他们又发掘出一座石砌的圆拱建筑。
科尔德维立刻意识到这座建筑非同寻常:
首先,古迹的地点在巴比伦城最古老的一部分,名叫巴比尔,而这里有最早的地窖。
其次,这是巴比伦出现的第一座圆拱建筑,是用石料和常见的砖砌成的。
第三,是那口怪模怪样的古井。这套建筑物的结构确实非常特殊,从设计到建筑都十分出色。
科尔德维认为,那几个圆拱一定具有特殊的用途。他启动脑中储存的所有相关资料,最后不由得眼睛一亮:这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因为在所有记载巴比伦的资料中,从约瑟弗斯、狄奥多鲁斯、台西亚斯和斯特拉波的著作,到所有已经破译的有关巴比伦城这座“邪恶的城市”的楔形文字的铭文,只提到两处建筑是使用石料的,并且都特别强调指出是石结构:一处是卡色尔的北城墙,科尔德维已经在那里发现有石料;另一处就是“塞米拉米斯的悬空花园”。
科尔德维虽有此推想,但始终不能断定自己的想法正确无误。在他看来,挖掘出的三条竖井无疑是抽水井。用于抽水的机器虽然早已荡然无存,但当年很可能配有一套由链条带动的水泵,以便能够不停地抽水。
为了展现“空中花园”的面貌,他充分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空中花园”由一些圆拱支撑着,铺垫在这些小屋坚固的拱顶之上的是厚厚的土层,土层上面栽种着花草和树木。一条用链条带动的抽水设备将井水送上蓝天,然后“飞流直下三千尺”。
此情此景,着实有些壮观迷人。
在考古发掘中,科尔德维的考古队也确实发现了这里曾种植过大批花木的遗迹。然而,“空中花园”本身所达到的“成就”令科尔德维失望,比起其他六大古迹来,它似乎羞于见人。科尔德维也难以理解这一事实上的“悬空花园”何以堪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因为即便在这座古城里,比它更引人注目的古迹虽说屈指可数,但也并非绝无仅有。
空中花园的建筑结构和供水系统
美索布达米亚(两河之间)平原十分缺少石材,而空中花园距离幼发拉底河距离颇远。因为石材的缺乏,研究者相信空中花园所用的不是砖块,而是一种以芦苇、沥青和瓦片混合而成的材料,更有文献指石块被加入了一层铅,以防止河水渗入地基。
空中花园在公元前600年建成,建在尼布甲尼撒皇宫之中,为一阶梯式的四层建筑,其建筑手法为立体造园,将花园放在四层平台之上,由沥青及砖块建成,平台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撑,底座面积约1260平方米,上面的四层平台架在用石块垒起的石柱上。
平台由下到上逐层缩小,中间用石梯相连,每层平台都用大理石拼砌,上面铺有芦苇和沥青的混合物。台阶种有全年翠绿的树木。每层平台就是一个花园,上面开辟了幽静的林间小路,小路旁是潺潺溪流和数不清的奇花异草,还建有溪流、瀑布、长廊和亭阁。
巨大的拱形石柱牢牢地支撑着整个结构,地面上铺上石板、芦苇、沥青和嵌板等材料,严密防止水的渗漏,在这些材料上,再铺上一层足够大树扎根的厚厚的土壤。最后,就出现了这个高达105尺的,相当于30层楼的建筑物。
花园的最上层安放了一个大型水槽,除了透过水管向植物供水,也利用喷水器材进行人工降雨。环绕花园的高墙镶嵌着许多色彩绚丽的狮子。在炎热的夏天,国王就可以和他的爱妃一起在低洼处的舒适房间中观赏房檐滴落的瀑布似的水珠。
在花园中央还修建了一座城楼。由于花园比宫殿的墙壁还要高,远远望去,仿佛整个花园悬浮在空中。
据历史学家说,“从壮大和宽广这一点看,空中花园显然远不及尼布甲尼撒宫殿,或者巴别塔。但它的美丽、幽雅以及难以抗拒的魅力,都是其它建筑望尘莫及的。”
虽然多数人都支持贝罗索斯的说法,但空中花园究竟是谁、又为谁所建?仍然只是个揣测。何况,考古学家至今仍未能找到它的确实位置。
事实上,大半描绘空中花园的人都从未涉足巴比伦,只知有座奇妙的花园,波斯王称之为天堂。而在两相凑合下,形成遥远巴比伦的梦幻花园。
对空中花园记述最为详尽的是出自Berossus 和 Diodorus Siculus等希腊历史学家笔下, 其中以希罗多德的记载最早。但在巴比伦文献中,空中花园仅是一个谜,历史记录对此花园只字未提——尽管在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时期存留下的各种书写板上发现了对那个时期的宫殿、巴比伦城以及巴比伦的城墙有种种描述,但这些书写板上却没有一处提到过空中花园。甚至那些对空中花园进行过详细描述的历史学家们也从没有亲眼目睹过。
根据考古学者的描述,空中花园的最上面建有大型水槽,透过水管,随时供给植物适量的水分。有时候,也用喷水器降下人造雨;在花园的低洼部份,建有许多房间,可以看到成串滴落的水帘。即使在炎炎盛夏,也能感到非常凉爽。在常年平坦干旱,只能生长若干耐盐灌木的土地上,竟能出现如此令人惊叹的绿洲,着实是巴比伦的奇迹。
至于灌溉用水,据说是依靠地下小屋中的压水机源源不断供应的。考古学家经过考证证明,那时的压水机使用的原理和我们现在使用的链泵基本一致。有研究者认为,空中花园的输水设备应该比记录的更完善——奴隶们把几个水桶系在一个链带上与放在墙上的一个轮子相连,轮子转动一周,水桶就跟着转动,完成提水和倒水的整个过程,把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水再通过水槽流到花园中进行灌溉,这种压水机现在仍在两河流域广泛使用。
撰写空中花园奇观的人称:“那是尼布甲尼撒王的御花园,离地极高,高大树木的悬根由跳动的喷泉洒出水沫浇灌”。
公元前三世纪,菲罗曾记述说“园中种满树木,无异山中之国,其中某些部分层层叠长,有如剧院(的座椅)一样,栽种密集枝叶扶疏,几乎树树相触,形成舒适的遮荫,泉水由高高喷泉涌出,先渗入地面,然後再扭曲旋转喷发,通过水管冲刷旋流,充沛的水气滋润树根土壤,永远保持湿润。”
空中花园虽然比不上伊什塔尔门和游行大道多彩多姿,也不如巴别塔那样气势雄伟,但是作为精巧华丽的古代建筑则是出类拔萃的。
有人赞扬说,空中花园“仅仅是成功地采用了防止高层建筑渗水及供应各平台用水的供水系统,足以令它名扬千古了。”
也有人说:空中花园“是诗人和古代历史学家的想象力把这所有的元素混合在一起制造出了世界奇观之一。”
巴比伦城的“巴别”通天塔之谜
在距空中花园不远处,曾屹立着一座无比壮观的巨塔——“巴别”通天塔。这座塔为何称作巴别塔?真的能“通天”吗?它到底是派什么用场的?
人们并不知道巴别塔最初从何而来,只知道早在远古时代,它就走进了犹太人的《圣经·旧约》之中。
据《圣经·旧约》记载:洪水大劫之后,天下人都讲一样的语言,都有一样的口音。后来诺亚的子孙越来越多,遍布地面,于是向东迁移。在示拿地(古巴比伦附近),他们遇见一片平原,定居下来。
由于平原上用作建筑的石料很不易得到,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
于是他们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
他们又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由于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建成的巴比伦城繁华而美丽,高塔直插云霄,似乎要与天公一比高低。
没想到此举惊动了上帝!上帝深为人类的虚荣和傲慢而震怒,不能容忍人类冒犯他的尊严,决定惩罚这些狂妄的人们。他看到人们这样齐心协力,统一强大,心想:如果人类真的修成宏伟的通天塔,那以后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一定得想办法阻止他们。于是他悄悄地离开天国来到人间,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他们分散在各处,那座塔于是半途而废了。
在希伯来语中,“巴别”是“变乱”的意思,于是这座塔就称作“巴别塔”。也有人将“变乱”一词解释为“巴比伦”,称那座城叫“巴比伦城”,称那座塔叫“巴比伦塔”。而在巴比伦语中,“巴别”或“巴比伦”都是“神之门”的意思。
同一词汇“巴别”在两种语言里竟会意思截然相反,着实令人费解。其实这是有缘由的。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灭掉犹太国,拆毁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烧掉神庙,将国王连同近万名臣民掳掠到巴比伦,只留下少数最穷的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犹太人在巴比伦多半沦为奴隶,为尼布甲尼撒修建巴比伦城,直到70年后波斯帝王居鲁士的到来才拯救了他们。亡国为奴的仇恨使得犹太人刻骨铭心,他们虽无力回天,但却凭借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愤怒。于是,巴比伦人的“神之门”在犹太人眼里充满了罪恶,遭到了诅咒。他们诅咒道:“沙漠里的野兽和岛上的野兽将住在那里,猫头鹰要住在那里,它将永远无人居住,世世代代无人居住。”
事实上,巴别塔早在尼布甲尼撒及其父亲之前就已存在,古巴比伦王国的几位国王都曾进行过整修工作。但外来征服者不断地将之摧毁。
尼布甲尼撒之父那波博来萨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后,也开始重建“巴别”通天塔,他在铭文中写道:“巴比伦塔年久失修,因此马尔杜克命我重建。他要我把塔基牢固地建在地界的胸膛上,而尖顶要直插云霄。”但尼布甲尼撒之父只将塔建到15米高。到了尼布甲尼撒时期,则“加高塔身,与天齐肩”。塔身的绝大部分和塔顶的马尔杜克神庙是尼布甲尼撒主持修建的。备受人称赞的“巴别”塔一般指的就是那波博来萨父子修建而成的那一座。
这座塔的规模十分宏大。公元前460年,即塔建成150年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游览巴比伦城时,对这座已经受损的塔仍是青睐有加。根据他的记载,通天塔建在许多层巨大的高台上,这些高台共有8层,愈高愈小,最上面的高台上建有马尔杜克神庙。墙的外沿建有螺旋形的阶梯,可以绕塔而上,直达塔顶。塔梯的中腰设有座位,可供歇息。塔基每边长大约90米,塔高约90米。
据19世纪末期的考古学家科尔德维实际的测量和推算,塔基边长约96米,塔和庙的总高度也是约96米,两者相差无几。巴别塔是当时巴比伦国内最高的建筑,在国内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人们称它“通天塔”。也有人称它是天上诸神前往凡间住所途中的踏脚处,是天路的“驿站”或“旅店”。
巴别塔是一座宗教建筑
将塔修得如此高大,真的是如《圣经》中所言,要让失散四方的人们有一个集中的地方吗?
人们普遍认为,巴别塔是一座宗教建筑。在巴比伦人看来,巴比伦王的王位是马尔杜克授予的,僧侣是马尔杜克的仆人,人民需要得到他的庇护。为了取悦他,换取他的恩典,保障国家城市的永固,巴比伦人将巴别塔作为礼物敬献给了马尔杜克。
在“巴别”塔里,每年都要定期举行大规模的典礼活动,成群结队的信徒从全国各地赶来朝拜。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塔的上下各有一座马尔杜克神庙,分别称上庙和下庙。下庙供有神像。上庙位于塔顶,里面没有神像但金碧辉煌,由深蓝色的琉璃砖制成并饰以黄金。巴比伦人按照世俗生活的理想来侍奉他们的神灵。大殿内只有一张大床,床上“铺设十分豪华”(如同希腊和罗马贵族一样,美索不达米亚贵族也是躺着进食),床边有一张饰金的桌子。
庙里只住着一位专门挑选出来陪马尔杜克寻欢作乐的年轻美貌的女子。僧侣们使人们相信,大神不时地来到庙里并躺在这张床上休息。
只有国王和僧侣才能进入神殿,为马尔杜克服务和听取他的教诲;这种超级神圣的东西是同老百姓无缘的,他们只能远远地敬拜心目中的神灵,据说因为如果近在咫尺,普通人经受不起大神的目光。
据希罗多德记载,神像和附属物品一共用去黄金800泰仑,折合现价约值2400万美元。考古学家曾经在僧侣的一个住处发现一只石鸭,上有铭文“准秤一泰仑”,石鸭约重29.68公斤。如果希罗多德的记载可靠,则照此推算,马尔杜克神像连同附件一共重约23700公斤,都是纯金所铸或制作。除了神灵,谁能享受如此高的礼遇?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巴别塔除了奉祀圣灵还有另外两个用途。其一是尼布加尼撒二世借神的形象显示个人的荣耀和威严,以求永垂不朽。其二是讨好僧侣集团,换取他们的支持以便稳固江山。
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认为,巴别塔是一个天象观测台。新巴比伦人信仰拜星教,星体就是神,在他们的神话中,马尔杜克是木星。新巴比伦王国的僧侣们神秘地登上塔顶,难道真的是侍奉半躺在床上的马尔杜克大神吗?对此希罗多德颇不以为然。现代学者则揣测,说不定正是他们半躺在床上观测天象呢!况且,人类早期的天文知识直接产生于宗教和巫术之中,掌握这些知识的多是僧侣。新巴比伦人取得了当时世界最杰出的天文学成就,这座塔的功劳恐怕不可抹杀。
也有人认为,巴别塔是多功能的。塔的底层是祭祀用的神庙,塔顶则是用于军事嘹望的哨所。
不管怎样,5000多年以前,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处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在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的地方,一座气势磅礴、巍峨雄伟的通天塔拔地而起,这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更不能不使当时的见闻者想入非非。
波斯王下令摧毁巴比伦城,巴别塔在劫难逃
正是这座巴别塔使得无数英雄为之倾倒。
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鲁士攻下巴比伦后,即被巴别塔的雄姿所折服,他不仅没有毁掉它,反而要求他的部下在他死后按照巴别塔的样子,在墓上建造一座小型的埃特门南基(埃特门南基是巴别塔的另一个名字,意为“天地的基本住所”)。
然而,后来巴别塔终于毁掉了,波斯王薛西斯怨恨巴比伦人民的拼死反抗,恨屋及乌,下令彻底摧毁巴比伦城,巴别塔厄运难逃,变成一堆瓦砾。
即使如此,以热爱文化名垂青史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是爱慕它的雄姿。公元前331年,他远征印度时,特意来到了巴别塔前,英雄与奇观的对话大概只有彼此才能知晓。他一度要修复这座传奇般的建筑,下令全部拆除旧塔,一座更加宏伟壮丽的神塔眼看着有救了。然而,这只是让人空欢喜而已。据说,此时,一只患有疟疾的蚊子叮了他一下,这位文治武功盖世的一代天骄于是一命呜呼,巴别塔也就备受冷落了。
事实是,这项工程实在是太大了,仅清理废塔就需要一万人工作两个月时间,于是,他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几千年下来,这座塔已变成了废墟,似乎真的应验了犹太人的诅咒。
即便如此,几千年后的考古学家科尔德维见到它时,仍由衷地发出了赞叹之声。科尔德维写道:“尽管遗迹如此残破,但亲眼看到遗迹是绝非任何书面的描述可比的。通天塔硕大无比……四面是僧侣们朝拜的豪华的殿堂,许多宽敞的仓库,连绵的白墙,华丽的铜门、环绕的碉堡,以及林立的一千座敌楼。当年这样壮丽的景象,在整个巴比伦是无与伦比的。”
在人们看来,昔日的“巴别”通天塔,比之列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并不逊色,它一起家就被视作5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鼎盛时代的标志。
那它为何没有列入世界奇迹呢?
有人解释说,当第一批关于世界奇迹的名单出现时,巴别塔已不存在了,只剩下地面上一个巨大的洞穴。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洞穴也慢慢地被填平了。只是通过科尔德维的努力,才重新确定了巴别塔原来所在的位置。
有人则认为巴别塔另有所在。在巴比伦城西南一个叫波西帕的地方,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座古塔庙的残骸。远古时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神庙林立,发现一座并不为奇。但问题是,有人在此庙附近发现了一些文字残片,而且根据其中的记载,巴比伦的一个国王曾下令在这里建造塔庙,不知何故,没等竣工,国王突然下令停工,于是就留下了一个半截的塔庙。他们又联想到神话中的巴别塔也是没有建完,于是推测波西帕塔庙很可能就是神话中的巴别塔的原型。
巴比伦城遭无情破坏后的复原
巴比伦古城遗址上最触目惊心之处,是一个个挖走了砖块的深坑。最大的一个坑呈正方形,长宽各90米,下面渍着地下水。考古学家考证,这里就是通天塔的基址。塔坍下之后,当地居民“发财”的机会到了,把它搬去建造了很多很多的住宅。一块块,一层层地扒下去,直捣深基,直至出水没法再挖为止。
为什么埃及的金字塔、神庙、古墓能保留到今天,而同时期的巴比伦却荡然无存呢?
尼罗河两岸有的是石,什么都是用石建筑的,而巴比伦只能使用土坯或土坯烧成的砖,土坯其内,砖包其外,即使砖墙无恙,泥坯墙也会软坍下来。巴比伦城又有地下水的浸淫,盐碱的腐蚀,洪水的泛滥,无情的岁月不容它长存人间!
外族多次入侵,每一次毁灭性的破坏,要比大自然千百年的侵蚀惨重得多。而现代强盗以考古为名的掠夺,更使巴比伦遭到彻底的毁灭。前面所说的德国人1901年的“考古”,历时18年的挖掘,把阿什塔尔门搬走了,甚至一条近百米长的沥青和砖块路面也被挖走了,然后复原于柏林,装璜帝国博物馆的门面。
现在到巴比伦能看到什么呢?一座城门已经复原,城门内建起一座博物馆,收藏从国外找口的25万件文物,展出两个巴比伦城的模型。南宫附近尚存一座石狮,以整块青灰石雕成,狮身长3米,高2米,宽1.5米,高踞于一块长方形石垫上,威风凛凛,爪下踩着一个象征敌人的奄奄一息的石头人。马其顿时代遗存的七级圆形剧场,已用现代材料加以复原,惟“古”味已不浓了。
在1901年考古之前,巴比伦只是一片无人问津的不毛荒地。阿什塔尔门、圆形剧场、宫殿基础和部分城基、路面能够保存下来,还应该归功于泥沙的覆盖。1978年,伊拉克政府开始古城重建工程,第一期有神庙、南宫、空中花园、凯旋门等23座建筑物。
伊拉克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亚述文明、新巴比伦文明,在辉煌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伊拉克又充当了中坚,这份遗产让历代伊拉克人自豪不已,萨达姆上台以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发掘、整理、保护和恢复历史古迹,在全国设置了1万多处古迹保护场所。在巴格达的枣拉公园原样复建了新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巴格达市内博物馆众多,其数量在中东各大城市中首屈一指,可位列世界最大博物馆的行列之一,里面收藏了远古时期曾在两河流域生活过的各个民族的文物,反映了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塞尔柱和萨珊等各个时代的文明情况。
为了发展旅游业,1978年,伊拉克政府制定与实施了一项修建巴比伦遗址的计划,在遗址上仿建了部分城墙和建筑,在城内修建了博物馆,陈列出土的巴比伦文物,其中,犹以一块高逾2米的黑色闪绿岩石碑的复制品最为珍贵,石碑的上半部是镌刻太阳神(马尔杜克)将权柄授予汉谟拉比情景的精致浮雕,下半部则为用楔形文字记载的《汉谟拉比法典》全文。这部由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领导制定的世界第一部法典的石碑原件现保存在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此外,伊拉克政府还在巴比伦遗址和巴格达市内仿古重建了马尔杜克神庙和空中花园,修葺一新的古城淡蓝色城墙高数丈,重现了这座古城昔日的风韵。
巴比伦人关于历法的卓越成就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象尼罗河一样定期泛滥,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尔人发明了太阳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天分成12个时辰,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公元1901年曾在伊朗古部苏萨城发掘出一支2.23米高的黑色玄武岩圆柱,顶部圆周1.65米,刻着太阳神马尔杜克和汉漠拉比的精美浮雕;底部圆周1.9米,共刻楔形文字约八千字,包罗法典282条,即《汉谟拉比法典》。巴比伦现存的是复制品,原物被法国掠存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至于该法典为何流落于伊朗,可能与古代战争的侵掠有关系。
汉谟拉比曾自称为“世界四方之王”,其所颁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亚第一部成文法典。该法典内容庞杂,有诉讼手续、盗窃处理、租佃关系、债务赔偿、婚姻立嗣、遗产继承、奴隶地位等民刑事的处理原则。法律绝对维护奴隶主的特权,如第7条确定奴隶出卖主人财产应处死;第205条规定奴隶否认主人、或打自由人嘴巴者,处以割耳之刑等。
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特别是数学和天文学。后来的希腊文化、罗马文化都深受巴比伦的影响。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整个中世纪野蛮的欧洲。
楔形文字碑印证远古大洪水之悬案
苏美尔人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或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因其形状像楔子而命名,是苏美尔人的一大发明,它由图画文字经几百年时间,约在公元前3000年中期才完成。
19世纪中叶,英国人莱亚德在发掘亚述王国首都尼尼微时,将2万多块楔形文字碑带回英国。这种刻在泥板上的文字,印证了《圣经·创世纪》上“洪水与诺亚方舟”的故事,解决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争论最激烈的上古大疑案之一:远古初民时代,地球确曾是被一场特大洪水淹没过,由此,全世界才会有这么普遍的关于一场大洪水的传说。
关于大洪水的传说,巴比伦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这个神话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情形:一位巴比伦国王的祖先梦见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诉他,洪水就要淹没大地,来惩罚人类的罪恶。因为他一向对神十分虔诚,所以神要搭救他。
这个人听从神的吩咐,造了一只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还带了几只动物和一些种子。
没过多久,乌云布满天空,黑暗笼罩了大地,狂风暴雨袭来,滔滔洪水淹没了一切生命,只有那只方舟在茫茫无边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风住了,河水平静下来。这时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动物放出方舟,将种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开始了。
人类许多民族的神话都受到巴比伦这个古老传说的影响。比如中国的伏羲与女娲之父在遇到洪水前告诉他们要钻进葫芦里;等等……
《圣经》及预言中的巴比伦
在庞杂的资料中,终于理清关于巴比伦城市以及部分著名建筑的布局、建筑结构等。但最难理清的是巴比伦人谜一样的历史。
回想起10月9日~11日为期三天的“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中,就有来自新加坡的著名建筑师蔡家声先生用大量文字及图片谈到巴比伦的建筑,谈到对地球、2012、以及人类未来生存抑或毁灭的担忧……
想起《圣经·启示录》,也因为想起巴比伦人信奉的主神马尔杜克的缘故……不免令我陷入深深的沉思……
人们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不是神。
但人们的担忧也偶尔显得颇为多余——2009年,当各国首脑以及专家学者汇聚哥本哈根,热衷讨论如何解决地球变暖的问题之后,地球不就忽然凉起来了吗!你甚至怀疑:难道是神在淘气地拿地球人开玩笑?
在神的眼里,科学显得有些笨拙而幼稚;但在某些卓越的科学家或建筑师心里,神却是启蒙老师。
话题再回到巴比伦的问题上来。
《圣经·启示录》描述了一场由一个被称做“羔羊”的人同他的信众与被称作“兽”的势力之间所发生的激烈较量。“羔羊”的一方代表正义和神的旨意。“兽”的一方被指是亵渎神的名号的邪恶势力。这邪恶的一方其实是由一条“大赤龙”为首的。这条赤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但他却统治着世界很大的部分,“迷惑了普天下的”人。这邪恶的一方还有一只“从海中上来”的“兽”,头上戴着亵渎神的名号。而这条赤龙一度将自己的所有能力和权柄都交给了这个“兽”。原文说:“全地的人都希奇跟从那兽、也拜那龙”。这个兽,在掌握了大赤龙所有能力和给予的权柄后,对羔羊及其徒众任意而行,进行残酷的迫害,亵渎神的名誉,与羔羊的信徒争战,而且,从表面上,一度是得胜的。
而恶“兽”所统治的地方被叫做“巴比伦大城”,这“巴比伦大城”非常辉煌,拥有众多的财富,和多得数不胜数的商品,使得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所有的客商都无法抵御它的诱惑,明知道它是邪恶的、污秽的(圣经里称巴比伦为“大淫妇”),也要和他做生意,从他那里买各种各样的商品。而这座“巴比伦大城”,“成了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并各样污秽可憎之雀鸟的巢穴”,“因为列国都被她邪淫大怒的酒倾倒了。地上的君王与她行淫,地上的客商因她奢华太过就发了财。”引用《圣经·启示录》中原文:“我的民哪,你们要从那城出来,免得与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灾殃”;“因她的罪恶滔天,她的不义,神已经想起来了。”“她怎样待人,也要怎样待她,按她所行的加倍地报应她,用她调酒的杯加倍地调给她喝。”因为这个大淫妇“喝醉了圣徒的血”。
《圣经·启示录》中明确地指出“他们与羔羊争战,羔羊必胜过他们,因为羔羊是万主之主、万王之王”,“他的名称为神之道”。
其实,很多人在读《圣经·启示录》的时候,都会按照原文在读,在读死书,却不懂得辨析。确切地说,绝大多数人是不敢猜疑。
有人说,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虽然比不上伊什塔尔门的壮观和巴别塔的雄伟,但却是一处伟大的想象力与爱情结合而生的奇迹——但这毕竟只是揣测。有谁能证明那位与传说中亚述女王同名的王妃赛米拉米斯不是尼布甲尼撒掳掠来的?!王妃的忧愁或许跟巴比伦的荒凉毫无瓜葛,看看诺查丹玛斯是如何告诉世人的:
大帝国很快转移
在狭小的土地
迅速开始成长
太狭窄的土地上
他来到其中
松开了紧握权柄的双手
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确相对狭窄,被掳掠挟持来的女神唯一的子女被杀,在无力回天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开手中的权柄……
那么是什么让“大帝国很快转移”了呢?再看看诺查丹玛斯另一首诗的前两句:
太阳失礼之前
战斗开始伟大的国民迷惑不已……”
此诗描述了太阳神马尔杜克在他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将屠刀对准了自己妻儿的情形……细心的读者从柬埔寨的吴哥窟浮雕中可以找到答案;从郭沫若的《凤凰涅磐》中可以找到答案;你甚至还可以从“红崖天书”中找到答案……并且还可以从巴比伦神庙中供奉的马尔杜克以及马尔杜克的圣畜中找到答案。
马尔杜克为美索不达米亚宗教中巴比伦的主神和巴比伦尼亚的国神,最开始是作为雷暴之神,传说中马尔杜克制服了造成原始混乱局面的怪物提阿玛特(巴比伦宗教中的提阿玛特,也就是印度教中的梵天或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之后成为众神之首。
马尔杜克的占星是木星;“马尔杜克”的圣畜是:“马”、“狗”以及“舌分两叉的龙”——此时的你会不会想到马头观音?会不会想到古埃及看守亡灵的黑色狼狗?会不会想到舌分两叉的不是龙而是蛇,而这条蛇就是玛雅人信奉的羽蛇神?虽然文献记载中马尔杜克的圣畜不全面,但也足以从马尔杜克的身上看到古埃及、古玛雅人信奉的太阳神及宙斯的影子;甚或,你还可以从马尔杜克身上,找到印度教中的湿婆、佛教中的观世音、道教中的老子、基督教中耶稣的影子……
而在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之父那波博来萨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后,曾开始重建“巴别”通天塔,他在铭文中写道:“巴比伦塔年久失修,因此马尔杜克命我重建。他要我把塔基牢固地建在地界的胸膛上,而尖顶要直插云霄。”到了尼布甲尼撒时期,他则要求“加高塔身,与天齐肩”——此话,与《西游记》大闹天宫后的齐天大圣猢狲悟空(刘伯温《烧饼歌》中的胡人)何其相似!
或许应该说,马尔杜克是曾经的英雄,但当他从大赤龙那里得到“所有的能力”以及得到大赤龙授予的“权柄后”,就立刻变成了赤裸裸的奸雄。而大赤龙则被迫卷进了一场无休无止的战争中……
古有巴比伦,今有布达拉……因为这些城市,都是用奴隶们的血汗构建的。建筑无罪,但那些把人当牲畜一样使唤、迫害的——不管是人、还是神,都是有罪的。
引用一段诺查丹玛斯的故事,你或许会有更直观的认识,“1538年,他(诺查丹玛斯)竟因几年前的出言不慎而被人密告当局,当局将他作为异端分子加以追究。事由很简单,诺查丹玛斯曾对一位正在制作圣母玛利亚青铜像的匠人说:‘你制作的是恶魔。’”
神说的话,谓之“神话”。而“神说的话”却无处不在……就看你有没有探索真理,辨识真伪的恒心和与邪恶抗衡的勇气。
耶稣基督活着的时候,神偶尔借用他的嘴叙说自己的遭遇,也叙说耶稣本人犯下的罪过——就像老子的《道德经》也是被神强迫写成的一样。《道德经》里提到的圣人子,以及之前提到的“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而后又论及“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里再输入一个小插曲,一次我听本焕老和尚讲经(视频),他反复强调一句:“你要参(悟),好好参(悟),仔细参(悟),反复地参(悟),那个讲话的到底是谁?”
那个讲话的到底是谁?所以偶尔,我会想:《道德经》到底是老子的思想,还是老子根据即将归隐的“子”的言说,只是机械地进行了笔录?!
关于耶稣,最为典型的就是耶稣讲给门徒的故事,引用《马太福音》原文,“耶稣就用比喻对他们说,有人栽了一个葡萄园,周围圈上篱笆,挖了一个压酒池,盖了一座楼,租给园户,就往外国去了。到了时候,打发一个仆人到园户那里,要从园户收葡萄园的果子。园户拿住他,打了他,叫他空手回去。再打发一个仆人到他们那里,他们打伤他的头,并且凌辱他。又打发一个仆人去,他们就杀了他。后又打发好些仆人去,有被他们打的,有被他们杀的。园主还有一位,是他的爱子,末后又打发他去,意思说,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不料,那些园户彼此说,这是承受产业的。来吧,我们杀他,产业就归我们了。于是拿住他,杀了他,把他丢在园外。”
杀了园主的儿子,耶稣“扮成”狸猫以取代太子——这件事蒙蔽不了神,但可以蒙蔽人类。所以,人类一直以为耶稣才是上帝(园主)惟一的儿子——真正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并非只有古代中国的宫廷才出现,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才跟着歪的。
而你(读者朋友),又怎知大赤龙不是一条红鲤鱼或小金鱼的化现?!你又怎知,大赤龙在将自己“所有的能力”“权柄”都给了那“兽”之后,却一度成了被“兽”逐鹿中原的羔羊!你又怎知,鱼化龙后不可以杀死那条罪孽滔天的混淆是非的真正元凶撒旦!
1999年,人类不是已经平安地度过了一劫吗!因为“恐怖大王”凶蛇撒旦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受伤后从天上瘫掉到了地球上——这一点,从上世纪80年代末气功界一片繁荣,到90年代逐渐衰微足可以证明。
再看看诺查丹玛斯与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王后卡特琳娜·德·梅迪西丝的一段对话,你或许不难从中找到1999年人类平安过渡的答案——
诺查丹玛斯:“这是否是末日我难以断定,但在本世纪末人类将遭受一连串的灾难,却是必然的。只有一条可避免的路好走,只有出现那样一种情况”。
卡特琳娜:“你是说假如要出现‘另一种类’对吗?”
诺查丹玛斯:“是的王后,如果到那时(上世纪末)‘另一种类’已经出现,人类便可以免受灾难”。
卡特琳娜:“阁下,这至关紧要的‘另一种类’是什么?是另一种星球的人么?还是我们人类中产生的新人种?或是什么物体?到底是什么你能说清楚一些吗?”
诺查丹玛斯:“很遗憾,我也想预先知道,最近在萨隆我便一直在努力……但仍然看不清楚,不过只要这种未知事物提前到来,人类便会彻底改变过去的生活免遭灭绝,重新开始意义完全不同的世界……”
其实对于这个“另一种类”,诺查丹玛斯心中早已有数。看看下边《诸世纪》中的四首预言诗,一切都将真相大白:
神的声音清晰地响在耳边,
行为神秘活动于天地之间,
肉体、心、精神都坚不可摧,
天地万物他踩于足下,
仿佛他的座垫。
深夜,月亮挂在高山上,
只有脑袋的年轻贤者,
凝望着它,弟子们询问他,
不灭的存在能继续吗?
他双眼向南两手置于胸前,身体在火中。
地球的基楚动摇了
日出日落崩塌了一切都太晚了
没人能期待看到日出
然而在无尽的苦恼中希望之光出现
那是希望那是光明这星球的声音
这救世主光的主领袖打到(倒)了黑暗
月亮的统治已过二十年
七千年另种物体将把王国组建
疲倦的太阳哟
将停止天天运转
到那时我的预言与威胁
将到此结束
从这四首诗里,你既能看到印度教主神毗湿奴(佛陀)的影子;也能看到被恶龙(毗湿奴的仆人、座垫、凶蛇阿难陀龙)杀害后的月亮女神(梵天)的影子……真正的羔羊,曾经被逐鹿中原的那只像羔羊一样的鹿,是必胜的——《圣经·启示录》说的没错。但《圣经·启示录》的内容并非无误——因为其某些章节在故意混淆是与非。“大赤龙”与“兽”的关系就是典型的一例;因为真正的万王之王不是耶稣,耶稣只是混淆并蒙蔽了人们愚钝的肉眼。
“月亮的统治已过二十年”,从《推背图》第六象,己巳(1989年)算起到现在,看看月亮的统治是多少年?正好已过二十年。
“七千年(岁)另种物体”,即长着龙头、鹿角、狮眼、鱼鳞、牛蹄的麒麟。在“佛的宇宙”中,“麒麟”将会演变为凤凰(或孔雀)嘴、凤凰(或孔雀)翼、凤凰(或孔雀)尾、凤凰(或孔雀)爪、牛头及牛身(或鹿身)的“另种物体”,《推背图》谓之“双羽四足”……诺查丹玛斯一时说不清其长相,只能称其为“另一种类”或“另种物体”,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魔与佛的关系,就是缘木和鱼的关系,而缘木求鱼无异于南柯一梦。且无论魔、佛,这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噩梦,而且一梦5000余年,彼此身陷水深火热的磨难之中,绝非常人可以领悟。而 “身体在火中”“只有脑袋的年轻贤者”(梵天)要经历多少世的修炼,才能重获新生,才能成就预言中的“双羽四足”之相?
那么,为什么“只有脑袋的年轻贤者”的“身体”会“在火中”呢?因为梵天(月亮女神)被凶蛇阿难陀龙(或称太阳神、阿波罗、马尔杜克、湿婆等)杀害后,阿难陀龙为了自己长生不死,把梵天的身体肢解后吞吃了。所以“年轻贤者”梵天的头在湿婆的画像中是长在湿婆的头顶上的,血肉模糊的身体则在湿婆的肚子里,所以谓之“身体在火中”。而“死”后的梵天之灵在宇宙中却无处不在。
事实上,毗湿奴与梵天都是女神,但在湿婆创建的婆罗门教中,毗湿奴与梵天都“被变成”了男神;而原本是男神的湿婆,在佛教中却变成了女神——这不能不说是宗教中的一大奇观。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梵天不能重生,那么宇宙万物就将像《道德经》中所讲述的“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猴)王无以贵高将恐蹶。”因为老子悟透了这一点,深感后悔,所以他希望“子”要“无为”,但他却仍要“无不为”——老子虽然悔悟,却并不想放弃权利;伏羲深感愧疚则谓之“亢龙有悔”,但伏羲同样不想放弃权利和为所欲为,所以硬要给“归妹(兑、即梵天)”按个小妾的头衔……
但不管怎么说“日出日落崩塌了一切都太晚了”!
当邪淫的太阳神彻底败下阵来,黑暗将从此远离人类。神父也将像某些预言一样,从此彻底离开他的宝座——只有这时,人类才有可能像《推背图》第五十九象所描述的那样“天下一家 ”“东西南北尽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