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个整洁舒适的现代化社区,一片片润人心脾的葱油绿地,一条条热闹非凡的商业街道,一处处正在建设的生态工地,滕州市龙泉街道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信步龙泉,一切无不彰显出这里是最适合人居住的生态梦乡。
近年来,龙泉街道经济始终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主要指标不断实现高基数上的新增长和高平台上的新跨越,为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街道先后被授予“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省级示范单位”、“山东省科普示范社区”、“山东省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称号,2006年获“全国千强镇”、“山东省最具投资价值的乡镇”、“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称号。看着上面这一大堆让人眼花缭乱的荣誉称号,就知道龙泉街道这几年的工作绝对是名不虚传!
以人为本促和谐
滕州市龙泉街道环境优美、交通便捷、人文荟萃,辖区内有建于唐代的龙泉古塔、汉画像石馆、墨子研究中心、王学仲艺术馆等历史人文景观,是滕州市教育、文化的中心,也是山东省的文化旅游胜地。
龙泉街道的发展得力于一个有战斗力和凝聚力、能打硬仗的领导班子。街道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原则,努力打造学习型街道,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干部的领导素质与执政能力。2007年在各社区普遍建立“社区党员登记中心”和推广“设岗定责”、“社区党员结对帮扶”活动的基础上,加大经费扶持,加强业务指导,积极培育各社区党建工作亮点,实现“一居一特、一居多特”的社区党建工作新局面。龙泉街道地处城乡接合部,有26个农村居委,街道对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先后将500多万元投入到对10多个居委单位的文明生态村的改造项目中来。
社会和谐建设需要经济的有力支持。龙泉街道抓住城市型经济和城乡统筹两个关键,突出平安建设、社区建设、社会保障、财政税收四个重点。街道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形成了机械机床、工艺礼品、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童车制造、保温材料等多个优势产业竞相发展的经济格局。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上半年全街道新增个体工商户560户,新增民营企业55家。全街道规模企业已发展到20家,有15家企业通过了ISO系列认证, 12家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2007年1-6月份外贸出口实现690万美元,继续保持了在全市领先的位次。涌现出了海风冠都食品公司、山东华海集团公司、山东联华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山东威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鸿诚工艺礼品有限公司、山东联力公司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这些企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成为了龙泉街道对外宣传的经济名片。
招商引资“唱大戏”
为发展经济提供服务,永远都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之一。
龙泉街道地处城区东部,也是荆河水源的发源地。街道城市建设中围绕着两河治理等滕州市重点工程,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创建了龙泉苑、滨江国际花苑社区等文化建设示范点;结合“双百工程”进社区,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抓好投资6000万元的东城社区服务中心开发;围绕靠城发展、为城服务,不断加大城市建设的投入,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优化人居创业环境,力争把城市建设得更加富裕迷人。
环境优势下,招商引资好戏连台。近年来街道不断创新招商引资考核机制,优化引资模式,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提高招商效率,进一步树立了亲商、重商、扶商意识,跟踪、服务规模企业的增资扩产和嫁接外资,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抢机遇、抢速度、抢项目”眼下已经成为龙泉街道领导的工作常态。今年上半年,龙泉街道共引进项目17个,合同引资17.45亿元。在建项目16个,过亿元项目6个。目前,浙江客商拟投资近3亿元的休闲娱乐美食城和东城区“城中村”开发、上海客商投资2.5亿元的压克力板、有机玻璃等项目正在洽谈。龙泉投资3000万元规划建设了鲁南(滕州)花卉繁育基地,这个基地的建设融入了滕州市旅游线路,成为滕州市又一处旅游休闲的新景点。
关注民生谱新篇
服务社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是龙泉街道领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街道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努力营造上级服务下级、党员服务群众、社区服务居民的良好氛围,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投资30万元把部分社区接入党政办公网络,大大方便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投资200万元扩建了街道成人教育中心,使社区居民劳动技能、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结束以往“看病难、看病贵”的历史;加强城乡保障工作,为南秦、梁场等居委办理了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金;街道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今年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工作。街道还不断加大对路、水、气、电、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投入,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实施了“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信息化”工程,解决了群众的实际生活困难和不便。
龙泉街道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活动,使“开拓创新、拼搏奋进,抓住机遇、务实进取”的龙泉精神,日益融化于心,外化于形,各项工作正迈出新步伐。2007年上半年全街道生产总值完成10.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6亿元。勤劳务实的龙泉人没有骄傲,他们以荣誉作激励,视成绩为起点,昂首阔步地行进于创建美好生活的大道上。
近年来,龙泉街道经济始终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主要指标不断实现高基数上的新增长和高平台上的新跨越,为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街道先后被授予“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省级示范单位”、“山东省科普示范社区”、“山东省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称号,2006年获“全国千强镇”、“山东省最具投资价值的乡镇”、“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称号。看着上面这一大堆让人眼花缭乱的荣誉称号,就知道龙泉街道这几年的工作绝对是名不虚传!
以人为本促和谐
滕州市龙泉街道环境优美、交通便捷、人文荟萃,辖区内有建于唐代的龙泉古塔、汉画像石馆、墨子研究中心、王学仲艺术馆等历史人文景观,是滕州市教育、文化的中心,也是山东省的文化旅游胜地。
龙泉街道的发展得力于一个有战斗力和凝聚力、能打硬仗的领导班子。街道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原则,努力打造学习型街道,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干部的领导素质与执政能力。2007年在各社区普遍建立“社区党员登记中心”和推广“设岗定责”、“社区党员结对帮扶”活动的基础上,加大经费扶持,加强业务指导,积极培育各社区党建工作亮点,实现“一居一特、一居多特”的社区党建工作新局面。龙泉街道地处城乡接合部,有26个农村居委,街道对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先后将500多万元投入到对10多个居委单位的文明生态村的改造项目中来。
社会和谐建设需要经济的有力支持。龙泉街道抓住城市型经济和城乡统筹两个关键,突出平安建设、社区建设、社会保障、财政税收四个重点。街道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形成了机械机床、工艺礼品、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童车制造、保温材料等多个优势产业竞相发展的经济格局。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上半年全街道新增个体工商户560户,新增民营企业55家。全街道规模企业已发展到20家,有15家企业通过了ISO系列认证, 12家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2007年1-6月份外贸出口实现690万美元,继续保持了在全市领先的位次。涌现出了海风冠都食品公司、山东华海集团公司、山东联华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山东威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鸿诚工艺礼品有限公司、山东联力公司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这些企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成为了龙泉街道对外宣传的经济名片。
招商引资“唱大戏”
为发展经济提供服务,永远都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之一。
龙泉街道地处城区东部,也是荆河水源的发源地。街道城市建设中围绕着两河治理等滕州市重点工程,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创建了龙泉苑、滨江国际花苑社区等文化建设示范点;结合“双百工程”进社区,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抓好投资6000万元的东城社区服务中心开发;围绕靠城发展、为城服务,不断加大城市建设的投入,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优化人居创业环境,力争把城市建设得更加富裕迷人。
环境优势下,招商引资好戏连台。近年来街道不断创新招商引资考核机制,优化引资模式,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提高招商效率,进一步树立了亲商、重商、扶商意识,跟踪、服务规模企业的增资扩产和嫁接外资,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抢机遇、抢速度、抢项目”眼下已经成为龙泉街道领导的工作常态。今年上半年,龙泉街道共引进项目17个,合同引资17.45亿元。在建项目16个,过亿元项目6个。目前,浙江客商拟投资近3亿元的休闲娱乐美食城和东城区“城中村”开发、上海客商投资2.5亿元的压克力板、有机玻璃等项目正在洽谈。龙泉投资3000万元规划建设了鲁南(滕州)花卉繁育基地,这个基地的建设融入了滕州市旅游线路,成为滕州市又一处旅游休闲的新景点。
关注民生谱新篇
服务社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是龙泉街道领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街道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努力营造上级服务下级、党员服务群众、社区服务居民的良好氛围,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投资30万元把部分社区接入党政办公网络,大大方便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投资200万元扩建了街道成人教育中心,使社区居民劳动技能、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结束以往“看病难、看病贵”的历史;加强城乡保障工作,为南秦、梁场等居委办理了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金;街道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今年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工作。街道还不断加大对路、水、气、电、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投入,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实施了“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信息化”工程,解决了群众的实际生活困难和不便。
龙泉街道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活动,使“开拓创新、拼搏奋进,抓住机遇、务实进取”的龙泉精神,日益融化于心,外化于形,各项工作正迈出新步伐。2007年上半年全街道生产总值完成10.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6亿元。勤劳务实的龙泉人没有骄傲,他们以荣誉作激励,视成绩为起点,昂首阔步地行进于创建美好生活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