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非遗滩头年画生产性保护为例,从“入俗与脱俗”视角出发,通过对其民俗文化历史和发展现状调查分析发现,滩头年画当下仍然面临失传困境的成因,可能与某些脱离民俗文化的发展路径有关,即“脱俗”化。结合滩头年画“入俗”化生产性保护难度分析,探索适合滩头年画民俗类非遗的“入俗”化生产性保护路径。分析探索发现,政府的宏观调控是滩头年画民俗类非遗“入俗”化生产性保护的基础,围绕创新重构民俗文化环境氛围,结合能人拉动,宣传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形象的发展路径,才能在不脱离民俗文化本源情况下,实现民俗类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
【基金项目】
:
2020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项目基金(编号:XSP20YBZ053),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编号:19A26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非遗滩头年画生产性保护为例,从“入俗与脱俗”视角出发,通过对其民俗文化历史和发展现状调查分析发现,滩头年画当下仍然面临失传困境的成因,可能与某些脱离民俗文化的发展路径有关,即“脱俗”化。结合滩头年画“入俗”化生产性保护难度分析,探索适合滩头年画民俗类非遗的“入俗”化生产性保护路径。分析探索发现,政府的宏观调控是滩头年画民俗类非遗“入俗”化生产性保护的基础,围绕创新重构民俗文化环境氛围,结合能人拉动,宣传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形象的发展路径,才能在不脱离民俗文化本源情况下,实现民俗类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
其他文献
针对柳泉油田主力区块因结垢导致油井不能正常生产的问题,通过水质分析数据、腐蚀程度结垢趋势模拟以及垢样分析,评价现场腐蚀结垢情况,利用监测现场总铁离子、成垢离子总量,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切盼望.以农村公共空间环境提升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公共空间环境的范畴与现状,探讨关于农村
图像艺术本身既为历史研究对象,同时又是重要的历史证据,是文献史料的重要补充与佐证,这两者具有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文章从艺术史研究与传统历史学研究的异同,历史学研究的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首先论证了图像作为历史证据的合理与必要性。其次也反思了图像学研究方法的局限以及归纳了图像作为历史研究证据的陷阱,继而对“图像证史”观点进行了辩证思考。对于艺术史研究,不仅要立足历史本体研究其图像含义本身,更需要理解艺术本质,超越历史并从哲学意义去认识和理解图像艺术,从而反过来促进艺术史的研究。
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机交互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和自然化,这也为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活化设计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和表现形式。文章以中国茶文化的数字活化设计为例分析了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终端APP交互设计方法的特点,总结了基于移动终端APP文化遗产数字活化设计的流程。使用可用性测试的方法验证了该文化遗产的数字活化设计案例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通过中国茶文化数字活化案例分析验证了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设计方法在文化遗产数字活化过程中的可行性,为文化遗产的数字活化设计提供了设计策略和参考。
文章介绍了UV喷墨印刷技术的基本原理、功能与适用基材,分析了UV喷墨印刷在包装上的应用可行性和工艺流程,从制版、应用范围、生产效率、成本和环保等方面与传统工艺进行对比
以1926—1945年出版的《良友》画报为研究对象,从《良友》画报所刊展览入手,管窥民国时期(1926—1945)各类展览,并对展览中涉及的世界图像在民众心中的建构展开讨论.对《良友
引导居民参与、配合改善公共空间的不合理细节来形成长效的维护机制,营造出更合理的小区公共环境,是“景观微改造”着力的方向.文章从尊重使用人群的自发活动特征,以及挖掘老
以《图像证史》及相关著作的局部信息为“证据”,窥探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的一些品质,如庞杂的知识结构和宏阔的知识广度,锱铢必较的细节钻营深度,在评判事物时保持机锋和弹性,对小人物和“微素材”的平等对待,以及对权威人物和方法的祛魅,展现出人文关怀、公平多义的价值底色。在《图像证史》的最后,彼得主张结合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艺术社会学去激活作为工具的图像学,展现了他的知识迁移能力、思辨开放精神和求真向善的野望。
5G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型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信息化建设快速迭代,促使各个行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革,智慧旅游也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出现了5G+智慧文旅新业态.文章首先追述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