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据南京某锂电池厂实际系统及现阶段能耗特征,结合常规工业厂房节能技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结合锂电池厂工艺流程的节能措施。通过TRNSYS模拟和技术经济性分析,确定了全年运行能耗降低情况及节能改造方案的投资回收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涂布热回收、老化机组热回收、免费供冷技术及高低温冷水机组,全年的节能率为14.6%,动态投资回收期为1.9 a,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南京某锂电池厂实际系统及现阶段能耗特征,结合常规工业厂房节能技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结合锂电池厂工艺流程的节能措施。通过TRNSYS模拟和技术经济性分析,确定了全年运行能耗降低情况及节能改造方案的投资回收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涂布热回收、老化机组热回收、免费供冷技术及高低温冷水机组,全年的节能率为14.6%,动态投资回收期为1.9 a,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性。
其他文献
为了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2020年9月以来,习近平主席先后多次提出了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与工业减排相比,林业碳汇有着更高的成本性价比,因此已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1]。福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连续42年居全国第一,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10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目的:探讨连续血液净化(CBP)治疗尿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86例尿毒症合并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间歇性血液透析(IHD)治疗,观察组采用CBP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疗效、肾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水平。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肾功能中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指标低于对照组(P<0.
分析了发展海洋碳汇市场交易的优劣势,从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构建原则、模式选择、发展路径、要素设计、运行机制及保障措施等方面,综合分析探讨了中国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构建策略。结果表明:(1)中国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构建应采取"市场+政府"的模式,同时市场建设应采取分阶段发展的路径安排;(2)海洋碳汇交易市场建设内容包括市场要素和供求、价格、风险等市场运行机制及支撑机制;(3)为保障海洋碳汇交易市场能够持续
基于2007—2017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农业生产(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模型、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分三个阶段进行检验,并分析各省份农业TFP的时间演变特征及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1)与不考虑环境因素和考虑环境因素得出的农业TFP相比,考虑农业碳吸收量得出的农业TFP更精确。(2)中国农业TFP在时间维度和空间
对福建省农业碳排放和吸收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并探索福建省农田植被净碳汇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利用2010—2017年福建省及下属地级市的农作物产量、农田投入等农业统计数据,综合运用系数法、重心移动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农田植被净碳汇进行估算.结果显示:(1)2010—2017年,福建省农田净碳汇总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福建省农田植被表现为碳汇功能;(2)2010—2017年,福建省农田植被
碳汇造林是指以增加碳汇为目的,并对造林及林分生长过程中实施碳汇计量与监测而开展的碳汇造林活动。在碳汇造林工程中,质量控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所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加之碳汇造林工程实施林地面积较大,导致施工难度较高、工程质量常受影响。以广东省阳江市国有花滩林场为例,分析碳汇造林工程质量控制的必要性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以供参考。
为定量测算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碳汇,识别河南省农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碳排放源,推进河南绿色农业发展。本研究对2000~2017年河南省农田的碳吸收量、碳排放量及碳足迹进行测算,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量明显高于碳排放量,表明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具备较强的碳汇能力;粮食作物对总碳吸收量贡献最大,化肥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最关键因子;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处于碳生态盈余的状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推行,将引起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废旧锂电池产生。废旧锂电池回收处理问题是急切需要解决和完善的重点之一。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经梯次利用,可实现电池循环利用率。利用物理机械法,对废旧的锂电池进行回收、放电、拆解、处理、再制造,减少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实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