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初次根除失败后补救治疗的研究进展

来源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0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长期寄生于人体胃黏膜的细菌,在我国有较高感染率,由于抗生素耐药率不断增加、患者依从性差、治疗时间不足、胃酸分泌抑制不充分等原因,首次根除的成功率仍较低,补救治疗成为目前临床相关研究的重点.既往四联疗法、高剂量二联疗法、个体化治疗、中西医整合治疗、益生菌辅助治疗等多种方案均已应用于补救治疗,但尚无被一致认可的“准则”,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国内外幽门螺杆菌初次根除失败后补救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皮桥式横结肠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间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胃肠外科92例腹腔镜辅助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并预防性横结肠造口的患者资料,根据造口术缝合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皮桥式横结肠造口)和对照组(传统横结肠造口)各46例.比较两种造口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安全性、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的心理状态.结果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造口手术时间为(27.74±2.6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9.30±2.06) min
目的 对陕西地区职业性肝炎感染人群的防治知识进行调查,并分析职业性肝炎感染与职业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陕西地区各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建档行健康体检的32812例在职人群为研究对象,统计职业性肝炎感染情况,收集职业情况(包括工龄、行业特征、作业类型、企业规模)及防治知识调查情况等资料,观察肝炎感染者与非肝炎感染者的职业特征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法分析职业性肝炎感染与职业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32812例在职人群共971例检测出肝炎(发病率2.96%),其中2017年度、
目的 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对酒精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善作用以及血清脂肪酶(LP)、过氧化脂质(LP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18例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肝功能、临床疗效、肠道菌群以及血清LP、LPO、NOS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治疗前食管癌患者远处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确诊的12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行PET/CT检查.利用病理诊断结果来评价PET/CT影像表现的准确性,当没有病理诊断时,以临床和其他影像学随访(6个月)作为参考标准,对PET/CT诊断远处转移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完成了PET/CT检查,其中46例患者提示远处转移,74例患者提示无转移或仅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经病理及临床随访
目的 评价益生菌联合铋剂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9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H.pylori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25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含铋剂四联疗法;B组:布拉氏酵母菌胶囊联合含铋剂四联疗法;C组: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含铋剂四联疗法,疗程均为14 d.治疗完成停药4周后复查,比较各组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7 (IL-17)、干扰素-γ(IFN-γ)水平,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H.
目的 探究lncRNA TPT1-AS1、lncRNA BC200对萎缩性胃炎患者继发胃癌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重庆红十字会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收治的胃炎患者15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非萎缩性胃炎患者6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82例,选取同期重庆红十字会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收治的胃癌患者80例.采集所有研究对象静脉血5mL离心待检,胃镜下取所有胃炎患者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取胃癌患者活检组织做病理诊断,进行原位杂交检测.Western blot法检测lncRNA
目的 研究肿瘤标志物水平联合检测在胃间质瘤、胃平滑肌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胃间质瘤、胃平滑肌瘤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别纳入胃间质瘤组和胃平滑肌瘤组,两组均为40例,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40名健康志愿者临床资料,将其纳入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水平,利用ROC分析CEA、CA19-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细菌易位是肝硬化SBP发病的重要机制.本文查阅了近年来相关文献,阐述了肠道菌群紊乱、胆汁酸代谢失调、肠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等在SBP发病中的内在关系,总结了微生态制剂及粪菌移植防治SBP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通过从肠论治SBP及相关热点靶标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FR)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挖除术的基础上,对消化道黏膜病变及黏膜下肿瘤进行微创治疗的新术式.该术式不仅打破了常规内镜切除术的局限性,而且避免了传统外科手术及腹腔镜手术存在的不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不遗留体表瘢痕和并发症较少等优点.近年来,EFTR已在消化道病变切除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就EFTR治疗结直肠病变的现状进行综述.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胃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近来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在其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但肠道菌群单一组学的分析无法全面揭示IBD发病过程中肠道菌群的作用.多组学技术的应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发现IBD患者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挖掘潜在的治疗靶点和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因此,本文就目前IBD患者肠道菌群多组学方面的研究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