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国富论》问世,斯密开创了古典经济学模型,在自由经济模式下,人人出于利己之心都将努力工作、合理经营,使资源最有效的利用,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最终达成一致。本文着眼于斯密著作《国富论》,从其分工、工资、资本、自由贸易、税收等理论中寻找斯密是怎样将两者相结合的。
关键词:亚当·斯密 《国富论》 利己主义 公共利益
一、斯密对个人利己主义的阐述和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
斯密认为经济自由的环境下,人们的活动都是受利己心驱使的,"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于屠户、酿酒师、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正是受到利己主义的驱使,劳动者努力自己的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资本家努力使生产的产品能够实现,使投入的资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贸易商将商品运到最受欢迎的市场。利己主义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
同时斯密传承了哈其森的口号:"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他在《国富论》中向读者保证他的成功模型将导致"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
斯密将个人利己主义思想与公共利益相结合,认为通过自由竞争可以促进国民财富的积累,从而建立起了自由经济理论体系。这一思想体现在他的对各种理论的阐述中。
二、分工理论中将利己主义和公共利益相结合
斯密关于利己主义和公共利益相结合的经典论述中的许多都体现于分工理论,我们在此仅引述几条,看他是怎样将利己主义和公共利益结合来阐述分工理论的。
在论交换的过程中他提到"可是人几乎离不开他同类的帮助,而仅仅依靠人们的善意他是无法得到这些帮助的。假如他能诉诸对方的自利心,向对方说明,他要求他们所做的事情对他们自身有好处,他反而更有可能达到目的……正是通过这个方法,双方才得到了绝大部分自己所需要的帮助。我们的晚饭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我们不是向他们乞怜,而是诉诸于他们的自利心。我们从来不向他们谈论自己的需要,而只是谈论对他们的利益。"从上面的引述我们可以看出,斯密从出于利己主义的交换得出这是对社会也是有利的:"人们各自才能的不同产品,通过互通有无、以货易货和交换的普遍天性,从而形成一种共同财富--每个人都可以交换到他所需要的其他人的才能说生产的产品。"
三、工资理论中将利己主义和公共利益相结合
在工资理论中,斯密认为在地主获得的地租增加后出于个人享受就会多雇佣仆人,资本家利润增加后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就会用于扩大再生产,于是劳动力需求增加,工资也增加,于是社会下层阶级生活状况改善。他写到"社会下层阶级生活状况的改善,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害呢?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显。在任何社会,下层阶级的人数都占整个社会的大多数,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的事情那个,绝不能对整个社会有害。而大多数人陷于贫困状态的社会,绝不能说是繁荣的社会。"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斯密关注的是全社会的普遍富裕,对私利的追逐最终会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斯密在工资理论中将个人利己主义与公共利益结合起来了。
四、资本理论中将利己主义和公共利益相结合
斯密在资本理论中说到资本有多种用途,在短期内,利润随资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资本家出于自利的原因总是将资本投入最有利的用途,于是像新兴工业这一类工业就得到了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在论述银行活动时斯密写到"慎重的银行活动可以增加一个国家的产业……慎重的银行活动以纸币代替大部分这种金属币,就能使国家把大部分这种死钱变成利国利民的活钱。可以用道路比喻在国内市场流通的金属币……慎重的银行活动用纸币代替金属币,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把道路修在空中,把原来的道路都节省出来变为良田,从而可以大大增加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同时他认为银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竞争,各个银行会谨慎的发行货币并且都在小区域内流通,减少了一家银行倒闭带来的影响,从而增加了社会的安全。"所以,一种事业只要对社会有利,就应该任其自由竞争发展。竞争越自由,越普遍,对整个社会越有利。"
五、自由贸易理论中将利己主义和公共利益相结合
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是通过对重商主义的批判来阐述的。他在论述为何要鼓励自由贸易时写到:"每个人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社会的利益。人们都在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最有利的用途。……同时他必然要努力引导这个产业尽可能使其产品具有最大的价值。可见,对自身利益的研究使资本的最终用途往往对社会也是同样有利。……投资产业的人总会努力使他投资的产业的产品具有最大价值,以牟取最大利润为唯一目的……投资产业的人比其他人都能更好的判断,应该把资本用于哪类能够生产最有价值产品的产业上。如果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应如何应用他们的资本,那不但是自寻烦恼,而且是沽名钓誉……精明的商人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比别人更有优势的方面,其他所需的物品只需购买即可。……私人家庭的精明选择完全可以用在一个大国的管理中。如果外国能提供更好更便宜的商品,我们就没有必要自己制造了"这段论述说明斯密认为同私人出于自利的生产促进国民财富增加一样,商人的自由贸易也能增进国民财富。
六、税收理论中将利己主义和公共利益相结合
斯密在论君主和国家收入中认为了税收是主要源泉,而如何合理安排税收才能最大的促进生产发展,这就要求国家在制定税收政策时不能损害个人生产积极性。
如在征收地租税时,斯密建议可以设计一种管理制度,即可以减少地租的不确定性,减少对纳税者的压迫和造成的不便,也可以促进全国土地的改良,促进耕作方式的改进。如果根据地租征收的税赋是可变的,那么就会阻碍土地的改良,地主出于利己之心认为改良了土地就要多交税。而在一定时间内恒定的地租税就能促进地主改良土地。所以在制定地租税的时候要注意将利己主义和公共利益相结合。
又比如,政府应该制定不与地租成比例而与土地农产品成比例的赋税。斯密以什一税为例子说到"什一税是加在地租上的一种很不公平的赋税,往往成为地主们改良土地的障碍。当教会不需要任何费用就能够分享到什一税的巨大利润时,一般不会去投入巨额的款项进行土地改良的投资,也不会受到质量更高的谷物。"而与土地农产品成比例的土地税征收办法使国王们都更关心土地的改良状况,并且为了增加土地产量而修建道路运河。
总结:斯密 "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将个人利己主义与社会公共利益相结合,为当时的资产阶级维护经济利益提供了理论支持,也顺应了自由经济发展趋势。目前对我国而言,市场经济初期怎样更好的调动生产要素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又要保证社会稳定、资源环境保护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也许斯密通过"看不见的手"将个人利己主义和社会公共利益相结合的方法正是我们经济发展的良方。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陈星,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陈孟熙,郭建清.《经济学说史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罗杰·E·巴克豪斯.《西方经济学史》[M].莫竹苓,袁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7年版。
[4]马克·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M].马春文等,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梁晓姗(1989-),女,汉族,浙江丽水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
关键词:亚当·斯密 《国富论》 利己主义 公共利益
一、斯密对个人利己主义的阐述和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
斯密认为经济自由的环境下,人们的活动都是受利己心驱使的,"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于屠户、酿酒师、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正是受到利己主义的驱使,劳动者努力自己的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资本家努力使生产的产品能够实现,使投入的资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贸易商将商品运到最受欢迎的市场。利己主义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
同时斯密传承了哈其森的口号:"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他在《国富论》中向读者保证他的成功模型将导致"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
斯密将个人利己主义思想与公共利益相结合,认为通过自由竞争可以促进国民财富的积累,从而建立起了自由经济理论体系。这一思想体现在他的对各种理论的阐述中。
二、分工理论中将利己主义和公共利益相结合
斯密关于利己主义和公共利益相结合的经典论述中的许多都体现于分工理论,我们在此仅引述几条,看他是怎样将利己主义和公共利益结合来阐述分工理论的。
在论交换的过程中他提到"可是人几乎离不开他同类的帮助,而仅仅依靠人们的善意他是无法得到这些帮助的。假如他能诉诸对方的自利心,向对方说明,他要求他们所做的事情对他们自身有好处,他反而更有可能达到目的……正是通过这个方法,双方才得到了绝大部分自己所需要的帮助。我们的晚饭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我们不是向他们乞怜,而是诉诸于他们的自利心。我们从来不向他们谈论自己的需要,而只是谈论对他们的利益。"从上面的引述我们可以看出,斯密从出于利己主义的交换得出这是对社会也是有利的:"人们各自才能的不同产品,通过互通有无、以货易货和交换的普遍天性,从而形成一种共同财富--每个人都可以交换到他所需要的其他人的才能说生产的产品。"
三、工资理论中将利己主义和公共利益相结合
在工资理论中,斯密认为在地主获得的地租增加后出于个人享受就会多雇佣仆人,资本家利润增加后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就会用于扩大再生产,于是劳动力需求增加,工资也增加,于是社会下层阶级生活状况改善。他写到"社会下层阶级生活状况的改善,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害呢?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显。在任何社会,下层阶级的人数都占整个社会的大多数,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的事情那个,绝不能对整个社会有害。而大多数人陷于贫困状态的社会,绝不能说是繁荣的社会。"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斯密关注的是全社会的普遍富裕,对私利的追逐最终会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斯密在工资理论中将个人利己主义与公共利益结合起来了。
四、资本理论中将利己主义和公共利益相结合
斯密在资本理论中说到资本有多种用途,在短期内,利润随资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资本家出于自利的原因总是将资本投入最有利的用途,于是像新兴工业这一类工业就得到了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在论述银行活动时斯密写到"慎重的银行活动可以增加一个国家的产业……慎重的银行活动以纸币代替大部分这种金属币,就能使国家把大部分这种死钱变成利国利民的活钱。可以用道路比喻在国内市场流通的金属币……慎重的银行活动用纸币代替金属币,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把道路修在空中,把原来的道路都节省出来变为良田,从而可以大大增加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同时他认为银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竞争,各个银行会谨慎的发行货币并且都在小区域内流通,减少了一家银行倒闭带来的影响,从而增加了社会的安全。"所以,一种事业只要对社会有利,就应该任其自由竞争发展。竞争越自由,越普遍,对整个社会越有利。"
五、自由贸易理论中将利己主义和公共利益相结合
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是通过对重商主义的批判来阐述的。他在论述为何要鼓励自由贸易时写到:"每个人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社会的利益。人们都在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最有利的用途。……同时他必然要努力引导这个产业尽可能使其产品具有最大的价值。可见,对自身利益的研究使资本的最终用途往往对社会也是同样有利。……投资产业的人总会努力使他投资的产业的产品具有最大价值,以牟取最大利润为唯一目的……投资产业的人比其他人都能更好的判断,应该把资本用于哪类能够生产最有价值产品的产业上。如果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应如何应用他们的资本,那不但是自寻烦恼,而且是沽名钓誉……精明的商人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比别人更有优势的方面,其他所需的物品只需购买即可。……私人家庭的精明选择完全可以用在一个大国的管理中。如果外国能提供更好更便宜的商品,我们就没有必要自己制造了"这段论述说明斯密认为同私人出于自利的生产促进国民财富增加一样,商人的自由贸易也能增进国民财富。
六、税收理论中将利己主义和公共利益相结合
斯密在论君主和国家收入中认为了税收是主要源泉,而如何合理安排税收才能最大的促进生产发展,这就要求国家在制定税收政策时不能损害个人生产积极性。
如在征收地租税时,斯密建议可以设计一种管理制度,即可以减少地租的不确定性,减少对纳税者的压迫和造成的不便,也可以促进全国土地的改良,促进耕作方式的改进。如果根据地租征收的税赋是可变的,那么就会阻碍土地的改良,地主出于利己之心认为改良了土地就要多交税。而在一定时间内恒定的地租税就能促进地主改良土地。所以在制定地租税的时候要注意将利己主义和公共利益相结合。
又比如,政府应该制定不与地租成比例而与土地农产品成比例的赋税。斯密以什一税为例子说到"什一税是加在地租上的一种很不公平的赋税,往往成为地主们改良土地的障碍。当教会不需要任何费用就能够分享到什一税的巨大利润时,一般不会去投入巨额的款项进行土地改良的投资,也不会受到质量更高的谷物。"而与土地农产品成比例的土地税征收办法使国王们都更关心土地的改良状况,并且为了增加土地产量而修建道路运河。
总结:斯密 "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将个人利己主义与社会公共利益相结合,为当时的资产阶级维护经济利益提供了理论支持,也顺应了自由经济发展趋势。目前对我国而言,市场经济初期怎样更好的调动生产要素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又要保证社会稳定、资源环境保护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也许斯密通过"看不见的手"将个人利己主义和社会公共利益相结合的方法正是我们经济发展的良方。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陈星,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陈孟熙,郭建清.《经济学说史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罗杰·E·巴克豪斯.《西方经济学史》[M].莫竹苓,袁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7年版。
[4]马克·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M].马春文等,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梁晓姗(1989-),女,汉族,浙江丽水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