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增加投入已成为中国粮食产量增长的最主要源泉,却忽视了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s Productivity,TFP)的增长贡献。随着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逐步上涨,粮食成本将被推高,进而影响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阻碍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在中国粮食产业现存的高成本、低效率和农民低收入等问题正日益成为政府部门和中外学者关注焦点的今天,探讨其分析框架和政策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数据库建立了一个适合分析中国粮食问题的可计算性一般均衡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模型, 分别从宏观和产业层面定量分析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这两个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措施的效果,以及模拟结果的相关政策含义。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CGE模型 GTAP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001-05
1. 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粮食产出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增长。同时,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贸易额的迅速提高,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一些潜在问题正逐渐显现出来。笔者研究①发现,目前中国粮食政策所导致的产出增长主要来源于中间产品投入和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忽略了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随着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必然提高粮食产业的成本,进而影响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阻碍农民收入的增长。当前中国粮食产业的高成本、低效率和农民低收入等问题日益成为政府部门和中外学者密切关注的焦点,因此,探讨其分析框架和政策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互相连接构成一个经济系统,任何一项农业政策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所有产业部门;反之其它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反作用到农业部门的产出、就业和收入分配等。因此,目前国内学者基本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方法分析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关性,并具体分析了粮食价格、产量和农民收入变化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但是,投入-产出模型是一个线形体系的模型,而在现实社会中非线形却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同时投入-产出模型还是一个价格固定和需求驱动的模型,这就暗示投入-产出模型忽略了生产供给能力的限制。因此,运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分析,其结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克服投入-产出模型的上述弊端,需要寻求一个更加全面、优化的分析框架。为此,本文在采用最新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合分析中国粮食问题的可计算性一般均衡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模型。CGE模型具有如下主要优点:①经济范围内协调一致的相互作用机制。CGE模型能够按照协调方式同时考虑整个经济范围内的相互作用机制,且定量解释所有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相互作用的综合效果。②替代可能和非线形关系。CGE模型使国内产品和进出口产品之间的不完全替代、国内销售和出口之间的不完全转换等替代成为可能。③价格内生和混合经济体制。CGE模型包含了通过价格激励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和政策工具,可以刻划生产、消费和国际贸易的相互依赖性。
这样当经济受到冲击时,运用CGE模型就可以全面考察该冲击对经济总量、结构、相对价格等方面的影响,而不局限于局部。
2.建立一个适用分析中国粮食问题的CGE模型
2.1 粮食CGE模型具有的新特色:
粮食CGE模型是在新古典CGE模型(Dervis et al. 1982)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的需要进一步扩展形成的。本文模型具有如下新的特色:首先在政府预算账户中引入一个外生变量-政府补贴,主要用于分析生产补贴是如何影响粮食成本、产出和农民收入。
其次,本模型的数据库是笔者依据最新GATP相关数据编制而成 ,包含六个农业产业及六个非农业产业③,一方面可以用于分析农业产业内部及非农业产业对农业部门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非常重要,但常常被一些农业政策的局部分析所忽略;另一方面主要用于分析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产业间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农民福利的影响。
再次,劳动力被进一步细分为技术型和非技术型,主要用于分析外部冲击对非技术劳动者在农业产业内、农业和非农业产业间的流动效果,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产业产出和收入的影响。
最后,进一步细分制度部门。在粮食CGE模型中,制度部门分为三部分:居民户、企业和政府。其中,居民户和企业又进一步细分为农村和城市两种类型。主要目的用于分析外部冲击对农村居民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的直接影响,和收入变化引起的对农产品和非农产品消费变化的间接影响。
2.2 粮食CGE模型的数据库和方程式体系。
结合本文研究的需要,建立一个最新的包含六个农业部门的中国粮食社会核算矩阵(Social Accounting Matrix, SAM)。这个SAM的建立是把来源于GTAP数据库以及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通过RAS的方法编制而成的,它构成CGE模型的基础数据库。
粮食CGE模型的方程式体系中,用CES生产函数代替C-D生产函数,剔除了C-D生产函数中存在的不完善成分。另外,在国际贸易部分,采用了CET函数形式。
2. 模拟分析
针对目前粮食产业中存在的潜在问题 ,本文提出三套解决方案即:增加粮食部门的生产补贴,提高粮食品种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粮食贸易的自由化。由于CGE模型具有经济范围内协调一致的相互作用机制,CGE模型能够考虑整个经济范围内的相互作用,定量分析所有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相互作用的综合效果。三套共十二个模拟解决方案(如下表-1中所示),
3.1 增加粮食部门生产补贴的效果(方案1)。
在本模型中,把“国外储蓄”这个变量作为外生变量,外汇汇率将自动调节使经常账户平衡。因此,如果进口增加大于出口则外汇汇率呈现贬值,反之升值。下面用粮食CGE模型分析增加生产补贴的效果。这个模拟结果如表2所示。
在模拟方案1中,政府给粮食部门增加20%的生产补贴,导致较高的粮食产出。这是由于此项措施通过有效地消减成本进而降低粮食生产价格,从而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并扩大出口,同时也相应地刺激并增加了国内的粮食消费。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0.7%, 这主要是由国内消费需求增加了2.57% 拉动的。另外,政府给粮食部门增加20%的生产补贴,此项措施对农民收入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农户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其工资水平的提高。相对来说,相同收入增长水平下的农村居民户消费量会高于城市居民户,因此,农村居民户收入的增加有效地刺激了消费的增长,明显地支持了非农产品的产出。
相应地,生产补贴也产生了一些间接影响。首先,在政府账户方面,为了支付生产补贴,政府不得不提高借入额。虽然,直接税和间接税的税率在模型中保持不变,但是增加的居民户收入和消费需求可以使政府收入通过直接税和间接税有所增加。其次,在投资方面,由于政府补贴的增加,导致政府帐户支出的增加。在政府其他消费不变的情况下,导致政府投资的减少。这样对资本密集型的投资产业比如说建筑业,机器设备业等产生负面影响。
综合来看,生产补贴这一方案在短期内效果比较明显,但由于投资增长的降低将直接减少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因素-资本存量,从而影响经济系统长期的增长潜力。
3.2 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效果(方案2)。
本文假定模型中技术变化是中性的,我们通过改变CES函数中的参数值评价各个粮食品种由于TFP改进对粮食产出和收入的影响。这个模拟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描述了生产率增长对粮食产出和收入的影响。由于农业部门内部以及农业与非农业部门间的相互关联,TFP增长对粮食部门以及非农业部门的产出增加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其中唯一例外的是建筑部门和采矿部门,这是因为二者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消费间的关联程度很小的缘故。
另外,粮食部门TFP增长引发了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由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工资高于农业部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移动。 一方面,导致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下降趋势,其中在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相对于资本密集型部门需求更多的转移劳动力,从而引起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的产出明显增加。从非农业部门整体而言,由于整体产出的扩张效果,由此引起的非农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的进一步增加,最终导致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另一方面,在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的移出,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两方面综合效果导致农业部门及非农业部门的总体工资水平上升。值得指出的是,通过对TFP改善促进了总体的收入水平,但针对于农业户及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却有所不同,其中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更高一些。综上所述,此方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现存的高度不平衡的城乡收入差距。
最后一点如表3所示,通过对TFP改善促进了GDP的增长,五种谷物的TFP同时增长的综合效果引起GDP增长1.9%。
3.3 粮食部门TFP增长和贸易部分自由化的效果(方案3)。
这一部分,主要运用粮食CGE模型分析在未来贸易进一步自由化背景下,模拟和评价粮食部门TFP增长的经济效果。
考虑到目前的现实情况,这一部分模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50%的综合影响。模拟结果如表4所示,在生产部门中贸易自由化的主要受益者是贸易出口部门和进口依赖部门(例如能源、机器设备产业等),粮食产出明显增加。
表4的模拟结果和表3(只模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情况)的模拟结果有一些显著的不同。其中,要素收入相对增加,并且收入分配趋于改善。这是因为根据目前的经济结构,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有利于农业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有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同时对比表3(只模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情况),非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相对于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有较大比例的增长,这个结果暗示着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分配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如表4所示,收入在不同居民组中的变化表明贸易自由化具有较强的促进“平等”的效果。其中,农户收入增长最大,这种情况和表3的模拟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农村居民收入的改善程度优于城市居民的。可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受益于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贸易进一步的自由化(关税消减50%),而目前的贸易政策格局对城市居民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由于关税消减政府收入下降5.8%。这意味着关税消减带来的收入损失大于由于进一步贸易自由化带来的贸易税的税基扩大及企业、居民收入增加带来的收入盈余。
贸易自由化对GDP的影响相对明显。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50%的情况下,GDP上升2.55。而在表3中(只考虑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情况)GDP上升1.96%。
上述的模拟结果表明,在某种程度上贸易自由化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其中在目前阶段,一个主要的影响是能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背景下,有效地促进和协调“增长和平等”两个目标。
4.结论
目前国内学者基本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方法分析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关性,并具体分析了粮食价格、产量和农民收入变化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但是,投入-产出模型是一个线形体系的模型;同时投入-产出模型还是一个价格固定和需求驱动的模型,这就暗示投入-产出模型忽略了生产供给能力的限制。为了克服投入-产出模型的上述弊端,本文在采用最新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粮食可计算性一般均衡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定量分析和评价解决粮食潜在问题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本文研究发现:
4.1 增加粮食部门生产补贴的政策可以通过消减成本有效地降低粮食产品的生产价格,从而增强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并扩大出口,同时也相应地刺激并增加了国内粮食产品的消费量;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7%,农民收入增加,国内的整体消费需求增加2.57%;可见,生产补贴这一政策方案的短期效果比较明显。但从中长期角度分析,由于投资下降会直接导致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因素-资本存量的减少,从而影响经济系统的长期增长潜力。
4.2 提高粮食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促进了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研究发现,由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工资高于农业部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移动。 一方面,导致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下降趋势,其中在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相对于资本密集型部门需求更多的转移劳动力,从而引起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的产出明显增加。从非农业部门整体而言,由于整体产出的扩张,导致非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最终引发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另一方面,在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的移出,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两方面的综合效果导致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整体工资水平上升。值得指出的是,TFP的改善虽然提高了整体收入水平,但对于农业户及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却有所不同,其中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更高一些。这个结果暗示,此方案会加剧我国现存的高度不平衡的城乡收入差距。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结论与局部模型得出的分析结果相反。
4.3 在提高粮食部门TFP的情况下,模拟部分贸易自由化政策的结果表明,要素收入相对增加,并且收入分配趋于改善。这是因为根据目前的经济结构,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有利于农业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有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同时对比第二套政策方案(只提高粮食部门TFP的情形),非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相对于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有较大比例的增长,这个结果暗示着在当前的经济结构背景下,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分配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limeng(2006)
②由于根据目前国家统计局出版的《投入产出表》尚没有对农业部门中的种植业进行细化,因此本文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来源于GATP数据库
③12个产业部门分别是:大米、大麦、其他谷物、蔬菜和水果、其他种植业、其他农产品、能源和矿产品、食品加工业、制造业、建筑业、贸易和流通业、服务业
④目前的粮食政策所导致的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中间产品投入的增加和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忽略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随着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逐渐上升,必然推高粮食产业的成本,进而影响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阻碍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概括地说,目前我国粮食产业存在着高成本,低效率和农民低收入等问题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CGE模型 GTAP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001-05
1. 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粮食产出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增长。同时,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贸易额的迅速提高,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一些潜在问题正逐渐显现出来。笔者研究①发现,目前中国粮食政策所导致的产出增长主要来源于中间产品投入和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忽略了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随着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必然提高粮食产业的成本,进而影响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阻碍农民收入的增长。当前中国粮食产业的高成本、低效率和农民低收入等问题日益成为政府部门和中外学者密切关注的焦点,因此,探讨其分析框架和政策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互相连接构成一个经济系统,任何一项农业政策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所有产业部门;反之其它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反作用到农业部门的产出、就业和收入分配等。因此,目前国内学者基本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方法分析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关性,并具体分析了粮食价格、产量和农民收入变化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但是,投入-产出模型是一个线形体系的模型,而在现实社会中非线形却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同时投入-产出模型还是一个价格固定和需求驱动的模型,这就暗示投入-产出模型忽略了生产供给能力的限制。因此,运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分析,其结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克服投入-产出模型的上述弊端,需要寻求一个更加全面、优化的分析框架。为此,本文在采用最新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合分析中国粮食问题的可计算性一般均衡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模型。CGE模型具有如下主要优点:①经济范围内协调一致的相互作用机制。CGE模型能够按照协调方式同时考虑整个经济范围内的相互作用机制,且定量解释所有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相互作用的综合效果。②替代可能和非线形关系。CGE模型使国内产品和进出口产品之间的不完全替代、国内销售和出口之间的不完全转换等替代成为可能。③价格内生和混合经济体制。CGE模型包含了通过价格激励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和政策工具,可以刻划生产、消费和国际贸易的相互依赖性。
这样当经济受到冲击时,运用CGE模型就可以全面考察该冲击对经济总量、结构、相对价格等方面的影响,而不局限于局部。
2.建立一个适用分析中国粮食问题的CGE模型
2.1 粮食CGE模型具有的新特色:
粮食CGE模型是在新古典CGE模型(Dervis et al. 1982)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的需要进一步扩展形成的。本文模型具有如下新的特色:首先在政府预算账户中引入一个外生变量-政府补贴,主要用于分析生产补贴是如何影响粮食成本、产出和农民收入。
其次,本模型的数据库是笔者依据最新GATP相关数据编制而成 ,包含六个农业产业及六个非农业产业③,一方面可以用于分析农业产业内部及非农业产业对农业部门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非常重要,但常常被一些农业政策的局部分析所忽略;另一方面主要用于分析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产业间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农民福利的影响。
再次,劳动力被进一步细分为技术型和非技术型,主要用于分析外部冲击对非技术劳动者在农业产业内、农业和非农业产业间的流动效果,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产业产出和收入的影响。
最后,进一步细分制度部门。在粮食CGE模型中,制度部门分为三部分:居民户、企业和政府。其中,居民户和企业又进一步细分为农村和城市两种类型。主要目的用于分析外部冲击对农村居民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的直接影响,和收入变化引起的对农产品和非农产品消费变化的间接影响。
2.2 粮食CGE模型的数据库和方程式体系。
结合本文研究的需要,建立一个最新的包含六个农业部门的中国粮食社会核算矩阵(Social Accounting Matrix, SAM)。这个SAM的建立是把来源于GTAP数据库以及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通过RAS的方法编制而成的,它构成CGE模型的基础数据库。
粮食CGE模型的方程式体系中,用CES生产函数代替C-D生产函数,剔除了C-D生产函数中存在的不完善成分。另外,在国际贸易部分,采用了CET函数形式。
2. 模拟分析
针对目前粮食产业中存在的潜在问题 ,本文提出三套解决方案即:增加粮食部门的生产补贴,提高粮食品种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粮食贸易的自由化。由于CGE模型具有经济范围内协调一致的相互作用机制,CGE模型能够考虑整个经济范围内的相互作用,定量分析所有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相互作用的综合效果。三套共十二个模拟解决方案(如下表-1中所示),
3.1 增加粮食部门生产补贴的效果(方案1)。
在本模型中,把“国外储蓄”这个变量作为外生变量,外汇汇率将自动调节使经常账户平衡。因此,如果进口增加大于出口则外汇汇率呈现贬值,反之升值。下面用粮食CGE模型分析增加生产补贴的效果。这个模拟结果如表2所示。
在模拟方案1中,政府给粮食部门增加20%的生产补贴,导致较高的粮食产出。这是由于此项措施通过有效地消减成本进而降低粮食生产价格,从而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并扩大出口,同时也相应地刺激并增加了国内的粮食消费。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0.7%, 这主要是由国内消费需求增加了2.57% 拉动的。另外,政府给粮食部门增加20%的生产补贴,此项措施对农民收入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农户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其工资水平的提高。相对来说,相同收入增长水平下的农村居民户消费量会高于城市居民户,因此,农村居民户收入的增加有效地刺激了消费的增长,明显地支持了非农产品的产出。
相应地,生产补贴也产生了一些间接影响。首先,在政府账户方面,为了支付生产补贴,政府不得不提高借入额。虽然,直接税和间接税的税率在模型中保持不变,但是增加的居民户收入和消费需求可以使政府收入通过直接税和间接税有所增加。其次,在投资方面,由于政府补贴的增加,导致政府帐户支出的增加。在政府其他消费不变的情况下,导致政府投资的减少。这样对资本密集型的投资产业比如说建筑业,机器设备业等产生负面影响。
综合来看,生产补贴这一方案在短期内效果比较明显,但由于投资增长的降低将直接减少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因素-资本存量,从而影响经济系统长期的增长潜力。
3.2 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效果(方案2)。
本文假定模型中技术变化是中性的,我们通过改变CES函数中的参数值评价各个粮食品种由于TFP改进对粮食产出和收入的影响。这个模拟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描述了生产率增长对粮食产出和收入的影响。由于农业部门内部以及农业与非农业部门间的相互关联,TFP增长对粮食部门以及非农业部门的产出增加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其中唯一例外的是建筑部门和采矿部门,这是因为二者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消费间的关联程度很小的缘故。
另外,粮食部门TFP增长引发了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由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工资高于农业部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移动。 一方面,导致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下降趋势,其中在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相对于资本密集型部门需求更多的转移劳动力,从而引起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的产出明显增加。从非农业部门整体而言,由于整体产出的扩张效果,由此引起的非农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的进一步增加,最终导致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另一方面,在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的移出,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两方面综合效果导致农业部门及非农业部门的总体工资水平上升。值得指出的是,通过对TFP改善促进了总体的收入水平,但针对于农业户及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却有所不同,其中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更高一些。综上所述,此方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现存的高度不平衡的城乡收入差距。
最后一点如表3所示,通过对TFP改善促进了GDP的增长,五种谷物的TFP同时增长的综合效果引起GDP增长1.9%。
3.3 粮食部门TFP增长和贸易部分自由化的效果(方案3)。
这一部分,主要运用粮食CGE模型分析在未来贸易进一步自由化背景下,模拟和评价粮食部门TFP增长的经济效果。
考虑到目前的现实情况,这一部分模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50%的综合影响。模拟结果如表4所示,在生产部门中贸易自由化的主要受益者是贸易出口部门和进口依赖部门(例如能源、机器设备产业等),粮食产出明显增加。
表4的模拟结果和表3(只模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情况)的模拟结果有一些显著的不同。其中,要素收入相对增加,并且收入分配趋于改善。这是因为根据目前的经济结构,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有利于农业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有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同时对比表3(只模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情况),非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相对于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有较大比例的增长,这个结果暗示着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分配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如表4所示,收入在不同居民组中的变化表明贸易自由化具有较强的促进“平等”的效果。其中,农户收入增长最大,这种情况和表3的模拟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农村居民收入的改善程度优于城市居民的。可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受益于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贸易进一步的自由化(关税消减50%),而目前的贸易政策格局对城市居民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由于关税消减政府收入下降5.8%。这意味着关税消减带来的收入损失大于由于进一步贸易自由化带来的贸易税的税基扩大及企业、居民收入增加带来的收入盈余。
贸易自由化对GDP的影响相对明显。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50%的情况下,GDP上升2.55。而在表3中(只考虑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情况)GDP上升1.96%。
上述的模拟结果表明,在某种程度上贸易自由化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其中在目前阶段,一个主要的影响是能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背景下,有效地促进和协调“增长和平等”两个目标。
4.结论
目前国内学者基本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方法分析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关性,并具体分析了粮食价格、产量和农民收入变化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但是,投入-产出模型是一个线形体系的模型;同时投入-产出模型还是一个价格固定和需求驱动的模型,这就暗示投入-产出模型忽略了生产供给能力的限制。为了克服投入-产出模型的上述弊端,本文在采用最新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粮食可计算性一般均衡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定量分析和评价解决粮食潜在问题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本文研究发现:
4.1 增加粮食部门生产补贴的政策可以通过消减成本有效地降低粮食产品的生产价格,从而增强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并扩大出口,同时也相应地刺激并增加了国内粮食产品的消费量;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7%,农民收入增加,国内的整体消费需求增加2.57%;可见,生产补贴这一政策方案的短期效果比较明显。但从中长期角度分析,由于投资下降会直接导致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因素-资本存量的减少,从而影响经济系统的长期增长潜力。
4.2 提高粮食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促进了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研究发现,由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工资高于农业部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移动。 一方面,导致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下降趋势,其中在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相对于资本密集型部门需求更多的转移劳动力,从而引起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的产出明显增加。从非农业部门整体而言,由于整体产出的扩张,导致非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最终引发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另一方面,在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的移出,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两方面的综合效果导致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整体工资水平上升。值得指出的是,TFP的改善虽然提高了整体收入水平,但对于农业户及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却有所不同,其中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更高一些。这个结果暗示,此方案会加剧我国现存的高度不平衡的城乡收入差距。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结论与局部模型得出的分析结果相反。
4.3 在提高粮食部门TFP的情况下,模拟部分贸易自由化政策的结果表明,要素收入相对增加,并且收入分配趋于改善。这是因为根据目前的经济结构,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有利于农业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有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同时对比第二套政策方案(只提高粮食部门TFP的情形),非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相对于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有较大比例的增长,这个结果暗示着在当前的经济结构背景下,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分配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limeng(2006)
②由于根据目前国家统计局出版的《投入产出表》尚没有对农业部门中的种植业进行细化,因此本文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来源于GATP数据库
③12个产业部门分别是:大米、大麦、其他谷物、蔬菜和水果、其他种植业、其他农产品、能源和矿产品、食品加工业、制造业、建筑业、贸易和流通业、服务业
④目前的粮食政策所导致的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中间产品投入的增加和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忽略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随着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逐渐上升,必然推高粮食产业的成本,进而影响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阻碍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概括地说,目前我国粮食产业存在着高成本,低效率和农民低收入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