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通过对寿县炎刘镇、安丰镇梧桐村的土地流转跟踪调查,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当地土地承包户和土地出租户的经营现状,以及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流转;炎刘镇;安丰镇;经营情况;寿县
中图分类号 F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2-15-03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农业集约化生产水平,逐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已是大势所趋。据寿县农委联合寿县调查队对寿县炎刘镇、安丰镇梧桐村的土地流转跟踪调查显示,自8a前土地流转初现端倪至今,由于缺乏先例,两地土地流转基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总体来看,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两地土地流转总体情况
安丰镇梧桐村耕地总面积866.7hm2,2013年完成土地平整,村民集体搬入梧桐新村,为土地流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至2014年初,该村土地流转面积720hm2,较2013年初增加了13.3hm2;截至2015年初,土地流转面积653.3hm2,较上年减少约66.7hm2,减少原因主要是新修建的济祁高速经过该村,征收了一些耕地。土地流转总面积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平稳。当前土地承包户的经营项目中80%为从事一麦一稻的农业种植,其余100hm2土地种植药材、苗木、蔬菜、果园、制种和食用菌等经济作物。该村的土地流转形式为流转户与村委会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土地集中后由村委会租赁给承包户,流转合同期最长到2025年,租金每年700元/667m2,同时国家所有涉农补贴仍归农户所有,经该村村长王永富介绍,同寿县其他地区相比,该村土地承包人给付的租金水平较高。
炎刘镇为我县起步较早的土地流转镇,2009年以前虽有流转但面积较少,从2010年开始成规模流转,发展至今基本是村村都参与,但流转大小不等,三关村、磨湾村都是该镇的流转大村。镇政府自2010年开始介入土地流转,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主要通过统一租金价格尺度,规范流转合同,激励村委会等第三方介入土地流转等方式调控流转过程。该镇土地承包户的经营项目除传统一麦一稻的常规农业种植外,瓜果蔬菜大棚、园林苗圃、特色黄鳝养殖等项目发展较快。该镇的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村委会参与主持,集体经济主导的土地流转。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村委会,由村委会与承包户进行流转,自2010年政府介入以来,这种流转方式就成为最主要的流转方式;另一种为承包户与农户自发的土地流转,这种方式多见于2009年之前。无论哪种流转方式,流转年限在3~12a不等,最长至2025年,租金统一不低于每667m2250kg稻谷,同时国家所有涉农补贴仍归农户所有,土地流转合同由第三方村委会牵头的,承包人每年还要给村里支付50元/667m2的管理费用。
2 土地承包户经营现状
2.1 经营项目仍以“一麦一稻”的农业种植为主 由于传统的农业种植习惯,及多年来积累的农业种植经验,当前大多数承包户流转土地后仍从事“一麦一稻”的农业种植,但与2013年相比,单纯用于粮食种植的流转土地面积总体上趋于下降;由于粮食种植收益不高,在解决资金问题后,承包户多数倾向于转型,由常规种植逐步转型向经济作物、大棚蔬菜、园林苗木等特色农业发展。
2.2 受地形影响,机械化还无法完全普及 寿县在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江淮丘陵北部,地势相对不平,梯田较多。以梧桐村为例,虽然经过土地平整,然而平整后大部分仍是梯田,自然地块面积小,农机设备无法深入每一块土地,造成机械化程度不高;同时由于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部分农户不愿流转,土地不能连片的情况,也使得部分承包户在进行农业种植的过程中,无法进行全程机械化操作,而是继续保持着“机械+人工”的传统种植方式。
2.3 传统种植粮食的承包户效益近似正态分布 炎刘镇谢墩村流转大户李和东,2013年2季均种植水稻小麦233.3hm2,核算全年平均收益500元/667m2左右。2014年水稻小麦种植面积仅为66.7hm2,其余68.2hm2种植绿化苗木,13.3hm2种植黄豆。在平均成本基本持平的情况下,除去收购价格的影响,粮食种植全年平均收益520元/667m2左右。我们在对梧桐村粮食种植大户姚军(113.3hm2)和徐福金(6.7hm2)对比后发现,在地理、气候近似的情况下,姚军去年略有亏损,而徐福金则是盈利的,并在今年将流转规模扩大到15.8hm2。
2.4 传统种植向特色经营的趋势逐渐显现 除传统种植外,承包户经营项目较多的为园林苗圃种植、瓜果蔬菜大棚,例如炎刘镇流转大户汪运发的寿县永乐苗木种植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00hm2,种植苗木20万株;胡仁保的新园果树示范园流转34.1hm2,主要种植樱桃、葡萄、桃梨等果树,并开展观光旅游;王磊流转土地34.6hm2,其中21.3hm2用于种植大棚西瓜和大棚蔬菜,并准备今年将其余13.3hm2也全部用于大棚蔬菜的种植。对比来看,园林苗圃经营周期较长见效慢(常规为3a1个周期)、瓜果蔬菜大棚操心较多,但效益明显好于种粮。据对王磊的调研获悉,他的大棚春季主要种植西瓜,秋季主要种植莴笋、辣椒等蔬菜。西瓜每667m2成本在5 000元左右,单季平均收益在2 000~3 000元,蔬菜成本1 000元左右,单季利润也在1 000元左右,扣除租金等成本,1a土地平均产生3 000元收益,远高于农户正常年份粮食种植获得的1 000元左右的收益。
2.5 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起到先锋带头作用 据炎刘镇分管领导张镇长介绍,炎刘镇现有市级农业产业合作社2家,县级产业合作社3家,他们流转土地面积均在33.3hm2以上;另据梧桐村王村长介绍,梧桐村现有合作社7家,家庭农场5个,其中有4个家庭农场是今年刚申请获批。这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分工分业,使一大批有技术的农户加入到合作社中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在当地起到了一定示范带头作用。 3 土地出租户现状
3.1 土地流转稳定了农民收入,解放了劳动力 据两地调查显示,目前土地出租费用,炎刘镇最低为每667m2250kg稻谷,以今年水稻2.6元/kg的出售价格折算,租金约为650元;安丰镇梧桐村土地租金则是固定700元/667m2。而农民在正常年份种植一麦一稻的平均收益在1 000/667m2元左右,可以看到土地租金相当于农民自行种植(耕管)水稻、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的收益的60%~70%,而且“旱涝保收”,是一项看得见的确定性收入。同时,土地流转后的规模经营,有力激活了务工经济。农民摆脱了土地束缚,能够放心、放手外出。对于不愿外出的农民,多数土地流转合同上明确规定,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出租土地户家中的劳动力。失去土地的农户可以通过为承包者服务、外出务工或自主经商来增加收入。
3.2 农民分工分业和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土地流转改变了部分农民“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化状态,使他们能专注投身于二、三产业的工作。土地流转的加快,也有利于调整当地种植业结构,发展小户难以发展的特色产业。大棚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优质粮等种植项目以及黄鳝、甲鱼等养殖项目发展较快,不仅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促进了农业板块经济的打造,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3.3 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态度并不统一 据调查,两地农户对土地流转所持的态度并不都是积极正面的,群体内差异明显。据梧桐村金家成和炎刘镇李和东等人介绍,对于普通农户,一般来说常年在外务工的人比较倾向于将土地流转出去,而常年在家的人,尤其是年龄较大的群体,则不愿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可以说形成了两个极端。
4 两地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常规种植收益低,转型遭遇瓶颈 调查显示,如果承包户单纯从事水稻小麦的常规种植,正常年份平均收益约为500元/667m2,而王磊等从事蔬菜种植的承包户,他们的平均效益可达常规种植效益的5~6倍。梧桐村种植大户姚军,从2013年起承包113.3hm2土地,由于梯田无法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人工成本上涨以及天气等原因,经过2a种植,总体呈现亏损。同村与他情况类似的金家成、王永富等一些承包户,有意转变种植方式,却陷入瓶颈之中。制约他们转型的主要有以下3方面原因:
4.1.1 启动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差 资金问题是制约种植结构调整的一大瓶颈,尤其对于3~4a才能见成效的苗木果树等种植承包户来说,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土地购置和人工、种苗等,加上生产过程中的日常投入和每年持续给付的租金,他们所面临的资金压力是非常沉重的。据了解,承包大户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都来自于自筹,以合作社或公司的形式募集资金,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得到的贷款很少。
4.1.2 缺乏相关知识,技术条件不成熟 除了资金,技术也是制约承包户转型的重要因素。据了解,梧桐村承包大户常元非种植33.3hm2药材,收益很好,同村其他人也想种植药材,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没有成功。
4.1.3 市场信息不灵,销路受限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承包户对市场目前的需求不是很清楚,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不敢盲目更换种植项目。以蔬菜和水果等特色种植为例,此类产品虽然利润高,但不耐储藏,一旦没有及时销售出去就会遭受很大损失。
4.2 粮食晾晒、仓储场所亟需配套扶持 当前由于土地承包户以种植粮食居多,粮食收获以后的晾晒、仓储问题也是摆在承包户面前的重要问题。据安丰镇承包户姚老板介绍,他午秋两季种植的小麦、水稻近133.3hm2,每到收获的时节大量的粮食无法晾晒、仓储,只得立马进行出售,而往往刚收获的粮食水分含量大影响出售价格,并且在刚收获的一个时间段内也是粮食价格相对较低的阶段,不进行晾晒和储存影响种粮效益,如果可以进行短时仓储待市场价格合适时进行出售,则可大幅提高收益,因此多数种粮承包户热切期盼相关部门对相关场地予以配套扶持。
4.3 土地承包户对土地流转政策了解不多 两地9个承包大户在调研中都明确表示希望得到土地流转方面各项政策的信息,但事实上他们之中部分人对土地流转的各项政策并不十分了解。经询问,炎刘镇王磊、汪运发、胡仁保都表示不了解土地流转各项政策,只知道县里对流转面积33.3hm2以上的大户每667m2补贴30元,流转面积66.7hm2以上补贴40元,持续3a。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当地政府的宣传。流转大户李和东、姚军和徐福金则表示,他们也会从报纸、网络上关注这类土地流转的信息。
4.4 用工矛盾凸显,用工难制约承包户经营效益 经过几年的经营,以前掩盖在土地流转之后的用工矛盾逐渐凸显出来。据调查了解,用工矛盾主要分两块,一是土地流转合同上规定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土地出租户家中的劳动力,与外村优质劳动力之间的矛盾。多数农户在土地流转之后,青壮年劳动力就会选择外出务工,家中只剩下年纪较大的老人,根据合同,承包户只能优先雇佣这些年龄大的劳动力,事倍功半,无形中增加了承包户的用工成本;二是日渐增长的雇佣工资与缺乏劳动力之间的矛盾。据了解,当前人工插秧工资已经上涨到200元/d,且还要包吃,即便这样也还招不到人,农村外出劳力的增多使得部分承包户一旦遇到农忙的季节就出现用工荒。用工矛盾严重制约着承包户的经营效益。
4.5 失地农民缺乏一技之长,竞争中处于劣势 当前,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较弱,特别是“4050”人员,他们年纪大文化程度又低,土地经营大户并不愿雇佣他们。炎刘镇三星村蔬菜大户王磊介绍说,他种植的大棚西瓜和大棚蔬菜,需要细心的照料和专业技术,上了年纪的人根本应付不来。而这些失地农民在竞争中失败,也很容易引发和承包户之间的冲突。
5 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建议
5.1 加大扶持力度,相关政策扶持向规模大户倾斜 设立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专项资金,充分考虑到流转面积和配套服务、奖补的协调关系,适度向大面积流转户倾斜。奖励、补贴、扶持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大力培育以家庭农场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规模经营主体,促进家庭经营向规模化集约经营方向转变,促进有限土地资源向有规模经营能力、有更高土地产出率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同时应为流转大户提供相关农机、农技的配套帮扶,积极探索信贷支农的新办法,帮助流转主体解决资金缺口,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抗风险能力。
5.2 健全配套设施,引导经营主体进行适度流转 相关流转镇村应制定土地流转规划,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适度放宽流转土地的农业用途范围,对土地规模经营主体因生产所需建造简易仓库、晒场、大棚、温室等用地,应视作农业生产用地,并对此予以配套扶持;继续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协调承包户与普通农户的用水困难,确保生产用水到位;同时经营主体在流转土地前应充分做好前期规划,充分依托本地优势特色产业选择经营项目,切莫盲目进行大面积流转土地。
5.3 加强宣传力度,及时宣传各项土地流转政策 各地政府部门应注意加大对土地出租双方宣传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的力度,采取传单、广播或直接入户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解除双方的疑虑,逐步改变农民“离不开土地”的心理,增加土地承包户的信心。
5.4 将用工交给市场,建立和完善社保制度,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要推动用工市场化,鼓励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建立多层的农村社保制度,稳步提升农村保障力度,从而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切实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责编:张长青)
关键词:土地流转;炎刘镇;安丰镇;经营情况;寿县
中图分类号 F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2-15-03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农业集约化生产水平,逐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已是大势所趋。据寿县农委联合寿县调查队对寿县炎刘镇、安丰镇梧桐村的土地流转跟踪调查显示,自8a前土地流转初现端倪至今,由于缺乏先例,两地土地流转基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总体来看,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两地土地流转总体情况
安丰镇梧桐村耕地总面积866.7hm2,2013年完成土地平整,村民集体搬入梧桐新村,为土地流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至2014年初,该村土地流转面积720hm2,较2013年初增加了13.3hm2;截至2015年初,土地流转面积653.3hm2,较上年减少约66.7hm2,减少原因主要是新修建的济祁高速经过该村,征收了一些耕地。土地流转总面积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平稳。当前土地承包户的经营项目中80%为从事一麦一稻的农业种植,其余100hm2土地种植药材、苗木、蔬菜、果园、制种和食用菌等经济作物。该村的土地流转形式为流转户与村委会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土地集中后由村委会租赁给承包户,流转合同期最长到2025年,租金每年700元/667m2,同时国家所有涉农补贴仍归农户所有,经该村村长王永富介绍,同寿县其他地区相比,该村土地承包人给付的租金水平较高。
炎刘镇为我县起步较早的土地流转镇,2009年以前虽有流转但面积较少,从2010年开始成规模流转,发展至今基本是村村都参与,但流转大小不等,三关村、磨湾村都是该镇的流转大村。镇政府自2010年开始介入土地流转,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主要通过统一租金价格尺度,规范流转合同,激励村委会等第三方介入土地流转等方式调控流转过程。该镇土地承包户的经营项目除传统一麦一稻的常规农业种植外,瓜果蔬菜大棚、园林苗圃、特色黄鳝养殖等项目发展较快。该镇的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村委会参与主持,集体经济主导的土地流转。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村委会,由村委会与承包户进行流转,自2010年政府介入以来,这种流转方式就成为最主要的流转方式;另一种为承包户与农户自发的土地流转,这种方式多见于2009年之前。无论哪种流转方式,流转年限在3~12a不等,最长至2025年,租金统一不低于每667m2250kg稻谷,同时国家所有涉农补贴仍归农户所有,土地流转合同由第三方村委会牵头的,承包人每年还要给村里支付50元/667m2的管理费用。
2 土地承包户经营现状
2.1 经营项目仍以“一麦一稻”的农业种植为主 由于传统的农业种植习惯,及多年来积累的农业种植经验,当前大多数承包户流转土地后仍从事“一麦一稻”的农业种植,但与2013年相比,单纯用于粮食种植的流转土地面积总体上趋于下降;由于粮食种植收益不高,在解决资金问题后,承包户多数倾向于转型,由常规种植逐步转型向经济作物、大棚蔬菜、园林苗木等特色农业发展。
2.2 受地形影响,机械化还无法完全普及 寿县在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江淮丘陵北部,地势相对不平,梯田较多。以梧桐村为例,虽然经过土地平整,然而平整后大部分仍是梯田,自然地块面积小,农机设备无法深入每一块土地,造成机械化程度不高;同时由于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部分农户不愿流转,土地不能连片的情况,也使得部分承包户在进行农业种植的过程中,无法进行全程机械化操作,而是继续保持着“机械+人工”的传统种植方式。
2.3 传统种植粮食的承包户效益近似正态分布 炎刘镇谢墩村流转大户李和东,2013年2季均种植水稻小麦233.3hm2,核算全年平均收益500元/667m2左右。2014年水稻小麦种植面积仅为66.7hm2,其余68.2hm2种植绿化苗木,13.3hm2种植黄豆。在平均成本基本持平的情况下,除去收购价格的影响,粮食种植全年平均收益520元/667m2左右。我们在对梧桐村粮食种植大户姚军(113.3hm2)和徐福金(6.7hm2)对比后发现,在地理、气候近似的情况下,姚军去年略有亏损,而徐福金则是盈利的,并在今年将流转规模扩大到15.8hm2。
2.4 传统种植向特色经营的趋势逐渐显现 除传统种植外,承包户经营项目较多的为园林苗圃种植、瓜果蔬菜大棚,例如炎刘镇流转大户汪运发的寿县永乐苗木种植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00hm2,种植苗木20万株;胡仁保的新园果树示范园流转34.1hm2,主要种植樱桃、葡萄、桃梨等果树,并开展观光旅游;王磊流转土地34.6hm2,其中21.3hm2用于种植大棚西瓜和大棚蔬菜,并准备今年将其余13.3hm2也全部用于大棚蔬菜的种植。对比来看,园林苗圃经营周期较长见效慢(常规为3a1个周期)、瓜果蔬菜大棚操心较多,但效益明显好于种粮。据对王磊的调研获悉,他的大棚春季主要种植西瓜,秋季主要种植莴笋、辣椒等蔬菜。西瓜每667m2成本在5 000元左右,单季平均收益在2 000~3 000元,蔬菜成本1 000元左右,单季利润也在1 000元左右,扣除租金等成本,1a土地平均产生3 000元收益,远高于农户正常年份粮食种植获得的1 000元左右的收益。
2.5 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起到先锋带头作用 据炎刘镇分管领导张镇长介绍,炎刘镇现有市级农业产业合作社2家,县级产业合作社3家,他们流转土地面积均在33.3hm2以上;另据梧桐村王村长介绍,梧桐村现有合作社7家,家庭农场5个,其中有4个家庭农场是今年刚申请获批。这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分工分业,使一大批有技术的农户加入到合作社中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在当地起到了一定示范带头作用。 3 土地出租户现状
3.1 土地流转稳定了农民收入,解放了劳动力 据两地调查显示,目前土地出租费用,炎刘镇最低为每667m2250kg稻谷,以今年水稻2.6元/kg的出售价格折算,租金约为650元;安丰镇梧桐村土地租金则是固定700元/667m2。而农民在正常年份种植一麦一稻的平均收益在1 000/667m2元左右,可以看到土地租金相当于农民自行种植(耕管)水稻、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的收益的60%~70%,而且“旱涝保收”,是一项看得见的确定性收入。同时,土地流转后的规模经营,有力激活了务工经济。农民摆脱了土地束缚,能够放心、放手外出。对于不愿外出的农民,多数土地流转合同上明确规定,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出租土地户家中的劳动力。失去土地的农户可以通过为承包者服务、外出务工或自主经商来增加收入。
3.2 农民分工分业和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土地流转改变了部分农民“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化状态,使他们能专注投身于二、三产业的工作。土地流转的加快,也有利于调整当地种植业结构,发展小户难以发展的特色产业。大棚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优质粮等种植项目以及黄鳝、甲鱼等养殖项目发展较快,不仅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促进了农业板块经济的打造,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3.3 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态度并不统一 据调查,两地农户对土地流转所持的态度并不都是积极正面的,群体内差异明显。据梧桐村金家成和炎刘镇李和东等人介绍,对于普通农户,一般来说常年在外务工的人比较倾向于将土地流转出去,而常年在家的人,尤其是年龄较大的群体,则不愿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可以说形成了两个极端。
4 两地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常规种植收益低,转型遭遇瓶颈 调查显示,如果承包户单纯从事水稻小麦的常规种植,正常年份平均收益约为500元/667m2,而王磊等从事蔬菜种植的承包户,他们的平均效益可达常规种植效益的5~6倍。梧桐村种植大户姚军,从2013年起承包113.3hm2土地,由于梯田无法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人工成本上涨以及天气等原因,经过2a种植,总体呈现亏损。同村与他情况类似的金家成、王永富等一些承包户,有意转变种植方式,却陷入瓶颈之中。制约他们转型的主要有以下3方面原因:
4.1.1 启动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差 资金问题是制约种植结构调整的一大瓶颈,尤其对于3~4a才能见成效的苗木果树等种植承包户来说,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土地购置和人工、种苗等,加上生产过程中的日常投入和每年持续给付的租金,他们所面临的资金压力是非常沉重的。据了解,承包大户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都来自于自筹,以合作社或公司的形式募集资金,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得到的贷款很少。
4.1.2 缺乏相关知识,技术条件不成熟 除了资金,技术也是制约承包户转型的重要因素。据了解,梧桐村承包大户常元非种植33.3hm2药材,收益很好,同村其他人也想种植药材,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没有成功。
4.1.3 市场信息不灵,销路受限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承包户对市场目前的需求不是很清楚,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不敢盲目更换种植项目。以蔬菜和水果等特色种植为例,此类产品虽然利润高,但不耐储藏,一旦没有及时销售出去就会遭受很大损失。
4.2 粮食晾晒、仓储场所亟需配套扶持 当前由于土地承包户以种植粮食居多,粮食收获以后的晾晒、仓储问题也是摆在承包户面前的重要问题。据安丰镇承包户姚老板介绍,他午秋两季种植的小麦、水稻近133.3hm2,每到收获的时节大量的粮食无法晾晒、仓储,只得立马进行出售,而往往刚收获的粮食水分含量大影响出售价格,并且在刚收获的一个时间段内也是粮食价格相对较低的阶段,不进行晾晒和储存影响种粮效益,如果可以进行短时仓储待市场价格合适时进行出售,则可大幅提高收益,因此多数种粮承包户热切期盼相关部门对相关场地予以配套扶持。
4.3 土地承包户对土地流转政策了解不多 两地9个承包大户在调研中都明确表示希望得到土地流转方面各项政策的信息,但事实上他们之中部分人对土地流转的各项政策并不十分了解。经询问,炎刘镇王磊、汪运发、胡仁保都表示不了解土地流转各项政策,只知道县里对流转面积33.3hm2以上的大户每667m2补贴30元,流转面积66.7hm2以上补贴40元,持续3a。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当地政府的宣传。流转大户李和东、姚军和徐福金则表示,他们也会从报纸、网络上关注这类土地流转的信息。
4.4 用工矛盾凸显,用工难制约承包户经营效益 经过几年的经营,以前掩盖在土地流转之后的用工矛盾逐渐凸显出来。据调查了解,用工矛盾主要分两块,一是土地流转合同上规定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土地出租户家中的劳动力,与外村优质劳动力之间的矛盾。多数农户在土地流转之后,青壮年劳动力就会选择外出务工,家中只剩下年纪较大的老人,根据合同,承包户只能优先雇佣这些年龄大的劳动力,事倍功半,无形中增加了承包户的用工成本;二是日渐增长的雇佣工资与缺乏劳动力之间的矛盾。据了解,当前人工插秧工资已经上涨到200元/d,且还要包吃,即便这样也还招不到人,农村外出劳力的增多使得部分承包户一旦遇到农忙的季节就出现用工荒。用工矛盾严重制约着承包户的经营效益。
4.5 失地农民缺乏一技之长,竞争中处于劣势 当前,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较弱,特别是“4050”人员,他们年纪大文化程度又低,土地经营大户并不愿雇佣他们。炎刘镇三星村蔬菜大户王磊介绍说,他种植的大棚西瓜和大棚蔬菜,需要细心的照料和专业技术,上了年纪的人根本应付不来。而这些失地农民在竞争中失败,也很容易引发和承包户之间的冲突。
5 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建议
5.1 加大扶持力度,相关政策扶持向规模大户倾斜 设立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专项资金,充分考虑到流转面积和配套服务、奖补的协调关系,适度向大面积流转户倾斜。奖励、补贴、扶持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大力培育以家庭农场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规模经营主体,促进家庭经营向规模化集约经营方向转变,促进有限土地资源向有规模经营能力、有更高土地产出率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同时应为流转大户提供相关农机、农技的配套帮扶,积极探索信贷支农的新办法,帮助流转主体解决资金缺口,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抗风险能力。
5.2 健全配套设施,引导经营主体进行适度流转 相关流转镇村应制定土地流转规划,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适度放宽流转土地的农业用途范围,对土地规模经营主体因生产所需建造简易仓库、晒场、大棚、温室等用地,应视作农业生产用地,并对此予以配套扶持;继续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协调承包户与普通农户的用水困难,确保生产用水到位;同时经营主体在流转土地前应充分做好前期规划,充分依托本地优势特色产业选择经营项目,切莫盲目进行大面积流转土地。
5.3 加强宣传力度,及时宣传各项土地流转政策 各地政府部门应注意加大对土地出租双方宣传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的力度,采取传单、广播或直接入户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解除双方的疑虑,逐步改变农民“离不开土地”的心理,增加土地承包户的信心。
5.4 将用工交给市场,建立和完善社保制度,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要推动用工市场化,鼓励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建立多层的农村社保制度,稳步提升农村保障力度,从而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切实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责编:张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