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基础工具课的中学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中学语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营造课堂氛围唤醒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认为:中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有密切的关系。采用“家长制”的教学方式,会大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泯灭学生的好奇心,遏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
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老师“一统天下”,学生机械地在书上勾、划、记,思维被禁锢了,想象力被扼杀了,一堂课下来不知所以然,更谈不上智力的发挥。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采用启发、讨论,或者让担当“主导”角色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吸取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有机会展开自己的想象,挖掘出自己的创造力,这样课堂民主气氛浓厚,学生心理放松,思维积极,学习主动,发言大胆。
如教学《向沙漠进军》时,讲到沙漠的危害之大时,我便询问学生有什么良策解决沙害?学生经过一番紧张的思索,各抒已见,虽然有些“计策”在当时不管用,但那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是创新,我便对其合理成分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从小树立“我能行”、“我也会创造”的信心。
二、启发学生想象开拓创新源泉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社会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恰当地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如教学寓言《蚊子和狮子》后,可让学生改写课文,蚊子粘在蜘蛛网上以后,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学生通过想象,写出了不少极有创意的文章。
又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学生以“游行大典以后”为题,可让学生续写课文。学生通过这些想象,对课文内容和中心将会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在想、说、写的过程中渐渐地就培养创新的意识。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促进思维,才有创新的灵感和源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问、标新立异,别出心裁。
如在教学《乡愁》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结果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其中“作者为什么要把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物体上?为什么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来修饰这四种物体?”这两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看课件、读课文、展开讨论等,学生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如此教学,既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方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激励创新意识
毛泽东说过“实践出真知”。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做到“多读、多听、多思、多说、多看、多写”,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如每节课课前三分钟的值日报告,平时尽量布置活动性实践性作业,像故事会、演讲、辩论等等,要求学生动脑筋,用思想,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作业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
在学习了《愚公移山》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就“移山”还是“搬家”展开辩论,学生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一场语言和思维的较量。
又如在教学《泊秦淮》一诗时,可以让学生先说“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诗中描绘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画面的意境。
学生完成这项作业,就要检索过去大脑中贮存的相关的表象,并凭借这些相关表象将这两句诗想象成一个画面,还要对语言进行重新组合等,这一切能离开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吗?
五、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培育创新发展
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读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人们的感受、评价各有区别,甚至截然不同。“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也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因为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需要想象、思维、情感的参与,而这种参与,又与读者个人的生活阅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因此,阅读必然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充其量是一种“死读书”。同样,作文、听说、词语理解、朗读的重音、语气的处理等都会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习充满了创新精神。
虽然语文学习也要求同,如识字、阅读、作文、听说都有一些统一的要求,但语文学习求异的成分更多。因此,教师有创造条件,提供机会,积极鼓励,让学生充分“求异”,并在“求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正误和优劣,并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使学生的个性特征得以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得以发展。
总之,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范畴,创新人才是新世纪的需要,创新教育是我们肩负的重任。
我们只要做有心人,充分发挥中学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就能培养创新型人才。
(河北省邱县实验中学)
一、营造课堂氛围唤醒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认为:中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有密切的关系。采用“家长制”的教学方式,会大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泯灭学生的好奇心,遏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
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老师“一统天下”,学生机械地在书上勾、划、记,思维被禁锢了,想象力被扼杀了,一堂课下来不知所以然,更谈不上智力的发挥。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采用启发、讨论,或者让担当“主导”角色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吸取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有机会展开自己的想象,挖掘出自己的创造力,这样课堂民主气氛浓厚,学生心理放松,思维积极,学习主动,发言大胆。
如教学《向沙漠进军》时,讲到沙漠的危害之大时,我便询问学生有什么良策解决沙害?学生经过一番紧张的思索,各抒已见,虽然有些“计策”在当时不管用,但那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是创新,我便对其合理成分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从小树立“我能行”、“我也会创造”的信心。
二、启发学生想象开拓创新源泉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社会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恰当地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如教学寓言《蚊子和狮子》后,可让学生改写课文,蚊子粘在蜘蛛网上以后,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学生通过想象,写出了不少极有创意的文章。
又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学生以“游行大典以后”为题,可让学生续写课文。学生通过这些想象,对课文内容和中心将会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在想、说、写的过程中渐渐地就培养创新的意识。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促进思维,才有创新的灵感和源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问、标新立异,别出心裁。
如在教学《乡愁》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结果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其中“作者为什么要把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物体上?为什么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来修饰这四种物体?”这两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看课件、读课文、展开讨论等,学生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如此教学,既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方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激励创新意识
毛泽东说过“实践出真知”。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做到“多读、多听、多思、多说、多看、多写”,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如每节课课前三分钟的值日报告,平时尽量布置活动性实践性作业,像故事会、演讲、辩论等等,要求学生动脑筋,用思想,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作业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
在学习了《愚公移山》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就“移山”还是“搬家”展开辩论,学生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一场语言和思维的较量。
又如在教学《泊秦淮》一诗时,可以让学生先说“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诗中描绘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画面的意境。
学生完成这项作业,就要检索过去大脑中贮存的相关的表象,并凭借这些相关表象将这两句诗想象成一个画面,还要对语言进行重新组合等,这一切能离开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吗?
五、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培育创新发展
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读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人们的感受、评价各有区别,甚至截然不同。“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也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因为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需要想象、思维、情感的参与,而这种参与,又与读者个人的生活阅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因此,阅读必然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充其量是一种“死读书”。同样,作文、听说、词语理解、朗读的重音、语气的处理等都会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习充满了创新精神。
虽然语文学习也要求同,如识字、阅读、作文、听说都有一些统一的要求,但语文学习求异的成分更多。因此,教师有创造条件,提供机会,积极鼓励,让学生充分“求异”,并在“求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正误和优劣,并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使学生的个性特征得以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得以发展。
总之,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范畴,创新人才是新世纪的需要,创新教育是我们肩负的重任。
我们只要做有心人,充分发挥中学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就能培养创新型人才。
(河北省邱县实验中学)