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坚硬部分

来源 :散文海外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unchi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锁子
  我的外祖父,是个懂一些风水的老先生,所以,他的孩子们的名字,自然就多了些门道,比如,在测算过我的生辰八字后,他认定我此生不聚财,取名应该带把锁,五行缺金,还得加一个金字,于是,就给我取了金锁这个名字。
  可是,这个名字似乎并没有因此让我变得富有,相反还给我带来很多困惑。
  这个名字,在上初中的时候曾因为《还珠格格》而红极一时,全校的学生都知道,这所镇上的中学里,有一个男金锁,然后在别的孩子只有个名字的时候,我就成了名人。男孩子把我当女孩子叫,女孩子见面就打听第二天《还珠格格》要演啥,而老师提问想不起别人张口就喊起了我,我为此而感到烦恼,以至于一直想让祖父给我换个名字,可是没等我提出这个要求,他就仙逝了,我只能背着他给的名字,继续在烦恼中生活。
  后来,慢慢就理解了外祖父的用心,他那辈人,从苦难中走过来,知道苦不好受,就希望我们做儿孙的能有远大的前程,他们不知道教育能改变命运,只能用这朴素而又唯心主义的方法,祝福我们。而用“锁”这个字做名字的,我们村就有四个男孩子,我除外,分别还有双锁、拴锁、锁牢,双锁是双保险,这孩子是生了两个女儿后生的,爹是个很能折腾的人,我小的时候,他是个文艺青年,背个相机到处照相,我们甘渭河一带的人家里,多多少少有几张他拍的照片,他算是帮我们锁住了过往,留住了记忆。后来,他成了包工头,如果再见面的时候,他一定不认识我,而我也应该快认不出来他了。不过他的儿子,据说也跟我一样,用着大名,在城里谋着一份有别于他爹的职业。不知道起双锁这个名字当时准备锁住啥,更不知道后来锁住没。叫拴锁和锁牢的,被父母牢牢锁在了大地上,拴锁忙时种地,农闲时周边村庄里打点临工,而锁牢,除了种地,啥也不会,一辈子彻底被锁牢在大地上。
  乡下人给孩子起带锁的名字,不仅想生个男娃娃,还想把这男娃娃一辈子都留在身边。要留住男娃娃,就得先生个男娃娃,通常一胎是个女娃,就生二胎,二胎是个女娃,就生三胎,三胎还是女娃,人就慌了,想各种办法继续生。如果再生个女娃,便认命了,倘若运气好,生了男娃,就把他当个宝。我们那里的男孩子出生,到了喝满月酒就要给男娃娃挂锁,仪式很隆重,德高望重的人,要在孩子脖子上挂个长命项圈,项圈上一般有一把银锁,以求保命,一般戴到十二岁,还要举行一次仪式,拿掉项圈。
  我远房堂弟取锁那年,父亲带着我去看热闹。是个腊月,我们围坐火炉旁,等着仪式开始。每个去参加仪式的人,都要给他包红包,我羡慕堂弟鼻涕快流进嘴里还顾不上擦,一个劲儿地收红包的样子,我真想替他收钱,让他擦一把鼻涕。眼看着鼻涕就要断了,他感觉到了,袖子一蹭,继续收钱。本来堂弟的样子就憨憨的,像极了墙上贴着的童男童女贴画,他收钱的样子,让大家觉得更加可爱,而擦鼻涕的动作,更是惹笑了一屋子人。收不到钱,我就把注意力转到他脖子上,那条项圈,黑乎乎地,已经看不清原来的颜色,只是银质的锁子贴身久了,有了光泽。长者把项圈剪掉,拿下银锁,转手就扔掉了那根黑乎乎的东西,动作利索。仪式结束,这意味着堂弟熬过了人生第一个坎,也意味着我们可以吃饭了。
  多少年过去了,想起这个堂弟,脑子里先是一条黑乎乎的项圈,再就是一溜鼻涕,最后是墙画上那个白白胖胖的娃娃,他的形象却飘忽不定。这应该是我多年没见他的缘故。今年过年回家,大年初一出行,家门里的全部族亲们按旧礼要聚在一起的,站在人群里的时候,我刻意找了找堂弟,才发现人群里有很多张陌生面孔,同样也缺了好几张熟悉面孔。陌生面孔大多来自孩子,一个个穿得很洋气,但是脸上脏脏的,很明显是在城里出生后被送回乡下寄养。堂弟的父亲怀里就抱着一个,而堂弟并不在人群里,便打听起他的下落,得到的答复是小两口春节加班,回不来。过年不回家,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在我们这一门族亲里,不管混得咋样,在外面的人过年总要回来的,而堂弟这个生了三个姐姐之后才有的男娃,竟然过年不回来。
  我看出堂叔的表情很不自然,他在人群里的时候,最想的应该是自己的儿子,生了四胎才有了这个儿子,生怕他有啥闪失,用一把长命锁锁到十二岁,倾尽全力供他上学,没想到毕业后又几乎掏空自己,在洛阳按揭了一套房。堂弟有了自己的孩子,堂叔夫妻俩就去带孙子,过年的时候一起回来,在老家团聚,今年堂叔两口子和老家这把无形的大锁,也没办法锁住他这个儿子。想起这些的时候,就想着和堂叔多聊聊,可我转身时,他已经抱着孙女离开了人群,我才想起来,准备好的红包,都没来得及掏给她。
  没来得及掏的,还有祖母的柜子,那里装着我们的童年。每个有祖母的人,童年里大概都有一个这样的柜子吧,那个柜子挂一把锁,锁上就把我们的馋虫挡在了外面,打开就是另一个世界。我童年里装着这个世界的柜子,是父亲结婚那年祖父去镇上定做的,均匀的纹路和至今没有掉色的柜面,一看就出自老师傅之手。
  柜子在那个时候,最大的意义是点缀。黄土泥屋里,有一面洋气的立柜,整个屋子也就洋气了。祖母的柜子里,装着我们过年才穿的衣服和几床绸缎被面,再就是过年时剩下的糖果。这是最吸引我们的东西。那时候,我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事,在柜子打开的一瞬间就会迎刃而解。比如母亲离世了,我和妹妹没命地哭,祖母打开柜子,给我们两颗糖,短暂的甜蜜就填补了我们巨大的悲伤;再比如,父亲打牌输了钱,我们的学费没着落,祖母打开柜子,拿出几张崭新的票子,我们就开开心心去了学校。这个功能再到后来就被我发现已经消失殆尽了,每年的节假日,我都会回到老家,面对考试的不如意,工作的不顺心,贷款的压力,我需要一个解脱的途径,我想起了柜子,急忙打开,可是里面并没有答案,没有人民币,也没有工作思路,只有祖母毕生的收藏——一堆衣服。这些衣服,有姑姑們买的,有我们小时候穿过的,现在这些衣服基本上不动,落着陈年的灰尘,一股樟脑的味道。我打开,又关上,反复几次,也找不到一点童年的痕迹。我就意识到,那个一面木柜子就能满足我们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
  想到一去不复返这个词,就想到大门上挂着的锁子。此处,不能免俗地引用下木心的《从前慢》: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乡下的锁好看,连上锁的地方也玲珑有威严。每扇门在打造的时候,把最坚硬的位置留给锁,这样才能匹配好看的锁。   那时候,我老不着家,在巷子里长大,饿了去谁家都可以吃,瞌睡了,谁家的土炕都能做梦,他们家就是我家,我家就是他们家,家里没人的时候,大门都不用锁,装着细软的柜子有锁子把守就行,这里才是一家人的底细,要保护好,敞开的院子和屋子,跟敞开的村庄差不多。
  我们这条巷子里,第一个锁了大门的,是恒子哥,他十八岁跟师傅跑车,跑到自己成了师傅以后,带着全家搬迁到了离老家300多公里的红寺堡,门从此就锁上了。临走给亲弟弟叮嘱,逢年过节把锁子打开,除除草,扫扫地,该贴对子贴对子,该上香上香,告诉祖宗,还有人惦记着,让它不至于荒芜。没几年,恒子哥的弟弟也去了县城打工,第二个锁了门。随后的几年,锁门的人越来越多,剩下的人,只有三家不用锁门,一家是我祖母替我们守着,一家是赤脚医生三爷爷替孩子们守着,另一家,是堂叔一家子守着,他们成了巷子里人口最多的一家。
  有一年端午节回去,整个巷子里冷清清的,父亲一大早折了杨柳,到每一家门上别几枝,几近生锈的锁子上插着新折的柳条,有一种很魔幻现实的感觉,你盯着它看,似乎它长出了柳枝一样。这些一年打不开几次的锁子,说不定哪一天一狠心,还真长出点啥,要不这么久的孤独,何处发泄?这些年,那些叫金锁、双锁、锁牢的,那些在脖子上挂锁的,一个个出远门给大门上锁的,能回来就回来吧,开开锁,要不然时间长了,最后锁还在,人找不见了,那么多生锈的锁子,等不到开它们的钥匙该咋办。
  核桃
  一说起核桃,父亲总会提起门前那棵和他年纪一样大的核桃树。
  那棵树在我能记事的时候,已经粗得我无法双臂抱紧了,等我长到十岁的时候,它已经比村里所有的房檐都要高。
  我經常做着爬上树去看看村庄的设想,可是一次也没有实现过,主要原因是,它过于高大,周身粗且滑溜,根本没办法抱住它,更不要说顺着树干爬上去。
  核桃树的叶子宽大,我经常会拿它撕出我想要的样子,一会儿是蝴蝶,一会儿是扇子,有时候会把它们连在一起,做成个裙子。
  夏天,我们在核桃树下铺上干净的麦草,躺在上面睡觉,核桃叶子挡住太阳,把不多的风也截留了,那时候我就想着,如果我家的房子变成高大的核桃树该多好,这样,睡醒了,就可以吃核桃。
  核桃在莜麦睡醒后,就像花一样开了,分成四瓣的核桃皮花瓣,眼看着就要兜不住熟透的核桃,我们眼巴巴等着它掉下来,一个梦一般砸在地上。
  我没办法爬到树上,我的父亲和叔伯也没办法爬到树上,只能等它们掉下来,或者用杆子打下来,我们采取中间办法,用短棍子提前让它们变成美味。村子里夏天是最解馋的,杏子吃了吃梨,梨吃了有核桃,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贫瘠的童年在味蕾上得到了弥补,以至于多年以后,饮食习惯和童年有了千丝万缕的关联。
  核桃成了童年欢乐的意象所在,这棵和我的父亲同龄的大树,它的根能感知我们的脉动,它的枝叶盯着我们一家,我们的快乐,传染给它,它用无数的叶子将其放大。
  就因为依附于叶子,这快乐也有凋谢的时候,第一次凋谢,是我们家的骡子伤了祖母。核桃树下就是我们家的牲口槽,骡子拴在树下,纳凉避暑不说,也方便干活。坏脾气的骡子自打拴在核桃树下就没消停过,不是啃树皮,就是用蹄子挖地,还时不时攻击靠近的人。只有祖父能降得住,它似乎只怕祖父,一旦发起脾气,还没等祖父的鞭子落下来,它就安静了。祖母是在一个下雨的午后被它所伤的,家里的壮劳力都去山上割麦子,祖母就在家里照看我们这些小仔子,兼顾给牲口添草料。我们在离骡子不远的地方玩,总之没有出核桃树的阴影,骡子在核桃树下站着,无所事事。雨落下来的时候,我们听见宽大的叶子拦住雨水的声音就往家里跑,不用祖母喊。骡子拴在原地,雨落下来的时候,就落在它身上,这让它焦躁不安,也让祖母内心不安。她怕骡子受凉,又不敢去解开缰绳,就站在屋檐下盯着骡子。它暴躁到了极点,高傲的骡子,毛发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塌在身上,它觉得自己受了奇耻大辱,使劲儿地在挣脱着缰绳的束缚。祖母也挣脱了内心的纠结,三寸金莲踩着泥,去帮骡子解围。
  骡子看有人来解缰绳,消停了下来,这狡猾的倔强玩意儿,在缰绳解开的一瞬间,朝祖母的下巴就是一口,疼痛让祖母大惊失色,喷涌的血让我们大惊失色,骡子的叫声,祖母的叫声,我们的叫声,混在一起,合成雨的悲痛交响曲。
  挣脱后的骡子,先从交响曲里消失,接着是祖母,她倒在地上,叫声变调成呻吟,只有我们一直在叫,叫祖母,叫老天爷。核桃树站在那里,一言不发,看着我们惊慌失措。
  祖母的下巴上,留下一圈痕迹,看不出来是骡子咬的,那咬痕和骡子一起消失了,祖父将鞭子打断以后,牵着惊魂未定的骡子,去了镇上,回来的时候,牵着一头温顺的牛。那头骡子,被视为让我们家倒霉的不祥之物。它虽然消失了,我们家的坏运气却挥之不去。
  母亲的丧事是在祖母被咬的那年秋天举行的,当时,核桃树上的叶子正在大面积脱落,母亲落草在地上,它们也落到地上,母亲被装进了棺材,它们也落在合起来的棺材上。大人们正在进行葬礼前的准备,我和妹妹以及叔伯家的孩子们一起,围着核桃树转圈圈,我们把核桃树宽大的叶子围在身上,像原始人围着火一样绕核桃树转,还唱着歌。
  我几乎忘了自己是个没有了母亲的孩子,觉得核桃树像个有糖果的大个子,吸引着我,蛊惑着我,让我忘乎所以,以至于被大伯踢了几脚后,才发现我们的游戏多么不合时宜。
  多年以后,想起我在母亲入棺前后的游戏,就觉得自己的无知是多么严重。
  后来我知道,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再后来我才知道,这一生最痛苦的事,是在核桃树下经历的,虽然它现在被连根拔起,巨大的核桃树却没死,在我的血液里,恣肆生长着,连同母亲去世带给我的伤痛一起。
  有好几年,我基本上想不起核桃树,也不怎么有机会吃核桃,妻子怀孕的时候,去干货市场买了核桃,每天陪她吃几颗,剥核桃的时候,童年的记忆也就被剥开了,那些伤痛,已经坚硬得像成熟的核桃。我使劲咬它们,牙齿明显感觉到疼痛,我用剥核桃的镊子夹它们,咔嚓那一声传来,核桃裂一次,内心的坚硬记忆就碎一次。
  (选自2020年第2期《清明》)
  原刊责编  刘鹏艳
其他文献
推开门。院子里空荡荡,站着一个年轻人,碎一片树影在身上。他是这里的道士,穿一件很轻的道士服,山南水北没表情。一说,挺和蔼,从厨房搬出一张桌、两条凳、一壶茶,于院子里请喝茶。吃饭与不吃饭  聊着不错,就想着来此住一晚,他当下欢迎。国庆长假期间,我来了。他帮我铺好床,又拿来一水壶,让我自己烧水喝。  我说一声:晚上在你这吃饭啊,你吃什么我吃什么,你几时吃我几时吃,当作没人在一样。他笑笑,各自回房。我躺
期刊
祖父  自從祖父诞生,他们的家族驾驭时间的方式就变了。以前是用一支细细长长的箭,现在则改用漏斗。时间的功效大体就是使人和事物老死,但漏斗丈量不出它的尺幅,细箭的作用也微乎其微。以前,尚未有祖父在时,他们出门进门都要看一眼那支箭,他们存活的概率取决于箭的锈蚀程度。他们存活的时间长度也与箭存在时带给人的扎痛相关。这是整个家族的秘密,只要是细箭酝酿的睡意都是蒙眬的——只要是细箭挂在门廊上:他们就不必四处
期刊
骂虎  清朝时,陕北多虎患。  人皆不出门,日子无晨昏,斗室如牢笼。  一知县为虎修建寺庙,令百姓每日拜谒,以期让虎舒服,不再做戕害之事。  然虎患仍不止,向它们跪拜者,也经常丧命其口。  知县大怒,面对山野骂虎:尔等如此作孽,有何面目做百兽之王?今日作孽之多,来日瞎目、聋耳、哑喉、破唇、断齿、折足、生疮、烂皮、掉毛,亦不足矣!他声声诅咒,字字毒恶,骂得虎类一无是处。  居然起了作用,虎患骤停,人
期刊
一  一个傍晚,十一点钟,新疆塔城仍然在余晖中闪烁。我坐在树木掩映的郊外,看着远处的村庄渐渐暗淡,灯火一点点出现,天边有着大朵大朵的云,它在接近夏夜的时候变得漆黑,它的周边有着界限分明的明快花边。这个中国西北部最远的地方,时间也很远,在本该近于午夜的时候,还有着亮光。  這几天的日子,快速闪过。比闪电还要快,也比闪电还要亮。  广袤的吐尔加辽草原,绵延不绝的巴尔鲁克山北麓的丘陵,早期游牧部族的金牧
期刊
荒原一望无际,宽敞平整,远道而来的人们,夯起土墙,围起院子,盖起土坯房。  家有了,女人有了,孩子也有了,可是看看四周,看看院子,还是觉得缺少点什么。  忽然想起来,院子里没有树。  这样荒凉的地方不种点啥,人心里就不踏实,空落落的,总觉得这不是自己的家。  没着没落的异乡人,回到家乡,带回了杏树、梨树、苹果树等树种。葡萄苗最不起眼,只有一截断根,筷子般长短,拇指一样粗细,根须极少,让人疑心它是否
期刊
吃平伙  我在韩则岭,已经住了十来天了。  这是河州的一个小村子,但来头可不小,是国家民委命名的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里的特色是够多的,光家家户户取材于梅兰竹菊山水花鸟的砖雕,大半天也看不完,围墙上统一的美轮美奂的穆斯林风格的装饰、拱北西侧《古兰经》珍藏馆里的丰富藏品,都独具特色,富有可观之处。  韩则岭,既是村名,也是村子里的一条山梁。  这些天,我一直住在马尕西木家。  马尕西木的家,干净
期刊
文化学者爱德华·萨依德写《乡关何处》一文时说,要记载一个被遗忘的世界,一部属于离乡背井、变动不居的身份认同的回忆。“乡关何处”的迷惘,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文化情境下,解析人类自我迷失的一把钥匙。对离开故乡的人而言,则存在一个被城市认可、融入和接受的过程。  你是哪里人?你老家在哪里?在这座移民城市,“老家”是一个被反复追问的话题。  高密是我的出生地,祖辈在那块生长高粱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来青
期刊
一  在沂水河畔的王羲之故居,我停留了一个下午,并爱上了园中两株缠绕而生的树。  这是冬天。五十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在此地繁衍栖息,并创造了远古熠熠生辉的东夷文化。冬日稀薄清冷的阳光穿过阴郁厚重的云层,悄无声息地洒落在居于老城一角的园林里。垂柳,竹林,楼阁,古刹,砚台,水塘,石碑,一切都静默无声,仿佛千万年的苍茫云烟横扫而过,这座古城却波澜不惊,这里依然是孕育了曾子、荀子、王羲之和颜真卿等等风流
期刊
一  所有的写作者和阅读者,与当下的文学世界都会发生一种关系。无论是疏离还是密切,超越还是深陷,自觉还是不自觉,与这个世界的联系都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关系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不可选择性。因为文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人无一不在某种文化系统中存在,所以人与文学的关系是天生的、自然而然的。如果将“写作”和“阅读”狭义化,专指文学领域,那么二者的关系就更紧密更直接了。  有人可能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既不是
期刊
那个冬夜是睡在野外的。睡在湖心的一条座船上,也是睡在牛奶般黏稠的冷雾里。进入湖洲之上,时间就变得模糊。从早上出发到暮色降临,湖上一直在起雾,在一片茫茫中繁衍另一片茫茫。雾气弥漫,眼界愈加看不清晰天与地,边与际。白天经过的寥落的几条船,都隐匿了,那些万里迢迢飞来越冬的鸟,连同弥渡湖一起消失了。  晚饭在座船上吃的。一条到了冬天就被主人闲置的座船,陷在沼泽般的湿地中央。是他介绍的朋友的船,到时由我们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