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来源 :幸福·婚姻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l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那年我20岁,还在洛杉矶读大学。外婆在那个暖和的冬天突然病重,那时我一直在看《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在书中,一位老教授身患渐冻症。在人生的末尾,他对着每周来探望自己的年轻学生,讲了对于生活、生死的领悟。
  感谢这本书帮助我,让我能面对亲爱的外婆的离开。几年后,它又陪着我经历了我亲爱的叔公的故去。
  我小时候,外公外婆就住我们隔壁,两幢房子共用一个大门,他们陪伴我成长。外婆跟我一样脸圆圆的,眼睛也圆圆的,身体胖胖地摊开来。她是四川人,会给我做世界上最好吃的干煸四季豆和麻酱面。
  她是个可爱的老人。每次我要出门,她都要指着自己的脸说“亲亲”,要亲了才能走。她还爱开玩笑,有时她会故意叫外公:“相公你来啦!”性格很认真严肃的外公就会躲开说:“哎你干嘛啦,没事这么乱叫!”
  后来,外婆老了,常年需要洗肾,我课余陪她去。两根管子,一根抽血出来,一根把净化后的血液输回身体,过程漫长极了。但她从来都是有说有笑,不以为那是苦差。连医生给她配药,她也要挑挑拣拣一番:这两颗我吃,别的可不可以不吃?像小朋友一样。
  看到她这样,我也觉得她的病没什么,她会一直握着我的手,每天亲我的脸,给我做好吃的,跟外公开玩笑。日子还长。
  2
  但我错了。
  突然間,外婆的状况就恶化了。洗肾很快就起不到作用了,但还是要洗。我也仍然陪着外婆去医院,但我再也轻松不起来。我想我是不明白,为什么尽头已经就在眼前。
  出门前,我把这本书揣进包里。我渐渐觉得,我需要它。
  在外婆身边,我翻开书。书里写道:人人都会死,但人人似乎都不相信。又写道:“爱是唯一理智的事情”,“凡事不吝啬,与你所爱的人分享,才会真正满足”。
  看到这种句子,我就会忍不住合上书,看看外婆。
  原来死亡其实很近,这时我才真正感觉到,原来跟她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珍贵。我不得不接受至亲就要离去的事实了。
  外婆就是真的懂得分享的人。她这一生没有太多事业成就,把一切奉献给了家庭,给了她所爱的人,而且她关爱的不仅是自己的子女。几十年来,她还一直把我叔公当亲弟弟一样照顾。
  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战乱和迁徙是常见的。我叔公是外公的堂弟,因为家贫,他十几岁时就从河南老家来到四川,投靠了外公,在战时又跟着一起去了台湾。一般来说,丈夫的远房亲戚来投奔,还要住在一起,有人难免就不舒服了。但外婆很大气,一直对叔公很好,照顾他读书、工作,从来没有抱怨过。
  叔公第一次出去应征工作的时候,外婆给他买了一套很好的西装,花掉了相当于一个月薪水的钱。叔公很感激。后来他经常跟我提起,那是他第一套也是最喜欢的一套西装。
  也许就是因为心善,外婆一直是有福的。她走的时候,亲人儿孙都环绕在她床边,只差我姐姐一人。等我姐姐匆匆从台湾赶来美国,刚跨进病房,外婆就笑了,伸手指了指她,闭上了眼睛。
  3
  过了几年,我大学毕业,从美国回到台湾。偶然买了一本英文书叫Tuesday swith Morrie。读了才发现,咦,这就是《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嘛。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恰好,这时,我又有一位重要的亲人要离去了。是叔公。
  如果说外婆教会了我如何分享,那叔公就让我学会了如何感恩。他这辈子没有结婚生子,一直都把我和姐姐当亲孙女一样疼爱,每天接我们上学放学,带我们游戏玩耍。他自己很勤俭,出门都走路、坐公交车,但常常塞钱让我们坐出租车。
  那时候市面上有一种已经停产的50台币硬币,我觉得很稀奇,每次遇到都收起来。叔公也都帮我留意,常常一见面就给我两三个,直到我长大。那是我们俩的一个小默契。叔公去世前,我攒下的硬币已经有饼干盒那么大一盒。
  即便在最穷的时候,我也没有花掉它。
  4
  叔公是河南人,说话一直都有乡音。他喜欢叫我“小果果”,说我是他的开心果;但因为他的口音,别人都以为他说的是“小狗狗”。
  去世前,他希望能落叶归根,我和妈妈就带他回老家河南光山。去机场的路上,我们还一起高高兴兴地合唱着他最喜欢的歌,“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这也是我听的第一首流行歌,是小时候叔公带着河南乡音唱给我听的。
  叔公很开心,我们也跟着高兴。但是当我们把他托付给当地亲戚朋友要离开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一别就再也看不到他了。我哭着握紧了叔公的手,怎么都不想放。
  叔公去世的消息是妈妈在电话里告诉我的。听到以后,我愣了好久。
  2012年,我为叔公写了一首歌——《叔公的小城故事》,回到小时候叔公常带我去的植物园拍MV。我很惊讶,小时候觉得那里好大,怎么走都走不到头;原来是这么小啊。以前倒在荷花池上的那棵歪脖子树,叔公看着我在上面爬来爬去,现在也找不到了。
  5
  现在,那一代老人都故去了。而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
  你问哪里是我的家?有我的老公、宝宝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外公、外婆和叔公,也都跨越过千山万水。我想和他们一样,跟着生命自然成长的方向,跟着爱的方向去生活。在死亡之前,必须要活得更投入、更好。就像书里说的一样,每天早上你睁开眼睛的时候都可以问自己:你做好准备迎接这一天了吗?
  我还想像小时候一样,永远想去爱,感觉到被爱着。
  不过,现在我更有责任感了。我想让我的孩子能以有这样的妈妈而自豪。我希望他开朗、快乐、懂得感恩和分享,希望他的心灵饱满。
  至于他以后要做什么,如果他觉得做个杯子很满足,那就去做,那都是有意义的。当然,我也会推荐他读这本《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摘自知乎
其他文献
微信群历来是一个槽点有多少舞台就有多大的欢乐场:同事群里,永远会有人三不五时扔出来诸如某某公司又涨薪20%啦,某某公司上星期全体带薪欧洲豪华游啦,某某公司除了年终奖多多还一人一部苹果X啦;家长群里,总是有人会羡慕嫉妒恨地说某某家的学霸娃被名牌大学特招了,某某家的才艺少年参演了一大导演的电影马上要火了,某某家的孝顺孩子已经会给父母做大餐、洗衣服了;闺蜜群里,最不缺的就是哪个妞半夜发牢骚感叹那谁谁的老
期刊
万叔是我的本家,今年六十岁,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孙子,家住在黄沙铺镇晨光村二组黄沙中学旁的万家湾。  万叔非常勤劳,其妻也十分贤惠,是黄沙铺镇远近闻名的殷实人家。原育有一女,当时可谓是膝下儿女双全有“龙”有“凤”,让人羡慕得不行。而让万叔这个当时全湾仅只有一个人高中毕业的他万分喜爱和惬意的是:一双儿女小时候伏在他膝盖上,一边静静地翻看着“小人书”,过后又纷纷闹着要钱买糖吃的情景……  大女儿在2000
期刊
小学时,母亲是如何逼我读书,而我又是如何不肯读书、老想着打棒球,一直是我最深的记忆,也是我们母子之间的较量。  邻居大婶看我那么爱打棒球却没有手套,觉得我可怜,于是在我生日时偷偷帮我买了棒球手套。但母亲根本就不准我打棒球,就连拥有手套也会惹她生气。  我家只有两个房间加一个厨房,一个房间四叠半,另一个房间六叠。根本没有“自己的房间”这类时髦玩意,没处藏手套。  不過走廊尽头,有个勉强算是院子的地方
期刊
“捡破烂的老王头儿死了,听说出了车祸,死的很惨……”清早起来扔垃圾,便听见小区的居民们议论纷纷。  老王头儿的离去,我没什么伤感,只是有点儿同情。对一个吝啬而卑微的捡破烂老头儿,他的去世,如同尘世中一粒小小的尘埃一样微不足道。  只是,连续几次扔垃圾的时候,见不到那个弯着腰、似乎要把整个身子探进垃圾箱里的瘦小身影时,才会想起曾经有这么一个老头儿。  有一天,我去扔垃圾,看见一个手里拿着铁钩子、费力
期刊
有朋友最近在微信上拉黑了他的一个朋友:“我发了个朋友圈说我肚子疼,他连发了十八条消息问我好点没……”  特别能理解这种做法,即便很多人也许看不懂,觉得人家这不是关心你么,这不是对你好么,再说这么一点小事你至于么!  真的至于的。虽然以前我们都提倡真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掏心掏肺,大抵是好的。可是过了界限,接受方的不适感就会很强,甚至错觉在平行宇宙中多了一个自己都不知道的痴心前男友。十八条消息,回复
期刊
拉比呼吁其社区的一位富人捐款,为一位穷寡妇买煤,让她家能够生火以度过寒冷的冬季。  拉比到了富人家里,一直到离开时站在冰冷的屋外告别,都没有开口提捐款之事。  富人陪着拉比走出门外,他没有穿上大衣,因为他以为在外面只停留几分钟。  拉比跟富人又谈了一小会儿,富人冻得浑身直发抖。然后,拉比才提出捐款一事。  “我们在屋内时你为什么不向我提这事呢?”富人问。  “我想让你在回应我的请求之前先感受一下寒
期刊
喜欢那些,可以保留“用一世而执一事”的初心,卸下浮华的妆,仍有沉淀安稳模样的人。  杨绛沉默半生,终成一代大师;林肯潜入低谷,终成美国总统;屠呦呦致力一世,终挽万人性命……将一生的心力倾注于某项事业中,或许没有万人称羡的鲜花与掌声,但正如《菜根谭》中一句“伏久者飞必高”,终会等到“大鹏一日同风起”的季节。  “用一世而执一事”的人,是沉稳的,是勤恳的,是坚韧的,是可以面对他人冷嘲热讽的,是能够守住
期刊
端午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发源于楚地,源远流长。每到这个时节,美食佳肴,阖家欢乐,各式各样的粽子琳琅满目,挂艾草、赛龙舟、走亲访友,好不热闹。透过喜悦的表面,穿越到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末期,追溯端午节的起源,纵览诗人屈原的平生,予以缅怀之意。  屈原,名平,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一生精忠报国,为楚国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怎奈楚怀王亲奸佞,远贤臣,宠信靳尚、郑袖等一批小人,否决了
期刊
外婆過世两年多了,除了偶尔想起,每晚都做些梦,一次也没有梦见她。我想着,或许外婆走得太远了。  不想,前天晚上梦着她了。坐着堂屋纺线,穿件月白色的衣裳,像是正午的样子,脸上看着亮亮的。我喊她一声,她抬头看着我,把手中的线绕在线穗上,手扶着膝盖,慢慢站起来……我忽然落泪,支支吾吾跟她说,你看见你儿子没有?  醒了,想起这个场景,也不意外,本来就是有一年夏天我们去看她时的样子。给她说她儿子的事情,却是
期刊
对于饥和饱,在我的脑海里各有一段深刻的印象。  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我国的物资还很匮乏。就说吃的吧,猪肉牛肉一年吃不了几回,小麦玉米也都不够吃的,每家一年就分个几十斤。  有一天放学回来,我饿得受不了,抽屉筐子篮子窗户台都找遍了,没有一丁点吃的,我只能先喝几口凉水充充饥。  唉!谁知道,喝凉水不但不充饥,还把我上午吃的粮食架子给冲走了,感觉越喝越饿,肚子咕咕咕像地道战似的不停地叫。  终于等到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