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品质生活是小康社会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一个高品质生活城市一定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太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建成高品质生活城市,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品质生活是小康社会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一个高品质生活城市一定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太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建成高品质生活城市,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历来是战胜风险挑战、迎来伟大胜利的制胜法宝。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统揽全局,全面部署,组织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取得了疫情狙击战的重大战略成果。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深刻体现在党中央掌控全局的“高度”、众人齐心渡难关的“速度”、全国上下一盘棋的“力度”、舆论民情显精神的“温度”四个维度上,进一步彰显了党的执政能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雷蒙·威廉斯是英国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文化与社会》是他的代表作,他以独特的视角考察了一系列思想家,厘清了文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文化与社会》立足于社会实践,力图探讨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精英文化的考察和扬弃,威廉斯认为文化范围不得不不断扩大。他构建了共同文化理论,意在为大众文化正名,消解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主张文化平等。
党建工作是学校夯实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基层党支部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从强化政治引领,增强党员教育;严抓标准程序,做好党员管理;严肃党规党纪,强化党员监督;围绕中心工作,广泛组织师生;选树先进典型,着力宣传师生;凝聚师生合力,推进协同育人;强化宗旨意识,联系服务师生等途径,扎实推进样板党支部创建,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我国改革的进程以来,中国的改革事业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光辉岁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即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关头,在这个关键节点上,通过梳理改革开放史、总结实践经验,进而推动思想理论丰富和发展,才能书写中国改革新的时代篇章。
网络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易班平台作为新时代网络育人的重要平台,依托其自身独特的平台特色和亮点,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便捷式服务,为辅导员实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条件。本文通过概述易班平台,立足网络育人工作实际,分析辅导员利用易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探索并总结易班平台建设的具体应用与实践成效,并提供有益借鉴。
沂蒙精神实践教育培训一体化建设是新形势下适应教育目标要求变化,创新完善沂蒙精神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的重要举措。高校肩负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使命,承担红色文化传播、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职责,依托高校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沂蒙精神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完善实践教育资源配套,借助新技术创新实践教育培训方式,注重情感维系和传播交流等主要方式,有效地将沂蒙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红色经典音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优秀音乐,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经典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时代的旋律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坚实的民族基础和群众基础、具有独特的思想性,培育了爱国精神和民族力量等主题上的特征;也具有歌词通俗易懂、曲调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表现形式多样手法多变等形式上的特征。它是是筑牢爱国意识、加强正面宣传与教育,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求和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有利载体。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庞杂的系统性工程,把握好法治、精治、共治这三个关键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即要着力推进城市治理法治化,加强科学立法和法治宣传;也要着力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将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作为重要抓手;着力推动城市治理共治化,做好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等工作。
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智库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各级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治理能力。本文认真分析了山西省智库发展及智库队伍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典型的经验做法以及面临的形势任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山西智库高端发展及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遵循原则,以及分类指导协同发展、对标对表高端对接、优化机制建强队伍三个方面的主要举措。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历史本质,昭示出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三重哲学逻辑:一是从异化劳动视角切入,阐明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构成了扬弃异化的必然前提;二是以极端贫困普遍化的消除为基点,揭示出生产力普遍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三是在关系建构中擘画出各民族普遍交往的世界谱系,展现出个体由地域性到世界历史性、“经验上普遍的个人”的发展图景,助推“没有财产”的群众之间的联合由局域性走向世界性。由此,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生产力范畴由经济学术语向哲学话语的转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历史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